奥匈帝国的军事

所谓“奥匈帝国”,实质上是古老的哈布斯堡王朝对于现代民族主义兴起的一种无奈的让步而已。在中世纪,民族感不强的时代中,哈布斯堡皇室统治着一大堆领地,从莱茵河畔直到西,皇室用一大串诸如“国王,亲王,大公,公爵,伯爵”等领主称号,统辖这片广袤的土地,和土地上居住着的民族各异的臣民们。这种中世纪的统治结构,甚至在17世纪就已经不合时宜了,法,英,普等单一民族君主国的兴起,和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奥匈帝国的少尉 奥匈帝国将领奥匈帝国的少尉 奥匈帝国将领


奥匈帝国的少尉 奥匈帝国将领


戴高乐的生平经历是怎么样的?

1890年11月22日,夏尔·戴高乐出生在法国里尔市公主街一个世代笃信的小贵族家庭。

1907年,戴高乐所在的学校玛利亚学校因反教权政策而被关闭。戴高乐的父亲便把他送到以擅长数学教学而闻名的比利时安托万中学就读,因为要考圣西尔军事学院,数学成绩必须出色。戴高乐一心要考入军校,所以他再不像幼年时那样不求甚解,在安托万中学的成绩是名列前茅的。一年后,他转学进入巴黎的斯塔尼斯拉斯学校。

1909年8月,戴高乐通过了圣西尔军事学院的入学考试。他的分数不高,在录取的212名考生当中是第110名,但总算考取了。这一年,他19岁。

进入军事学院,是戴高乐一生的转折点。这一选择,决定了戴高乐将来不会成为文学家,也不会成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他在文史哲方面也有着十分牢固的基础,这对他成为一名家、军事家是很重要的。

10年10月,见习期满,戴高乐正式进入圣西尔军事学院。他在同辈当中是个很有个性的学生,他坚毅果敢,但孤高自傲,让人觉得他落落寡合,同他的高身材、大鼻子,恰好互为表里。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些绰号,如“公鸡”、“两米”(形容他奇高的身材)等等。同学们也没有放过他那支特别显眼的“大鼻子”。有一次开联欢会,同学们提议戴高乐背诵他喜欢的罗斯丹诗剧《西哈诺·德·贝热拉克》,他立刻爬上桌子,高声朗诵了诗剧主人公西哈诺关于自己的“大鼻子”一段台词,于是,同学们便把“大鼻子”的雅号转赠给了戴高乐。

戴高乐在圣西尔军事学院勤奋地学习了两年,于12年10月1日毕业,在毕业考试中得了第13名,军衔是少尉。填写分配志愿时,戴高乐仍然选择了第33步兵团,回到了阿拉斯城。这时该团团长是菲利普·贝当上校。

13年10月1日,戴高乐晋升为中尉。

在次世界大战,戴高乐执行了许多次危险的任务,表现出色,于15年1月20日被提升为上尉。16年一次与德军的激烈交战中被俘。

18年11月3日,奥匈帝国宣布投降,11日,德国放下了武器,德方代表前往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在法国福煦将军的行军火车上签署了停战协定。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戴高乐也从德国的俘虏营获释回国。

虽然戴高乐在俘虏营中度过了4年,但由于他在都奥蒙堡一役中的出色表现,他获得了一枚荣誉骑士勋章。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春天,戴高乐随法国军事代表团到了波兰。

戴高乐初到波兰被派到波兰朗伯尔托夫学校担任教官,讲授战术学。不久,法国驻波军事代表卷进了俄波,戴高乐和波兰第5轻步兵团一起参加了反对苏维埃的。1921年3月,俄波结束后,戴高乐奉调回国。就在这一年的4月7日,戴高乐与伊冯娜·旺德鲁在加来地区院举行了结婚典礼。婚后,他们生了3个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1921年10月1日,戴高乐调往圣西尔军事学院担任战术史教员。志在戎装的戴高乐当然无法安于普通教员的生活,于是在次年11月,考入高等军事院校。

战斗法国总司令戴高乐将军

请问萨拉热窝的起因是怎样的?为什么这件事会成为一战的? 请各位大哥简短的回答一下小弟,多谢

20世纪初,由于塞尔维亚的和“大塞尔维亚主义”的触发,奥匈帝国统治的塞族血统的民族相继爆发民族解放运动,引起奥匈帝国的恐慌。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波黑,塞尔维亚开始准备并向俄国求援,此为波斯尼亚危机。之后两次巴尔干塞尔维亚获胜取得了马其顿和土耳其的部分领土实力有所增强。以上就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过节。

14年,奥匈帝国在塞尔维亚边境举行军事演习。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公携其王妃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视察,于6月28日受到塞尔维亚激进分子暗杀,费迪公及其王妃身亡。奥匈帝国在7月23日对赛尔维亚发出通牒,26日正式宣战。俄国为了防止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受损而支持塞尔维亚。俄国所属协约国联盟各国和奥匈帝国所属同盟各国相继参战,一战爆发.

原来那版写得不公正,那是我凭借残留的高中历史课记忆写的。现在这一版参照大学教材重新写成。

1L有没有脑子?波斯尼亚属于奥匈帝国领土,他在本国进行军演,何错之有?还找出威胁、吞并这些词,真是荒谬。现在军演多得很,比如美日韩军演,是不是都可以借口威胁其它安全把他们的人给暗杀了?还说得冠冕堂皇?真正的历史是:

随着两次巴尔干的胜利,塞尔维亚开始图谋分裂奥匈帝国领土波斯尼亚,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公为了震慑塞尔维亚,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视察军演,以示保卫和领土完整的决心。结果被塞尔维亚极端民族主义份子暗杀。奥匈帝国多次催促塞尔维亚取缔组织,缉拿凶手,但其不仅敷衍了事,还加紧分裂奥匈帝国领土。德国借机唆使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而俄国为了防止巴尔干利益落入德国之手,则支持塞尔维亚,于是爆发。

PS:奥匈帝国下的少数民族,如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等,还是享有很高的权利。人们在奥匈帝国的生活比起其他,比如沙俄、塞尔维亚等国,要好得多。期间,各少数民族的人也对奥匈帝国是非常忠诚的,大部分人为奥匈帝国而战。

费迪兰大公之所以遭遇暗杀,也是和他坚持民族团结、平等有着密切关系。因为这样会凝聚奥匈帝国少数民族,导致塞尔维亚分裂波斯尼亚破产,自然被少数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所仇恨。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他就像以色列遇刺拉宾,致力于化解,却被民族主义分子刺杀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