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怎么写)
如何理解《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涵义?
"无明"就是佛法所说的愚痴、烦恼。因为贪嗔痴诸烦恼能使人失去智慧,从而不能正确认识佛法真理,犹如黑暗中看不见东西,故叫"无明";"无无明"就是无贪嗔痴、无烦恼。"无明尽"就是去除愚痴烦恼,"无无明尽"就是没有所谓去除愚痴烦恼这回事。《心经》是去"有"的,不但"有"要去除,与"有"相对的"空",作为"有"的"负"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也要去除,甚至"去空"本身 也要"空"掉,是一种的"空"。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怎么写)
《六祖坛经》曾经讲到,与六祖同时代的神秀曾作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六祖认为不,为什么?只要"明镜"还在,"时时勤拂拭",顶多只能少惹尘埃,只有将这个"明镜"也打破了,"尘埃"无有立锥之地,何来尘埃?这才是真正的"空",所以他又题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显然,六祖比神秀"空"得更、也更"空"!这里的"空",正是《心经》所说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六祖前,都奉《金刚经》为圭臬。自六祖后,则多受持《六祖坛经》,六祖也被誉为"东土小释迦"。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一个人的构成有内外相,
无明属于内相,
缘起的最初一念,
由此生现行,
由此而颠倒执着,
熏染种子,
再坠无明,轮回不止,
无明尽则已经觉悟了。
(十二因支成我,五蕴成我,皆因无明)
如果简单归纳: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都可以说还在色相上,无非粗细而已,所以经里只提五蕴皆空。也就是说,人的一辈子(我)无非都是这样的形态这样的境相,如果你执着而放不下,每一个形态境相都会形成挂碍,导致颠倒,没有一天能够自在(其实通达内外相者不多)。
记住:内外境相形态是必然,你似乎无法控制或改变,但有一个主人翁是你的自然,那就是心。心不乱,世界自然安好,风轻云淡,你也自在(无我之心才能空)。
无明是为五阴所覆,不得自在的境界。即是愚痴,即是暗昧,即是轮回,即是凡夫的境界。
无明尽是通过修行去除见思二惑,打破五阴的蔽覆,得到解脱的境界。即是智慧,即是般若,即是涅槃,即是二乘圣者的境界。
无无明即是不住凡夫的境界。
无无明尽即是不住圣者的境界。
既不住生亦不住涅槃,两边不住即是中道,即是佛陀的境界。
望文生义,“无明”许多人理解为“烦脑,迷惑”等等。这样理解也对,佛学主要讲的是去苦得乐,消除烦脑,了生。这样理解也对修行也有一定的意义。《心经》在不同的理解层次,不同的悟性,理解出来的意思有所不同,不管什么理解,只要是使人积极向上,消除烦脑,去苦得乐即是正解。佛理不在文字上,佛学重在因材施教,不同理解层次的人,可说不同的含义,许多高深大德讲《心经》并不说文解字,而重在说理。但作为初学者理解《心经》中各个原始名词是什么,会对《心经》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心经》上“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亦无老尽”这才是完整的一段,这一段略说了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的《十二因缘》中开始“无明”,与结束的“老”两个名词,十二因缘包括:1.无明、2.行、3.识、4.名色、5.六入、6.触、7.受、8.爱、9.取、10.有、11.生、12.老。十二因缘就是人的一生一世的十二个状态与过程,前世从无明逆数也是老,后世在老后又从无明开始,这就是前世、今世、后世,三世轮回。无无明,或无行,或无识……无老,不管在哪一状态了生,就是不再进入轮回,就是佛的状态。用阴阳五行来说,就是不在五行内,已得道成仙之人。这就是学《心经》的意义,通过修行了生而成佛。
《心经》是佛经的浓缩版,许多都是简略中间的重复,比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要完整的说也还可以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还有:“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也是省略,完整是:无眼界,无耳界,无鼻界……;无眼识界,无耳识界,无鼻识界……
读了《心经》只是一个佛缘,心经里包含了许多佛学的知识点,顺着这个思路去学佛学,知识无穷无尽,也美妙无穷。比如上面的“无明”,当您知道来自《十二因缘》,若再把《十二因缘法》看明白,对心经也会有更深的悟解。
心经重在‘心’,需要与金刚经互相印证,既其中一句无所住而生其心,佛经朴素又复杂,普通的语言想解释清楚会进入无限循环的逻辑使人发狂,可以理解为无理由的烦恼、因果等,如一个圆的无始无终,鸡与蛋的先后之争将自寻烦恼,生生不息如宇宙自然的运行,你只是其中的、一粒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60字的心经要整体看,是一个整体修炼的过程,认知宇宙,要‘随波逐流’,不产生执念与分别心,过多的解释恰恰是执念与分别心的体现,空不是没有,是放下无执念,如流动的河水不会停留,你有没有意识宇宙星辰也在那里运行,不因你的‘想’而改变,这就是佛经教给我们的,只能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了
无名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
无无名,亦无无名尽,讲的是这十二因缘轮回的起与灭。结合《心经》上下文再去理解,就更清晰了[祈祷]
说白了就是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懂得感恩,学会放下,心有所仰,行有所止。佛法缘圆,道法自然,不希你看破,但望你有度。渡人者渡己,渡己者渡人,守德行善,孝老尊幼,还何惧可有!
尽量说的简单的:没有无明,连无明本身的概念也没有。因为,一但你有了除无明的概念,那就是着相了,因为诸法无相!佛的意思是他说了49年法,其实什么也没说。。都是方便法门,为了让人理解才说的。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吗?另外,实际根本就是一句话——知见立,知既无明本!好好悟,能通的!祝你好!
心经是博大精深的经典之一。最浓缩的经典之一。
开篇就提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密多时…这是观察自己,照亮内心的开始,整篇都是讲述放下,放松身心,寂静无一物,和天地融化一体。达到真正的一尘不染的境界。自然就征得菩提。自然三藐三菩提。整篇讲述空性自在本来面目。六祖慧能那偈语,是对心经的阐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而其中的: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更是提出了,连这个空性的思想都不见了,都没有了,只当天地一片真正一体。无生无灭,无动无静,还归本源。六祖慧能之所以能成,自是悟透了心经真谛。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细细思量,堪称经典注释
A《心经》: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没有不能识破的无明,也没有可被尽识的无明。换言之,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可以无穷尽地走下去,行者无疆!也可以这样说,世出世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无穷尽的探究下去,苦(有些众生这样认为)海无边。
1为什么十方三世,佛国之数,量如恒沙?就是因为因地菩萨在体悟真如的路上,契入点很多;并且在每一个契入点上,无穷尽地深入下去,都可以造就庄严佛国。
2 三大劫,无尽幽远的时长,让人不可思议。尽管《法华经》上有龙女转瞬即佛的记载,流行于汉地大乘的修法,通常仍认为需要三大劫的时长,方可慢慢成佛。为啥修心之路这么慢长呢?就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大乘宗派,都强调一门深入不方便,从而(若不转变认识的话)在破识无明的路上,便要无穷尽地行进了下去,岂不知《心经》早有教言“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当然愿无穷尽地行进下去的修心者,途中自能得识其它路径上不会出现的绮丽风光。
3 在各种经中明确授记,观音等很多菩萨,尽管心路各异,都终毕至佛。除因“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外,以代表智慧的的成佛之路最为慢长。为啥以慧取佛,心路最长呢?无它,就是因为慧攻无明,其路至永,若不转心,无有穷尽。可见,慧路亦邪!
4 实佛师,般若乃佛母。证取真如的修心路上,以般若破识无明,毫无疑问路是对的,但真如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真如路上,用来识破无明的般若能例外吗?《金刚经》有教言“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震聋发聩警钟长鸣。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怎么写)
B 愿益有缘
至诚无息什么意思?
意思是 没有真诚就没有万事万物,看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怎么写)
六根具足是什么意思?
六根具足一般指的就是没有生理缺陷,即眼能看,耳能听,鼻能闻,舌能语等等。六根指六种感觉器官,或认识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
再回首歌词是什么意思?
歌曲表达的是对往事的怀念,显然过去的已然过去,往事已不复还,告诉我们要用从容的心态面对未来,不去追求轰轰烈烈的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一个道理。
&《再回首》这首歌由陈乐融作词,卢冠廷编曲, 姜育恒这一生坎坎坷坷,父母早逝、乐坛不如意,后来投资还失败欠了一债,就像他的那首《再回首》:只有那无尽的长路伴着我。
一首《再回首》背后的故事,比歌曲还要伤感,还要泪目,才能唱出这么好的曲子,而姜育恒是用一生来唱这首歌,这一生充满了道不尽的人生坎坷。
姜育恒当年的一首经典歌曲《再回首》唱出了许多人心中对往事的回忆,可以说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朋友们都会唱。歌词:“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这段词最为听众喜爱,回首人生路上,走得不算坎坷,但磕碰是在所难免,事业如是家庭亦复如是。这首歌唱出了朴实的感情,引起了听众的共鸣,这便是这首歌的意义所在。
我的是 唱出了许多人心中的回忆,可以说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会唱……
可能是歌手想回忆往事吧
回头想想过去发生的事
再回首歌词意思?
姜育恒当年的一首经典歌曲《再回首》唱出了许多人心中对往事的回忆,可以说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朋友们都会唱。歌词:“再回首,背影已远走,再回首,泪眼朦胧,留下你的祝福,寒夜温暖我,不管明天要面对,多少伤痛和迷惑”这段词最为听众喜爱,回首人生路上,走得不算坎坷,但磕碰是在所难免,事业如是家庭亦复如是。这首歌唱出了朴实的感情,引起了听众的共鸣,这便是这首歌的意义所在。
《再回首》那些过往的坎坷的日子,抖落心灵上的尘埃,经历前尘,感受成长的血和泪,分享自己曾经的漂泊、落寞、深情、温婉,以及生命中那一段真挚的爱。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全诗?
夫妻本是同林鸟全诗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夫妻本是同林鸟是一句名句,下一句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话在古代文学中时有被引用。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把丈夫(或妻子)抛弃的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强调个人的自私。
引用:元 无名氏《冯玉兰》第二折:“嗨,正是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夫人,我也只保得自己性命,保不得你了。”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若论到夫妇,虽说是红线缠腰,赤绳系足,到底是剜肉粘肤,可离可合。常言又说得好:夫妻本是同林鸟,巴到天明各自飞。”
这两句不能算是诗,应该算是名句,是后人由的多个出处改编得来。比较有名的出处有1.《增广贤文》“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2.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夫妻本是同林鸟,巴到天明各自飞”。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父母也好,夫妻也罢,生命消亡时也就要分开了。经后人改编后变成了一种警示,是说人多是虚的,人的真真,虚虚实实,夫妻间也不在其外!
出自增广贤文,“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重义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原话中导致分手的不是大难,而是大限。而且分手不限于夫妇,还包括血亲。本意很明显,人终有一,所以要珍惜亲人陪伴的时光,珍惜眼前人。另外还要看穿这一点,遗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遗憾发生后,要继续好好地活。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段话为后人改编 ,出处如下:
1、《法苑珠林》卷六五 "譬如飞鸟,暮宿高树,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即合,无缘即离,我等夫妇,亦复如是。"
亦复如是是什么意思(亦复如是怎么写)
2、(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夫妻本是同林鸟,巴到天明各自飞 。
3、《增广贤文》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老话”,一方面确实反映了历朝历代以及现实生活中不能同甘共苦、共渡患难、情浅义薄的夫妻们的本来面目,但另一方面,这句话也不知误导了人,它给的印象就会使父母与孩子、丈夫与妻子在遭遇重大的或不怎么重大的人生变故时,以为人们都是这样想是合乎情理的,从而为自己“迫不得已”或不负的“各自飞”找到“理论根据”。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到来各自飞, 同伴鸳鸯今拆散,恩爱夫妻一笔勾. 生男育女是虚浮,每日忙忙为儿愁, 男大终身定婚配,女大应当对门楼. 为男为女把家计,一生辛苦白了头, 男是冤家女是债,男女冤家一笔勾
类似的还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