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端午三友 端午三友最初作用
河东民俗有哪些?
13、倚空高槛冷无尘,往事闲徵梦欲分。翠色本宜霜后见,寒声偏向月中闻。啼猿想带苍山雨,归鹤应和紫府云。莫向东园竞桃李,春光还是不容君。——唐·韩溉《松》一、悬艾叶,河东民间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悬艾”又说“五月五,挂菖蒲”。可见,人们把悬艾和挂菖蒲作为端午的重要习俗。人们还称艾、菖蒲和大蒜为“端午三友”或“端午三”。旧时过端午家家必备。每逢端午节这天,人们总要在门楣上插几支艾草。
古人端午三友 端午三友最初作用
古人端午三友 端午三友最初作用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粽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
有的用艾叶、茎做成虎形悬于门楣,还有的用艾草、菖蒲、大蒜和水喷洒在房前屋后。不少地方的农村妇女,特别是儿童喜欢把艾草或菖蒲戴在头上,或者挂于颈间。从时令上看,此时正是大地回暖,容易流行疾病,各种昆虫开始活动,毒虫也开始危害人们,河东民间过端午节时做的这些举动就是除毒虫,吃了难以消化的粽子后,吃蒜可帮助消化。
二、香袋又称香色、香囊、荷包等,河东农村在过端午节前,大姑娘、小媳妇都要动手缝制香袋,利用裁衣剩余的边角碎料,做成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香袋。各地制形不尽相同。有十二生肖动物或桃果、花朵等艺术形以及三角、菱形等几何形、有的是带吉祥寓意的,如蝙蝠(福)柑橘(吉)等,各个别出心裁,栩栩如生。
在北方,特别是陕西、山西带“绣荷包”的民歌也十分流行,一件小小的手工艺品,传达了姑娘所对爱情的追求。
三、过去人们过端午节少不了用雄黄,要和雄黄酒,用雄黄熏蒸房间。
古人对雄黄杀虫祛毒的使用早有认识,《本草纲目》中说雄黄味辛温,具有解虫、蛇5、棐柏移皆活,风霜不变青。——梅尧臣《去腊隐静山僧寄榧树子十二本柏树子十四本种》毒、烦躁、杀虫祛痰等功效。传说在当年屈原殉难后,人们打捞时,不见其尸,有位医生往江里倒了一坛雄黄酒,就是能昏蛟龙、鱼虾,不致伤害屈原。
节日都吃什么?
1、中秋节中秋节是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必不可少的就是月饼,柿子,桂花,芋头。在江浙地区还有吃螃蟹的习俗。
端午节是的传统节日,吃粽子2、端午节是特色,还有就是吃蒜头的习俗。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在这一天会吃汤圆,现在汤圆的种类也有很多,各种水果馅的。
4、春节
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春节会吃饺子,年糕(谐音“年高”),春卷,花生,鸡鸭鱼肉。
5、清明节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11、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白居易《食笋诗》)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清明节会吃鸡蛋、驴打滚、面茶、青团子、暖菇包、馓(sǎn)子、朴籽_(guǒ)、芥菜饭。
端午节都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都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习俗:
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挂艾虎
佩长命缕画额
荷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白芷、川芎、芩草、排草、、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沐兰汤佩豆娘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
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采茶、制凉茶
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挂草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于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也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
躲端午
是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
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岁无灾。雨则曝,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划龙舟
织金端午节习俗分别有那些。分别有什么故事
采1、抹雄黄酒。人们会把艾叶浸泡在黄酒中,然后在门上、窗户、桌椅等地方抹,黄酒是一种材,有杀百毒的效果,抹到孩子的身上可以起到蚊虫、蛇、蜈蚣不上身的效果。
2、悬钟馗像。一般到了端午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的记载,亦是制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刺取其沫,制作中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制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草之俗。采是因端午前后草茎叶成熟,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节这天,人们家家就会悬挂钟馗的像,具有镇宅的效果,这个习俗还是有一个小故事:唐明皇在睡觉的时候梦见一大一小两个,小偷了杨贵妃的东西,大把小捉住以后吃了,然后唐明皇就通告天下,让端午节这天都粘贴钟馗的画像,可以起到去邪魔的效果。
3、戴五彩绳。这个习俗是起源于汉代,在那是端午节也被称为“小儿节”,就是到了端午节的时候给孩子佩戴五彩绳,可以起到驱妖避邪的效果,等到端午节以后次下雨,然后摘下来扔进雨水中,五彩绳就会化成小龙带走一些不好3、萧萧琴瑟鸣,洒洒霜露下。愿期素心人,同游明月夜。——宋·胡仲弓《咏松》的东西,剩下的就会给孩子带来好运了。
描写梅松竹岁寒三友的诗句大全
松树、竹子、梅花常用以比喻浊世之中,傲岸特立的君子之交。 而今年冬奥会纪念版的冰墩墩的金色花环就是由“松、竹、梅”编织而成的,花环中的经冬不凋的松、叶茂长青的竹、冰清玉洁的梅,寓意坚韧、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表达了对运动员的称颂、敬意和美好祝愿。松的诗句:
1、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小松》
2、苔滑非关雨,松鸣不风。——唐·寒山子
4、大夫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唐·成彦雄《松》
5、穿松渡双涧,宫殿五峰围。——宋·夏竦
6、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7、古人长抱济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今日若能增种植,会看百世长青阴。——宋·吴芾《咏松》
8、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南朝·范云《咏寒松诗》
9、高风过岩麓,林杪撼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潮海。满地落松花,杖履袭清霭。——宋·胡仲弓《咏松》
10、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唐·柳宗元《孤松》
12、凉飚起深谷,清影摇空山。醉眠石上人,梦中度百滩。——宋·胡仲弓《咏松》
14、老枝髯鬣动,古干鳞甲翻。积阴生润气,芳菲翳兰荪。——宋·胡仲弓《咏松》
15、幸有西风易凭仗,夜深偷送好声来。——唐·白居易
竹的诗句:
1、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2、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郑板桥《竹石》
3、客中常有八珍尝,那及山家野笋香。——吴昌硕《咏竹》
4、空山竹瓦屋,犹有燕飞来。——范成大衡《阳道中二绝》
5、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杜甫《咏春笋》
6、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戴熙《题画竹》
7、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8、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郑板桥《题墨竹图》
9、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徐渭《风竹》
10、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杜甫《竹》
12、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范成大《发合江数里,寄杨商卿诸公》
13、桤林碍日呤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杜甫《堂成》
14、青岚帚亚君祖,绿润高枝忆蔡邕。——陈陶《长竹》
15、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破岩中。——郑板桥《竹石》
柏的诗句:
1、何命之薄彼载柏,岂无生处生于石。——曾丰《豫章上游生米市前江中洲上至德观侧柏树甚老》
2、翠柏童然杂蘤间,簿书馀暇独来看。——宋祁《柏树》
3、人问西来指庭柏,却令天下动干戈。——释重显《庭前柏树子》
4、庭前柏树子,不是祖师心。——释梵言《颂古九首·柏树》
6、干耸一条青玉直,叶铺千叠绿云低。——骆浚《题度支杂事典庭中柏树》
7、爱尔青青色,移根此地来。不曾台上种,留向碛中栽。——岑参《使院中新栽柏树子,呈李十五栖筠》 一、描写岁寒三友的诗句古诗17句 二、赞美岁寒三友的诗句有哪些 三、岁寒三友的诗句 四、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
小古文《岁寒三友》的译文?
儿子侍奉父亲,站在庭前。看到梅树着花,松树、竹子都很高,孩子问:“冰雪之时,其他的树多枯落,为什么三者单独吗?”父亲说:“他们都耐冷性,与其他树木不同。古人称岁寒三朋友,就松、竹、梅的。”《岁寒三友》原文如下:11、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清·陆惠心《咏松》
译文:儿子侍奉着父亲,站在庭院前。看见梅树还开着花,松树和竹子也很繁茂。儿子问道:“霜降,下雪的时候,其他的树木大多都枯萎了,为什么这三者独自繁茂呢?”父亲说:“他们的品行都能抵抗严寒,和其他树不一样。古人把他们称呼为岁寒三友,即松树、竹子、梅树。”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出自宋.林景熙《霁山集》卷四《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松、竹凌寒,岁晏不凋;梅花傲骨,斗雪开放,故世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是高洁品质的象征,是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寄托,浊世红尘中,遗世而。
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岁寒三友》译文:
松竹梅一直被叫做“三友”,有人以竹对松和梅说:“我的里面是空洞的,怎么可以配得上和你们当朋友。”松和梅生气的说道:“只有内心是空洞的,才能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这其中空洞没有凡世之物,何止容纳几百个你这种小人!”
唉,作为君子能像松梅这样不听信谗言,而作小人知道自己的谗言没有什么好处,不能进入君子的耳朵,那相交只有结束啊。
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儿子陪着父亲,站在庭前。看到梅花,松树、竹子都很茂盛,孩子问:“冬天的时候,其他的树多枯落,为什么唯独他们三者不枯落呢?”父亲说:“他们都耐冷性,与其他树木不同。古人所说的岁寒三友,指的就是松、竹、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