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6-11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3、学龄初期(3-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克服内疚感,形成目标的品质。

2、儿童期(1.5-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克服羞耻感,形成意志的品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_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PPT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_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PPT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_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PPT


参考资料来源:

4、学龄期(6-1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形成能力的品质。

扩展资料

6、成年早期(18-2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形成爱的品质。

8、成熟期(65岁以上):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形成智慧、贤明的品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埃里克森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需要不同形式的支持和指导,这对于、小学和中学教育等各个阶段的教育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启示。根据儿童的成长阶段,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工作:埃里克森强调每个人都需要在中获得认同、成就感和自我实现,因此工作者需要关注个体的人格发展,并且创造条件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埃里克森的自我理论认为在人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在个人及其什么的相互作用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将人格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其中前5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埃里克森的自我理论认为在人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期,它们分别是:(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Theory of Psychosocial Dlopment),心理学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美国学家,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主张的教育观念是什么?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到12岁学龄期儿童人格发展主要需要解决的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文化环境、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岁)阶段,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统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他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一贯经验和概念。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这一阶段体验着忠诚的实现。青少年想被看作一个。他们一般愿意以类似的行为作出反应,这一原理意味着: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

该阶段的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该阶段的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感(6~11岁)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3)学期前(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902.06.15—1994.05.12)美国学家,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了个体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和目标,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并指出了各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其中12~18岁是青年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即获得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对症下。此外,该理论不仅考虑了自我概念的出现、同一性的获得,还强调个体一生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阐述了性格、兴趣、动机等带有性内容的人格特征在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解、了解自我的机会。教师也能在背景中去全面考虑学生的发展状况,他们充分利用中的各种条件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

艾里克森认为童年良好的人格特征

埃里克森是一位没有高等学历的理论家,事实上,埃里克森童年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品质。没有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正规教育,但是他尽其所能成功地爬上学术阶梯,获得哈弗大学职位。由于缺乏正规训练,他并没有致力于常规的心理学学术研究。

埃里克森认为童年期良埃里克森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童年期(7~12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结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谈一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同一性。

(2)绝不应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

(3)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完成任务。

相同性主要在于潜意识的重要性,以及人性的矛盾性

(4)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同样一个管理措施,在小学行得通,在中学不一定行得通。

第二,阶段时期不同。弗洛伊德讲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期(11或13岁开始)。

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

从性的作用和潜意识的作用来区别,他们的相同点很少

发展:弗洛伊德把他的研究集中于六岁前就形成的心理发展阶段,因为他感到人格发展的大部分最重要的东西那时就已形成。而埃里克森研究的是贯穿整个人生的人格发展。尽管荣格也相信重要的发展在整个人生中都会出现,但是,埃里克森对发展过程的阐述比荣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青年时期发展起来的统一性的基础。格更详尽。

自我心理学:埃里克森把注意从本我转到自我的研究上来。他把看成是潜在的力量源泉,而不是把个人当作与作斗争的战士。

潜意识心理:虽然埃里克森的理论强调意识的自我,但他并不完全忽视潜意识的机制。事实上,尽管自我从某些经验获得力量,但是总之,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如何更好地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经验本身却大部分是潜意识的。

精神治疗:我们已经看到,埃里克森把成功地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那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帮助提供形成这些美德的各种条件正是治疗者的职责。这与弗洛伊德把使用谙如梦的分析和自由联想法的治疗作为有助于了解潜意识的信条截然不同。

宗教:弗洛伊德对宗教的看法是模糊不清的,他认为宗教仅仅是建立在幼年恐惧和愿望之上的集体症。埃里克森完全反对这个观点。他认为,宗教是许多人真正需要的东西。多少世纪来,人类一直运用宗教来更好地表达人生的各种,从而减少对人类的威胁。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如果没有宗教,成千上万人的人生中将会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方面,埃里克森与荣格和阿德勘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2—18岁阶段的发展任务主要是培养(  )。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B

(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划分:对角色混7、成年期(25-6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形成关心的品质。乱;

(6)成年早期(18-30):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以后):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的论述:他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为心理危机。要克服心理危机,须依赖心理经验。归根结底,是环境决定着心理危机是否得到积极地解决。由此,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称为心理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婴儿后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意志品质。

幼儿期获得主动感(初创性),克服内疚感,目标品质。

青少年期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成婴儿前期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品质。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学科的,他独具匠心地将弗洛伊德的观点和人类学语言相融合。一些评论者可能认为,他的研究取向更多地是哲学而不是科学。然而,他又不像弗洛姆和其他从事心理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者,埃里克森的一些概念已经得到科学证实。爱的品质。

成年中期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品质。

成年后期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品质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这能使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