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依法治校

1.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级教育的发展与办学自的扩大,教育管理越来越复杂,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要依靠法律、依靠教育规章制度来理顺关系,规范行为,加强管理。可以说,依照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是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依法治校的概念 依法治校的概念是什么依法治校的概念 依法治校的概念是什么


依法治校的概念 依法治校的概念是什么


依法治校的概念 依法治校的概念是什么


2.对我国教育事业起推动作用。学校教育是整体教育事业的核心部分。目前,我国终身教育概念才刚刚引入,尚不发达,国民教育主要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如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是我国发展走向新的历史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依法治校的实施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重大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程度又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影响国民的整体素质和一个的综合国力。法国、英国、德国、美国等国的发展,战后日本的倔起,都向世人昭示了这一点。战后的日本,在大力发展教育,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制定了完整的《学校教育法》,通过法治途径规范学校管理、发展学校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渠道提高国民的科技和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据统计,日本在1950——1972年间,科教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了52%。美国自1945年以来,经济产出增长的一半以上得益于教育和科技的进步,这都充分说明了依法治校的重要性。

什么是依法治教

依法治教,即全部的教育活动都应当符合教育法律的有关规定,所有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从事各类教育活动时都应当遵守或不违背教育法律的规定和精神。

1、对依法治教基本内涵的理解所谓依法治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管理教育事业它既包括和机关对教育事务的管理也包括学校的内部管理

2、依法治教是指依照法律管理教育事业,学校应当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这其中既包括及机关对教育事务利益和公共利益,不得以赢利为目的管理,也包括学校的内部管理

3、所谓依法治教,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即在的基础上,使教育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无论国外的法律还是我国的法律,均对保证人的条件作出了规定

4、依法治教是指通过法律的调整使教育管理和教育,要从讲的高度来认识依法治活动向规范化、制度化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教育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不与法律相抵触!

依法治校,该从哪里着手

依法治校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依法治校,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探讨依法治校的问题,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早应该从上个世界九十年代末说起。1999年我国宪法做出了重大修改,在修正案中规定:“中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这在近现代史上是破天荒的,标志着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

随后,宪法精神深入人心,“依法治省”、“依法治市”等等举措相应出台,相应也推出了新的举措,在2003年发布了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了“依法治校”的概念。经过十年的实践和总结,于2013年又发布《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着力点向前推移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强调落实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师生在参与学校管理、行使监督权力、实现自我发展等方面的权益给予制度保障。2020年,适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政主要负责人要带头依法办事。把依法治校工作继续向纵深推进。

近20年来,在各级门和学校的推动下,依法治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学校的法制环境、教育行政部门的依法行政观念、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质、学校育人环境面貌一新。但是学校特别是学校班子建设、学校的规章制度建设、教师、学生的依法治校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工作着力点。

依法治校,关键是要解决依什么法、谁来做、怎么治三个问题。 一、依什么法的问题

本人认为,这里的“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个层面就是宪法和法律、有关教育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门的规范性文件,这是依法治校的基础。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还没有汇编成册,给各个学校学习和使用上带来了很多不便,是门牵头,能够出一个专门的法律法规汇编,使用者就能按图索骥了。

第二个层面是不同时期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和文件。这项工作因为时效性强,多与奖惩评比挂钩,贯彻落实得比较,就毋庸多言了。

第三个层面是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这是本文探索的个着手点。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是学校行使自主办学权、形成学校特色的依据,要有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要有章程界定基本原则,还要有自己的制度体系。缺乏基本原则的依归,规章制度相互矛盾抵触,则无胜于有。

作为广义制度中具有“软法”性质的学校章程,是落实依法治校的灵魂。一部章程就是一所学校的治理依据,以章程为根本,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使之成为制度体系,是我们应该着力的基础。

二、谁来做的问题

可能你会简单地回答,、老师,还有学生。当然这个没错,问题就是无法落实。这就是我们探讨的第二个着力点问题。

依法治校,涉及到怎么组织宣传学习、怎么执行落实的问题。目前的通病是学校缺乏一个专门机构。一个学校的、师生员工不可能个个都是法律通、法务通,但如果法治观念缺乏,那是难以想象的。师生员工的权益谁来维护?意愿与诉求向谁表达?违反校纪校规谁来调查处理、谁提出处理意见?校纪校规谁去监督落实?这些具体的问题确实需要一个专门的部门来解决。

目前各行政单位、各企业都设有法规(法务)部门,所以在依法治理工作流程上是流畅的。也许有些人认为,学校是个教学部门,增设一个机构困难很大。这个顾虑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学校,每项工作都被强调重要,实际上变成了什么都不重要;每项工作都是一把手工程,结果是顾此失彼了。所以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就无法使依法治校工作落到实处。

其实解决的办法也不复杂,就是在学校办公室(中小学的教导处)的人员配置上,或者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及监督部门、工会等部门的人员配置可以考虑配备有法律专业背景的人才专门从事此项工作。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怎么治的问题

一是开展法治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可以制定年度,定期开展和专项开展。

二是建立健全校内权益救济制度,完善教师、学生申诉的规则与程序。建立校内救济与行政救济、司法救济有效衔接机制,保障教师、学生救济渠道的畅通。设立专业岗位配置专业人才,为师生依法维护权益提供咨询和服务。

三是严格执行议事规则。除了行之有效的委会议事规则、办公会议事规则外,还要建立法规(法务)部门负责人参与学校决策会议并发表法律意见的机制;建立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激励师生关心学校改革发展。

四是监督的化和专业化。目前是教代会和学代会,还有学校主导建立的董事会和家委会,表达和畅通民意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问题不是学校的法律学习和宣传少了,而是学校对接受监督不习惯,对决策科学决策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的代价无耐心,对必要的程序不以为然,有走程序、过会议、凑调研数据、密公示(公示选择的地点不公开,公示的时间多选在双周日凑期限)。这些如果被人较真起来往往是经不起推敲的。

教师应当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具体包括

加强教师法制观念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依法治校、依法执教,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教育法制观念。校园侵权行为的发生与教师的教育法制观念淡薄有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其原因,探索提高教师法制素质的方法与途径,是当前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执教的重要方面。教育法制观念是现代教育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关于教育法规的思想和观点。教育法制观念作为人的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人们执行和遵守教育法规的自觉性。教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要求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遵守和执行各种教育法律法规,依法执教。但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法制观念淡薄,致使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屡次发生。

(一)校园侵权行为的主要表现

1.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如有的教师对学生拳打脚踢,有的教师让学生相互打耳光、扯耳朵或头顶书本罚站,有的教师惩罚学生做俯卧撑、跑步,几遍甚至几十遍地抄写作业等。

2.排斥后进生,侵犯其接受教育的权利,侮辱谩骂学生,侵犯其人格尊严。如有的教师讽刺后进生,劝其退学;有的教师怕后进生影响班级成绩名次,不让后进生参加考试,按成绩排座位等。

3.侵犯学生的人身自由。教师把学生锁在室内反思自省;教师肆意惩罚学生不让其休息,不让其吃饭;一生,全班学生都被长时间强留教室受罚;为查找寻丢失物品而搜查学生身体或者搜包等。

4.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教师隐匿、毁弃或私拆学生信件;教师随意披露学生隐私,偷看学生日记等。其他侵害表现:对学生乱收费、乱罚款;非法组织学生参观、旅游造成了交通或其他伤害;发生在校园中的中毒,劳动,校舍倒塌等。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大学生;法治素养;法治教育;路径方法

“法治素养”的全称应为“公民的法治素养”,而其核心应为“法治”。“法治”一词在我国古代就已出现,先秦时期的学家就已经主张以法治国。到如今“法治”就是指在的前提下,尊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一种理念和手段。“法治素养”则为公民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后,对法治含义的理解、对法律价值的取向、法律制度的认识以及对法律制度所持有的态度和信念。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总部署以来,法治教育更广泛地进入课堂。目前,我国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来自课堂的授课,从中学开始就开设的思想教育课程中包括法治教育,但并没有重点突出法治教育。大学里虽然有单独开设有关法治教育的课程,但缺少实践性,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很难运用于实践中。

一、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必要性

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较高的要求,综合素质的发展不仅包括对文化程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发展,还包括大学生法治素质的发展。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把遵守法律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首要标准,这是新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新要求,因此,提高大学生法治素养就成了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我国现在注重培养“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要求就是要求人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因此大学生只有提升了自身的法治素养,才能为成为“四有新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建设做贡献。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校的关键基础。依法治校是为了呼应依法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努力实现好依法治校才能更好地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校就必须要加强校园法治的普及,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让校园的管理体系、教育体系有法有据。对于大学生而言,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就意味着对他们的法治意识、法律意识、法治实践进行提升,让他们更能参与到法治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依法治校与依法治国、法治建设相关联,因此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也就更加能保证依法治校的实现。同样,只有将依法治校进行好,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给他们对法治素养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只有将法治意识灌输到群众中去,使之成为群众的信仰,让群众投身于法治实践,参与法治建设,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实施与实现。而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群体,他们拥有的思维方式,能够很好地分辨对错,是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法治建设的建设者。大学生的自身法治素质基本就体现了未来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的层次。所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得以提升,才能保障依法治国的战略更好地实施。

二、大学生法治素养提升路径与方法的现状

我国现有的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路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依靠思想教育的法治化,二是开设与法律有关的专业课程。虽然这两条路径能给大学生的法治素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帮助,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思想教育法治化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这两者都不是专门为法治教育而建立的课程,只能算是法治教育中的一小部分。例如思想教育法治化也仅仅是在思想教育的基础上与之相联系,较为浅显的学生一些与法治相关的基础概念等。而开设法律专业课程看似是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但也仅仅提升了法治素养中的法律素养。大学开设的法律专业课是传授学生一定的法律知识,使大学生拥有法律意识,能够灵活的知法、懂法、用法,主要是为大学生未来成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打基础,其根本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大学生投身于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实践的思想觉悟中。其次,这两种路径过于偏向理论化,在实践环节的设计上相对薄弱。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两种路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但容易与我国实际相脱节。再者法治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更多时候还是体现在参与法治实践和投身法治建设的过程中。目前我国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方法与路径并不能很好地融合。从我国的国情来看,我国目前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对课本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授业解惑来进行,对其他的路径并未十分重视。虽然也有实践活动,但并不能对其进行很好的指导,而且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些并不能体现法治素质,而提升方法中主要强调的就是实践活动本身。因此虽然提升的方法可以有参与实践,但我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并不能保证其有效实施。其次,依法治校的环境也是在学生拥有一定的法治素质的前提下形成,虽然依法治校可以给学生提供提升其法治素质的优良环境,也可以起作用,但是依法治校的环境和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提升相辅相成,并不能单独的起到、熏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