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PPT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PPT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PPT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见:谒见。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为什么。何……为:表反问语气。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护持。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15、兕(sì):独角犀。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均匀;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又有一说法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寡:指人口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上下和睦,都愿归附,就没有人口少的现象。
23、安无倾: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通字
无乃尔是过与 : “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古今异义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国:古义:邦国;今义:;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
词类活用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使动用法,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动用法,使┅┅安定)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使┅┅来)
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谓祸患起于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
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或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
1、 宾语前置
“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
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3、 固定句式
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喻?
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后果。其次,将冉有,季路比作看管人,是看管人的失职。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和原文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称为大事。当时季氏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原文】《季氏将伐颛臾》作品与赏析《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16·1 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1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2)之内也。”
【注释】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9)椟:音dú,匣子。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指宫廷之内。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何以伐为句式是什么?
释意:何以伐为是疑问句式,表反问,意思是“为这样看来,孔子对鲁国的形势有着冷静的体察,对季氏的盘算也心知肚明。孔子反对季氏发兵,是为了不使季氏与哀公的矛盾公开化、激化,进而造成的内战。什么要讨伐它呢”。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及〔先秦〕
原句: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翻译: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文章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全文虽由对话构成,但语言流畅,富于变化,有浓厚的论辩色彩。
“无乃尔是过与”怎么翻译?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翻译: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shè)稷( 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扩展资料: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作品鉴赏: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立,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
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1、出自《季氏将伐颛臾》,大概解释成“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原文是“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2、无乃尔是过与,这是一个反问句.“无乃……”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常用语句,皆表反问之意,即“不是……吗?”的意思.尔,你也;是,为也;过,过错;是过,就如我们常说的拿你是问的句式;与,即欤。
扩展资料
1、《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
4、“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尔是过”“过尔”,责备你)
参考资料
恐怕该责备你吧?
无乃……与: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
是:代词 复指 你(如 唯利是图 惟命是听)
过:责备
无乃尔是过与?乃 无 过 尔 与?
难道 不(应该) 责备 你 吗?
参考资料:论语
出自《论语》,大概解释成“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原文是“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以上仅供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文言文出自哪里?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文言文来源于:《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原文(精选):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
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仁、义、礼、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
孔子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原文是:
【原文】
16·1季氏将伐颛臾(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2)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3),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4)有言曰:‘陈力就列(5),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6)矣?且尔言过矣,虎兕(7)出于柙(8),龟玉毁于椟(9)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10)。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11)之内也。”
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这句文言文出自:《论语·季氏》篇的《季氏将伐颛臾》
意思: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这句文言文出自:《论语·季氏》篇的《季氏将伐颛臾》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担心分的少,而是担心分配的不公平公正,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文言文季氏将伐颛庾
来:使动用法, 使之来:使他们都来(归顺)1.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做家臣地都不想呢.”孔子说:“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况且你的话错了,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求!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狂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而怕不安定.若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就无倾覆之患.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教(礼乐)和德政(仁义之政)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归附的生活安定.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发动.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鲁国内部)里面.”
2. 我要古文翻译“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它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没有能力就停止(辞职)。’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怕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吸引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3.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和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们了。那颛臾,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
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吸引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
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4. 季氏将伐颛臾翻译和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讨伐颛臾。”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们了。那颛臾,先王曾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他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否则就不要去(当那个官)。’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扶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人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怕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吸引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5. 论语季氏将伐颛萸全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6. 由古文“季氏将伐颛臾”中演变的成语有哪些
祸起萧墙 拼音: huò qǐ xiāo qiáng
解释: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例句: 不照这么办法,恐~,势且波及全国,不如通权达变,暂歇风潮为是。(蔡东藩、许廑父《通俗演义》第八十回)
分崩离析 拼音: fēn bēng lí xī
解释: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或分裂瓦解。
出处: 《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例句: 使全国~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季孙之忧 拼音: jì sūn zhī yōu
解释: 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
出处: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开柙出虎 拼音: kāi xiá chū hǔ
解释: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既来之,则安之
拼 音: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释 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 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大动干戈
dà dòng gān gē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虎兕出柙
〖出处〗《论语·季氏》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意思是老虎和犀牛跑出了笼子,龟甲和美玉毁坏于匣中,究竟应该是谁的过错呢?
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负。
季氏将伐颛臾的目的是什么
季氏将伐颛臾的目的是吞并颛臾、扩大势力,从而夺取鲁国政权。当时正处于诸侯公室衰微的时期,各国掌控政权的卿大夫开始争权夺势,这里的季氏指的就是鲁国大夫季康子。
《季氏将伐颛臾》的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开篇直奔主题,揭穿了季氏讨伐颛臾的真相。孔子论述正确的治国之道,彰显了他所主张的礼义制度,借此来反衬季氏的无道。
《季氏将伐颛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继续说“冉有啊,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站不稳却不扶着,要跌倒了却不搀着,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况且,你的话不正确。臾》的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译文,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翻译
【译文】翻译为: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13、颠:跌倒。扶:搀扶。季氏将伐颛臾原文翻译节选
原文: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翻译: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翻译是什么?
(10)费:季氏的采邑。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
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
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作品原文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
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不服:不服从,归顺(你),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继续说“冉有啊,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
站不稳却不扶着,要跌倒了却不搀着,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况且,你的话不正确。老虎和独角犀从笼子里出来了,龟板和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了,这又是谁的呢?”
孔子引经据典,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发出请问,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的失职。
论语 《季氏》的全文 翻译 急急急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去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就要对颛臾用兵了。”
孔于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们吗?那颓臾是前代君王封在东蒙山主持祭祝的,并且在鲁国的疆界之【译文】中,是的臣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氏要这么做,我和子路都不想这么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力量,这才任宫就职,如果不能,就辞职不于。’主于遇到危险却不扶持,将要摔倒了却不搀扶,那要你们这些辅佐的人千什么呢,何况你的话也是站不住脚的。老虎咒牛从笼子里跑了出来,龟甲美玉在匣子中毁坏了,到底该怪谁呢?”
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国力强固又离费地很近,今天不把它攻取,今后一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不直说想要做什么却一定要找些借口来掩饰的人。我听说,无论是有国的诸侯还是有家的大夫,不怕贫穷,就怕财富不平均;不怕人少,就怕动乱不安。财富平均就无所谓贫穷,团结和睦就不怕人少,安定就不会倾覆。正因为这样,所以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养礼义仁德来招引他们。一旦他偿来了,就要好好安顿。现在你们二人辅佐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引,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反而想在国境以内发动。我恐怕季氏的忧患不颛颓臾,却在朝政之中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