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人物形象分析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和性格特征
《孙权劝学》人物形象分析是怎么样的?
孙权:关心部下并严格要求,勤于读书,善于劝学。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和性格特征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 孙权人物形象分析和性格特征
吕蒙:坦诚豪爽,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
鲁肃:敬才爱才。
孙权在去吕蒙读书的时候,她没有高高在上,而是现身说法,以自己抽时间读书为例,劝武将吕蒙去读书,还教给了吕蒙读书的方法。这样的沟通是非常有效的,吕蒙听劝之后读了大量的兵书和史书,成为了的栋梁之才。
孙权劝学其他人物形象
一、吕蒙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坡(今安徽阜南东南)人,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才疏学浅。在文中善于听取意见,收到孙权批评后知错能改,并谦虚勤奋好学,为人坦诚、豪爽、自豪、直率,并广结良友,与鲁肃结为朋友。
二、鲁肃
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三国时吴国杰出战略家、外交家。文中塑造了一个彬彬有礼、豪爽而又不失风度的鲁肃,他见到了经孙权耐心教导后的吕蒙,并感叹吕蒙的学识,对其刮目相待,是一个爱才、惜才、敬才的人。
孙权劝学中的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部下并严格要求,勤于读书,善于劝学;吕蒙:坦诚豪爽,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赏析
此文以对话为主,人物的语言简洁而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如对吕蒙的学习情况,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加以概括,至于他读了哪些书,又如何用功的只字未提。后文中吕蒙二人的谈话,只用一句“与蒙论议”来交代,两人谈论的是什么话题,吕蒙的哪些见解让鲁肃起敬的都略去不写。
此外,对话外的其他语言也非常简省而意赅,如其中的“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更是因其言简义丰而流传运用至今。还有,在情节发展上,孙权的刻意劝学终使吕蒙就学,他就学后的渊博学识又使鲁肃惊叹,吕蒙又紧承其叹发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自信之语,上下文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因后果,井然有序。
《孙权劝学》这篇文章中主要人物有3个:孙权、吕蒙和鲁肃。
①孙权性格特点:关心部下、足智多谋、是一个对部下严格要求的人。
②吕蒙性格特点:知错就改、勤奋聪明、善学、豪爽。
③鲁肃性格特点:直白、爱才、敬才、实在。
资料拓展:
1、《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孙权劝学》翻译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侯,和吕蒙论议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孙权作为江东的统治者,成熟稳重,对部下循循善诱 耐心劝导
孙权:平易近人,严格要求,以身作则,言辞恳切。
吕蒙:知错就改,勤奋聪明,虚心好学。
鲁肃:忠厚,坦诚,敬才,爱才。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精彩之处。
孙权劝学
司马光 撰 〔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孙权劝学里面的人物形象就是孙权是一个努力上进的人,而且是一个非常聪明而且善于利用自己的一个真实体验去劝导别人的人
《孙权劝学》中的人物形象:
1、孙权
身份:吴国国君
人物形象:善于劝学,高瞻远瞩,有风范;关心部下并严格要求,好读书。
2、吕蒙
身份:吴国武将
人物形象:性格直爽,善于接受他人建议,勤奋好学。
3、鲁肃
身份:吴国谋士
人物形象:敬才爱才。
孙权的人物形象问题
1、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东汉建安十三年,曹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说:"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孙权没有被曹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赤壁之战中用火攻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孙权善于审时度势。建安十六年,他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徙治秣陵,又在石头山建石头城。黄初二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又以荆州的鄂城为中心,改称武昌。黄龙元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又将都城自武昌迁回“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田野活饶,有转输之籍;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建业。
3、深谋远虑。孙权是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十四岁便随兄长孙策转战,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接掌江东。在一代名将周瑜的辅佐下东吴在赤壁战胜曹。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北拒曹,西抗刘备为一代明主
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的性格特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
在赤壁之战的整个决策和战斗过程中,体现了孙权怎样的性格特点?
孙权是拒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但为什么当曹“旌麾南指”时,是“迎”是“拒”,孙权却“犹豫”而“不断”呢?
这是因为:曹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形势,作为东吴首领孙权,是必须慎重思虑,不能掉以轻心的。每遇大事,先慎重考虑,再作出决策,这才是主帅的严谨风度。孙权正是这样。张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虑”,孙权不能不深思熟虑,仔细掂量。孙权察觉到张昭等人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又没有立即吐露出半点声色。这就表明孙权是一个头脑非常冷静,遇事从容、镇定,深思熟虑的“雄才”。
拒曹,本是孙权原有的想法。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就是为了“共治曹”,但由于张昭引出“三虑”,因而思谋未决。他仔细听了诸葛亮、鲁肃、周瑜关于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具体分析,权衡“拒”、“迎”的得失之后,毅然决断“当击”;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者,与此案同!’”他的语言,他的态度,他的感情,何等坚决!
孙权,其实早有战备。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 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就是明证。至于“前发”、“后援”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时的对策等,都作了周密的布署。孙权这种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显得非常细致、完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三国演义中孙权的人物形象分析。80字左右
1、孙权是个有胆略,顾大局,名事理,辨忠奸的人。
2、吴太祖大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两军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州。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长寿的。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