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的孔融杀了他的母亲吗(孔融让梨杀了谁)
孔融弑母是真的吗?
世人皆知孔融四岁让梨,却不知晚年孔融弑母的故事的原因是:
孔融弑母,并不是指孔融真正的杀了自己的母亲,而是曹给他扣上了这顶大帽子。孔融究竟是否提过这个论点,后人无法考证。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曾记载他也是孔子的二十世孙!通过孔融让梨就可以知道,他小的时候以恭敬孝顺闻名!但是却背上了弑母的名号!孔融弑母这是真的吗?
其实这个还得从孔融当时所在的历史背景说起,孔融从小就十分的好学而且出生在一个充满书墨和官僚的家庭!才能显现的很早,可惜他命运不好,13岁时就了父亲,不过作为孔子后裔,孔融具有当官的优势,当官后的孔融刚直不阿,甚至敢对忿董卓。
董卓忌惮孔融的名声不敢杀他,把他从朝廷调到黄巾军猖獗的北海国当国相,到了北海国之后孔融整顿军备,积极抵抗和讨伐黄巾军,在当地获得了很高的。
孔融为人有才不,却情商不够,在袁绍和曹彼此争霸时,有人劝孔融归附曹,结果他把劝诫的人杀了,试想这样的事传到曹耳朵会如何?
后来,曹又挟持了汉献帝,通过汉献帝来命令各个诸侯,也就是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曹的所作所为令孔融十分的不满!
曹说对的,孔融偏要说是错的,曹反对的孔融都,曹的孔融都反对,总之孔融喜欢和曹唱反调。
曹丕娶了袁绍儿子的妻子甄氏,孔融写信讽刺曹,但曹并没有做什么,而是隐忍。曹曾以节约粮食为由下了禁酒的命令,孔融知道后就说成事之人无不饮酒,曹公为何禁酒呢?这句话明显就是与曹对着干!仇恨也就在曹心里扎了根!
孔融向来生性洒脱,不拘泥于礼教条例,曾提出过父母无恩论,就是说父母与儿女毫无恩情,母亲和孩子好比器皿与物品,物品取出自然与器皿毫无关系。孔融甚至还大放厥词,说父母无恩,孩子只是父母欢愉之后的一个结果。
他说自己有粮食,宁可给陌生人也不愿意给父母。听到这样的观点,曹喜出望外,因为这样的言论了传统观念,违背了孝道,所以曹便以此为由称其此番行为无疑是弑父弑母之举。
公元208年9月,曹以图谋不轨和不孝的罪名处了孔融,并且株连全家,这一年孔融56岁。
所以孔融弑母,并不是指孔融真正的杀了自己的母亲,而是曹给他扣上了这顶大帽子。孔融究竟是否提过这个论点,后人无法考证。
大家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何最终却出现了孔融弑母的悲剧?
从小我们就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老师还告诉我们要向他学习,要懂得谦让。后来我也看了电视剧《三国演义》,里面的孔融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惧亡,终于汉室,不做二臣。像他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弑母的,这纯粹是曹对他的抹黑。下面我们来说说他和曹的过节。
孔融是孔子的后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记性好,还博学多才,写得一手还好文章,为人十分的孝顺。后来,他做了汉室之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谏言献策,刚正不阿。
无奈,汉室风雨飘摇,从董卓专权,到曹挟天子以令诸侯。汉室只有虚名,并无实权,很多大臣都投靠了曹门下,但孔融坚定不移的支持汉室。还谏言,请曹还权于汉献帝,还多次公开的和曹唱反调,弄得曹敢怒不敢言,私下里恨了孔融。
因为孔融的身份比较特殊,弄他不容易,还得找一个合理的罪名,所以曹一直忍着他。直到曹打败袁绍,抓了袁绍妻儿老小一大家子,还把袁绍儿媳甄氏抢进府里。甄氏是一位大美女,曹本来想要娶了她,怎料被自己儿子抢了先。这事被孔融看在眼里,还被他给捅破了,然后大肆渲染。曹知道后,勃然大怒,还破口大骂孔融,于是立马叫人抓了孔融一家,并全部杀,还给孔融安了一个不孝的罪名,也就是弑母之罪。
因为曹知道孔融重孝道,所以就用这个罪名来毁他,让他的一世英名毁于他最看重的东西,这是对他的报复。不过,可惜了孔融的一双儿女,还那么小,他们的人生还没有开始,就那样被人给结束了,他们何错之有。
孔融四岁可让梨,为何却走上了弑母的道路?
《三字经》中有记载“融四岁,能让梨”。“孔融让梨”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而孔融弑母只是一个,孔融于这件事,但他并不是真的杀了自己母亲,只能算是孔融被弑母。
其实历史上关于孔融才智孝义的故事还有很多。孔融是孔子的后代,出身在书香和官僚之家,四岁让梨;十三岁父亲,他悲痛到要人扶才站得起来。
十六岁有一件事,更是让孔融名声在外。当时名士张俭和孔融兄长孔褒是好友,逃避官府抓捕,来到孔褒家中,孔褒却不在。孔融讲义气不惜涉险,对张俭说:“哥哥虽然在外未归,我难道不能为您的东道主吗?”因此留张俭住在自己家。
事情败露后,两兄弟被捕入狱。孔融说:“收容匿藏张俭的是我,有罪归我。”孔褒说:“张俭来找我,不是弟弟的罪过,罪在我,我心甘情愿。”母亲说:“年长的人承担家事,罪责在我。”
孔融一家一门三杰,争相赴,可见孔融从小才智出众,长大了注重常情,那么“弑母”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孔融有才有德,情商能低吗?不见得,我觉得他不是情商低,只是刚直不阿,直言不讳,不懂得在官场上要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而已,玩权术,孔融弱爆了。
孔融应该算是历史上最的杠精。而且和曹一杠到底,曹说对的,孔融偏要说是错的,曹反对的孔融都,曹的孔融都反对,总之是要和曹磕。
袁绍和曹争霸的时候,有人劝孔融归顺曹,结果他把劝诫的人杀了;曹平定北方后,他还想让曹还权给汉献帝;曹丕娶了袁绍儿子的妻子甄氏,孔融讽刺挖苦;曹曾以节约粮食为由下了禁酒的命令,孔融说成事之人无不饮酒……这件件事都惹恼了曹,曹都记在账上,隐忍不发。
孔融向来生性洒脱,不拘泥于礼教条例,他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父亲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孝敬的,当时生孩子只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罢了;生自己的母亲更别说了,只不过像是一件容器而已,装的东西到日子出来了,那个容器也就没有用了。总之一句话:父母无恩,孩子只是父母欢愉之后的一个结果。
这就让久等的曹抓住了机会,大做文章。这等大逆不道的话,在当今也是毁三观的论调,何况当时汉天子以孝义治天下。孔融的这一番高论完全超出了的底线。,曹以孔融不孝的罪名理直气壮地把孔融杀了。
所以孔融弑母,并不是指孔融真正的杀了自己的母亲,而是曹给他扣上了这顶大帽子,并且株连全家,这一年,孔融56岁。
孔融长大后,真的把母亲杀了吗?
孔融长大后并没有把母亲杀了,弑母这个罪名是曹安给他的。
孔融曾提出过“父母无恩论”,就是说父母与儿女毫无恩情,母亲和孩子好比器皿与物品,物品取出,自然与器皿毫无关系。
孔融甚至还大放厥词说“父母无恩,孩子仅是父母欢愉之后的结果”。他说“自己有粮食,宁愿给陌生人也不给父母”。
听到这样的观点,曹喜出望外,因为这样的言论了传统观念,违背了孝道。所以曹便以此为由称其“此番行为无疑是弑父弑母之举”,给孔融扣上了一个不孝不敬的帽子,处以刑!
成年后的孔融变得骄傲
成年后的孔融变得十分的骄傲,并且他的骨子里又有一种读书人的“敢言气派”,就此从神童沦为愤青。
孔融越长大越自傲,他到处炫耀自己是孔子后人身份,逢人讲话口无遮拦,因此得罪了不少人。而后来孔融更是因为与曹政见不合,又不懂得识时务,而就此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孔融长大后为什么把母亲杀了?
现在所说的孔融弑母其实并不是孔融真的了自己的母亲,而是被曹所定的罪行。
坊间盛传孔融拭母,并无史载,是为谣传。
孔融自恃才高,心高气傲,口无遮拦。在曹基本平定北方的时候,他竟然还想让曹还权给汉献帝,曹怎么可能答应,便对他怀恨在心。
恰逢孙权的使臣来访,孔融不知收敛,对着使者发了一顿牢骚,惹恼了曹。公元208年,曹授意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奏孔融:"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散播"不孝"的言论。
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
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