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老师】我们修养到心境离开感情的困扰,那时智慧就开了!

【南怀瑾老师】我们修养到心境离开感情的困扰,那时智慧就开了!

南怀瑾谈神通 南怀瑾会神算南怀瑾谈神通 南怀瑾会神算


南怀瑾谈神通 南怀瑾会神算


南怀瑾谈神通 南怀瑾会神算


我们修养到心境离开感情的困扰,那时智慧就开了!

本文摘录自 《庄子諵哗》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岂情之所知哉!故有情于为,离旷而弗能也,然离旷以无情而聪明矣。有情于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也。岂直贤圣绝远,而离旷难慕哉!虽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岂有情于为之亦终不能也。不问远之与近,虽去已一分,颜孔之际终莫之得也。是以观之,万物反取诸身,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手足不能以代司致业。故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物,不以手求行,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情以制之哉!】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岂情之所知哉!”这都是哲学思想,逻辑论辩,所以庄子、郭象、僧肇三个人,不但文章好,文学境界也高。我们现在买一本逻辑的书,不管翻译的也好,人写的也好,常常看不下去;科学的书更看不下去,原因是什么?文学的境界不高。如果科学的书,讲逻辑哲学的书,有这样高的文学修养,我们国民的文化就提高了。由此可知文学之重要。庄子他们也是讲哲学,讲逻辑啊!可是你会被它文章的美迷住了,被文学的境界迷住了;其实里头讲的,都是逻辑与哲学。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人生下来有生命的时候,不是因为情而生的呀!这句话提出来,什么叫做情?这是一问题。如果我们现在论辩,说男女有感情而结合才有人的话,为什么说非情之所生呢?“生之所知”,我们生来的时候,那一点灵知之性,那一点能知道的这个“能”, “岂情之所知哉”!哪里是情所能够知道的啊!

《礼记》中,始终把人分成两部分来研究,就是性与情两部分。性是人性的性,本性,灵知之性。我们人有思想,有知觉,这个不是感情的作用,这叫做性;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是情。能知一切的灵知之性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所以这两个要分开。现在郭象说的这个“性”,是“人之生”,所以说,“岂情之所知哉”!与情没有关系。

“故有情于为”,所以他说,一个人有情,被喜怒哀乐,悲欢爱恶的感情所困扰,就是我们现在讲爱,我爱你你爱我,爱得要那个爱。这个爱就是情。“故有情于为”,这是有为的作用,心里有所为。“离旷而弗能也”,一个人被感情所困,心的那个光明伟大作用,困住在一小点上;虽然想要把它解开扩大,心境想要如何伟大,思想上要如何伟大,要空,要超出三界,都不可能!做不到的。“然离旷以无情而聪明矣。”如果我们修养到心境离开感情的困扰,心中不被喜怒哀乐爱恶欲,某一小点所困住,而非常旷达而逍遥,那时智慧就开了,这才真叫做大聪明。

“有情于为贤圣而弗能也,然贤圣以无情而贤圣也。”普通的人,只要被感情所困扰,心中有了喜怒哀乐偏见的感情,要想修行达到圣贤的境界,那是永远做不到了,就是“于为贤圣而弗能也”。那么所谓得道的圣贤,就根本是个无情的人啰!要做到无情才能成圣贤啰!

“岂直贤圣绝远,而离旷难慕哉!”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真正的圣贤是很难做到的。圣贤之所谓无情,是没有欲界的这些情,没有世俗的小情;圣贤有的是大情,是大慈大悲圣贤的情;所以说“岂直圣贤绝远,而离旷难慕”,心境的开阔旷达,包罗天地万象,就是圣贤的境界。他说“难慕哉”!你虽然心中很仰慕,但是修养却很难到达这种境界。

“虽下愚聋瞽,及鸡鸣狗吠”,所以说,世上的一般笨人,五官不全,脑筋不好的,乃至于一般鸡鸣狗盗之徒,“岂有情于为之亦终不能也”。他们虽然想修道,因为自己心理不正常,加上情感的困扰,心里愈来愈狭小。但是,对于修道做神仙,超出三界,他们的兴趣也大得很,也想学喔!总而言之,世间的感情也要,也要成道成圣成佛,这就是第六世仓央嘉措的诗所写的:“世间那得双全法,不负不负卿。”什么都想要,怎么办得到啊!

“不问远之与近,虽去己一分,颜孔之际终莫之得也。”他说,他们也不考虑考虑,修道要想超越,变成一个超人,要远近分开才行;也就是要远离私人情感的作用,亲近解脱清净智慧高远的境界。因为远近亲疏分不开,所以个人的私心,一点都没有除掉;虽然仰慕孔子、颜回的修养,“终莫之得也”。也永远不可能达到的。

“是以观之,万物反取诸身”,由这个道理看来,真正的修养,“反取诸身”,要自己求之于自身,要去实验;“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光靠眼睛耳朵去找真理,是不会成功的。我们看书是靠眼睛,听课靠耳朵喔!光靠学来的这一点,靠耳目而来的一点点,是不够的,所以“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这是讲学理。

换句话说,你们年轻的,将来出去做事,乃至当,或者当什么长,前途无量,后途无穷,反正官位总是拿这两个来代表,不是员的,就是长的;至少家长你总会当到的。不管你当家长也好,当的大家长也好,当一个什么小主管也好,千万记住,“耳目不能以易任成功”,不要随便看到某一点,听到某一点,就判断一切事,那是靠不住的。自己的耳目都不可靠,何况下面各种人的报告呢!

所以当一个主管,如果亲信的人告诉你,老张不对,老李不对,那不一定!千万要记住,这就是圣人做的道理。“手足不能以代司致业”,你不要相信自己的手与脚喔!你如果相信自己左右的人,乃至于相信自己手与脚,手足有时候都会错的。有时候自己拿杯子都会打破,所以做人的道理也是一样,尤其做一个伟大的人,一个伟大的。你认为某人是我的耳目,那并不一定可靠;某人是我的手足,也不一定可靠;所以,当了,才自称寡人。只有自己的头脑,只有自己一个人,能真正地判断;任何人的是非报告,都有问题,都掺了感情的水,连那个酒都变成水了,所以你喝下去,都有问题,变成毒了。这就是道家与儒家不同,看东西,看世间的事务,道家就透彻得很。

“故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物,不以手求行,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情以制之哉!”所以他举了一个例子,什么叫做不用情呢?人的心境能够修养到婴儿的状态,一百天以内婴儿,勉勉强强说一岁以内,头顶囟门还在跳,还不会讲话才算婴儿。婴儿长大一点,有了一点意识就不算了。“不以目求乳”,婴儿刚生下来,他不用眼睛看妈奶,用眼睛看是后天的作用,婴儿是用人性天生那个灵感,晓得妈奶在那里,就会偏过来吃奶,这就是灵府。“不以耳向明”,婴儿不需耳朵看东西;“不以足物”,用不着脚当手用拿东西;“不以手求行”,不用拿手来当脚用;换句话说,婴儿他全身都是功能。

所以一个人,修养到心中没有杂念,没有妄念;情是妄情,佛家叫做妄想,意识没有这些后天加上的思想,完全恢复到婴儿清净无为的状态,这时生命的功能整个发出来了。《楞严经》讲六根都可以互用,那么鼻子可以当眼睛看,耳朵可以当眼睛用了,全身各种各样都是功能,这个就叫做神通。神通也就是神,生命的精气神,恢复到原始完全的状态,就是神通。

这一段文章,都是郭象的注解,这是千古的名注喔!对于庄子的道理,发挥得,别家都不如他。历代道家各家注解《庄子》的不少,始终以郭象的注解占,确实是有他的道理。

南怀瑾:开悟与不开悟者有何不同?

【一】开悟者认为一切皆虚妄,而不开悟者则相反

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我们破除了迷执,见到了人生宇宙的真实相。什么是迷呢?

我们一切有情由有无明的障蔽,把现实中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意所了的都认为是真实有的,这就叫迷。

认为我们自己的身体里有个真实不虚的实在的我,这就叫我执。

对于身体乃至周围的环境,如天地、山河、日月、星辰、飞禽、走兽、动物、植物、一切日用等等,也都认为是真实的,这就叫法执。

有了我执与法执,就叫颠倒梦想。开悟就是破我执和法执。二执既破,自然远离颠倒梦想。

【二】开悟者对世界从不解释,从不被任何所迷

经常有人会评论一个开悟者,不够慈悲心,不够善良,不够宽容,不够接纳,不够真情,不够智慧,不够神通……

其实这些是世人对开悟的误解!开悟的人在红尘中应该什么样子?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开悟是明心见性,是明理,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不是成佛,不是修行终点,而是起点。

开悟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是充满了慈悲,永远不会有脾气,只是开悟的人对世界从不解释,他们从不被外界的想法左右,不被任何现象所迷惑。

南怀瑾说:真正开悟的人对世界从不解释,“凡有所见皆是虚妄”,他们的不被任何所迷。

只要致良知,你就是本自具足

修行不是修出一个,而是知道自己是人,但不被人相所迷。

为什么南怀瑾先生说古代的人学佛法得神通而现代学佛法没神通只有神经,怎么理解?

末法时期 众生业重情深。修学我执太重。用攀援心和求神通的心去亲近佛法。故而神经。古时以清净心 恭敬心参学,故而得道。悟道。

生活中处处有神通,

神通是自然界宇宙为心地善良得人准备的礼物,

只要你在日常生活中不做损人利己的事,多做好事,善事就会保证你身体健康这是肯定的.

科学发达了,神通就不神了

如果有人仍然当那是神通,可能在现代人眼里就是发神经了

不管是神通还是神经,只要人们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它就还有市场。

仁者当知:古仁学佛,心清净,多为出世后入世渡生,因清净行及大愿力而得诸神通;现世人学佛,多为求自身福报,未解空性,执着诸有为真实,即为是妄,因妄生狂。----南师是真实语,也为世人痛心,故捧喝矣。

主要原因是现代人太杂,思想夹杂,不能静心,所以会有上述说法。

现在的人不是真心去信,都是想心理找个寄托,那么不真信就不能走入修炼,就不能得神通;

许多人不得法,文SDF革时候许多高僧大德不是迫害了,就是被逼还俗结婚或者改造去了,很多东西失传;在那个年代,从各个领域的文化都是一个巨大断层;

当今的人不相信神,一提高佛,都说是迷信,谁要是很虔诚就会说成,还有很多寺庙的人不实修都去争权,争钱,争名了,真的有了功能的人,是受排挤的。寺院里只能有一个权威,就是主持。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南怀瑾先生的文章,有些过于推崇神秘的东西。其实简简单单的就能很明白的说清,何必老把神通的东西挂在嘴边呢。

南老的意思主要是说人类越进步越发展,信息也越爆发,使得我们忙碌于各种信息的交流和储备,六根迷惑,身心疲惫,无法集中精神。古人由定而能生慧,现代人因为心无法定,而生种种杂念。

末法众生福德善根浅薄

这就是迷信和正信的区别

南怀瑾:经常把心向下沉,纯阳之气自然上升容易得定,才不会心浮气躁

把头脑忘掉,使心下沉,并不是沉到身体的某一部分上停住下来,而是把它放下去,放到地心以下去,放到下面无量虚空去,然后就可以定住不变了。

心不要注意上面,一切凡夫都习惯注意上面。想像由海底下沉,沉入于九地之下,就可以大定,所谓“王菩萨”是也。心沉下,纯阳之气就上升,硬是让你放下,而不是叫你放开,是很有道理的。不把心沉下去,纯阳之气就会下沉,永远不会得定。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凝为地。五、六十岁的人能够经常心向下沉,真阳之气自然上升,保持健康长寿。你看一切万物皆从地上生出来,此乃生生不已,一切生命之根也。要想长寿,身心无病恼,一定要放下。破瓦法,是修行向上的法门,容易往生。心向下沉,是长寿法门。

腿子痛腰酸背痛,心太紧张了,呼吸就不匀了。呼吸太松了,(如老僧入定,此中无生机,是枯禅,一点用都没有。)就要深呼吸几次,使气机充满,活活泼泼的。心境放松,不守静,不守定,不守空,不要用心去修,就是这样修下去。把身体放松,用意向下沉,沉到地心以下去。身体先调和了,百脉皆通了,自然可以得定,身心都放下,就没有障碍了。

《习禅录影》

--------------

我们的“坎”中有至阳之气,先要把这个气控制住,呼吸之气不动了,思想也就凝定了。所以人睡不着时,呼吸更厉害,越生气越睡不着!睡不着,气更大。当气真凝定了,不呼也不吸,思想就控制住了。禅宗祖师“空腹高心”,说你元气不能归元,肚子里空空的,都在脑子里思想,这还能够得定吗?这一句话是根据老子说的“虚其心,实其腹”而来,如果头脑空灵,元气充实,思想自然就宁定了。

这里他拿两个卦来代表,离中虚,就是说思想周流六虚,乱跑;坎中满,坎卦是中间充实,等到我们生命中元阳之炁发动的时候,思想就不起了。如果一个念头都没有,那不是变了吗?不会,那只是平常的思想没有了,先天的灵感反而超越了现在的思想,反而什么都知道,普通叫做神通,神而通之。所以要得坎中先天至阳之气才可以,他说这个气不来,“无以制之”,制伏不住这个思想、妄想。

我们要注意哦!有些人打坐修道气机也发动了,肚子也鼓得很大,身体上的气也很充满了,以为这个是“先天至阳之炁”,不是的。“先天至阳之炁”是无形无相的,那又是另一种境界,不是这个呼吸之气。换一句话说,当这个上“先天至阳之炁”来了,女的不管你多大年纪,又变回十二岁以前的样子,男的变回童子之体。到这个时候,身心的感受没有了,这个上不呼吸了,用灯草或一根鸡毛放在鼻孔下也不动;可是他皮肤还在呼吸,不过感觉不出来。这个时候用脑电波、心电图做检查,心电图不会起伏,完全平静了。这个时候是“先天至阳之炁”,所以无形无相。

“虚极静笃,神明自生”,学佛学禅宗的人,想一念不生,如果工夫不到,做不到一念不生啊!禅宗祖师,讲那些狂妄口头禅的人是“空腹高心”,怎么能学禅?“空腹高心”是引用老子两句话,反转来,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念头空了是虚其心;实其腹,气就会回转来,气住脉停了嘛。

所以禅宗祖师是隐语,“空腹高心”是气也没有住,思想就在脑子里转,妄念停不了。气在上面,妄念沉不下来,所以就睡不着,失眠就是因为气在上面,不是血压高,不是血在上面,血压可能还低呢!血压跟气两个又是两路走法。所以这个时候设虚其心,实其腹,那就是老子所讲的“虚极静笃”,禅宗讲的“悟道”。道家没有讲你悟不悟,道家用“神明自生”,就是佛悟的境界,你的智慧不晓得哪里来,是自然而至。所以先见之明都会有,是我们自性本来有的灵光现前。

坎离两卦,坎离分别代表水火。在《易经》卦名当中,水火是既济,既济是好的;颠倒过来火水就未济,未济是不好。那么,什么是水火既济呢?我们看到做饭烧茶,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就是好的。火在上面烧,水在下面毫无用处,这个是很简单的物理,要懂得。所以,诸位修道打坐,上面的头脑“嗡嗡”地发热,红光满面,心思不定,妄念不断,就是火在上面,水在下面,这是气虚。所以老子讲,“虚其心,实其腹”,这就是火下降了。

因此禅宗祖师利用老子这两句话,说有些人没有悟道,自己以为悟道,就是“空腹高心”,刚好与老子这个话相反。上面妄念不能停,就是心火不能下降;精气神不能归元,就是坎水不能归元。念多就是虚火,心不清净。佛经经常用清净圆明,就是代表取坎填离这个道理,要心境凝定,元气才充盈。

我更明确地说,真正修到气住脉停,心气归元,就是老子讲的“虚其心,实其腹”,整个身体定住了,外表的呼吸也停了,六根大定那个时候想要起思想、起妄念、起烦恼,也起不来了。离中真火乱跑乱飞的,道家有时比喻它像一条龙,降龙伏虎,就要老虎在水中生活,也就是气凝住了。换句话说,心动气就动,气动心就动、念就动。你要是做不到念不动,有一个方法可以做到,你气住了,念就不动了,它俩是伙伴。如果不把气降伏住,你想做到完全的念不动是不可能的。偶然做到的清净,是象不是真象。真正气住才是命根啊!

《我说参同契》

南怀瑾是否证得神通?

楼主 您好

在佛法中,神通的亲证只是附产品,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证量。

也不鼓励大众以神通境界为目标,这与生解脱不相干。

另外,南先生是否有神通很难得知,但是至少可以确定,南先生曾经说打坐至没有妄想就是无想定,可见他误会禅定了,无想定息脉俱断,定中无意识,何来妄想不妄想,也不会有清楚分明的觉知,因为没有意识的缘故。可见南先生连禅定也误会了,至於初禅的证量,在其著作中,并没有提到初禅的发起过程、现量的境界,所教导的禅定都还在欲界定、未到定以内而已,而初禅以上如果没有发起天眼通,也看不到天人与地狱,可见南先生并没有对禅定有真正的证量,那就不用说到神通了。

有神通者不可用神通,原因有三:

1、神通者,神出,是“神”给予人的,应该说是为了修行而使用,而非为了高于他人而使用。

2、不得以法力影响世人的生活。不得以神通显圣称神。

这两点是正规宗教与“”的区别。得神通者不可在“凡人”面前展示,是宗教正常发展的需要。如果大家都显示神通,那人们都去信教了,人世间还是人世间吗。处处皆修士,修士如何立足人间。

3、修行过程证神通,并不是解脱,只是印证,必须有“俱神通而不用”的境界,方可进一步修行。这点不要受影视和文学作品的误导,电影是给普通人看的,不是教导修行人的。

如果持神通而乱世,自己也得不了大道,世人也不能容许。想象一下,如果和尚都用神通为本国当特务,那对方还能让存在吗?一个修士以神通在人世可得无上权力,还会潜心修行吗?基本就是这个道理。

不是,有本事,必然有底气,必然有脾气,这是动物的本能 自然功能,

奥运会的那些运动员就是典型的例子,本事很大,脾气也很大,动不动就要挑战世界记录, 我朝开国大佬们,各个都有大本事,动不动就千军万马狂飙一番。大科学家们,脾气更大,动不动就要探索宇宙,近的牛人 K天王 脾气超级大,要挑战24小时300公里。山里隐居的 脾气更大,动不动就是梦想 成为真人至人,

如果你没有脾气,那只有与2个原因,1没本事 没底气 没有发脾气的资格,2生物本能退化 颓废了,也就是说 生命力减弱了,衰老了,

没脾气 ,大多是因为没心没肺,,所以吃的香 睡的稳,

神通是建立在 强悍的生物功能之上的,非常强健,而且熟悉 生理保健知识的,,,才能 耳聪目明 嗅觉极为灵敏, 比如非洲草原上那些部落里面 终猎物的猎手,,天人合一的境界,

你把初禅这点本事叫做神通,那会的人太多了,没有学习过禅定的人也确实感受过天壤之别,使人的愤怒超出限度就产生质变,不是上天的震怒就是地狱的烈火。

神通不是这些,更象一种大搬运,就象COPY改几个字,就换了主人一样,不过需要知道从哪里COPY,这是级的神通,天眼通。

不管是正信还是迷信,至少还有个信,也算有点善根。也是不错的。

不要自以为别人是迷信,我是正信,就看不起人,贡高我慢。

自以为正信的人,除非求证到正等正觉,神通自在,否则都是“迷信”。

所以,还是老实修行为要。

以上的话南怀瑾曾经说过,我只不过拾人牙慧。我曾经也看不起迷信的人,现在,我必须发露忏悔。

顶礼南无!

你好,学佛的人别去求神通,若一心去求神通会走上魔道的。只要我们一门的深入去修持,明心见性后我们都具有。说错的地方望谅解。

你可以买南怀瑾的书看看啊 我家有一本 看了以后就感觉他只是一个 像鲁迅 一样 好像没什么神通哦

还是老实修行吧。

佛陀不让修神通的,功到自然成,修心重要。

南无。

念不一不升净土。

这种问题没有探讨意义!省省吧

如证得神通为什么不显现?

即使证得神通也不应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