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_蓝色发光二极管对人类的影响
白光led 蓝光yag荧光粉最早由谁发明
每一个行业的发展,最不易的无疑是最开始的那几步,LED行业的发展能够取得今时今日的成绩,更离不开最初的开拓者的刻苦专研与付出,他们是值得我们骄傲的Emitting一代人,也是正因为他们我们走向了LED的世界,才有了如今五彩缤纷的世界。
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_蓝色发光二极管对人类的影响
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_蓝色发光二极管对人类的影响
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_蓝色发光二极管对人类的影响
英国工程师亨利·约瑟夫-劳德
1907年,在英国马可尼电子公司工作的英国工程师亨利·约瑟夫-劳德次在一块碳化硅晶体里观察到电致发光现象。他在一块碳化硅晶体的两个触点之间施加了电压,结果发现:在低电压下,可以看到黄光;而在高电压下,可以看到更多颜色的光,这种“电致发光”现象也奠定了LED被发明的物理基础。
奥列格·罗塞夫
1927年,一向致力于研究半导体的俄国人奥列格·罗塞夫(Oleg Losev)发现个LED,但这个发现没有找到任何商业应用。其研究工作当时在俄国德国和英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经常被忽略。
鲁宾·布朗斯坦
1955年,在美国电公司工作的鲁宾·布朗斯坦(Rubin Braunstein)发现半导体会发射线,可惜他和同伴们玩玩就算了,没有去找商业应用。
詹姆奥其斯科技:改变世界照明斯·毕亚德和加理·皮特曼
1961年,美国人詹姆斯·毕亚德和加理·皮特曼(James R. Biard,Gary Pittman)发现,在加上电流时会发射光,他们注册了专利,次年这项发现就投入应用。
尼克·何伦亚克
在1962年发明LED的尼克·何伦亚克(Nick HolonyakJr.),他当时只是美国大厂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Cany,GE,又称为奇异)的一名普通研究人员,打造出了颗红光LED,而且他还认为未来能够发出其他波长的光,意味着LED将有很多种不同的颜色光,未来白炙灯一定会被LED取代掉。
这项技术很快对全世界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LED改变了网络、数据存储、数据交换等很多领域;从智能手机的屏幕到光纤网络连接都能看到它的影响。
乔治·克劳福
乔治·克劳福(George Craford)美国的电气工程师,在LED领域所做贡献最为突出。1972年,Craford博士发明了颗橙黄光LED,其亮度是先前红光LED的10倍,这标志着LED向提高发光效率方向迈出的步。他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学业都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大学,专业为物理学,1963年获硕士学位,1967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加入Monsanto化学公司,该公司是全球批量生产发光二极管(LED)的公司,他的团队于1972年研发出了掺杂氮的磷(GaAsP)。
赤崎勇、天野浩、中村修二
红色和绿色的LED光在数十年前就已出现,但蓝色LED光一直是技术难题。由于将蓝光加入绿光和红光中就能产生白光,他们的发明促成了一个巨大的LED光市场的产生。这三位科学家发明了从半导体中产生高亮度蓝色光的方法,带来了“光技术领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被称为20世纪的一项伟大发明,有了它,通过与红色和绿色LED组合,才可能出现全彩色LED屏幕,并产生能够取代白炽灯和荧光灯的新一代节能照明灯具。
世界上只LED是什么颜色?
6、环保,没有汞的有害物质。LED灯泡的组装部件可以非常容易的拆装,不用厂家回收都可以通过其它人回收。在1955年时,美国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的Rubin Braunstein发现了(GaAs)与及其他半导体合金的线放射作用,而196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的Nick Holonyak Jr则开发出可见光的LED.不过,LED真正的起飞是在1990年代日本日亚 (Nichia Chemical Industries Ltd.)的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 于1994年和1995年,在氮化镓(GaN)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获得了蓝光LED, 中村修二的创新使得LED生产商能够生产三原色(红、绿和蓝)LED,从而使实现1600万色成为可能。或许最为重要的是,LED行业利用这种新技术来开始白色LED(半导体生态光源)的商业化生产。
LED(LED发光管光源,是面光源),LED比LCD亮度(对比度)更高,更均匀,更省电、寿命长、能做得更薄。,中村开始研究基于三族氮材料的蓝光LED。由于在蓝光LED方面的杰出成就,中村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包括仁科纪念奖(1996),IEEE Jack A.莫顿奖,英国科学奖。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发明“高效蓝色发光二极管”而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发光二极管种类和符号是什么?
特点:发光二极管也称线发射二极管,它是可以将电能直接转换成光(不可见光)并能辐射出去的发光器件,主要应用于各种光控及遥控发射电路中。发光二极管的结构、原理与普通发光二极管相近,只是使用的半导体材料不同。发光二极管通常使用(GaAs)、砷铝化镓(GaAlAs)等材料,采用全透明或浅蓝色、黑色的树脂封装。常用的发光二极管有SIR系列、SIM系列、PLT系列、GL系列、HIR系列和HG系列等。电池LED灯iViTi On,有一个可令它发光最长3小时的内置电池。有电时,电池充电,而且灯泡正常发光。停电时,灯泡具体人名已不可考据。20世纪60年代,科技工作者利用半导体PN结发光的原理,研制成了LED发光二极管。当时研制的LED,所用的材料是GaASP,其发光颜色为红色。自动切换到电池模式。
变色发光二极管是能变换发光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变色发光二极管发光颜色种类可分为双色发光二极管、三色发光二极管和多色(有红、蓝、绿、白四种颜色)发光二极管。变色发光二极管按引脚数量可分为二端变色发光二极管、三端变色发光二极管、四端变色发光二极管和六端变色发光二极管。常用的双色发光二极管有2EF系列和TB系列,常用的三色发光二极管有2EF302、2EF312、2EF322等型号。闪烁发光二极管,闪烁发光二极管(BTS)是一种由CMOS集成电路和发光二极管组成的特殊发光器件,可用于报警指示及欠压、超压指示。
求懂电子的高手,发光二极管 是不是区分直流和交流啊?我有个问题请教高手,谢谢了,进来看看吧。
无论是普通二极管还是发光二极管都是二级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接交流电、接直流电都一样能发光!
用LED做220V电源指示灯时应该反向并联一只1N4007整流二极管,这样,交流电正半周流过LED、负半周流过4007,让交流电形成完整的通路。以保护LED不被交流电反向击穿。同样道理,将两只LED正反向并联接入交流电同样两只都正常发光。
LED接220V电源需要串联150~220K之间的电阻,发光强度区别并不明显。
蓝色LED通常都是高亮度发光二极管本视频介绍了发光二极管的特性,如何使用万用表测量发光二极管的好坏。,一般有1mA电流就会很亮了,作指示灯不能太亮了,否更多新知:可关注公众号:奥其斯科技 ID:outrace_led则夜间会很刺眼的。
关于发光二极管
1、节能:白光LED的能耗仅为白炽灯的1/10,节能灯的1/4.这个问题在大学里老师详细介绍过,明确告诉你用初三物理知识解释不了。
获奖年 姓名 学历/获奖理由较长的线脚是正极,较短的线脚是负极,这是惯例
二极管的正向电阻很小,约等于0,反向电阻极大。你可以看看模拟电路的书。
发光二极管属于二极管,只要是二极管都有单向导电性,这是大学里的知识,你这里只要记住单向导电性就可以了,跟你说多了你理解不了。
发光二极管 原理
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年 姓名 学历/获奖理由详细解释需要设计量子力学。
简单的来说,发光二极管就是一个特制的PN结,由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复合而成,P型半导体里电子是少数载流子,能级比较低;而N型半导体里电子是多数载流子,能级比较高。这个别可以理解为自由电子数量多了,就会相互排斥,新的自由电子就很难进来了。所谓能级也就是电子处于这个状态时,所需要的额外能量。
在发光二极管导通的时候,电流由P极流向N极,电子带负电荷,从N极流向P极。在从N极过渡到P极的时候,由于能级突变,每个电子都会释放出额外的能量。这个能量会转化成光子,从而产生发光的效应。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P型半导体中的空穴和N型半导体中的电子在过渡层复合成了一个原子,释放出了多余的能量变成了光。
另外用这个原理可以说明发光二极管的颜色与导通压降的关系:导通压降对应着俩极的能级,光子的能量和频率成正比,所以发光频率越高的发光二极管导通电压越高。至于发光频率从低到高的顺序,就是
红 LED是继1950年代矽(Si)半导体技术後,由三五族(III-V族)化合物半导体发展的半导体器件。LED的发光原理是利用半导体中的电子和空穴结合而发出光子,不同於灯泡需要在3000度以上的高温下作,也不必像日光灯需使用高电压激发电子束,LED和一般的电子元件相同,只需要2-4V的电压,在常温下就可以正常动作,因此其寿命也比传统光源来得更长。橙 黄 绿 蓝(白) 紫
(当然紫色、橙色的一般见不到)
LCD和LED显示器有什么区别?
2014 赤崎勇 工学博士(名古屋大学)毕业/ 天野浩 名古屋大学工学部电子工学科毕业,工学硕士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 中村修二(美籍) 德岛大学工学部电气工程科毕业,德岛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发明高亮度蓝色发光二极管,带来了节能明亮的白色光源的贡献没太大区别!
都是液晶屏只是背光源的区别。LCD(阴极发光灯管,是点光源)、LED(LED发光管光源,是面光源),LED比LCD亮度(对比度)更高,更均匀,更省电、寿命长、能做得更薄。
LED是背光
发光二极管组成
以下是我摘抄的
LED显示屏是由发光二极管排列组成的一显示器件。它采用低电压扫描驱动,具有:耗电少、使用寿命长、成本低、亮度高、故障少、视角大、可视距离远等特点。
LED显示器与LCD显示器相比,LED在亮度、功耗、可视角度和刷新速率等方面,都更具优势。LED与LCD的功耗比大约为10:1,而且更高的刷新速率使得LED在视频方面有更好的性能表现,能提供宽达160°的视角,可以显示各种文字、数字、彩色图像及动画信息,也可以播放电视、录像、VCD、DVD等彩信号,多幅显示屏还可以进行联网播出。有机LED显示屏的单个元素反应速度是LCD液晶屏的1000倍,在强光下也可以照看不误,并且适应零下40度的低温。利用LED技术,可以制造出比LCD更薄、更亮、更清晰的显示器,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LED是指Light
Diode(发光二极管),而我们说的这个LED是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液晶显示器。LCD是指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它采用CCFL(冷阴极荧光灯)做光源。他们采用不同的背光源。
这两种背光源产品的区别主要如下:
1.LED的显示器更薄。
2.LED更省电
4.LED拥有更广的色域
5、LED由于光谱几乎全部集中于可见光频率,没有紫外线和线,故没有热量,没有辐射,属于典型的绿色光源,在强光下也可以照看不误,并能在零下40度的低温工作。
6.
更高的对比这些发光二极管的导通电压也是从低到高度
区别在于一个是CCFL灯管做背光,另一个是用LED发光做背光。统统都是LCD显示器。
CCFL(阴极发光灯管,是点光源)、
使用LED背光显示器。
如果是经常 用来制图处理什么的,当然还是选老的LCD显示器了,色彩还原正确。但如果只是家中普通使用,当然还是选新的LED显示器 了。液晶的色彩都是经过强化处理的的,显示的效果主要是满足的眼睛 。
转自haiseok
背光的问题,LED背光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
液晶电视的背光源有两种,大家知道什么是LCD和LED光源吗?
谁知道LED灯是谁发明的?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大家十分熟悉的LED,已能发出红、橙、黄、绿、蓝等多种色光。到了80年代初,出现了GaAlAs的LED光源,使得红色LED的光视效能达到10流明/瓦。
90年代初,发红光、黄光的GaAlInP和发绿、蓝光的GaInN两种新材料的开发成功,使LED的光视效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在2000年,前者做成的LED在红、橙区(λp=615nm)的光效达到100流明/瓦,而后者制成的LED在绿域(λp=530nm)的光视效能可以达到50流明/瓦。
扩展资料
2、长寿:寿命可达10万小时以上,对普通家庭照明可谓"一劳永逸"。
3、可以工作在高速状态:节能灯如果频繁的启动或关断,灯丝就会发黑,很快的坏掉,所以更加安全。
4、固态封装,属于冷光源类型。所以它很好运输和安装,可以被装置在任何和封闭的设备中,不怕振动。
5、led技术正日新月异的在进步,它的发光效率正在取得惊人的突破,价格也在不断的降低。一个白光LED进入家庭的时代正在迅速到来。
参考资料来源:
早在1907年开始,人们就发现某些半导体材料制成的二极管在正向导通时有发光的物理现象,但生产出有一定发光效率的红光LED已是1969年了。1994-1995年人们开发成功了蓝光LED,并在1998年实现了真正商品化。2000-2002年间,研发人员不断追求成本效益,使LED成功打入手机背光源市场。到今天,LED已生产了30多年,各种类型的LED、利用LED作二次
开发的产品及与LED配套的产品(如白光LED驱动器)发展迅速,新产品不断上市,并已发展成为一种新型产业。
LED技术研发之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就是开发蓝光LED时,碳化矽(SiC)与氮化镓(GaN)两大门派之争。这也是许多研发团队辛勤投入开发蓝光LED元件时,必须痛苦抉择的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之前,全球许多大公司皆投入SiC研发,结果日本一家专门做荧光粉业务的公司——日本日亚化工公司(Nichia Chemical Industries Ltd.)的研发人员中村修二先生(Shuj Nakamura)於1994年和1995年,在氮化镓(GaN)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并取得的专利。这位研发人员的重大突破,引发了包括Sony及Toshiba等大厂的主管都出面为自己所做的错误决策导致技术落後而道歉。这位Nakamura的技术突破,让氮化镓(GaN)阵营正式快速超越SiC。原本做荧光粉业务的Nichia由於在蓝光LED技术上的成功,使其年营业额从约1亿美元快速发展到2003年的9亿美元。而原本该公司准备发给Nakamura的专利奖励金是日200万元,经过一场官司後,Nichia被判定应该给这位研究人员日2亿元。继蓝光LED技术突破後,白光LED正式启动了广泛的LED应用风潮,从显示、指示及手机光源,到正在酝酿中的LCD-TV背光源,各种新机会的大门不断被创意敲开。
LED所发出的颜色,主要是取决於电子与空穴结合所释放出来的能量高低,也就是由所用的半导体材料的能隙所决定。同一种材料的波长都很接近,因此每一颗LED的光色都很纯正,与传统光源都混有多种颜色相比,LED可说是一种数字化的光源。
LED晶片大小可以因用途而随意切割,常用的大小为0.3-1.0mm左右,跟传统的灯泡或日光灯相比,体积相对小得多。为了使用方便,LED通常都使用树脂包装,做成5mm左右的各种形状,十分坚固耐震。
中村修二原是日本日亚化学工业公司技术员。1990年,他开发出蓝色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当时,世界上已开发了红色和绿色发光二极管,但是由于没有开发出蓝色发光二极管,电子视屏领域中的各种色彩无法被充分展现。因此,蓝色发光二极管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困难也最热门的研发项目。获得电子工学专业硕士学位的中村修二独辟蹊径,填补了这项空白,使电脑、手机、超薄电视屏幕的色彩更加丰富,原件使用寿命也大大延长,可将电力消耗降低90%。
据,中村修二1954年出生于日本,自2000年以来供职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这是芬兰技术奖励基金会第二次颁发“千年技术奖”,颁奖仪式将于今年9月8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
千禧技术是迄今世界上颁发的奖金数额的科学奖,每两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在科研或发明领域作出重大成就的个人或研究小组。芬兰技术奖励基金会评定的标准是,获奖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应能直接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作3.LED寿命更长用。首度“千年技术奖”于2004年颁发给万维网发明者、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
日本诺贝尔奖得主都有多少人?
1994 大江健三郎 东京大学文学部毕业迄2016年,已有25名获得了诺贝尔奖(包括2名美籍日裔诺贝尔奖获得者)。除诸国之70年代中期,引入元素In和N,使LED产生绿光(λp=555nm),黄光(λp=590nm)和橙光(λp=610nm),光视效能也提高到1流明/瓦。外,日本是获奖人数最多的。
物理学奖 获奖年 姓名 学历/获奖理由
1949 汤川秀树 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大阪帝国大学) 介子存在的预想
1965 朝永振一郎 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东京帝国大学)在量子电气力学分野的基础研究
1973 江崎玲于奈 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东京大学) 在量子穿隧效应的实验中发现半导体
2002 小柴昌俊 东京大学理学部毕业、罗彻斯特大学大学博士课程修了(Ph.D.)、理学博士(东京大学) 对于天体物理学、特别是宇宙微子检验有卓越的贡献
2008 小林诚 名古屋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名古屋大学) / 益川敏英 名古屋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名古屋大学) 发现小林-益川理论与CP破坏源自粒子物理学的贡献
南部阳一郎(美籍)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东京大学) 粒子物理学之中自发对称性破缺的发现
2015 梶田隆章 埼玉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毕业。理学博士(东京大学) 发现中微子振荡现象,并因此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
化学奖 获奖年 姓名 学历/获奖理由
1981 福井谦一 京都帝国大学工学部毕业、工学博士(京都大学)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论研究
2000 白川英树 东京工业大学理工学部毕业、工学博士(东京工业大学) 导电性高分子的发现与发展
2001 野依良治 京都大学工学部毕业、工学博士(京都大学) 手性触媒之不对称合成研究
2002 田中耕一 东北大学工学部毕业、东北大学名誉博士 活体高分子同定与构造解析手法的开发
2008 下村脩 长崎医科大学附属薬学専门部毕业、理学博士(名古屋大学)
绿色萤光蛋白(GFP)的发现与生命科学的贡献
2010 铃木章 北海道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北海道大学)、北海道大学工学部名誉
发现铃木耦合反应
根岸英一 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课程修了(Ph.D.)、普渡大学
发现根岸耦合反应
1987 利根川进 京都大学理学部毕业、圣地牙哥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课程修了(Ph.D.)、麻省理工学院 多样性抗体的生成和遗传原理的解明
2012 山中伸弥 神户大学医学院毕业、大阪市立大学医学研究科博士毕业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cell)创始人之一
2015 大村智 日本有机化学者。东京大学学博士学位,东京理科学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发现了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
2016 大隅良典 东京大学理学部毕业,理学博士学位(东京大学)。发现细胞自噬的机制
文学奖 获奖年 姓名 学历/获奖理由
1968 川端康成 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毕业
《伊豆的舞娘》、《雪国》卓越叙述微妙纤细的表情,就像大自然的画
《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对于运用现实与神话之间的纵横创造出诗中的世界,现代人所身陷苦痛的姿态,有如当局者迷一般所描绘出的图样的功绩
1974 佐藤荣作 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部毕业 提倡非核三原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