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01年(公元1601年是哪个朝代)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
公元1601年(公元1601年是哪个朝代)
公元1601年(公元1601年是哪个朝代)
公元1601年(公元1601年是哪个朝代)
丽江古城创建具体时间:
木府: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反映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五凤楼: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楼内的天花板上还绘有多种精美的图案。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
白沙居民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的石拱桥。
自从最早在会津若松地方筑城的芦名直盛开始,会津的若松城,在不断的改名和修建下一直保持到了明治维新时期,并且赋予了会津若松成为近代都市的发展机会。当地人最值得纪念的人,当数花了十年心血在此城上的战国名将蒲生氏乡。
清朝始祖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二十五岁时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平定关东部,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于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七十余城。1626年兵败宁远城之役,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喀尔喀,七月中旬,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久,葬于沈阳清福陵。清朝建立后,尊为清太祖,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
布库里雍顺或布库哩雍顺爱新觉罗氏,传说中人物,清朝的祖先。在清朝统一后,被追封为“清始祖”。明朝时期的建州女真族。他出生在黑龙江北岸的依里兰多里(有人说是海兰泡的薄科里山)。是元代首任斡朵里万户府万户。
努尔哈赤谥清太祖,一般被认为开国。但当时国号为“金”。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清朝始祖是颛顼。
颛顼后代飞廉,飞廉有九个儿子,大儿子恶来是秦国贵族祖先,二儿子季胜是赵国贵族祖先,小儿子随着箕子迁往燕山之外,到达东北长白山一带,成了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
努尔哈赤,曾经是明朝的一位武将,是明大将李成梁的干儿子,李成梁后,这位丧心病狂的老疯子就反明了,曾经拿着鞭子抽他的女婿,边抽边哭,还说“我知道你看不起我”之类的话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同时称帝。
始者肇也,肇祖原都督孟特穆(猛哥帖木儿);始祖布库里雍顺
始祖 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清朝开国--清太祖努尔哈赤
清朝的始祖应该说是鲁尔哈赤,清朝的个是顺治帝。
《前清秘史》1集:建州女真与大明帝国朝廷恩怨情仇——孤独中成长青年—— 努尔哈赤闯荡——对东北女真部落与兼并——女人借口:“叶赫老女” 东哥、佟佳氏、孟古大妃、割弃不下起起落落阿巴亥
云南丽江古城历史
1.丽江古城的历史
丽江古城经由历代木氏先祖主持建设。追朔“丽江人”的建筑史,从古代的洞穴居、树巢居、井干式的木楞房发展到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的古城民居模式。古城民居的平面特点是以院子为中心,内向的庭院组合,厦子(外廊)是纳西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1254年丽江木氏先祖归附元世祖忽必烈,在古城设三赕管民官,其建制隶属于茶罕章管民官,公元1276年,改为丽江路军民总管府,公元1382 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归顺明朝,设丽江军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赐姓木并封为世袭知府。丽江古城、丽江军民府(木家院),其建设别具一格,气势恢弘,亦是当时木氏家族、经济、权力的象征。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丽江游记中写道“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栉比”。就是对当年丽江古城之繁盛景观的真实写照纳西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民族,由于丽江处在南丝绸之路的口岸及茶马古道上。是滇藏贸易的集散地。从公元 1253年,忽必烈丽江带进了外来文化,后期受中原文化影响,如藏传、,直到20世纪初,又受到文化影响,加上纳西民族古老的东巴教、东巴经、东巴象形文字、东巴绘画及被称为元人遗音的纳西洞经古乐等。凡此种种,都能兼收并蓄,共存发展。这些文化影响更增添了丽江古城的内涵。
古城之美还在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的自然与和协,古城西北方30公里处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类征服的玉龙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遗迹。玉泉水分西、中、东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区分成若干支渠,使水网与五花石铺就的道路网相互交织,真有“家泉水绕诗咏,户户垂扬入画图”之妙。引得许多中外建筑学家赞叹,素有“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的美称。一直以来,无数海内外游客被古城、雪山所吸引,纷至沓来,在古朴自然、幽雅宁静的古城中流连忘返。
2.关于丽江古城的历史或传说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丽江古城根据文化遗产遴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批准时间:1997年12月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云南省的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还拥有古老的供水系统,这一系统纵横交错、精巧独特,至今仍在有效地发挥着作用。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上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编号:200-017
丽江古城位于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历史文化名城中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另一个是歙县)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大研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浓烈人文气息的小城,明亮的阳光下,总会有步履缓慢的上了年纪的纳西老人悠闲地踱步,他们身着藏满历史的靛蓝色衣服,头戴时期的八角帽,对眼前身后猎奇的目光视而不见、不屑一顾。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
丽江古城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54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桥梁的形制多种多样,较的有 锁翠桥、大石桥、万千桥、南门桥、马鞍桥、仁寿桥,均修建于明清时期(公元14~19世纪)。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东100米的大石桥特色。
古城内的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亩,府内有大小房间共162间。其内还悬挂有历代钦赐的匾额十一块,它们见证了木氏家族的盛衰历史。
位于城内福国寺的五凤楼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楼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飞来的彩凤,故名“五凤楼”。五凤楼融合了汉、藏、纳西等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是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宝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以北8公里处,这里曾是宋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丽江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轴上,中心为一梯形广场,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广场,四条巷道从广场通向四方,极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发展为后来丽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丽江古城西北4公里处,是丽江古城周边的一个小集市,建筑群内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布局形制与丽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龙河自建筑群的穿过,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龙桥横跨其上,青龙桥是丽江境内规模,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城市布局错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风貌,又富于水乡韵味。丽江民居既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丽江古城包容着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纳西民族的兴旺与发展,是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史料。
3.古城丽江有多久的历史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 八、九百年的历史。自明朝时,丽江古城称“大研厢”,因其居丽江坝中心,四面青山环绕,一 片碧野之间绿水萦回,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而得名。
历史轨迹: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汉属越郡。三国属云南郡。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古色古香的丽江古城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土司木氏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丽江(28张)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的文化在1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便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大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4.丽江历史和文化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进步的
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丽江古城在名城中的地位
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融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井自具纳西族独特风采。 1986年, 将其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确定了丽江古城在名城中的地位。
2005年10月23日,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在京发布。此次活动由《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共评出“专家学会组”、“媒体大从组”与“网络 手机人气组”三类奖项。“媒体组”与“人气组”分别以媒体投票及网友、手机用户投票的方式各产生12个获奖地方。而由地理杂志社浓墨重彩推出的“专家学会组”奖项则别具一格,评选出的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中就有久负盛名的丽江大研古镇.
文化风俗
文化
这种文化的演变在程度的丽江古城反映的尤为明显,在96年和随之而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后,汉语的云南方言逐渐替代纳西口语成为古城社区的主流语言,而年轻纳西夫妇也开始用汉语对子女进行教育。 而在1990年以前的丽江,纳西的口语在古城是一种缺省的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学校接受汉语的教育,但是纳西家庭中和纳西少年之间却都用纳西语进行交流。1996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丽江的民众带来信心,而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汉语的方言替代纳西口语成为丽江(古城)的交流工具,这则使纳西传统文化的前途显得更为严峻。不过随着打跳歌、纳西净地、东巴吉日经等纳西语歌曲风靡古城,意味着纳西本土文化的回归潮流正在兴起。
两性风俗
如同今日汉族的父权,丽江坝区的纳西家庭大多被男性所主掌,而与泸沽湖的摩梭女性家长制有所不同的是,纳西妇女承担着比汉族妇女更承重的家务和义务。
在丽江古城,四十多岁的男人养花养鸟甚为普遍,这给人以纳西族过于满足于现状而不思进取的印象,其实,除了掌握家庭之外,这也和丽江传统的商业经济而非手工业经济有联系。纳西女性不仅要承担家务,而且还要赚钱养家,在古城原先的四方街菜市场,刀卖肉的绝大多数是中年妇女,而男性则在一旁收钱、观看。1980年代,《》的记者在古城关门口看到这一场景,以至于得出纳西社区仍保留母系遗风的结论。
在1253年蒙古人征服丽江之前,丽江的纳西和泸沽湖的摩梭同处于母权,1253年以后倾向于中原汉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纳西家庭受到汉族父权制度的影响,1年汉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统治丽江,大量的汉族的价值观,包括父权的规范和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开始盛行,纳西妇女不仅失去了对家庭的掌握,同时由于恋爱自由和性的自由遭到儒家汉制的抵触, 纳西少女情的人数急剧上升,有些私定终身的男女则越过金沙江迁到摩梭社区,寻找自由的爱情。
1970年代以后出生的纳西青年男女,已经不再遵从传统的价值,他们和大陆的新新人类一样,从西方涌入的文化中寻找纳西祖先曾经拥有的自由精神。
5.丽江的历史沿革
丽江古城在南宋时期就初具规模,已有八九百年的历史。
丽江战国时属秦国蜀郡。
汉属越郡。
三国属云南郡。
南朝为遂段县,大约在此时纳西族先民迁于此。
唐时曾为姚州都督府地,后为吐蕃,南诏地,称桑川,属剑川节度。
宋为大理善巨郡地,开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驻兵练,“阿营”遗址仍在,当时居民已有千余户,至元十三年改为丽江路,丽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丽江(金沙江古名)湾而得名。
明末已具规模,日渐繁荣,本地木氏土司所营造的宫室非常华美。徐霞客在游记中谓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而丽江府“富冠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传》则言“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丽江坝子中心,四周青山环绕,形似一巨砚,故名大研(砚)厢。
清为丽江府。雍正元年(1),改土设流,结束木氏土司元代以来的世袭统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丽江县。
1961年成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地区。
1997年12月,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成功,填补了在世界文化遗产中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丽江的文化在1年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以后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丽江大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2003年4月,丽江撤地设市,将原丽江地区改设为丽江市,并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为古城区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导语:对于公元1601年的朝代,大家了解吗?以下是我整理的公元1601年相关事项,供各位阅读和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公元1601年是哪个朝代
公元1601年正值明朝
公元1601年历史大
公元1601年 正月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正月)
以播州平,免四川、贵州、湖广、云南加派田租欠赋。
总兵官陈璘讨皮林苗,平之,获吴国佐,诸苗悉平。
公元1601年 二月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二月)
利玛窦至京师 意大利人利玛窦以万历九年(1581年)汛海数万里抵广州之香山澳(今广东中山),居二十年,至是,至京师。由天津税监马堂奏闻。
公元1601年 三月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三月)
武昌再次动乱,时逮冯应京等缇骑抵武昌,众民愤聚数万人,围陈奉府,誓必杀之。陈奉逃匿楚王府,逾月不敢出。众乃投陈奉恶役耿文登等十六人于江,并伤缇骑。以巡抚支可大助虐,焚其辕门,支可大不敢出。事闻,内阁及言官请撤陈奉,不理。
公元1601年 四月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四月)
召陈奉还 陈奉惧武昌民,请还京以避之。会宦官李道方督理湖口(今江西湖口)船税,奏“(陈)奉水阻商舟,陆截贩贾,征三解一,病国剥民。”乃召还。陈奉去,挟金宝财物巨万计,支可大惧为民所掠,多与徒卫,导之出疆。以沈一贯请,始革支可大职,而言官陈维春、郭如星极言陈奉罪,神宗不悦,降二人杂职。
公元1601年 五月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五月)
山西巡抚魏允贞以每裁抑山西矿监,被宦官劾“抗命阻挠”,将加谴责。魏允贞乃乞归。
公元1601年 六月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六月)
苏州反孙隆斗争 苏州杀织造宦官孙隆恶役六人。孙隆逃往杭州。织工葛成(葛贤)挺身投案,至万历二十一年得释。
大旱及矿税之害 吏部尚书李戴以京畿、山东、河南、山西大旱,赤地数千里,民不聊生,草木既尽,剥及树皮,并亟言矿税之害,不理。
公元1601年 八月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八月)
复命李成梁镇辽东 李成梁去辽,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会总兵马林获罪,以沈一贯言,乃命再镇辽东,时已七十六岁。
公元1601年 九月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九月)
河决开封、归德。
起前礼部尚书沈鲤、朱赓并兼东阁大学士,预机务。
公元1601年 十月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十月)
立皇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时年二十。同日封诸子朱常洵为福王、朱常浩为瑞王、朱常润为惠王、朱常瀛为桂王。
公元1601年 十二月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十二月)
复桑颜马市 朵颜长昂屡入犯,败之。至是,与董狐狸等皆纳降,并请复马市,许之。
公元1601年 是岁
(辛丑 明万历二十九年 是岁)
努尔哈赤建八旗制度 随努尔哈赤势力之扩大,一“牛录”从十人扩大为三百人,首领仍称“牛录额真”(译成汉语称“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首领称“甲喇额真”(“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首领称“固山额真”(“都统”)。每一固山有特定颜色之旗帜,当时组成四固山,即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之旗帜。至四十三年(1615年),又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六万人。“固山”即满语“旗”之意,故八固山之建立,亦称“八旗制度”。全体女真人分别编于八旗中。八旗制为军政合一之制,每旗固山额真由王贝勒担任,称“旗主”,一般民人称“旗下”。旗民“出剿为兵,入则为民”,“无事耕猎,有事征调”。旗主对旗下进行封建统治剥削。努尔哈赤自为八旗总首领。
清朝历史年表
清 ﹙女真●满﹚﹙公元1616年—公元11年﹚
太祖努尔哈赤
在位时间:公元1616年—公元1626年
公元1559年,出生
公元1577年,开始了他六年的游历生涯
公元1584年,祖父与父亲被明军, 努尔哈赤继建州左卫都指挥史
公元1586年,击败叶赫等九部联军。
公元1587年,建赫图阿拉城
公元1593年,统一了建州女真,又把目标盯向海西女真
公元1601年,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从而建立八旗
公元1607年,灭辉发
公元1611年,灭扈伦
公元1616年,称帝,建国,国号金,年号天命
公元1618年,宣读告天“七大恨”,誓师伐明,并在萨尔浒大败明军
公元1619年,灭叶赫,统一海西女真,在此期间内也统一了东海女真,完成了统一所有女真部落的大业.
公元1621年,发动辽沈之战
公元1625年,迁都沈阳,推行“计丁授天,按丁编庄”制度,
公元1626年,兵败宁远,不久伤重而亡,庙号太祖,葬福陵
谥号: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
太宗皇太极
在位时间:公元1626年—公元1643年
公元1592年,出生
公元1612年,次出征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后,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一同成为辅政四大贝勒
公元1626年,被推举为后金大汗,年号天聪
公元1627年,出兵剿灭朝鲜,使其成为后金的咐属国
公元1631年,颁布《离主条例》,得到的拥护
公元1635年,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
公元1638年,下令解放农奴,大大增加了劳动力
公元1639年,发动松锦大战,歼明军13万,俘洪承畴,并劝降.
公元1643年,因劳过度,于清入关前一年驾崩, 庙号太宗,葬清东陵
谥号: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
世祖福临
在位时间:公元1643年—公元1661年 18年
公元1638年,出生 23年
公元1643年,即位,年号顺治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开始统一全国.
公元1645年,“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亡人数过百万.
公元1650年,亲政
公元1661年, 驾崩, 庙号世祖,葬清东陵﹙此乃一家之言﹚
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
圣祖玄烨
在位时间: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61年
公元1654年,出生 68年
公元1661年,即位,年号康熙
公元1667年,亲政
公元1669年,软禁鳌拜,下诏停止满州贵族圈地
公元1673年,开始裁撤三藩
公元1681年,平定三藩
公元1683年,
公元1685年,进兵沙俄的雅克萨城
公元16,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明确了两国疆界
公元1690年,亲征准葛尔
公元1696年,再次亲征准葛尔
公元1697年,第三次亲征准葛尔,并消灭首领葛尔丹
公元1712年,宣布全国赋税以康熙五十年为准.以后多增人口不再征税,称为“盛世滋丁、加赋”
公元1722年, 驾崩, 庙号圣祖,葬清东陵
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
世宗胤禛
在位时间: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13年
公元1678年,出生 57年
公元1722年,即位,年号雍正
公元1725年,实行“火耗归公”、“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国策.
公元1728年,平定阿尔布巴叛乱
公元1729年,设立军机处,权力逐渐取代内阁
公元1735年, 驾崩, 庙号世宗,葬泰陵
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
高宗弘历
在位时间: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60年
公元1711年,出生 88年
公元1735年,即位,年号乾隆
公元1747年与1766年,两次平定大小金川
公元1755年,平定准葛尔叛乱
公元1757年,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
公元17年,清军入藏
公元1792年,亲自撰写《十全武功记》,并花费15年时间完成《四库全书》
公元1795年,退位,传位嘉庆
公元1799年, 驾崩, 庙号高宗,葬裕陵
原文出自百度文库一文档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