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二十四史”具体指哪些史书?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官修二十四史_二十四史中私修史书官修二十四史_二十四史中私修史书


官修二十四史_二十四史中私修史书


即: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是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统的史书,故又称“正史 ”。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1921年,中华大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包括:1.《史记》、2.《汉书》、3.《后汉书》4.《三国志》5.晋书6 宋书7 南齐书8 梁书 9 陈书 10 魏书 11 北齐书 12 周书 13 隋书 14 南史 15 北史 16 旧唐书 17 新唐书 18 旧五代史 19 新五代史 20 宋史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24 明史 三国时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正史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在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十年(1921年)大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的“二十四史”具体指哪些史书?

“二十四史”是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是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大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分别有哪些

二十四史是指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由不同的历史学家撰写的而被封建朝廷列入正史的二十四种史书的总称。三国时期,当时上就已有了“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编撰的《东观汉记》。范晔的《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陈寿的《三国志》,就有了“前四史”之说。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成,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就出现了“十三代史”之说。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形成了“十七史”之说。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上先前的`各史,总名为“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经乾隆钦定,也被列入正史,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由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正史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二十四史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总计3213卷,约4000万字,都是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而成的史书。

二十四史是哪些?分别写的哪些朝代的事情?

序号——书名——作者——卷数

1、史记、西汉、司马迁、130

2、汉书、东汉、班固、100

3、后汉书、南朝、范晔、120

4、三国志、西晋、陈寿、65

5、晋书、唐朝、房玄龄等、130

6、宋书、南朝、梁沈约、100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

8、梁书、唐朝、姚思廉、56

9、陈书、唐朝、姚思廉、36

10、魏书、北齐、魏收、114

11、北齐书、唐朝、李百、50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50

13、隋书、唐、魏征等、85

14、南史、唐、李延寿、80

15、北史、唐、李延寿、100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200

17、新唐书、宋朝、欧阳修、宋祁、225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150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74

20、宋史、元朝、脱脱等、496

21、辽史、元、脱脱等、116

22、金史、元、脱脱等、135

23、元史、明朝、宋濂等、210

24、明史、清朝、张廷玉等、332

二十四史,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

三国时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正史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在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十年(1921年)大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我国是世界上重视历史的之一。我国民族有着忠实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使得我国在几千年来能够保存下大量的历史资料,史料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所不能媲美的。这部《二十四史》,就是从汉武帝时起,到清朝乾隆年间止,经过历代史学家们编著积累而成的。这套史书,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可以说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它包含着大量的历史资料。它不仅记载了历代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而且还曲折地反映了的阶级斗争和的一部分真实生活情况;有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材料,更是触目皆是。《二十四史》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是它都是出自封建史学家之手,存在很多问题。从隋文帝杨坚禁止私人修史以后,史书的编写完全由官府掌握。朝廷设官修史,一般都由当朝宰相监修。因此,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抹煞的作用和成就,歪曲阶级斗争的事实真相,丑化农民的形象,用封建道德标准来褒贬人物等,比比皆是。历代的封建王朝,都妄图用修史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二十四史》里的史料,是被封建统治阶级挑选过的,有的甚至经过歪曲和篡改。我们今天利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必须谨慎,要加以分析和批判。

二十四史中哪些是官修的

除史记是司马迁自己写的,因为太好了,所以成为后世修史书的沿袭范例,汉书在开始的时候也是班固自己修的,但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修,后面的史书就都是官修的了,但也不能排除以私修史书冠以官修史书名称的可能。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未经过证实。

都是官修的.可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只有<二十四史>才是所谓的正史.例如<资治通鉴>就不在这二十四史当中.

24史本来就是指自汉至清由朝廷组织编修的24部史书,称为24正史。官修的称之为正史。但是清史稿也是正史。

全部是官修的,古代不容许民修史册,是要抄家的

这些史都是官修的,一直修到明史,称24史

现在都补充为二十五史了。

三国志 史记 资治通鉴 可能是

除了史记,都是官修的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二十四史

三国时期,出现“三史”,即《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和东汉刘珍等编撰的《东观汉记》。后来,南朝宋·范哗的《后汉书》出现,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到了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徽等)。和《晋书》(唐·房玄龄等),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就出现了“十三代史”的说法。

到了宋代,在“十三代史”的基础上,加人《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共十七部,形成了“十七史”的说法。

到了明代又增加四史:《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藏等),合称“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初年,刊行了《明史》(清·张廷玉等),加上先前的“二十一史”,总名为“二十二史”,后来又加了《阳唐书)(后晋·刘陶等),成为“二十三史”。而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经乾隆做定,也列入正史,合称“钦定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主要都是什么内容?

《二十四史》是古代的正史,包括了从夏朝到明朝共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史记》:由司马迁撰写,以纪传体形式记录了自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2. 《汉书》:东汉班固所著,详细记述了西汉及早期东汉的、经济、文化等方面。

3. 《后汉书》:五行志所著,记录了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历史。

4. 《三国志》:陈寿所著,详细描述了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和军事斗争。

5. 《晋书》:潘岳等人编写,主要讲述了晋朝及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6. 《南齐书》,7,《梁书》,8,《陈书》,9,《北齐书》,10,《周书》,11,《隋书》,12,《南唐书》,13,《新唐书》,14,《旧唐书》: 这些都是分别记载不同王朝始于南北朝至唐代中后期间各自、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

15-20,22-24 分别为宋元明清四大名族正统官修通志类作品

21.全球早一部地理学专著——郭祥正撰写完成并刊行于元世祖至大年间(1312—1320) 的<<元和郡县志>>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