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课堂】《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原文拼音版
《礼记二则》是戴圣所著分为《虽有嘉肴》和《大道之行也》,原文拼音版如下:
【国学课堂】《礼记二则》
【国学课堂】《礼记二则》
1、《虽有嘉肴》
(suī yǒu jiā yáo,fú shí,bù zhī qí zhǐ yě;suī yǒu zhì dào,fú xué,bù zhī qí shàn yě。)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shì ɡù xué rán hòu zhī bù zú,jiào rán hòu zhī kùn。)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zhī bù zú,rán hòu nénɡ zì fǎn yě;zhī kùn,rán hòu nénɡ zì qiánɡ yě。)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ɡù yuē:jiào xué xiānɡ zhǎnɡ yě。《duì mìnɡ》yuē“xué xué bàn”,qí cǐ zhī wèi hū!)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大道之行也》
(dà dào zhī xínɡ yě,tiān xià wéi ɡōnɡ。xuǎn xián yǔ nénɡ,jiǎnɡ xìn xiū m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ɡù rén bù dú qīn qí qīn,bù dú zǐ qí z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shǐ lǎo yǒu suǒ zhōnɡ,zhuànɡ yǒu suǒ yònɡ,yòu yǒu suǒ zhǎnɡ,)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ɡuān、ɡuǎ、ɡū、dú、fèi jí zhě jiē yǒu suǒ yǎnɡ,nán yǒu fēn,nǚ yǒu ɡuī。)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huò è qí qì yú dì yě,bú bì zànɡ yú jǐ;lì è qí bù chū yú shēn yě,bú bì wéi j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shì ɡù móu bì ér bù xīnɡ,dào qiè luàn zéi ér bù zuò,ɡù wài hù ér bù bì。shì wèi dà tónɡ。)
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二则》译文:
1、《虽有嘉肴》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导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能够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上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作乱害人(之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理想)。
礼尚往来文言文拼音版
1. 文言文【礼尚往来】的全文翻译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
翻译成现代汉语:因此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上古时,人们崇尚“德”,后来却讲求施报。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人们有了礼的规范,便得以安定,少了礼便会倾危,所以说:“礼,不能不学啊!
2. 古文礼尚往来的翻译
陈仲举(陈蕃)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 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 陈仲举说:" 从前,周武王乘车经过贤人商容家门口,俯首而立。敬贤礼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参考资料: 。
3. 礼怎么读音是什么意思
礼〔礼〕
拼音lǐ
注音ㄌ一ˇ
部首礻部
部外笔画1画
总笔画5画
异体字礼 豊
基本字义
礼(礼)lǐ(ㄌ一ˇ)
1、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婚礼。丧(sāng)礼。典礼。
2、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礼教(jiào)。礼治。克己复礼。
3、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礼让。礼遇。礼赞。礼尚往来。先礼后兵。
4、表示庆贺、友好或敬意所赠之物:礼物。礼金。献礼。
5、古书名,《礼记》的简称。
6、姓。
4. 礼尚往来是什么意思
礼尚往来的意思是:在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借指用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对方 。
1、拼音:lǐ shàng wǎng lái
2、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际关系。
3、近义词:互通有无、投桃报李、以礼相待、报李投桃、有来有往
4、反义词:来而不往、一厢情愿
5、出处: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白话文:礼崇尚往来。施人恩惠却收不到回报,是不合礼的;别人施恩惠于已,却没有报答,也不合礼。)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互通有无
1、拼音:hù tōng yǒu wú
2、释义:拿出自己多余的东西给对方,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3、出处:唐·韩愈《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白话文:为他买,以便与之进行交换,以得到自己所缺少的东西。)
二、反义词:一厢情愿
1、拼音:yī xiāng qíng yuàn
2、释义:只是单方面的愿望,没有考虑对方是否同意,或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3、引证解释:现代·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声声口口说联合任何派别的作家,而仍自己一相情愿的制定了加入的限制与条件,这是作家忘记了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尚往来
礼记.大同篇注音
礼记大同原文及注音如下:
昔者仲【zhòng】尼与于蜡【zhà】宾,事毕,出游于观【guàng】之上,喟【kuì】然而叹。仲【zhòng】尼之叹,盖叹鲁也。言【yán】偃【 yǎn】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xíng】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dài】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xíng】也,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ǚ】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g】,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cáng】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wéi】己。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乱贼而不作【zuò】,故外户而不闭。是谓【wèi】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wéi】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wéi】已,大人世及以为【wéi】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dǔ】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zhì】,以功为【wéi】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禹【yǔ】、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yāng】,是谓【wèi】。”
礼记大同翻译如下:
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声叹气。孔子叹气,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杰出的君主当政的时代,我虽然没有赶上,可是我心里向往(那样的时代)!”“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大家推选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来治理,彼此之间讲诚信,和睦相处。所以人们不仅仅只敬奉自己的亲人,也不仅仅只慈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都能安度晚年,壮年人都有工作可做,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矜寡孤独和残废有病的人,都能得到照顾。
男子都有职业,女子都适时而嫁。对于财物,人们只是不愿让它遗弃在地上,倒不一定非藏到自己家里不可;对于气力,人们生怕不是出在自己身上,倒不一定是为了自己。所以勾心斗角的事没有市场,明抢暗偷作乱害人的现象绝迹。所以,门户只须从外面带上而不须用门上锁。这就叫大同。
现在的大同的准则已经消逝不见了,天下成为一家所有,人们各自亲其双亲,各自爱其子女,财物和劳力;都为私人拥有。诸侯天子们的权力变成了世袭的,并成为名正言顺的礼制,修建城郭沟池作为坚固的防守。
把礼义作为根本,用来规范君臣关系,用来使父子关系亲密,用来使兄弟和睦,用来使夫妇和谐,用来设立制度,用来确立田地和住宅,把勇敢和有智慧的人作为贤者来看待,把功劳写到自己的账本上。
因此,勾心斗角的事就随之而生卜,兵戎相见的事也因此而起。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佼佼者。这六位君子,没有一个不是把礼当作法宝,用礼来表彰正义,考察诚信,指明过错,效法仁爱,讲究礼让,向展示一切都是有规可循。如有不按礼办事的,当官的要被,民众都把他看作祸害。这就是。”
教学相长礼记拼音
教学相长拼音:
[jiào xué xiāng zhǎng]
教学相长_百度汉语
[释义]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出处] 《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礼记拼音:
[lǐ jì]
礼记_百度汉语
[释义] 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汉初儒家礼仪论著的总集。内容包括礼制和儒家哲学两部分,为研究古代、文物制度、典礼、祭祀、教育、音乐
大道之行也拼音版
《大道之行也》是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
一、拼音
dà dào zhī xíng yě,tiān xià wéi gōng,xuǎn xián yǔ néng,jiǎng xìn xiū mù。gù rén bù dú qīn qí qīn,bù dú zǐ qí zǐ,shǐ lǎo yǒu suǒ zhōng,zhuàng yǒu suǒ yòng,yòu yǒu suǒ cháng,jīn、guǎ、gū、dú、fèi jí zhě jiē yǒu suǒ yǎng,nán yǒu fēn,nǚ yǒu guī。
huò è qí qì yú dì yě,bù bì cáng yú jǐ;lì è qí bù chū yú shēn yě,bù bì wéi jǐ。shì gù móu bì ér bù xīng,dào qiè luàn zéi ér bù zuò,gù wài hù ér bù bì。shì wèi dà tóng 。
二、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三、出处
《大道之行也》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中孔子的一段话,由西汉的戴圣编写,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的基本特征。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
四、译文
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人们都讲求诚信,培养和睦的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当做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当做孩子,让老人能够终其天年,成年人能够为效力,年幼的人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都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是理想。
《大道之行也》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理想。
文中拿现实跟理想的“大同”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财物、作乱等在“大同”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当时的真实情形,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反映了古代对美好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礼记二则拼音版
1、原文:虽有嘉肴食,不知其旨也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翻译: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道的甘美,虽然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然后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然后知道自己不懂的地方。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
是研究先秦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拼音
《大道之行也》原文及拼音如下: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拼音:dà dào zhī háng yě,tiān xià wéi gōng,xuǎn xián yǔn éng,jiǎng xìn xiū mù。gù rén bú dú qīn qí qīn,bú dú zǐ qí zǐ,shǐ lǎo yǒu suǒ zhōng,zhuàng yǒu suǒ yòng,yòu yǒu suǒ zhǎng。guān、guǎ、gū、dú、fèi jí zhě jiē yǒu suǒ yǎng,nán yǒu fèn,nǚ yǒu guī。
huò è qí qì yú dì yě,bú bì cáng yú jǐ;lìè qí bú chū yú shēn yě,bú bì wéi jǐ。shì gù móu bì ér bú xìng,dào qiè luàn zéi ér bú zuò,gù wài hù ér bú bì,shì wèi dà tóng。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是出自西汉礼学家戴圣编著的《礼记》中的一篇散文,此文是为阐明儒家思想中大同的基本特征和古人追求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模式而作。
此文首先概括了大同的基本特征;其次阐释了大同的理想模式;后拿现实跟理想的大同作对比进一步阐释大同。全文节奏分明、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以上内容参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