俳句名词解释

《饮酒》——陶渊明

俳句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形成的文学史意义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形成的文学史意义


建安七子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形成的文学史意义


1、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2、俳句是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的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俳赋的词语解释是:1.骈体赋,为六朝时通行的一种赋体,讲究骈偶声律,字句工巧,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如鲍照《芜城赋》_江淹《别赋》等。

俳赋的词语解释是:1.骈体赋,为六朝时通行的一种赋体,讲究骈偶声律,字句工巧,实际上是押"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其实还有一种因果关系,就是"乐水者智,乐山者寿",这样说似乎可以充分显示山水怡情养性的功能。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韵的骈体文,如鲍照《芜城赋》_江淹《别赋》等。拼音是:páifù。结构是:俳(左右结构)赋(左右结构)。注音是:ㄆㄞ_ㄈㄨ_。

俳赋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骈体赋,为六朝时通行的一种赋体,讲究骈偶声律,字句工巧,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如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等。引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夫俳赋尚辞而失於情,故读之者无兴起之妙趣,不可以言则矣。”

一种赋体。以字句雕琢、行文骈俪为特色,盛行于六朝。

俳赋俳赋,古代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赋体的一类。即骈赋。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俳”的本义是游戏。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魏文帝曹丕说“诗赋欲丽”(《典论·论文》),表明汉末魏初作赋追求词藻华丽的趋势。

其结果是讲究对偶,以为丽辞,“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文心雕龙》·丽辞》)。到南朝齐、梁后,崇尚声律,于是词藻、用事、声律都通过对偶字句表现出来,对偶更为工巧。

所以元代祝尧总结说:“建安七子,独王仲宣(粲)辞赋有古风。至晋陆士衡(机)辈《文赋》等作,已用俳体。流至潘岳,首尾绝俳。迨沈休文(约)等出,四声八病起,而俳体又入于律矣。

山水诗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徐(徐□、徐陵)、庾(庾肩吾、庾信)继出,又复隔句对联,以为骈四俪六;簇事对偶,以为博物洽闻;有辞无情,义亡体(指古赋)失。此六朝之赋所以益远于古。”其论大体中肯。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它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定义

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

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起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的审美对象。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的审美对象,为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和军事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折叠编辑本段特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远水不可视之以目,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为雨幕所笼罩的山色朦朦胧胧,无法分辨,诗人用"有无中"三字予以示现,精当无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功力。"

的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以王粲的成就,例如王粲的《登楼赋》和曹植的《洛神赋》并为双美。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种类,其的诗人有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人,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山水诗首先要以“景”为基础,紧紧抓住“情”,从景物入手来理解情。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王维《竹里馆》

韦应物《滁州西涧》

《七里濑》——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然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古代文学 名词解释 无限感激!

引证解释: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曹、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诗风:太康年间及其前后一段时期的诗风,后人称之为“太康体”。

左思风力:这是钟嵘《诗品》对左思诗歌的评价。左思的诗歌,尤其是他的代表作《咏史》,借咏史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情调高亢,笔力矫健,气势昂扬,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上宫体:是初唐诗坛以上宫仪为代表的一种诗风,上宫仪是宫延诗人,所以他的诗内容以应制奉和、与宴咏物之作,在形式上“以绮错婉媚为体”,当时多有仿效之作号称上宫体。上宫仪提出的“六对”、“八对”等名目,在探讨律诗的形式、丰富对仗的表现手法上有所贡献。

初唐四杰: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旧唐书·杨炯传》说:“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体式。唐传奇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为广泛,艺术上也更成熟。唐传奇“始有意为”,标志著古代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

花间词派: 是以唐词人温庭筠、五代前蜀词人韦庄为代表,以写男女相思离别为主要特征的词派。后蜀赵崇祚将温、韦等十八人词编为《花间集》,故名。

建安七子指曹父子执政掌权的建安时期的文人,家,有: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 ,刘桢.

建安风骨指曹父子和建安七子的文风,情采飞扬,变化多致,抒彩愈益浓厚.

我无语了,都是考试用吗? 以上没适合的,不是多就是少,答到点上的不多。

名解就那就个方面,买本古代文学的习题集,以后就不用问人了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

三、网络解释

正始之音名词解释如下:

1、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土,盛于洛下。

2、指纯正的乐声。

1、《晋书卫_传》:“昔 王辅嗣 吐金声於中朝,此子复玉振於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 永嘉 之末,复闻 正始 之音!”

3、唐白居易《五弦弹》诗:“正始之音其若何?朱弦疏越清庙歌。一弹一唱再三叹,曲淡节稀声不多,融融曳曳召元气,听之不觉心平和。”亦省作“ 正始音 ”。

4、唐白居易《清夜琴兴》诗:“心积和气,平本应正始音。”

例句:

1、如“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阮籍,听说步兵校尉—职空缺,兵营的厨房里窖藏有三百斛好酒,于是就请求司马昭调任他为步兵校尉,阮步兵的名头也由此而来。

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_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如像曹植的诗,既有一定的华美,又不至于伤害风骨,因此人们在提倡建安风骨时,不仅肯定了它的风骨,也肯定了它风骨和藻饰结合的一面。称“阮步兵”,他是正始之音(魏晋时期的玄谈之风)的代表人物。

山水诗名词解释古代文学

虽然诗中不一定纯写山水,亦可有其它的辅助内容,但是呈现耳目所及的山水状貌声色之美,则必须为诗人创作的主要目的。

由谢灵运开创,脱胎于玄言诗。

定义

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

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柳宗元《江雪》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

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起源于先秦两汉,产生于魏晋时期,并在南朝至晚唐随着诗歌发展与文学环境变迁而不断演变。

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的审美对象。

山水诗的出现,不仅使山水成为的审美对象,为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

继陶渊明的田园诗之后,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和军事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致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王维《鸟鸣涧》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折叠编辑本段特点

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其它方面的例子还很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是执简驭繁、化难为易的范例。远水不可视之以目,却能表达得如此气势壮阔。为雨幕所笼罩的山色朦朦胧胧,无法分辨,诗人用"有无中"三字予以示现,精当无比,显示出非凡的观察、体验和表达的功力。"

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在一首山水诗中,并非山和水都得同时出现,有的只写山景,有的却以水景为主。但不论水光或山色,必定都是未曾经过诗人知性介入或情绪干扰的山水,也就是山水必须保持耳目所及之本来面目。当然,诗中的山水并不局限于荒山野外,其他经过人工点缀的风景区,以及城市近郊、宫苑或庄园的山水亦可入诗。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的种类,其的诗人有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人,诗人们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缘景抒情,因寄所托,表达自己的理想、志趣。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山水诗首先要以“景”为基础,紧紧抓住“情”,从景物入手来理解情。

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

王维《竹里馆》

韦应物《滁州西涧》

《七里濑》——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孤客伤逝湍,徒然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耀。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俳句名词解释

2、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於辞喻不相负; 正始 之音,正当尔耳!”

俳句名词解释:

(3)艺术特色:其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是其一大抒情特色。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富,即善于锤炼语言,熔铸典故,把丰富的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之中。

1、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2、俳句是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的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同时在日本以每日小诗的形式发展。

俳赋的词语解释是:1.骈体赋,为六朝时通行的一种赋体,讲究骈偶声律,字句工巧,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如鲍照《芜城赋》_江淹《别赋》等。

俳赋的词语解释是:1.骈体赋,为六朝时通行的一种赋体,讲究骈偶声律,字句工巧,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如鲍照《芜城赋》_江淹《别赋》等。拼音是:páifù。结构是:俳(左右结构)赋(左右结构)。注音是:ㄆㄞ_ㄈㄨ_。

俳赋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骈体赋,为六朝时通行的一种赋体,讲究骈偶声律,字句工巧,实际上是押韵的骈体文,如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等。引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夫俳赋尚辞而失於情,故读之者无兴起之妙趣,不可以言则矣。”

一种赋体。以字句雕琢、行文骈俪为特色,盛行于六朝。

俳赋俳赋,古代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赋体的一类。即骈赋。以句尾有韵脚而别于骈文。“俳”的本义是游戏。宋代称对句为“俳语”,因称注重对仗的赋为“俳赋”。“骈”即对偶的意思,所以又称之“骈赋”。魏文帝曹丕说“诗赋欲丽”(《典论·论文》),表明汉末魏初作赋追求词藻华丽的趋势。

其结果是讲究对偶,以为丽辞,“至魏晋群才,析句弥密,联字合趣,剖毫析厘”(《《文心雕龙》·丽辞》)。到南朝齐、梁后,崇尚声律,于是词藻、用事、声律都通过对偶字句表现出来,对偶更为工巧。

所以元代祝尧总结说:“建安七子,独王仲宣(粲)辞赋有古风。至晋陆士衡(机)辈《文赋》等作,已用俳体。流至潘岳,首尾绝俳。迨沈休文(约)等出,四声八病起,而俳体又入于律矣。

建安七子 名词解释

参谢灵运《登永嘉绿嶂山》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建安风骨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

谢灵运《登池上楼》

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1、《古诗十九首》的概念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俊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是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建安风骨是指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动乱和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魏晋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女诗人蔡琰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以曹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

建安风骨

”(也叫

“汉魏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

古代诗句中表现自然景色、思乡之情以及生活哲理的名句

(2)本文恣意铺陈,大量用典,规模宏大,物象繁复,描写细腻,词彩华丽。其妙装饰物之精细,和生动前所未有。

自然景色: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泊船瓜洲】王安石

思乡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望天门山】·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