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第二个“于”如何解?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舍簪笏于百龄(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舍簪笏于百龄(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舍簪笏于百龄(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舍簪笏于百龄(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舍簪笏于百龄(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

于;至、到。

希望能帮助到你

在的意思,就是在一百岁高龄的时候

舍簪笏于百龄句式

属于后置介词句式。于:介词“在”,“于百龄”是后置介词结构。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

意思是:

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朝夕侍奉父亲。虽不是玉树般的谢家子弟,却也有幸和孟母的贤邻一样的各位相交。

翻译: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可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朝夕侍奉父亲。虽不是玉树般的谢家子弟,却也有幸和孟母的贤邻一样的各位相交。

典故有:谢家宝树、孟母三迁

簪笏:代指官服

百龄:人生百年,代指人的一生

晨昏:《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此时王勃父亲在交趾(今越南)为官,他此行路过洪州(今南昌)去探望父亲。

《滕王阁序》:“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个“于”如何解,请方家给个意见为感。

于百龄舍簪笏,在老的时候

于:介词,在。“于百龄”是后置介词结构。

兹:代词,这里。

介词,译成在,介宾短语后置,连起来译成在一生中放弃功名

应该是“在”的意思吧

也就是“在百龄的时候”

后面的那个“于”用法也一样··

谜语“舍簪笏于百龄”的谜底为什么是“官应老病修”?

簪笏指冠簪和手板。古代仕宦所用。比喻官员或官职。

原句的意思是舍弃官职在很老的时候。

“官应老病休”就是说为官居然是因为老病而退,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所以两句的意思相同,所以是谜底。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

舍弃一生的功名富贵,到万里之外朝夕侍奉父亲。虽不是玉树般的谢家子弟,却也有幸和孟母的贤邻一样的各位相交。

典故有:谢家宝树、孟母三迁

簪笏:代指官服

百龄:人生百年,代指人的一生

晨昏:《礼记·曲礼上》:“凡为人子之礼……昏定而晨省。” 此时王勃父亲在交趾(今越南)为官,他此行路过洪州(今南昌)去探望父亲。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