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郑炼赴襄阳原文及翻译赏析_赠别郑炼赴襄阳百度百科
留别岑参兄弟原文_翻译及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为君啸一曲,且莫弹箜篌。徒见枯者艳,谁言直如钩。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唐代·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 留别岑参兄弟 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棹孤舟。
赠别郑炼赴襄阳原文及翻译赏析_赠别郑炼赴襄阳百度百科
赠别郑炼赴襄阳原文及翻译赏析_赠别郑炼赴襄阳百度百科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代·佚名《送别诗》 送别诗 隋代 : 佚名
长安故人宅,秣马经前秋。便以风雪暮,还为纵饮留。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何必念钟鼎,所在烹肥牛。
岑家双琼树,腾光难为俦。谁言青门悲,俯期吴山幽。
日西石门峤,月吐金陵洲。追随探灵怪,岂不骄王侯。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王昌龄
坤元至德,品物资生。神凝博厚,道协高明。列镇五岳,环流四瀛。于何不载,万宝斯成。——唐代·佚名《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金奏》
郊庙歌辞。祭方丘乐章。金奏
坤元至德,品物资生。神凝博厚,道协高明。
列镇五岳,环流四瀛。于何不载,万宝斯成。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旗常。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唐代·李世民《宴中山》
宴中山
驱马出辽阳,万里转旗常。对敌六奇举,临戎八阵张。
斩鲸澄碧海,卷雾扫扶桑。昔去兰萦翠,今来桂染芳。
过大哥山池题石壁
澄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鉴赏潭皎镜石崔巍,万壑千岩暗绿苔。
林亭自有幽贞趣,况复秋深爽气来。
李白《渡荆门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雄才七步谢陈王。——温王重茂渡荆门送别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跂石聊长啸,攀松乍短歌。除非物外者,谁就此经过。翻译 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注释 1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远:远自。3楚国:楚地,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4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5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6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下:移下。7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8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9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 ,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唐诗 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渡荆门送别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在学术界没有争议,但具体作年有多种说法,主要有三种:一说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二说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三说作于开元十四年(726年)。根据郁贤皓的说法,李白是在开元十二年(724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酒醒孤烛夜,衣冷千山早。去事沈尚书,应怜词赋好。——唐代·韩翃《送李明府赴滑州》 送李明府赴滑州 渭城寒食罢,送客归远道。乌帽背斜晖,青骊踏春草。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诗词作品: 渡荆门送别 诗词作者:【 唐代 】 李白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长江】、【送别】、【思乡】
贾岛《送饶州张使君》原文及翻译赏析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送饶州张使君 原文:
未展六奇术,先亏一篑功。防身岂乏智,殉命有余忠。终 南 云 雨 连 城 阙 , 去 路 西 江 白 浪 头 。
滁 上 郡 斋 离 昨 日 , 鄱 阳 农 事 劝 今 秋 。
道 心 生 向 前 朝 寺 , 文 思 来 因 静 夜 楼 。
贾岛:贾岛(779-843年),字浪(阆)仙,唐代诗人。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后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注释:
①张使君:名张蒙,唐末饶州太守。使君:汉时称刺史为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贾岛送其赴任作此诗。
②终南:秦岭山峰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城阙:城楼。也指宫阙,帝王居处。又指城市。
③西江:西来的大江,诗中泛指大江。
④郡斋:郡守的府第。唐韦应物江州集五答崔都水诗:“郡斋有佳月,园林含清泉。”
⑤道心:犹言道德观念。又指悟道之心。唐王建诗三题东华馆:“白发道心热,黄衣仙骨轻。”前朝寺:寺,官署、官舍。自秦以宦者任外廷之职,而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诗中指前朝任上的长官。
⑥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作品赏析:
《送饶州张使君》姚权豪屏迹肃严霜。——窦从一合 翻译、赏析和诗意
听说鄱阳胜事难比,千里连连是稻田。
山寺去时通水路,
郡图开处是诗题。
喝罢春明门之外别,萧条驿道夕阳低。
过故人庄原文及翻译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送别柳树 译文及注释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过故人庄原文及翻译 ,这首诗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代诗人孟浩然最出名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流传后世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下面是此诗的原文以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高适《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原文及翻译赏析
渐觉心神逸,俄看云雾低。莫怪人题树,只为赏幽栖。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翻译及注释
翻译 你我在旅馆相遇,不由我忧喜交集。暮雪才刚刚停下,归雁正向南飞去。主人的酒已喝光,为友你还无醉意。天色晚路程遥遥,不知你归不归去?
注释 客舍:旅馆。「相逢」句:说与李少府在旅馆相逢,不由心意徘徊,充满矛盾。违,徘徊。《诗·邶风·谷风》:「中心有违」。「暮雪」句。说薄暮时分,大雪初晴,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北雁南飞。候雁,随季节变换,春时北飞,冬时南归的大雁。「主人」句:说主人的酒已喝光,而客人您还未喝够量。主人,诗人自指。「薄暮」句。说天色将晚,路程还远,不知您还回不回家了?薄暮,傍晚,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这首七言绝句写两个故友在旅馆相逢相送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中简短的插曲。那是一个暮雪纷纷的北地的傍晚,诗人与友人李少府在旅馆邂逅相逢。也许故友要很快离去,诗人置酒相送。此时,暮雪初晴,归雁南飞,酒已喝光.可故友还无醉意。诗人诙谐地问道:「天色已晚,路程遥远,你还走不走?」
这首诗写相送,然而一开头却从「相逢」写起:「相逢旅馆意多违」。虽为相逢,却并非久聚,二人只不过在旅馆邂逅,友人也许马上又要启程,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既为相逢而喜,同时又为相别而忧,就不能不使诗人想起彼此间当日的交谊和异日的思念,从而百感交集。「意多违」,一个「多」字,写出诗人彼时彼地思绪的纷乱。
「暮雪初晴候雁飞」。「暮」写天色,「雪」写天气,由「暮雪」而至「初晴」,写天气的变化,四个字写出两幅静的画面;「候雁飞」写大雁南飞,暗示出「归」字,三个字写出一幅动的画面。二者互相映衬,勾划出北方暮雪初晴那种苍凉萧瑟的图景,从而为「送」安排了环境。从另一方面说,看暮雪初晴,看候雁南飞,不能不想到友人之即将离去,这就使眼前这幅暮雪初霁图于苍凉萧瑟之中透露出淡淡的离愁,从而衬托了送别的心境。
这首送别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宛转真挚,后两句于诙谐中见诚挚之情,于言外含不尽之意。
诗词作品: 送李少府时在客舍作 诗词作者:【 唐代 】 高适 诗词归类: 【写景】、【赠「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二人相逢客舍,诗人置酒相送,故自称「主人」。置酒送行而日「酒尽」,其实未必真的酒已喝光,其中也许包含启程时间将至的意思。「酒尽」而「君未醉」,未能尽醉之中也许包含着未能畅言,是承首句「相逢客舍」而来,而未能畅言又隐含着友人之不忍便去。紧接着一句,「薄暮」,说天色将晚,「途遥」,说路程尚远。天色已晚,路程尚远,这是一种提醒,其中包含着无限关切。送行而提醒故人登程,诙谐之语中流露坦率,坦率之中反映出友情之深挚。而用「归不归」这样委婉的一问,其中未尝不包含一点希望,希望友人万一暂留,这就又反映出心中的留恋不舍。别】、【友人】
送别诗原文_翻译及赏析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杨花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云芝浮碎叶,冰镜上朝光。回首长安道,方欢宴柏梁。澄潭皎镜石崔巍,万壑千岩暗绿苔。林亭自有幽贞趣,况复秋深爽气来。——唐代·李隆基《过大哥山池题石壁》赏析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鉴赏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像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宋代·辛弃疾《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借 问 泊 帆 干 谒 者 , 谁 人 曾 听 峡 猿 愁 。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送别 , 抒怀壮志未酬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十三弄文史,挥笔如振绮。辩折田巴生,心齐鲁连子。 西涉清洛源,颇惊人世喧。采秀卧王屋,因窥洞天门。 朅来游嵩峰,羽客何双双。朝携月光子,暮宿玉女窗。 谷上窈窕,龙潭下奔潈。东浮汴河水,访我三千里。 逸兴满吴云,飘飖浙江汜。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 涛卷海门石,云横天际山。白马走素车,雷奔骇心颜。 遥闻会稽美,且度耶溪水。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 秀色不可名,清辉满江城。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 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笑读曹娥碑,沉吟黄绢语。 天台连四明,日入向国清。五峰转月色,百里行松声。 灵溪咨沿越,华顶殊超忽。石梁横青天,侧足履半月。 忽然思永嘉,不惮海路赊。挂席历海峤,回瞻赤城霞。 赤城渐微没,孤屿前峣兀。水续万古流,亭空千霜月。 缙云川谷难,石门最可观。瀑布挂北斗,莫穷此水端。 喷壁洒素雪,空濛生昼寒。却思恶溪去,宁惧恶溪恶。 咆哮七十滩,水石相喷薄。路创李北海,岩开谢康乐。 松风和猿声,搜寻连洞壑。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 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沈约八咏楼,城西孤岧峣. 岧峣四荒外,旷望群川会。云卷天地开,波连浙西大。 乱流新安口,北指严光濑。钓台碧云中,邈与苍岭对。 稍稍来吴都,裴回上姑苏。烟绵横九疑,漭荡见五湖。 目极心更远,悲歌但长吁。回桡楚江滨,挥策扬子津。 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五月造我语,知非儓儗人。 相逢乐无限,水石日在眼。徒干五诸侯,不致百金产。 吾友扬子云,弦歌播清芬。虽为江宁宰,好与山公群。 乘兴但一行,且知我爱君。君来几何时,仙台应有期。 东窗绿玉树,定长三五枝。至今天坛人,当笑尔归迟。 我苦惜远别,茫然使心悲。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唐代·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并序
王屋山人魏万,万邦考绩臣所详。——武平一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沛然乘天游,独往失所在。
魏侯继大名,本家聊摄城。卷舒入元化,迹与古贤并。
王屋山人魏万,云自嵩宋沿吴相访,数千里不遇。乘兴游台越,经永嘉,观谢公石门。后于广陵相见,美其爱文好古,浪迹方外,因述其行而赠是诗。 仙人东方生,浩荡弄云海。
送别 , 友人 , 归隐惋惜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宋代·王以宁《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水调歌头·呈汉阳使君 大别我知友,突兀起西州。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常记鲒狂客,邀我登楼雪霁,杖策拥羊裘。山吐月千仞,残夜水明楼。黄粱梦,未觉枕,几经秋。与君邂逅,相逐飞步碧山头。举酒一觞今古,叹息英雄骨冷,清泪不能收。鹦鹉更谁赋,遗恨满芳州。 豪迈 , 送别 , 回忆友情
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原文_翻译及赏析
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 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 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 送别 , 感伤相思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宋代·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东风渐绿西湖柳,雁已还、人未南归。 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
唐代 : 李白原野中移动的旌旗耀眼飞扬,朝觐天子的车马浩浩荡荡,平沙万里,云天低旷,在饯别的宴席上,你腰系著宝带身佩著金章,风吹茸帽倾斜而神采飞扬,故乡的秦关汴水,都是你此行要经过的地方。我猜想当你登临它们时,一定会激动得吟咏新的诗章。你将在北国尽情游历,听叠鼓胡笳高亢雄壮的乐声。你骑着骏马威风凛凛,还有的美姬陪伴在身旁。
贾岛《送饶州张使君》原文及翻译赏析当你酒酣耳热时,面对着燕山白茫茫的一片冰雪,如凝冻了一般的明月照在结满层冻的河面上,拂晓时陇头处有几朵白云在飞翔。如今我已是韶华远逝,像当年的贺方回一样,身在江南无法返家而无限感伤。又人谁来惦念思量?春风渐渐染绿西湖。大雁已经回到这里,但你却依旧未能返乡,最令人动情的是,即便折飞了梅花,也无法寄托我对你的思量。
鉴赏
作者一向热爱宋朝,宋亡以后坚隐不仕,因此这首词较一般的送别诗词而言,在感情上自有一番特色。开头三句写陈君衡被召,临行时车马旌旗繁多。“宝带”二句则隐含对陈氏屈仕元朝的不满之辞。“秦关”三句写路途迢迢。“纵英游”三句推想陈氏此去定豪纵携妓。下阕开头三句仍就送别意替对方构想那边景象,表现出关切之情。“投老残年”以下转写自己暮年的。结尾三句写对君衡的怀念。此词对君衡“被召”的态度肯昧隐晦,既有关切,又有婉讽,表现了前朝文人的复杂心态。语言朴实无华,词意比较苍凉。
上阕以写送别的场景为主,与一般的送别诗词似并无二致。起首三句“照野旌旗,朝天车马,平沙万里天低。”作者用豪放笔法勾画出一幅威武鲜明的郊野送行的场面。只见旌旗飘飘,光照原野,车马辘辘,浩浩荡荡。这样威武雄壮的画面,衬以广阔的原野作背景,活脱脱一幅令人振奋的图画,给人以充分的遐想。
接下去这首词的主角陈君衡,出现在这幅画卷中。作者只用“宝带金章,尊前茸帽风欹”两句人物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宝带金章”,表明了人物的身份,同时暗示此行的缘由:“尊前”,酒尊之前。唐诗人马戴《赠友人边游回》有“尊前语尽北风起,秋色萧条胡雁来”句。“茸帽风欹”,头上戴的皮帽被郊野的风吹得略略倾斜,一个“欹”字,极为传神地勾画出人物的神气。欹即侧帽,典出《北史·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词用此典,极为贴切,而有微意。君衡之应蒙元之召,与慕信而侧帽的胡风,正相一致。这一用典,实不同于一般泛用。作者由此想到友人北上要经过的路途和友人走后的作为。“秦关汴水经行地,想登临、都付新诗。纵英游,叠鼓清笳,骏马名姬。”一路之上,登秦关临汴水,吟诗作赋。秦关,应泛指沿途之山,习又称秦。汴水,流经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的一条河鼓声阵阵,胡笳清脆;乘骏马,携名姬,纵情游乐。
上阕对送别场景的铺陈及对别后情景的想像,看似与一般的送别诗词类似,但提及北宋旧地“秦关汴水”作者委婉地透露出对故国的念和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的感叹,而用笔极为含蓄。
下阕主要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远去的伤感和对友人出仕新朝的担心与不满等复杂的心情。头一句“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进一步构想友人远去北国的情景。“酒酣”,指朝廷召宴,作者想像友人彼时彼地应是燕山雪飘的冰天雪地的影象,连月亮都仿佛冻住了似的,发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光辉。“冰河月冻”,造语甚新,意境颇佳。这阴冷影象与上阕热烈欢快的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为下面的感叹铺垫了气氛。接着,作者将笔锋一转:“投老残年,江南谁念方回。”意为:我已是风烛残年,不愿为新朝用而隐居江南,又有谁能常常记起我呢?方回,贺铸的字,他的《青玉案》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菸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句,十分有名。黄庭坚曾说:“解道江南断肠句,世间唯有贺方回。”作者身在江南,又有一腔愁怨,故以贺铸自比。这两句词不仅包含年老力衰的伤感,友人离去的伤情,还有沦亡的伤痛。“东风渐绿西湖岸,雁已还,人未南归”,北方冰雪尚未消融的时候,春风已经吹绿了江南,大雁已经飞回了,可是友人还没有回来。王安石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句,此处周密化用之想到此处,不禁叹息道:“最关情,折尽梅花,难寄相思。”盛弘之《荆州记》载:陆凯曾从江南将梅花寄到长安送给他的好友范晔,并曾诗说:“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周密这两句亦用此意,意思是说:我的相思之情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
创作背景 作者的友人陈君衡为蒙元朝廷所召,将要前往大都(今)赴任。作者为此写了这首送别的词。周密 (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华不注山人,南宋词人、文学家。祖籍济南,流寓吴兴(今浙江湖州)。宋德右间为义乌县(今年内属浙江)令。入元隐居不仕。自号四水潜夫。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诗画音律,尤好藏弃校书,一生著述较丰。著有《齐东野语》、《武林旧事》、《癸辛杂识》、《志雅堂要杂钞》等杂着数十种。其词远祖,近法姜夔,风格清雅秀润,与吴文英并称“二窗”,词集名《频洲渔笛谱》、《草窗词》。
周密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 西湖到日,重见梅钿皱。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送罗邺赴许昌辟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策杖临霞岫,危步下霜蹊。志逐深山静,途随曲涧迷。方得论心又别离,黯然江上步迟迟。不堪回首崎岖路,正是寒风皴错时。美似郄超终有日,去依刘表更何疑。前程不少南飞雁,聊寄新诗慰所思。——唐代·贯休《送罗邺赴许昌辟》 送罗邺赴许昌辟 方得论心又别离,黯然江上步迟迟。不堪回首崎岖路,
登山一长望,正遇九春初。结驷填街术,闾阎满邑居。正是寒风皴错时。美似郄超终有日,去依刘表更何疑。
前程不少南飞雁,聊寄新诗慰所思。贯休(823~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豁(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画僧。7岁时投兰溪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1000字,过目不忘。贯休雅好吟诗,常与僧处默隔篱论诗,或吟寻偶对,或彼此唱和,见者无不惊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乾化二年(5年)终于所居,世寿89。 贯休
千秋节赐群臣镜
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
雩祀乐章。肃和
朱鸟开辰,苍龙启映。大帝昭飨,群生展敬。
礼备怀柔,功宣舞咏。旬液应序,年祥协庆。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树古棠阴在,耕余让畔空。鸣笳从此去,行见洛阳宫。——唐代·李隆基《途次陕州》
途次陕州
境出三秦外,途分二陕中。山川入虞虢,风俗限西东。
树古棠阴在,耕余让畔空。鸣笳从此无心为子辄求郎,——太平公主去,行见洛阳宫。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原文_翻译及赏析
化行应避免农民,院子里静只是多野鹤栖。寥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何处寄想思,南风吹五两。——唐代·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寥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
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
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
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
远处稀疏冷落的山峦,在船里向远处观赏。
从长江上游出发的时候,军乐队奏乐送行,乐声晌彻整个秋空。
大地辽阔,古城长满了野草,天上的月亮很明亮,江中的寒潮很大。
按时祭祀铸得千秋镜,光生百炼金。分将赐群后,遇象见清心。台上冰华澈,窗中月影临。更衔长绶带,留意感人深。——唐代·李隆基《千秋节赐群臣镜》报答神明所降福泽,并且解渔网放生。
向哪里寄托相思之情呢?南风很大,船行驶得又很快。
创作背景 赏析
这首诗前四句是倒写,实际上应是“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寥落云外山,迢递舟中赏。”诗人的船从西江出发,秋天的天空发出清脆的响声。外面的云山外多么冷落,清静。诗人从舟中远远地看着两岸,欣赏这自然景色。其时据《王维年谱》载: “王维……迁殿中侍御史。是冬,知南选,自长安经襄阳、郢州、夏口至岭南。”
接下来四句“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写诗人己到夏口接近宣城地界看到与想到的。著到的是,古城荒芜,月明清辉,寒潮阵阵;想到的是,宇文太守赴宣城,宣城一是能治理好的。王维把宇文太守比作比敬亭神还灵验的人。据文献记载,当时宣城已旱了五年,当地有些农民竟自逃至山洞中,聚众反抗官府。民穷豪富,境遇迥异,急需一个能干的太守到来。刘禹锡作为“知南选”, 王维挑选宇文作宣城太守,他是充满信心,寄于厚望。诗人接下又说,宇文太守的到来,好像替渔夫解开乱网。事实证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唐代·王之涣《送别》明,宇文太守到宣城以后把宣城治理得津津有条,得到的爱戴,秩序很快安定。
两句“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写诗人对宇文太守的思念,表现他与宇文太守的友情。送走了宇文太守,诗人折回前往岭南。一路上南风习习,刘禹锡作还想着这段时间与宇文太守相处的情况,仍念念不忘。诗人自问自答:“何处寄想思,南风摇五两。”这里的“想思”作“想念”讲。五两,谓两只配成一双。《诗经·齐风·南山》:“葛屦五两,冠緌双止。” 朱熹集传:“两,二履也。” 王夫之稗疏:“按此‘五’字当与伍通,行列也。言陈履者,必以两为一列也。”作者借用此典,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离别 , 送别柳树寥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何处寄想思,南风吹五两。——唐代·王维《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寥落云外山,迢遥舟中赏。
铙吹发西江,秋空多清响。
地迥古城芜,月明寒潮广。
时赛敬亭神,复解罟师网。
何处寄想思,南风吹五两。 离别 , 抒情相思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唐代·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送夏侯审校书东归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离别 , 友情惜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