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12岁正冠之礼讲究_12岁生日的意义和理解
古代刚入学的小朋友举行什么礼
所谓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衣冠?好的,让我们互相看一看,来,让我们一起来整理衣冠!哇,看哪,端正衣冠后的同学们真是精神百倍,变得更加可爱了。让我们用掌声对孩子们的表现表示鼓励!古代刚入学的小朋友举行“入泮礼”。
小孩子12岁正冠之礼讲究_12岁生日的意义和理解
小孩子12岁正冠之礼讲究_12岁生日的意义和理解
杖朝之年:八十。
学童们在开学的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由启蒙老师传授最基本的人生道理,并教导读书、写字。然后,他们还要参拜孔子像,这才算正式入学。
开笔礼,这是古代读书人人生四大礼之一,也是俗称的破蒙。在举行开笔礼的时候,教书先生会用朱砂在学生们的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寓意着希望学生们以后能够心明眼亮,在日后的学业中举一反三,一点就通。
流程:
“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在这个环节里,学童们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为学童们整理好衣冠。《礼记》有云:“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先正衣冠,再做学问,看来这是古人们的共识。
整理好衣冠,学生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于学堂前。恭立片刻后,在先生的带领下,跨过一个半圆形的水池(泮池)之后,便会进行拜师礼。
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时,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修,六礼包括: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莲子,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干瘦肉条,是用以表达心意。之后,便是学生间互相鞠躬,表示互爱互帮。
净手。学生们将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除杂念,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心无旁骛。
此外,还必须填写“亲供”,相当于新生入学登记表,写下自己的“年龄、籍贯”。由于当时没有照片,所以还必须在“亲供”中注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须、或无须”,再由老师统一整理后送往各个学院。
“入泮礼”的各个步骤,都是根据《礼记》和《规》而定。经历了这样的仪式之后,标志着学生们正式成为了孔门,从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远”的求学之路。
弱冠之年代表多少岁
13岁豆蔻(doù)年华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
拓展资料1、出处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2、示例
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地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3、古代弱冠之礼的讲究
弱冠之年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弱冠之年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二、其他年纪别称
男子:弱冠(20岁)、而立(30岁)、不惑(40岁)、知命(50岁)、花甲(60岁)、古稀(70岁)、杖朝(80岁)、耄耋(90岁)、期颐(100岁)
女子:金钗(12岁)、豆蔻(13岁)、及笄(15岁)、碧玉(16岁)、桃李(20岁)、花信(24岁)、摽梅(出嫁)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为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来稀
20岁
弱冠之年,古代仪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礼”的仪式。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启蒙礼仪式主持词
4、待人之礼:教育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特定场合交往等方面讲究文明礼仪,做到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启蒙礼仪式主持词
启蒙礼仪式主持词,主持词都是需要提前写好的,主持词要把握好吸引观众、导入主题、创设情境等环节以吸引观众。在当今不断发展的世界,各种中主持词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下面是启蒙礼仪式主持词。
启蒙礼仪式主持词1
一、开场引言
二、致词
三、正衣冠
四、点朱砂
五、顺序通过“知礼门”、“勤学门”
六、颁发启蒙证书
七、结束词
位置:学校场
现场布置:国旗下为主会场,具体如图1
横幅:XXX20XX新学期“启蒙礼”
现场人员:主持人(教导主任)
一、开场引言
亲爱的同学们、各位家长、老师,大家早上好! 金色的九月,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在这收获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新学年的到来,也迎来了一张张崭新的笑脸。在此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一年级的新同学们。下面我宣布:XXX20XX新学期“启蒙礼”现在开始。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为我们的“启蒙礼”致词,掌声欢迎。
尊敬的家长、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是个好日子,我们一年级新生按照传统,举行隆重的“启蒙仪式”。共同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启动人生件大事。启蒙仪式后,你们就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的学生了,就要开始进入校园的学习生活了,希望每一位在读书的同学,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有德性的人,有文化的人。
四、亲爱的同学们,在古时,学童入学读书前,都会有启蒙师长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意为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下面我们请一年级老师代表为同学们点朱砂启智。
现场:老师数量根据学生站队的列数来安排老师数量。
五、过“知礼门”、“勤学门”
主持人:古人云:"不知礼,无以立也."礼貌,礼节,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作为一名小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对我们今后的成长尤为重要。首先,我们感谢爸爸妈养育之恩;其次,要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接下来让同学们按顺序通过“知礼门”,向右边的父母左边的老师表示感恩。
现场布置:知礼门位置:
在知礼门两侧,分别右侧站着家长代表、左边是教师代表。
同学展示:同学们以两队按顺序从右侧通过个门“知礼门”,在知礼门前先向右一鞠躬,并喊口号“爸爸妈妈辛苦啦!”父母代表鞠躬还礼;在知礼门前再向左一鞠躬,并喊口号“老师您好!”老师代表还礼。
同学们顺序通过知礼门之后走向“勤奋门”时,
主持人:继续讲到:古人云:“少儿勤奋,如日出之阳。”我们学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不虚度光阴,才能学有所成,勤乃成事之本。请老师牵着你们的手走过“勤学门”,跟着老师学做勤学善思之人。
同学展示:同学们以两队按顺序通过第二个门“勤学门”, 在个同学到达“勤学门” 一起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然后返回原位。
六、颁发启蒙证书
,请学校的和老师给小朋友颁发启蒙礼证书,希望通过启蒙礼让孩子们感受中华传统习俗的礼仪,从中汲取尊师爱学的思想精华,敬老师,学做人,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启蒙证书内容:学习尚礼,立志“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做有理想的人,有德性的人,有文化的人。相信小学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校园,一定能成为你们生命蓬勃焕发的沃土!快乐成才的摇篮!
七、结束词
各位家长、同学们、老师,XXX20新学期“启蒙礼”到此结束。愿今天的启蒙礼能成为同学们一生中美好的回忆,更愿小朋友们通过今天的启蒙礼,迈开学习的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启蒙礼仪式主持词2
(一)音乐开场
播放音乐《规》,各班按照次序进入多媒体教室坐好。
(二)礼始正冠
幻灯片出示“开蒙”两字
主持人:开蒙,是古代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也称“开笔”,是人生四大礼之一,而古时儿童多在七岁之时开蒙,所以也叫七岁开蒙礼。
今天,我们学校的171位学童将在这里接受一场开蒙仪式,这既是对我们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一种敬重与传承,也是对消失的.礼仪一种重塑与发扬。下面,我宣布龙湾区横街学校儿童开蒙礼正式开始!
幻灯片出示孔子画像
主持人:孔子是一个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一生培养三千余人,身通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七十二人。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和再传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对后世影响很大。
现在让我们整理衣冠,检查一下自己的衣服是否穿戴整齐。让我们怀着恭敬感恩的心,向大成之圣先师孔老夫子行鞠躬礼,一鞠躬,起;再鞠躬,起;三鞠躬,礼成!
主持人:启蒙之礼意在拜师启智、破蒙授业,而行拜师之礼,如我们古谚语所述“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傅”,可见有一位德才兼备的良师对于每位启蒙学童是多么的重要,下面有请我们一年级的老师接受学童行拜师之礼。
幻灯片出示“教我读书”、 教我做人”、“永志不忘”。
主持人:“弯腰,一拜老师”;
学童:“教我读书”。
主持人:“起,再拜老师”;
学童:“教我做人”。
主持人:“起,三拜老师”;
学童:“永志不忘!”
主持人:起,礼毕,请坐。
(四)开笔破蒙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有请大队辅导员陈老师为学童开笔破蒙,先请老师开笔写字。
主持人:开笔破蒙、人生始立,一个“人”字意寓深刻,写人字、学做人,希望学童们以后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五)赠送礼物
主持人:下面要为每个同学赠送礼物“智慧笔”。希望大家用手中的笔去书写自己美好灿烂的人生。
请班主任老师为每个孩子分发“智慧笔”。
主持人:行开蒙之礼,即为,为之礼,先学规。现在就请大家跟随老师诵读《规总叙》:
幻灯片出示:
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学童跟读
(七)礼仪结束
主持人:诵读完毕,大家要谨记之规、圣人之训,做有用之人。今天的儿童开蒙礼到此完毕,祝小朋友们茁壮成长,学习进步!请各班按照次序室。
开笔破蒙拜师仪式
一撇一捺,立于天下;识字习礼,正气浩大!
启蒙礼仪式主持词3
一年级“启蒙礼”仪式
一、 开场引言
我们迎来了新学年的到来,也迎来了一张张崭新的笑脸。在此,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一年级的新同学们。下面我宣布:凌河区劳保小学“新生启蒙礼”现在开始。
二、姜致词。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姜为我们的`“启蒙礼”致词,掌声欢迎。
同学们,古人云:冠必正,纽必结,衣贵洁,不贵华 。这些都说明了古人对正衣冠的重视。下面我们要进行启蒙礼的个程序:正衣冠。所谓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来,让我们互相看一看,哇,看哪,端正衣冠后的同学们真是精神百倍,变得更加可爱了。让我们用掌声对孩子们的表现表示鼓励!
四、 过“知礼门”:做知礼之人
我国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礼仪总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人云:"不知礼,无以立也."礼貌,礼节,礼仪,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作为一名小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对我们今后的成长尤为重要。
向爸爸妈妈一鞠躬,感谢他们的辛勤养育,爸爸妈妈辛苦了!
向爸爸妈妈再鞠躬,跟爸爸妈妈到再见,爸爸妈妈再见了!
向老师鞠躬问好,老师您好!老师还礼
王娜老师送寄语:
全校同学齐诵“知礼”感言:
“尊敬师长、关心他人、遵章守纪、爱护公物、爱护环境、勤俭节约、勤奋学习”共建文
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请老师牵着你们的手走过“礼仪门”,跟着老师学做知礼明礼之人。
五、 过“勤学们”:做勤学之人
古人云:“少儿勤奋,如日出之阳。”我们学生只有勤奋学习,才能不虚度光阴,才能学有所成。“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勤乃成事之本。让我们牢记“勤奋”二字,刻苦学习,从这里起步,去创造人生的辉煌。下面,请老师把精心准备的“勤学卡片”送孩子们,时时激励你们勤学、乐思。
吴雨桐老师送寄语:
全校同学齐诵“勤学”感言:
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相信我自己,只要我努力,我就会进步。请老师牵着你们的手走过“勤学门”,跟着老师学做勤学善思之人。
六、 过“智慧门”: 开启孩子们的“人生智慧”之门 在古代,学童入学读书前,都会有启蒙师长用红色的朱砂在学子们的额头正中点上红痣,意为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
老师给孩子们点朱砂启智。
下面我们将要为一年级的新同学们进行朱砂启智,有请我们的、老师为新生点智。 赵丽萍老师送寄语:
全校同学齐诵“智慧”感言: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与好书为友,以读书为乐。 一年级同学齐合“智慧”誓词: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我读书,我快乐。
请老师牵着你们的手走过“智慧门”,跟着老师一起,用读书这把钥匙打开我们智慧的大门。
七、 家长讲话:(谈入学感受、送给孩子的话)
下面有请一年级新生家长代表讲话,相信有了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孩子们会成长的更快、更好!
八、颁发启蒙礼证书
,请学校的和老师给小朋友颁发启蒙礼证书
希望大家以此作为走向成才的起点,坚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学会亲圣贤,亲师长,亲有人,亲校园,学习尚礼,立志“博学而笃学,切问而近思”,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
九、结束词:
各位、各位家长,老师、同学们,劳保小学“新生启蒙礼”到此结束。愿今天的启蒙礼能成为同学们一生中美好的回忆,更愿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启蒙礼,迈开学习的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3岁豆蔻年华15岁及笄之年…全篇是什么意思?
【定义】这两个都是古代对女孩子年龄的表述,让人一听就知道孩子的年龄,不像我们今天这样很直白的讲述“孩子几岁了?”,应该是文化人和士大夫层面的文言表述,不仅非常形象,而且标志明显,方便媒婆提亲。
我们古人对每个年龄段都有特定的称谓,一般以一个年龄区间指定一个称为,非常有趣,而且男女还不一样,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我国古人的各种含蓄,不会像现在的家长,经常会说出“我家孩子已经30了,还没有对象,赶紧给张罗一个”,古人则无需如此,只需通过改变孩子的装束和打扮,媒婆就能看懂,也能理解,会有相应的动作,当然这些都不是白做的,是有奖赏的。
未成年: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这个意思非常明确,孩子已经接近成年了,用现在的话说,可以预定了。
已经成年: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当然女孩子不是随便见外人的,一般都不会嚷嚷着去找人提亲,通过这样的几种表述让外人了解情况,非常地含蓄,又很好地传递了信息,是不是很智慧呢?
当然这些都是古代有身份、有地位家庭孩子的称呼,岂不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普通老的孩子就很少讲究了。
15岁:及笄(jī)之年
20岁16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huò)之年
50岁:知天命之年
60岁: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90岁:耄(mào)耋(dié)之年
100岁:期颐(yí)之年
豆蔻年华之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及笄,指女子年满15岁。如果观止男子二如果冠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而立指人30岁。不惑,指人40岁花甲,指人60岁古稀指人70岁,期颐指人100岁。
豆冠是一种植物,是在初夏开花的,用来形容未成年刚刚好,很形象很贴切,而及笄在古代的时候是一种束发的簪子,古代有成年要盘发的说法,盘发需要用簪子固定,所以用及笄很好的表现女子15岁成年。古代女子在各个年龄段都是有别称的,这个其实也体现我古人的聪明。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指女子年满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指人三十岁。
不惑:指人四十岁。
花甲:指人六十岁。
古稀:指人七十岁。
期颐:指人一百岁。
这是古代的叫法,“豆蔻”之意是说13岁的女孩子刚刚迈入成熟,“及笄”是古代女子礼。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及笄之年:指女子年满15岁
弱冠之年: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纪
而立之年:指人30岁
不惑指人40岁
花甲指人60岁
古稀指人70
15岁:及笄(jī)之年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huò)之年
50岁:知天命之年
60岁: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90岁:耄(mào)耋(dié)之年
100岁:期颐(yí)之年
语文书上~
15岁:及笄(jī)之年
20岁:弱冠之年
30岁:而立之年
40岁:不惑(huò)之年
50岁:知天命之年
60岁:花甲之年
70岁:古稀之年
80~90岁:耄(mào)耋(dié)之年
100岁:期颐(yí)之年
送12岁女孩什么礼物
1、洋娃娃
小女孩子都有一个公主梦,喜欢漂亮的芭比洋娃娃。可以在六一儿童节时候买一个比较大的洋娃娃作为礼物送给她。
2、漂亮的蕾 (三)行拜师礼丝裙
3、游乐园门票
小孩子天性还是喜欢玩的。可以带孩子去游乐场体验一下,给孩子送一份礼物;一般都会有很多适合儿童看的电影,可以在过节时候一家人到上小孩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送孩子一份礼物,一起过节。
4、书
送给小女孩一套书,可以使关于漫画的,文学,什么类型都可以。主要是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可以培养一下孩子看书的兴趣。
5、绘画工具
一、制作一个她(他)形象的玩偶,突出她(他)的特点和服饰。对方看到这个东东,听着你如何如何克服困难做的过程,要感动得一塌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糊涂了!陶艺、玻璃等材料均可。
二、睡衣。睡衣是的礼物哦。因为不用考虑号码大小,不多就可以穿,不象外边穿的衣
服可能号码款式比较挑剔。而且,睡衣是贴身穿的,让你的爱人在睡觉的时候都想你哦。
三、丝巾。丝巾是冬天的点缀。总能配上爱人的衣服,让你的冬天充满暖意。
四、自制个性相册:电子相册也行,但要配上温暖的文字。这把你自己或者你和他在一起的照片整理成册。看到你们一路走来的美好时光,他肯定会很感动,想起你的无数好。
五、一条漂亮的手链,是银白的细细两根纠缠在一起的那种。以后可以天天戴着,看到美丽的手链,就想到甜蜜的爱人。我觉得这个方法,送她的时候可以眼前一亮,而且喜悦会很持久哦。
六、高级笔记本连包装16元,高级水笔连包装12元,钢笔25元,附一张贺卡简约型2元-5元。
七、营养品,补品,男性就送什么昂立多邦90元,女性就送什么珍珠粉60-70元,老人就送补酒100元,小孩就送大盒丹麦曲奇。送营养品总是的,现在大家都注重身体健康了嘛!
八、MP3或者录音笔。了解她喜欢什么,留意她所说的话,女孩子有时候暗示的,有意或者无意的。先灌满他(她)喜欢的歌曲或者你的录制的祝福话语。当场放给她(他)听哦。
1、这时候的孩子还是比较好打理的。一本书、一套文具、一个足球等等,他都会非常开心的
2、也可以定做一些小物品,像是刻着她名字的项链、手链什么的。这种礼品比较有纪念意义,也很有创意。但要注意的是时间、这样的定制礼品都是有制作工期的。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创意的多少取决于你为准备那礼物花了多少心思。所以,你可以自制礼物,比如个性电子相册、幸运星等等。当然,可以送买的礼物,但需要花心思去好好包装一下,比如:
一、制作一个她(他)形象的玩偶,突出她(他)的特点和服饰。对方看到这个东东,听着你如何如何克服困难做的过程,要感动得一塌糊涂了!陶艺、玻璃等材料均可。
二、睡衣。睡衣是的礼物哦。因为不用考虑号码大小,不多就可以穿,不象外边穿的衣服可能号码款式比较挑剔。而且,睡衣是贴身穿的,让你的爱人在睡觉的时候都想你哦。
三、丝巾。丝巾是冬天的点缀。总能配上爱人的衣服,让你的冬天充满暖意。
四、自制个性相册:电子相册也行,但要配上温暖的文字。这把你自己或者你和他在一起的照片整理成册。看到你们一路走来的美好时光,他肯定会很感动,想起你的无数好。
五、一条漂亮的手链,是银白的细细两根纠缠在一起的那种。以后可以天天戴着,看到美丽的手链,就想到甜蜜的爱人。我觉得这个方法,送她的时候可以眼前一亮,而且喜悦会很持久哦。
可以找一些有创意的小东西、毛绒玩具、学习用品、漂亮衣服。
1、手表:
天天见,时时见,分分秒秒见,分分秒秒陪着你,
2、特别版公仔:
你可以买一个一般的比较公仔,然后自己给它加上一点东西,一句话或者她的生日,这样就花费不贵也很特别了。还可以送真人版卡通形象的公仔。
3、水晶类礼物:
比如水晶音乐盒、水晶化妆镜,女的都对纯洁无暇的水晶没有抵抗力。
4、一本好书:
能丰富女生的知识,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
5、学习机对于孩子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帮助的,特别是现在学习竞争那么激烈,孩子有一部学习机就会省去很多学习时间,少走很多弯路 。送12岁的女孩子一部学习机,将可以陪伴她整个小学,初中高中,未来的学习都会快人一步。
十二岁的女孩,要是你女儿喜欢音乐,送她一把吉他,一个电子琴,让她学习唱歌,她一定会高兴的
古代男子几岁行冠礼?
小孩一般喜欢画画可以送小孩一套绘画工具,画笔,纸之类,投其所好。这个小朋友会比较开心,又可以增加技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2、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岁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各指多少岁啊?
三、正衣冠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二、致词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顺: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中寿:八十岁。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参考资料:
1、总角指幼年泛称。
2、垂髫指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3、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5、弱冠指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年龄,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1、总角: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2、垂髫: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3、及笄: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4、弱冠: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参考资料:
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4、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5、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扩展资料:自古以来,人对于人生各个重要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借代称谓,如“襁褓”是不满周岁的婴孩、“孩提”是两三岁幼童、“始龀”是七八岁小童,“总角”、“垂髫”则是童年的泛称等,其中不少借代称谓如今仍然常用。
有句成语叫"徐娘半老"。句中的"徐娘",原指南朝梁元帝的徐妃。据《南史·元帝徐妃传》记载,徐妃虽然美丽,却一直没得到元帝的宠爱。步入中年后,她与身边的年轻臣子季江有染。有一次,有人开玩笑地问季江和年长的徐妃相恋是何滋味,他答道:"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如今,即语源于此。成语"徐娘半老"是赞美年长女子风韵犹存,并非贬义词,但因隐含轻薄之意,故而不可用来形容亲人或尊称长辈。
参考链接:
古时小孩子把头发扎起来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借指童年。《红楼梦》第三回:“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苏轼《被酒独行》诗之二:“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如果小孩子把头发垂下来,不加扎束,就叫垂髫。髫(tiáo)意指小儿下垂的头发,所以称幼童或童年为垂髫。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近人郁达夫《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可以结婚的年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是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
豆蔻指的是女子十三四岁。豆蒄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这个称呼主要出自于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的七言绝句《赠别》中的诗句:“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是杜牧离开扬州的时候,写给一位只有十三岁左右名叫张好好少女的诗。诗中形容这位柔弱美丽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刚发芽的豆蔻嫩芽,含苞待放。这个称呼在很多文艺作品中老是用错,甚至于认为二十多岁少女也是豆蔻年华,更有甚着认为只要没结婚的女性都可以说是豆蔻年华。
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20岁时行冠礼,即成年礼,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弱冠”一词由此得来。
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代表了一个人的从三岁到20岁。这几个称呼都是我国古代对于年龄的称呼,个人认为这种称呼非常雅致。
总角指的是从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的时候,大家都会将小男孩儿的头发分成左右两边,各扎一个小揪揪,就是类似于现在的丸子头那种,因为这种样子非常像羊角,所以大家会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称之为总角。如果是在梳总角的时候认识的小伙伴,那么长大之后这样的情谊就会被称之为总角之交。
垂髫指的是从三、四岁到七岁的孩子,但是与总角不同的是,垂髫指的是小童,男孩子或者是女孩子都适用,因为古人是不给孩子剪头发的,所以他们在这个年龄段头发都是自然下垂下来的短发。
及笄是对于女孩子年龄的称呼,女孩子如果达到15岁就可以及笄了。笄是簪子的一种别称,同时也暗示着女孩子到这个年纪就可以嫁人了。古代的大户人家对于女儿的及笄礼都特别看重,通常会找身边最有名望的女性来为女儿插簪子。
豆蔻也是专门对于女孩子的称呼,指的是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提到了豆蔻,比如说杜牧那首鼎鼎有名的《赠别》,这首诗中提到了婷婷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虽然非常有才华,但是人品真是让人不敢苟同。
弱冠是单指男孩子的,古代男孩在20岁就可以行冠礼了。这个冠礼跟女孩子15岁的及笄礼是相对的,有名望的人家都会将这个典礼办得非常隆重,他们认为冠礼的隆重与否,决定了孩子的一生。除了这几个称呼以外,而立、不惑、知天命也是我国古代对年龄的称呼。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总角、垂髫、及笄、豆蔻、弱冠”各指多少岁啊?
我来答
纵横竖屏
LV.3 2019-11-03
1、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4、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5、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
4、豆蔻:十三四岁,是指女孩的年龄段,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
5、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
儿童称谓: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元皇后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曲礼上》)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
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老人称谓:
杖家之年:五十
杖乡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礼记·工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是指长寿老人。: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姥[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在古代:男性: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志学——十五岁。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期颐——百岁之人。
指女性: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及笄——女子十五岁。碧玉年华、年——女子十六岁。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弱冠之年”是古代对男子满多少岁时的年龄称谓?
九龄:为9岁。“弱冠之年”是古代对男子满二十岁时的年龄称谓。
(六)学童诵读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上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加冠的来宾,并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后由父兄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顶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
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叫“礼宾”。“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接着再依次拜见兄弟,拜见赞者,并入室拜见姑姊。之后,受冠者脱下一次加冠时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礼帽礼服,带着礼品,去拜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
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没落而消失了。
参考资料来源:
20.
..
..
八礼四仪四百五十字
可以为小女孩选择一件漂亮的蕾丝裙,颜色选择鲜艳一点。这样小孩子穿着会比较有潮气蓬勃的感觉。“八礼四仪”主要内容
求学路上让人终身难忘的精彩课,不求与传统的开笔礼“形似”,以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和家长参与为主要形式,通过开展让儿童耳目一新的仪式活动,使孩子在浓厚的氛围中似懂非懂间感受热爱学习、感恩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文化精髓,实现从懵懂幼童向小学生的角色转变。 10岁:成长仪式,让小学三到四年级的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八礼”主要内容:
“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从生活细节入手,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
仪表之礼,教育未成年人面容整洁、衣着得体、发型自然、仪态大方。
餐饮之礼,教育未成年人讲究卫生、爱惜粮食、节俭用餐、食相文雅。
言谈之礼,教育未成年人用语文明、心平气和、耐心倾听、诚恳友善。
待人之礼,教育未成年人尊敬师长、友爱伙伴、宽容礼让、诚信待人。
行走之礼,教育未成年人遵守交规、礼让三先、扶老助弱、主动让座。
观赏之礼,教育未成年人在观看文艺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场合,遵守秩序、爱护环境、专心欣赏、礼貌喝彩。
游览之礼,教育未成年人善待景观、爱护文物、尊重民俗、恪守公德。
仪式之礼,教育未成年人讲究文明礼仪,做到按规行礼、心存敬畏、严肃庄重、尊重礼俗。
四仪主要内容:
“四仪”主要是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分别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仪式,以此教育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7岁:入学仪式,让刚入学的小学生感受学习乐趣、接触校园生活、感知礼仪规范。入学礼,古称“开笔礼”,俗称“破蒙”,是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古时,“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是人生四大礼的首次大礼,具有浓厚的思想教育色彩。
时间:9月初 对象:小学一年级新生
10岁,是儿童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迈进的一个时间,同时,也是儿童成长的一大转折点,是人生的里程碑。十岁,意味着长大,意味着拥有一份理想和。
时间:六一前后 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
成长路上的关键一课,以体会成长快乐为切入点,让孩子懂得感恩,明确肩负的,并初步树立人生理想,进一步确立角色意识。
14岁:青春仪式,要让初中学生学会交往沟通,控制情绪、包容他人,迈好青春步。14岁是迈向青春的年龄,是少年步入青年的重要转折点,是成长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从法律上讲,14岁的少年也负有相对刑事责 任。在全国组织开展了14岁集体生日活动。
时间:五四前后 对象:初一或初二学生
成才轨迹中的难忘瞬间。这一天,孩子将摘掉红领巾,告别童年时代;这一天,孩子唱着团歌,步入青春的大门。梦想、进取、创造、拼搏、感恩、、立志成为青春礼的主题词。
18岁:仪式,让年满18周岁的学生懂得之责,做守法公民,担,不断完善自我,立志成才报国 “冠者礼之始也。”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因此《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礼。18岁,意味着孩子已成为公民,意味着、法律。
时间:五一前后 对象:高三学生
以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通过直观、生动、鲜活、规范和有情感的仪式活动,培养孩子自尊、自爱、自重意识和感,树立为、民族立事立功的壮志,为孩子过渡到“”角色营造期待、支持的浓厚氛围,形成终身难忘的教育效应。
古代男子的冠礼有哪些讲究,二十弱冠这个说法从何而来?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一年级新生“启蒙礼”仪式,以此表示一年级的新生们进入到了人生的学习做人、学习文化知识的新阶段。激励同学们珍惜读书机会、勤奋学习,同时又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来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年级的新生家长也一同参加观礼,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从那儿时哭啼,嬉笑也要并蒂,一同摇曳的纸鸢落地,而后佳人及笄,少年行加冠之礼”。在这句歌词中提到了“佳人及笄”与“少年加冠之礼”,这里的及笄与加冠之礼指的是我国古代男子与女子的成年礼,女子成年要举行及笄礼,男子成年举行的是冠礼,对古人而言,成年礼算得上是他们一生中极为重要的礼。今天来为大家介绍男子的成年礼-冠礼。
冠礼,也称弱冠,在唐《孙颖达.正义》中有:“二十,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
指的是古人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但是身体还不够强壮,因此称为弱冠,后来人们也用“弱冠”来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
冠礼,除了弱冠之外还有成丁礼这个称呼。我国在氏族时代就有成丁礼,氏族用各种方式测试成年男子的体质和生产、战斗的技能,以确定能否成为氏族的正式成员,这种仪式流传到周代经过儒家的改造成了冠礼。
在周朝制定礼法后,规定汉族男子十五岁就开始束发,将头发扎成一束,但是不戴冠。
如果披发会被认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只有夷狄等少数民族才会出现散发或者编辫子的情况,我国只有在南北朝时期,才会出现半束发,但是出现的时间很短。而在男子成年之后就会举行冠礼,束发表示成年。
冠礼起源于周朝后延续至清末民初,在我国古代男子二十岁正式成年,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要行冠礼。
而冠礼不只被官家子弟与普通重视,在皇家也极为重要,皇子只有冠礼之后,才能早日执掌朝政,在电视剧《鹤唳华亭》中就有皇太子萧定权行个加冠礼的情景。
举行冠礼的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在行冠礼之前冠者父亲要通过占卜挑选良辰吉日,邀请其同事、亲朋好友来参加冠礼。
在冠礼前三天冠者父亲需要再次进行占卜选定加冠的正宾,并祭告天地祖先,皇家的冠礼一般选择在宗庙进行。
冠礼进行时,头发需要绾髻,全束起来加上发冠,冠礼的主持者并不是冠者的父亲,而是由族内德高望重的长辈为即将成年的男子进行三次加冠,次授予缁布冠,缁布冠为冠礼专用,以后并不佩戴,加缁布冠是为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意为男子有参与政事的权利。
第二次授予皮弁(bian,四声),皮弁用白色鹿皮缝制,搭配朝服使用,地位比缁布冠尊贵,意为具备武技,主要用于征伐、狩猎,所以加皮冠时,往往佩剑。第三次授予爵弁,爵弁颜色与赤而微红的雀头相似,因而得名,爵弁是协助国君祭祀等庄严场合使用,因此地位最尊贵,加爵弁意味着拥有祭祀权,将家族振兴的义务交到了年轻男子的手上。
古语“三加弥尊,加有成也”,指的就是冠礼的三次加冠,暗喻冠者的德行与日俱增。加冠礼寓意着从此成年,开始担负起,可以参政、从军、代表家族,具有深刻的人生教育意义。
不过举行冠礼不一定必须在二十岁,很多时候是可以提前的,尤其是在皇家。
前面提到举行冠礼对于皇室子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举行冠礼皇子才有参与政事的权力。皇室权力斗争屡见不鲜,因此为了争夺政权,很多情况下都会提前举办冠礼。
冠礼除了加冠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仪式,就是取字,一般由师长,长辈起取字。
在现代,别人询问名字,指的是人的姓氏和人名,而在古代,名字指的是姓名与表字。
在我国古代,名是个人符号,古人称呼自己用名,外面的人称呼用字。字一般是“名”解释与补充,与名是相互表里的,因此字也称“表字”。
古人认为在成年之后直呼其名是不礼貌的,因此取一个字方便别人称呼自己。古人取字一般是在成年礼上,在《礼记曲礼》中就有记载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指的是在古代不论男女都会在成年礼上取字,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人称呼他。
古人特别重视礼仪,在人的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称呼不同辈分的人时,称呼也不同。受尊卑思想的影响,对同辈或者下属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称其名,否则就是大不敬。
因此在古代指名道姓、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甚至是一种让人觉得冒犯的行为。那么为什么现代人都不再区分名和字了呢?因为冠礼取字一般是古代有身份的人才有的仪式,普通的是不注重这些的,因此冠礼取字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代封建的阶级划分。在辛亥革命之后,一些思想先进的人打破阶级壁垒,倡导人人平等,因此人们就渐渐不再取字了。
随着历史的发展,冠礼已经慢慢淡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但并不是就此消失了,在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冠礼习俗。在潮汕有些地区就保留着“出花园”的习俗,即表示孩子十五岁,已经长大了。
虽然冠礼的仪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简化,但是举办礼依旧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在现在冠礼的含义有所改变但是不变的是都意味着我们已经长大,将会慢慢步入,担负起自己的,冠礼不只是一个仪式更是包含着家人对孩子未来的期许。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