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对联咏的是谁

一门父子三词客

三词客四大家 词学三大家三词客四大家 词学三大家


三词客四大家 词学三大家


千古文章四大家

这副对联咏的是苏询,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

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早的对联,也是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谁

“一门父子三词客” 指的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 指的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这句话既交代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又肯定了他们在文学上突出的成就。苏洵为父,是为老苏,轼、辙为子,轼为大苏,辙为小苏,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与“三曹”齐名。“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苏氏文章擅天下,母其文曰三苏。”词。宋仁宗嘉定初年,“三苏”父子到河南开封,因擅长诗文,被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

“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四个人物是存在争议的。有人说,既然是苏祠联,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应是三苏,苏洵的散文、苏辙的散文、苏轼的散文和苏轼的词,计四大家,充分褒扬苏家父子且突出苏轼的贡献。有人指“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还有说指宋代欧阳修和三苏。至今没有确切,不过多数人认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哪个人

一、一门父子三词客是指苏洵、苏轼、苏辙,其中苏洵为苏轼和苏辙的父亲。

1、苏洵(号老泉,字明允)

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

是北宋中期的文坛,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3、苏辙( 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

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栾城集》等行于世。

二、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1、韩愈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2、柳宗元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3、欧阳修

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了北宋诗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4、苏轼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扩展资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是出自:清人张鹏翮撰写在三苏祠上的楹联。这幅对联主要称赞了苏家三父子在文学史上的辉煌成就。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被世人合称为“三苏”。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苏洵为老苏,苏轼为大苏,苏辙为小苏。

参考资料:

千古文章四大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父子三词客指苏轼一家眉山三苏祠,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苏轼为兄)。

人物列举介绍:

一、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家。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二、柳宗元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三、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家、文学家,且在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四、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五、苏洵

苏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六、苏辙

苏辙(1039年3月18日 —1112年10月25日 ),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谏事而被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

参考资料: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的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

三人合称三苏: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千古文章四大家”有三种说法:

1、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这是大家多数都认可的说法。

2、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

3、欧阳修和苏洵、苏轼、苏辙。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其完整句是清代宰相张鹏翮撰苏姓宗祠用联。

扩展资料: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1、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2、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3、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4、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5、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参考资料:

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有人指千古文章四大家是指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还有说指宋代欧阳修和三苏。至今没有确切,

不过大家多数都认可的是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

扩展资料相关评价

编辑

三苏祠大门: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

“三苏祠”大殿有清人杨庆远题的一副对联:

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三苏祠”三个黑匾镀金大字,是清人何绍基所书,门两边是张鹏翮的题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蜀中多才子;

三苏天下奇。

参考资料:

此联乃清人所作,上联言苏门父子三人均为填词名家,下联四大家是韩、柳、欧、苏四家,其中苏家包括苏洵、苏轼、苏辙,仍然是对苏门的盛赞;千古文章让四家,四家文章苏门占其一,四家非四人。另外在北宋文坛上,欧阳修堪称,苏门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没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巩和王安石。此对联是四川眉山三苏祠的楹联,上下联都是颂扬三苏的,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苏洵、苏轼、苏辙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云:“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清人张鹏翮撰其三苏祠联曰:“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称为“四大家”。

父子三词客指苏轼一家眉山三苏祠,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四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

但还有的是指天下文章四大家是指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还有说指宋代欧阳修和三苏。至今没有确切。。。众说纷纭。。。

不过多数大家认可的是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三词客指那三人?还有四大家?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3词客是苏洵,苏辙,苏轼

4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句话是谁写的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世人合称“三苏”)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苏洵、苏轼、苏辙

四大家是: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轼

这是清朝人张鹏翮为三苏祠所写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