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全解析,回避?焦虑?

他怎么好几天都没跟我联系?会不会和别人好上了?我要不要给他发个微信?可是凭什么他就不能主动联系?要不我找他朋友问问?......”

依恋与亲密关系(依恋与亲密关系读后感)依恋与亲密关系(依恋与亲密关系读后感)


依恋与亲密关系(依恋与亲密关系读后感)


恋爱中的你遇到过类似状况吗?经常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这正是焦虑倾向者的常见心理。本文我们就了解一下亲密关系中的四种依恋风格,看看自己属于哪一种,以及每种风格的特点和调整方法是什么。

一、依恋类型

依恋(attachment)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心理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提出来的,原本用来解释婴儿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

1978年,他的学生Mary Ainsworth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e)、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回避型(Avoidant)。

后来研究者发现成年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类似表现,且与幼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基本一致。到1990 年,人际关系专家巴塞洛缪(Bartholomew)在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的基础上,提出成年人的四种依恋类型。

这四种依恋类型是根据两个维度的变化区分出来的。一个维度是“回避”,一个维度是“焦虑”。高回避者与人亲密时容易感到不安,低回避者与人亲密时感觉轻松。高焦虑者害怕爱人不关注自己,或因为自己不够好而离开,低焦虑者则不担心这些。

两个维度高低组合出来的四种依恋风格是:安全型(Secure)、痴迷型(Preoccupied)、疏离型(Diissing-Avoidant)、恐惧型(Fearful-Avoidant)。除了安全型,其它三种可以合称为不安全型。

二、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变化和分布

虽然存在先天因素的影响,但婴儿时期的照料模式是形成依恋类型的关键。养育者回应更敏感及时的,更容易发展成为安全型。养育者很少回应的,更容易发展成为不安全型。就算是天生的敏感易焦虑气质,经过养育者更多的注意和回应,一岁后也会表现得自信和安全感增加。

依恋类型在后天是可以变化的,不同时期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风格。比如会受经历的影响。经历过感情失败的人,会本能地保护自己以免再次受伤,所以会向不安全型变化。

每个人的依恋类型不都是典型单一的,有的人是两种类型的交叉。甚至有人在两个维度上都居中,这样的情况不属于任何一种依恋类型。

就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情境下,也有不同的类型表现。比如,有可能,面对自己喜欢的人表现出焦虑型。而面对不喜欢的人,就变成了回避型。

据调查分析,美国的安全型人数有50%,痴迷型为20%,疏离型为25%,恐惧型为5%。但地区的安全型不到50%,也就是说,在,不安全型的人更多。

三、四种类型详解

1、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

可以很安心地与人亲密,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的关系。不担心被抛弃。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值得爱,他人也值得爱和信任。

2、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

渴望与人亲密,又怀疑对方并不想和自己亲密,很担心失去,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和饥渴。会做许多努力以获得关注和爱。对自己的评价消极,觉得自己低价值、不值得爱。总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赞许,寻求认同。容易感觉被误解和不被重视,对别人的非常敏感,喜欢夸大,让自己更加焦虑。常处于怀疑、又爱又恨、拿不起放不下的矛盾中。人们常说的“作女”大多出现在这种类型。

3、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

回避亲密接触,难以信任和依赖对方,追求,因此容易让爱人陷入焦虑。对负面情绪和信息有回避倾向。往往在关系还没进展就开始退缩,觉得对方不可靠,亲近他们的企图会让他们紧张。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自认为有价值,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赖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希望和爱人保持清晰的边界,反对依靠。不需要对方为自己付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打算有所报答。出现冲突的之后会拒绝一切沟通。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的是个人的满足和期望。人们常说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男人,容易出现在这种类型。

4、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内心期待亲密关系,但因害怕受伤,而表现出犹豫和抗拒。既想依赖又希望。这种对依赖的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自己的评价较为消极,怕被拒绝,或担心自己离不开对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又担心被抛弃,时常感到恐惧。爱人不在身边时不安,爱人在身边又有点厌烦。在亲密关系中,希望有掌控感、自我价值的证明感,追求平静与轻松。

与爱人有冲突时,他们更喜欢以间接方式表达不满,如疏远冷淡。他们也容易做 “ 爱的逃兵 ” ,想做先放手的人,以此缓解内心的焦虑和被控制的感觉。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让他们表现得若即若离,总在亲密与疏远之间挣扎。因而,恐惧型容易将自己陷入无序和混乱。

A、恐惧型和痴迷型的区别

痴迷型与恐惧型的人都容易焦虑,都常常担心被抛弃、被拒绝、被伤害,对爱人的情绪和行为非常敏感,会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感到不妥。

但他们在不安和焦虑时,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痴迷型的人情绪表达直接。例如直接发脾气,过后可能会后悔,又主动讨好来缓解不安。

恐惧型的人情绪表达间接。他们会压抑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装若无其事,只是变得疏远或冷漠。

B、恐惧型和疏离型的区别

疏离型与恐惧型的人都喜欢回避,都对亲密感到恐惧,不喜欢爱人依赖自己,对于爱人试图控自己或侵犯私人边界的行为格外警惕。甚至,他们会对爱人总向自己倾诉而烦躁不安。

但区别是,他们的回避是否一以贯之:

疏离型的回避是一以贯之的。他们既不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希望爱人对自己产生情感依赖。他们甚至不太关心关系的进展,更不会担心被抛弃。因此,常给人不坦诚、难以亲近的感觉。

恐惧型的回避则反复无常。感觉对方过度依赖就逃跑,但真的疏远时,又会焦虑,担心被抛弃。他们的疏远和冷漠,不仅为了逃脱控制,可能还有“被动攻击”目的。

C、 恐惧型和疏离型的相近点

恐惧型和疏离型都是高回避型,都很需要私人空间,过于亲密的关系会让他们觉得被控制。他们随时处于防御状态,似乎可以随时抽离、关闭情感大门。

他们常压抑对亲密关系的需要,表面看起来很,哪怕爱人闹分手,也往往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

许多回避型依恋者有一个现象:一直在寻找爱情,却总是有始无终。他们总会在恋情进展到稳定阶段后,出现冷漠和退缩,想要逃避。有点儿像大家口中的“”。其实,那只是因为他们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和自我保护。

四、如何调整

安全型的理想。其它三种应该如何调整呢?

1、痴迷型

痴迷型的人要学会对自己负责。学会认识自己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是值得被爱和珍惜的。明白自己的价值不需要他人的认可,而应该由自己决定。不把尊严和掌控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学会自我满足,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

学会客观地带有建设性地表达情绪和需求,而不是指责。比如:“你不回复我的信息,我感觉很不好,害怕失去你,下次能一有空就回我吗?”

设置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学会坚定和不轻易妥协。

2、疏离型 、 恐惧型

这两种都是回避型。要学会对爱人负责。学会表达爱,你的只是你没给自己表达爱的机会。学会表达心中的不安,而不是用不接电话、不回信息这样的冷漠方式去逃避。

因为成长记忆中的“羞耻感”是影响恐惧型依恋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试着去释放和表达那些被羞耻感所压抑的情绪。

比如,当对方不接自己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尝试着先对自己说出当下的感受:“他没接我的电话,这让我感到很担心。”而不是急忙压抑感受,疏远对方。

学会坦然地爱人以及被爱。要明白,人与人的靠近不可能完全无痛,但不像想象中那样危险。

如何与回避型的人相恋

回避型依恋者外表,其实内心没有安全感,害怕被不真诚地对待,所以,请对他们坦诚,不要故意说些拐弯抹角的话来考验他。

如果你的爱人是恐惧型依恋者,提醒自己,他变得冷漠是想表达焦虑不安,不要报复性地疏远,也别逼他亲近,要给他空间,让他感受到你会持续地存在于关系中。

以上。

只要亲密关系中的双方都有真诚的爱,由衷地愿意为关系的发展调整自己,无论是什么依恋风格的组合,都可以跨越隔阂,携手同行!

(文中和数据来源于网络。)

依恋理论中的亲密关系模式是化的基础,会对其成年以后的()产生长期的影响

依恋理论中的亲密关系模式是化的基础,会对其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同事关系、婚恋关系、上下级关系产生长期的影响。

“依恋理论”是有关心理学概念“依恋”的一种理论(或一组理论)。“依恋”是寻求与某人的亲密、并当其在场时感觉安全的心理倾向。依恋理论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早期对人类依恋的大量研究由John bowlby (1907-1990)及同事做出。

依照依恋理论,依恋的出现,并不只是由于需要满足各种内驱力,如弗洛伊德所说。例如,儿童并不只是因为父母提供食物,而依恋于父母;儿童的依恋行为中也包括与儿童的直接需要无关的行为。依恋理论认为,人类是性存在;人类不只是利用他人来满足自己的内驱力。在这方面,依恋理论类似于客体关系理论。

类型

研究认为,儿童期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依恋特征,成年以后仍然会显露出来,所以成年人也应该具有和儿童一样的依恋类型分类。

A、回避型:在人群中约占20%

B、安全型:在人群中约占60%

C、焦虑—矛盾型:在人群中约占20%

这三种类型的比例与婴儿的安全型、回避型和焦虑一矛盾型的比例分配非常匹配。这个研究也支持了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观点:从的行为中能找到他童年经历的痕迹。

依恋类型会影响亲密关系吗?

会。

在对婴儿进行的依恋实验里,父母离开令他十分的痛苦和焦虑(安全型婴儿也有焦虑,但那是适度的,而且在父母返回时会主动接近父母寻求安慰,且较容易安抚),回来时在与母亲联接和拒绝之间摇摆。回避型看起来是不在乎的,而矛盾型则被两股力量拉扯着,伸出胳膊脚却后退了——这正是将这一类型命名为矛盾型的原因。他们可能在黏人和愤怒的反抗之间交替摆荡,也可能陷入无助、悲苦的被动状态,胆怯或含蓄的寻求母亲安慰。尽管他会表现出拒绝或无助,但事实上他一直在密切关注着母亲的行踪,完全忽视玩具。(回避型则会看起来完全沉迷于玩具)。

一个成年后的矛盾型人,在亲密关系中也同样表现为在黏着对方和拒绝间摇摆,同时密切关注着对方在哪里、在做什么。他几乎总是在过度的关注着对方,同时是忽略自己的。他没有自主的愿望,他想的更多的是对方是否遵守承诺、是否在乎他、是否要离开他。似乎对他来说人生的威胁是分离、丧失和孤单一人,亲密被体验为利益,他的一切都围绕寻求亲密而组织。他们会放大对于依恋的表达,也易于夸大现存的威胁——特别是被抛弃的危险。对于与威胁相关的想法、感受和身体感觉,会倾向于过度察觉,并夸大它们的重要性。而对于关系中的另一方不、退缩或者拒绝等信号——这些信号可能是真实存在的也可能是他的想象,他们高度警觉。一旦发现到这类信号,他们会有强烈的反应,看起来痛苦极大,整个人被情绪淹没了一样。这种过激的反应常常把对方吓到。

亲密关系依恋类型

亲密关系依恋类型按照感情的稳定性进行排序,依恋关系的四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痴迷型(低回避

高焦虑)、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中,双方能够与彼此舒适而放松地相处,不会对对方猜忌。在痴迷型关系里,有一方会对另一方有热烈企盼,但不一定能够得到热烈地回应,因此会时不时感到焦虑,生怕对方有一天会抛弃自己。

疏离型的情侣会与对方保持距离,不希望对方知道得太多,更喜欢拥有自己的空间。

不稳定得恐惧型即消极对待感情,虽然期望得到爱但几乎不报有希望,心理纠葛较大。

亲密关系~依恋与陪伴

依恋与陪伴是一种亲密关系的表现方式,有了依恋就会希望与爱的人在一起的陪伴,可以说这是一种原始的情感基础。可以想一下,我们初的依恋是什么样的情形,婴儿时期,依偎在妈怀里,贪婪的吸吮着妈乳汁,耳朵紧贴在妈胸前。

这是多么祥和的一副图画!也是一个多么熟悉的画面!这幅画面可以定格到每一个人的头脑之中。在我们的情感还没有发育完全,就知道父母是我们的保护者,当外面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迅速地跑回到父母身边。

等到我们长大以后,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会寻找那个能给我们安全与归属的人,那个心目中的他(她)就成了依恋与陪伴的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安全与归属对人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有谁不再乎天长地久?又有谁能耐得住孤独与?

有人说,对一个人的惩罚,是让他与世隔绝。看那些对人处罚的律条之中,关小黑屋就属于一种比较严厉的惩罚。在部队上经常会有对那些违反禁令的人关禁闭,这些都是在用一种切断人与外界联系的方式来对人进行处罚。

有一本的童话作品《小王子》这本书中,有对感情培养的精彩描述,在狐狸与小王子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在某一天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准时的做相同的事情。

仔细想一下,这不就是对家的描述吗?我们每一天在家里不也是这样的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依恋和相伴的对象每一天都会分开和聚合。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言情中描写两个人相恋的故事,我觉得坑了不少人。因为在看文字描述中,可以让人对描述的场景产生无限的遐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质朴中,却少了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与遐想。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对那些为了追求浪漫与遐想的人进行了批判,其中的《包法利夫人》就是。包法利夫人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却对丈夫的平庸极端的不满,一心一意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爱情,结果她所追求的那些浪漫却一次又一次的化成了泡影。

当然造成悲剧的原因也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这也是作者想要引起读者深入思考的方式,通过作品来让人们思考,爱情的本质是什么?对于爱情的解读可谓是众说纷纭,关于爱情的理解,也是各说其词。不管怎么样,有了爱情,才会有依恋与相伴,没有了依恋与相伴,爱情也只是虚幻的景象。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些经历并不比故事中的浪漫与跌宕几分,只是我们身在其中的时候,不知道怎么样去体验生活中的细节。当人们只关注于一些自己认为的大事,就忽略了对那些生活中的琐碎的观察。

其实人们的生活更大一部分是由琐碎构成,那些大事只是为了让自己开脱的借口,你要是一个用心生活的人,就会发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美的事物。

如果让今天的你想一下,自己是如何爱上今天的爱人,你可能会马上想到当时见面的场景。这其中固然会有体内的荷尔蒙产生的冲动,在此前提下也会有为了他(她)可以承担更多的和义务的决心。

正是有了这样的决心,才会让自己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做以前很困难的事,愿意接受挑战,敢于承担失败。才会有了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做这些其实都是因为出于对爱人的依恋,因为爱而产生更多的创造力。

为了让爱人能够与自己长期的陪伴,创造出财富来满足一个家庭的生活需求。这些点滴经历如果用文字描述出来,也会让看到的人为之动容。

爱上她就给她你的一切,爱上他就带上你的所有,思念总是在分离中产生。在一起的时候不要忘了生活的琐碎才是真实的生活,用心去体验那些琐碎,会发现许多原来没有看到的爱人真实的一面,这才是真实的生活,也值得每一个人投入更多精力去维护的爱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