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的总数是_曾侯乙编钟可分为哪三类
曾侯乙墓发掘出土了多少种乐器?
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出土了大批的古乐器,品种的齐全和保存的完好都大大地超过以往的发现,其中不少乐器是前所未见的,乐器有编钟、编磬、鼓、瑟、琴、笙、排箫、8种124件,包括目前国内首次发现的排箫2件、建鼓1件,尚不知名的五弦乐器1件,以及与出土的汉代以后品种相同的竹笙5件、2件、十弦乐器(琴)1件、短柄双面鼓2件、悬鼓1件,此外就是12具二十五弦瑟和编钟,这些编钟及其他古乐器的出土,成为中外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观。
曾侯乙编钟的总数是_曾侯乙编钟可分为哪三类
曾侯乙编钟的总数是_曾侯乙编钟可分为哪三类
曾侯乙编钟的总数是_曾侯乙编钟可分为哪三类
过去出土的乐器极少,而且难以知道其确切的名称。但曾侯乙墓的发掘改变了这种情况,曾侯乙萧是用13根长短大小依次递减的细竹管并列,再用剖开的细竹管分3道缠缚而成,出土时在未脱水的情况下,其中一件有七八个箫管能够发音,可以听出它们不是按律编管而至少已是六声音阶的结构,这种形制与古壁画、石雕中所见的形象是一致的。是一种横吹竹管乐器,它七孔而有底,五个指孔并列,一个吹孔上出,采用叉口指法能吹出十二个半音,与箫一起是首次发现的先秦实物。笙则以葫芦作笙斗,以细竹为笙管,计有12管、14管、18管三种,管内有竹质的簧片。琴有五弦和十弦两种,是根据现有资料尚难正确定名的乐器。瑟由整块木料雕成,并且腔体完整,彩绘精美,但因柱位不明,难以进一步探讨。鼓则为木腔皮面,皮已朽烂,仅存鼓腔,罕见的是铜盘龙座建鼓和铜立鹤架悬鼓。
在出土的乐器中对音乐史研究贡献的,当是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编钟和编磬。编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打击乐器,由青铜铸成的,它是依大小和音高为序的乐钟,编组悬挂在钟架上,演奏时以小槌或木棒敲打而鸣,音色清脆洪亮,幽静而柔美。曾侯乙编钟有64枚,另有楚惠王赠的钟1枚,共计65枚,编成8组,出土时悬挂在三层铜木结构的曲尺形钟架上,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全部甬钟有碎龙交错的浮雕花纹,大钟还错嵌红铜。每件钟上都有关于乐律的铭文,总字数达2800字左右。此外,出土时有两件粗大的撞钟棒依架而立,六件“T”字形钟槌在铜架附近,说明这些棒槌是和编钟配套使用的工具。编磬为古代敲击乐器,磬由玉石、青石或石灰石琢制而成,悬挂于架上,敲击之发声。曾侯乙编磬共32件,分列四组,磬架铜质,由两只鹤状怪禽支撑,上下两层分别悬挂石磬。磬面刻有文字,残存约六七百字,内容与编钟的相近,均为音律、音阶的名称和编号。由于编磬长期浸于水中,石质溶蚀朽坏,目前已不能测音。
按照编钟上的乐律铭文和实测证明,每件铜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整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上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它的音域宽广,从音到音。跨越了5个八度,仅比现代钢琴的两端各少一个八度,其中心音域,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经过试奏,证明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用这套编钟能够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并可以用来伴唱。演奏效果表明,它的和音、复调和转调手法的运用已相当成熟,且音色优美,悦耳动听,效果甚佳,从而推翻了“的七声音阶从欧洲传来”的传统说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先秦乐律学的认识。钟铭所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这些乐律术语约有三分之二以上不见于过去的乐律学著作,因而事实上已提出了一个对于传统乐律史重新估价的问题。
曾侯乙墓编钟及其他乐器的学术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这说明远在战国早期,已具有了非常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这一音乐史上的空前发现,使失传了2400年的华夏古声——“楚声韶乐”得以恢复。
曾侯乙墓出土了多少个青铜编钟?
1978年5月至6月间,考古人员触摸到个文字证明的时候,神秘大墓的主人浮出水面,他就是古曾国的国君—曾侯乙。
1978年5月23日午饭时分,曾侯乙墓发掘现场,抽水机还在抽取墓穴里的积水。当积水终于排干,墓葬中室的景象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65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
2400多年来,它一直稳稳地站立在原地。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瑰丽的珍宝。编钟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总长度超过10米。
如果说实物乐器可以使我们清晰地知道古代乐器的真实面貌,那么这些沉睡了2400多年的乐器能否发出声音?即使能发出声音,是否还是2400余年前的那个原音呢?
曾侯乙墓中“交响乐团”使用的整套编钟,经过音乐工作者的研究和试验性演奏,证明它虽在地下埋藏了2400多年,音乐性能不仅依然保存,而且仍然很好,音色优美,音域很广。出土的编钟,真可谓我国古代音乐艺术的瑰宝,是华夏之邦的民族音乐财富。
曾侯乙编钟加镈钟共计多少枚
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三层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镈1件;中间及下层的也称为甬钟。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总量重达5吨,是出土的的青铜编钟。
有几套战国编钟
闻名于世的65件编钟,出土时分三层悬挂在钟架上,的一件甬钟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编钟总重量2567公斤。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每钟双音并呈和谐的大度关系,其音阶相当于现代上通用的C大调。中层编钟共有三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且有变化音,能旋宫转调,演奏中外歌曲。凡有机会欣赏过的人,无不惊叹叫绝,赞誉它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数量多、重量重、音律齐的一套编钟,它的出现,将我国音乐史的某些部分的发现至少提前了400年。音乐家贺绿汀说:“曾侯乙编钟出土,古代音乐史的某些方面需要重新研究。”过去有些中外学者曾断言战国时期尚无七声音阶,音乐的十二律是从希腊传入的“舶来品”,曾侯乙编钟的出现,使这些“否定说”和“西来说”不攻自破。
曾侯乙编钟一共有几枚分几层钟体上刻有什么文字
曾侯乙的编钟是一共65件,19件钮钟,45件甬钟和一件鎛钟。排列的时候分三层八组。鎛钟是楚惠王赠送的,看起来和整体的“画风”还是有别。不过习惯上算到65件里面。
铭文问题比较复杂。现在你在网上查到的资料很多会告诉你是铭文2800字左右。但是就我在湖北省博物馆处理过的曾侯乙墓葬的相关资料,我看到的具体数据是,整组编钟,包括钟架和挂钩,铭文一共是3755字。铭文错金。
铭文的解释很复杂。这几千字,记事有关的铭文就是“曾侯乙乍(作)峙(持)”。其他的则是关于各钟乐音的解释,要长篇引述给你看的话,一是累赘,二是不知道文献源的引用问题。而曾侯乙编钟这些铭文中跟音律有关问题,目前学界还在讨论中。博物馆对外宣称曾侯乙的乐律对应了十二律和五个半八度,但实际包括了旋宫转调,所以结论并不是很靠谱。
如果你对擂鼓墩墓感兴趣,欢迎关注湖北省博的微博和即将开放的微电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