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的分类

5、兴渠,即是蒠蒺、芸薹、阿魏、殑渠卢、形具。我国不产此物,产于印度。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而白,其臭如蒜。

在各种福田中,佛、佛、修行者等必受尊敬者,称为敬田;父母及师长等必受报恩者,称为恩田;受怜悯之贫者、病者等,称为悲田。此等总称为三福田。另据《杂阿含经》、《维摩经》等诸经典所说,有二福田、三福田、四福田、八福田梵语之区别。兹略述如下︰ 八福田︰《梵网经》卷下举出八福田之说,文云(大正24·1007a)︰‘八福田中,诸佛、圣人、一一师僧、父母、病人。’又云(大正24·1005c)︰‘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福田。’关于八福田的解说,颇有异说。智顗《菩萨戒义疏》卷下说是佛、圣人、和尚、阿阇梨、僧、父、母、病人等八种,义寂、太贤、胜庄等所说同此。智周《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谓佛法僧三宝、父母、师僧、、诸根不具、百种苦等八种,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又列出三说。福田之说虽有多种,但其中以‘佛及圣为福田’为其本说,故阿罗汉有应供之称。后贫穷田之说起,乃称佛等为敬田,贫穷为悲田。对于悲、敬扩展资料二福田,向来盛于供养惠施,日本则多处设有悲田院、敬田院。此外,有所谓能生福德之衣,因此称袈裟为福田衣。

梵网经菩萨戒本_梵网经戒本诵戒专用梵网经菩萨戒本_梵网经戒本诵戒专用


梵网经菩萨戒本_梵网经戒本诵戒专用


佛门戒律中“三聚净戒”指的是什么

葱 蒜 韭菜 洋葱 鸡蛋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它说: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名为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的名为声闻戒。这只是从志愿和行果的浅深而区别声闻戒和菩萨戒而已。又《涅盘经·圣行品》列举“息世讥嫌戒”如不作贩卖轻称小斗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

燃明而卧。常食一食未曾再食,不食肉不饮酒。进止常与三衣钵具,其止息床不置二枕。不故往观视军阵,不谄谀邪命自活等达四十四项。关于出家菩萨的制戒比之于《法华经》所说的“不亲近处”是更详细了。这些戒相虽有“害心系缚”。

“破坏成功”等危害他人的重罪,但大概是轻罪的多,所以名为“息世讥嫌戒”(《涅盘经·圣行品》)。

三聚净戒的精神比之于小乘戒是积极的,它和小乘戒虽采取同样形式的律仪戒,但其说明却具有积极的大乘精神。小乘戒只列举那些不可为的事情,而大乘戒则多举那些不可不为的事情。关于禁止的戒,大小乘的精神也有不同。

例如十重禁戒的杀戒,据唐法藏引《瑜伽戒品》解释说,如果菩萨看见盗贼为了财物将许多人命或大德圣者,想到那人若是这样地做必将堕于地狱受极大苦,菩萨因不忍看他堕入地狱受苦,决心让自己代他入于地狱而杀了他,所谓“以怜愍之心,而断彼命”。

这在菩萨戒不但不为犯罪,反而是有很大功德的(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但其内容早已见诸译籍。

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可说是大乘菩萨的最初戒相,但尚没有菩萨戒的名称。

汉译佛经中最初提到三聚净戒的类别并说明其内容的是姚秦竺佛念译的《璎珞经》(具称为《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璎珞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一切戒的根本是三受门,即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

其次说三聚净戒的是北凉昙无谶译的《地持经》(具称为《菩萨地持经》,十卷)这是《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的异译,是瑜伽系统的戒法最初传译的作品。《地持经》很具体地说,一切戒有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

扩展资料:

三聚净戒的发展:

我国菩萨戒的弘传和阐述,至隋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时已经非常盛行。道宣认为三聚戒是三身之本。他说:一、律仪戒在断诸恶,即法身之因;二、摄善法戒在修诸善,即报身之因;三、摄众生戒在慈济有情,即化身之因(道宣《释门归敬仪》卷上)。

唐天台学者明旷更进一步发挥他的见解。他把三聚和四宏誓愿以及三身配合起来,认为一切戒大体上不出四弘三聚。

道宣认为三聚戒是三身之本。他说:一、律仪戒在断诸恶,即法身之因;二、摄善法戒在修诸善,即报身之因;三、摄众生戒在慈济有情,即化身之因(道宣《释门归敬仪》卷上)。唐天台学者明旷更进一步发挥他的见解。他把三聚和四宏誓愿以及三身配合起来,认为一切戒大体上不出四弘三聚。参考资料来源:

三聚净戒指的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一、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惟有四。”

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

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

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

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三、摄众生戒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庆喜,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扩展资料:

三聚净戒的发展:

我国菩萨戒的弘传和阐述,至隋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时已经非常盛行。隋灵裕有《受菩萨戒法》的注疏,他在邺都时,就有许多人从他受了三聚戒(《续高僧传》卷九本传),同时徐州摄论学者靖嵩并著有《三聚戒玄义》流行于当时。其他许多学者对三聚净戒又有许多解释。

隋智顗的《菩萨戒经义疏》虽说到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但他把这三聚净戒概称为菩萨戒,说它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当学的戒法(智顗说、灌顶记《菩萨戒经义疏》卷上)。

这就是说,三聚净戒的摄律仪戒,是以防止自己作恶为主的戒法,所以称它为“止”,是一种自利的行为。第二摄善法戒和第三摄众生戒是大乘菩萨在修行中实践一切善的行为和发愿长期为人类利益服务的戒条,所以称它为“作”,是一种自利利他的行为。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三聚净戒这个名称最初见于陈、隋之际天台家等有关著述,说三聚净戒的是北凉昙无谶译的《地持经》(具称为《菩萨地持经》,十卷)这是《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的异译,是瑜伽系统的戒法最初传译的作品。

《地持经》很具体地说,一切戒有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律仪戒是七众所受的戒,七众就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

摄善法戒是菩萨所受的律仪戒,即上修菩提的一切身口意的善法。摄众生戒,略说有十一种。即为众生作饶益事、看病、说法、报恩、救护、劝慰、施与等(《地持经》卷四)。

扩展资料:

摄律仪戒在断烦恼,配于“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在成就佛道和修学法门,配于“佛道无上誓愿成”和“法门无量誓愿学”。摄众生戒在度众生,配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又摄律仪戒,如持不杀止恶不生,离诸染污,是为法身之因。摄善法戒在行诸善,深究法门而证佛道,是为报身之因。

参考资料来源:

佛门戒律中“三聚净戒”是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1、摄律仪戒

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惟有四。’

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即外人也。)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2、摄善法戒

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3、摄众生戒 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

慈名爱念,能与众生乐故。悲名怜愍,能拔众生苦故。喜名庆喜,庆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故。舍名无憎无爱,常念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故。以此等法,摄诸众生也。

扩展资料:

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声闻所受持之戒律,称小乘声闻戒。

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说菩萨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综合为梵网与瑜伽二类律典。

梵网戒本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瑜伽戒本出于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卷四十一,以三聚净戒、四种他胜处法为基准。虽亦道俗通摄,然必先受小乘七众戒而久已成就无犯者,方能受持。

古代以瑜伽戒为主,今则盛行梵网戒。天台宗之圆顿戒,即为梵网戒。据梵网经卷下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十方诸佛愍念守护。(二)临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所生之处与诸菩萨为友。(四)功德多聚,戒度成就。(五)今世后世性戒福慧。

参考资料来源: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1、摄律仪戒,菩萨修行,以戒为本。总摄一切戒律、一切威仪。也就是无恶而不断,不论大大小小种种恶事恶行,恶言恶语,恶心恶念,统统都要断得干干净净。

3、摄众生戒,菩萨修行,不单是要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更主要的目的,就是广度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也就是无众生而不度。

扩展资料汉译佛经中最初提到三聚净戒的类别并说明其内容的是姚秦竺佛念译的《璎珞经》(具称为《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璎珞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一切戒的根本是三受门,即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

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璎珞经》把摄律仪戒置于三聚的,这和《菩萨戒羯磨文》的三聚次第恰恰相反。

一般小乘的经律都以十戒或五百戒作为律仪戒,但《璎珞经》并不采取小乘的律仪,而以十波罗夷为大乘的律仪,这是它的特色(《璎珞经·大众受学品》)。

参考资料来源:

佛门戒律中的“三聚净戒”指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

三聚净戒

1、汉译佛经中最初提到三聚净戒的类别并说明其内容的是姚秦竺佛念译的《璎珞经》(具称为《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璎珞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一切戒的根本是三受门,即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

2、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璎珞经》把摄律仪戒置于三聚的,这和《菩萨戒羯磨文》的三聚次第恰恰相反。

3、其次说三聚净戒的是北凉昙无谶译的《地持经》(具称为《菩萨地持经》,十卷)这是《瑜伽论·本地分》中“菩萨地”的异译,是瑜伽系统的戒法最初传译的作品。《地持经》很具体地说,一切戒有三种:一、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

4、汉译《摄大乘论》的三种译本关于“三聚净戒”的名称也有个别的不同。北魏佛陀扇多的译本称为“止戒、摄善法戒、作众生益戒”。梁真谛的译本称为“摄正护戒、摄善法戒、摄众生利益戒”。唐玄奘的译本则称为“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众生戒”。

扩展资料:

三聚净戒的精神比之于小乘戒是积极的,它和小乘戒虽采取同样形式的律仪戒,但其说明却具有积极的大乘精神。小乘戒只列举那些不可为的事情,而大乘戒则多举那些不可不为的事情。

菩萨因不忍看他堕入地狱受苦,决心让自己代他入于地狱而杀了他,所谓“以怜愍之心,而断彼命”。这在菩萨戒不但不为犯罪,反而是有很大功德的(唐法藏《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一)。

参考资料来源:

1、即摄律仪戒。

2、摄善法戒。

一、三聚净戒

1、中文名:三聚净戒

2、性 质: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

3、分 类: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4、释 义:用语

二、发展

1、我国菩萨戒的弘传和阐述,至隋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时已经非常盛行。隋灵裕有《受菩萨戒法》的注疏,他在邺都时,就有许多人从他受了三聚戒(《续高僧传》卷九本传),同时徐州摄论学者靖嵩并著有《三聚戒玄义》流行于当时(《续传》卷十本传)。其他许多学者对三聚净戒又有许多解释。

2、隋智顗的《菩萨戒经义疏》虽说到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但他把这三聚净戒概称为菩萨戒,说它是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菩萨所当学的戒法(智顗说、灌顶记《菩萨戒经义疏》卷上)。隋慧远撰《大乘义章》立了七门分别三聚戒。

3、其中就“止作”二门分别说:三聚别论,律仪是“止”,止诸恶故。其余二聚是“作”,作诸善故。三聚通论,一一之中皆有“止作”。结论说“三聚皆止恶故”。这就是说,三聚净戒的摄律仪戒,是以防止自己作恶为主的戒法,所以称它为“止”,是一种自利的行为

4、。第二摄善法戒和第三摄众生戒是大乘菩萨在修行中实践一切善的行为和发愿长期为人类利益服务的戒条,所以称它为“作”,是一种自利利他的行为(隋慧远《大乘义章》卷十)。

5、道宣认为三聚戒是三身之本。他说:一、律仪戒在断诸恶,即法身之因;二、摄善法戒在修诸善,即报身之因;三、摄众生戒在慈济有情,即化身之因(道宣《释门归敬仪》卷上)。

6、唐天台学者明旷更进一步发挥他的见解。他把三聚和四宏誓愿以及三身配合起来,认为一切戒大体上不出四弘三聚。摄律仪戒在断烦恼,配于“烦恼无尽誓愿断”。摄善法戒在成就佛道和修学法门,配于“佛道无上誓愿成”和“法门无量誓愿学”。

7、摄众生戒在度众生,配于“众生无边誓愿度”。又摄律仪戒,如持不杀止恶不生,离诸染污,是为法身之因。摄善法戒在行诸善,深究法门而证佛道,是为报身之因。摄众生戒在以慈悲利益众生,是为应身之因。

8、因此,明旷的主张是站在四弘誓愿的基础上通过三聚净戒的实践而成立三身的。他又把三聚和天台的空中三观结合起来,并试作了结论说:“故知戒戒三聚互融,三观三身相即,三聚三身既无优劣,四十八轻十重等持心性,宁有浅深”(明旷《菩萨戒经疏删补》卷上)。

参考资料: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汉译佛经中最初提到三聚净戒的类别并说明其内容的是姚秦竺佛念译的《璎珞经》(具称为《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

《璎珞经·大众受学品》第七说,一切戒的根本是三受门,即摄善法戒,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摄众生戒,所谓慈悲喜舍化及一切众生皆得安乐。摄律仪戒,所谓十波罗夷。

《璎珞经》把摄律仪戒置于三聚的,这和《菩萨戒羯磨文》的三聚次第恰恰相反。一般小乘的经律都以十戒或五百戒作为律仪戒,但《璎珞经》并不采取小乘的律仪,而以十波罗夷为大乘的律仪,这是它的特色(《璎珞经·大众受学品》)。

扩展资料《菩萨戒义疏》云三聚戒:“聚、集也,戒、禁戒。此三种戒,能摄一切大乘诸戒,故名三聚戒。”

《庄严论》云:“初律仪戒,以禁防为体,后摄善摄生二戒,以勤勇为体。”

一、摄律仪戒摄律仪戒者,谓一切律仪,无不聚摄也。律、即法律,是禁止之义。仪,即仪式,是轨范之义。法苑珠林云:“摄律仪者,要惟有四。”

一者,不得为利养故自赞毁他。

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

三者,不得嗔心打骂众生。

四者,不得谤大乘经典。

持此四法,无恶不离,故名摄律仪戒。

二、摄善法戒摄善法戒者,所行之行,能行一切善法也。谓身口意所作善法,及闻思修三慧,布施等六度之法,无不聚摄,故名摄善法戒。

三、摄众生戒摄众生戒者,谓能摄受一切众生也。能摄之行,即是慈、悲、喜、舍。

参考资料来源:

经书有哪些

再奉送二条:不要吃味精;多吃粗粮。

全部的经籍,经过整理和编篡后,汇集成一部全书,叫做《大藏经》。大藏经由三藏(经、律、论)十二部组成。 大乘常用的经书: [经] 《大般若经》、《心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维摩诘经》、《胜鬘经》、《大方等大集经》、《大般涅槃经》、《楞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大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律] 《四分律》、《梵网经》,《菩萨戒本》。 [论] 《大智度论》、《中论》、《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瑜伽师地论》。

关于禁止的戒,大小乘的精神也有不同。例如十重禁戒的杀戒,据唐法藏引《瑜伽戒品》解释说,如果菩萨看见盗贼为了财物将许多人命或大德圣者,想到那人若是这样地做必将堕于地狱受极大苦。

哪些佛经跟医(医生 医学的)有关?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份的性,熟吃能使人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嗔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嗔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

佛法广大无边,佛经浩瀚如海,却基本上没有与医学和医生相关的。

因为认为:疾病是个人的恶缘和业力所至。如果业力不解除,从医学的角度下再多的功夫,采取更多的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疗,越来越多的好人进到医院就变得更重,或者干治不好,都说明了这个道理。

如果有了疾病,应该通过念佛,忏悔,念诵大乘经典,或者做其他功德行为并回向,身体就可以恢复,疾病就可以去除,而不应该通过医学手段。

《法句经》

《佛为阿难所说入胎经》极其详细的叙述了胎儿的入胎、生长等情况,而且还说明了很多不能受孕的情况,应该是和医学有关的吧。

没有一楼说的那么参考资料麻烦,建议你直接看《四部医典》

《佛说佛医经》

如何做用品生意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两说:(一)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卷下等所举。然诸家对五辛之解说,亦颇不同。据菩萨戒义疏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义寂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载:大蒜,即是葫菱、家蒜。革葱(茖葱),即是薤、山葱、革山葱。慈葱,即是葱、胡葱、□葱、春葱。兰葱,即是韭、小蒜、家葱、野生。兴渠,即是蒠蒺、芸薹、□咾子、阿魏、殑渠卢、形具。 (二)指蒜、葱、兴渠、韭、薤等五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所举。 此外,翻译名义大集亦举出:蒜(梵las/una )、葱(梵lata^rka )、小根菜(梵pala^n!d!u )、韭(梵gr!n~jana )、兴渠(梵hin%gu )等五种。又大藏法数卷三十一举出:葱、薤、蒜、韭、胡荽等五种。 据弘赞之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卷四载,大蒜又称葫,汉朝张骞出使大宛国时持回,为今人所常食者。另就兴渠之梵名而论,翻译名义大集举出两说:(1)形具(梵hin%gu ),又作兴旧、兴宜、形虞、兴瞿。依辞典之解释,形具为从 Asa foetida 之根取出之物,可供作用及调味用,其学名为Ferula asa foetida。(2)殑渠卢(梵guggula, guggulu ),译作蔓菁。为 Amyris agallochum 树之渗出物,可供作香料、用。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载,我国不产此物,而产于于阗,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而白,其臭如蒜。另据玄应音义卷十九举出,兴渠出于阇乌荼娑佗那国。又据演培之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载,其原产地在伊朗及北印度。

务必如法。

要有发心利益众生的意愿,而不是只顾着自己发财。

菩提心比赚钱多少等都更加重要,他才是福德的正因。

其实贩卖佛像、佛经、佛塔等都是不如法的,如法的行为是只收取制作加工的。但是当前不如法的现象似乎比较多,因为许多人顾着利润却没有真正明白佛法;其实如果没有及时忏悔,以后他们将背负极大的因果。

《佛说像法决疑经》:“未来世中道俗之中,有诸恶人造立我形像或菩萨形像,贩卖取财以用自活,一切道俗不知罪福,买取供养。二俱得罪。五百世中常被他卖。”

《梵网经菩萨戒本》:佛言:佛子!佛灭度后,于恶世中,若见外道、一切恶人、劫贼,卖佛菩萨、父母形像,及卖经律,贩丘、比丘尼,隋慧远撰《大乘义章》立了七门分别三聚戒。其中就“止作”二门分别说:三聚别论,律仪是“止”,止诸恶故。其余二聚是“作”,作诸善故。三聚通论,一一之中皆有“止作”。结论说“三聚皆止恶故”。亦卖发菩提心菩萨道人。或为官使,与一切人作奴婢者。而菩萨见是事已,应生慈悲心,方便救护,处处教化取物,赎佛菩萨形像,及比丘、比丘尼、发心菩萨、一切经律。若不赎者,犯轻垢罪。

上边仅仅是佛经中的两例,佛演说的造佛菩萨像贩卖的过失。过去、当前许多大德也都开示过不要贩卖佛像佛经佛塔等。

所以您如果接受流通,那么可以实行;如果您以生意方式交易,那么赚取到的利润务必用作善事上,比如印经、放生、捐助等。当然,对于多数人,不可能愿意做也做不到。

如果执意卖用品,可以卖环保香、香炉、供水供果的器皿、灯具、计数器、一些装饰品如佛珠、香包、小挂件、摆放的小物件等等;如果您通设计,不妨设计一些让人生欢喜心的简单饰品;上述这些是如法的。如果能尽量少赚取利润,自利利人不可思议。

总之,千万不要卖佛像和佛经。

如果您有善心善愿,不妨改开一个如法的“素食餐厅”?远离一切动物性食品和用品,既对人健康有利,又不会残害其他物命,契合佛训,功德颇多。当然,务必知道因果,不要效仿当前许多徒知自利而以劣质食品欺诳顾客的商家;不管您相信与否,他们的做法都有十分可怕的果报,最终都回到他们身上。

我不长篇大论,合法做。

醋和酱油是素食吗?是五辛吗?

编辑本段

醋和酱油是素食,不是五辛。如今的醋酱油多是人工调配而成,非以前的酿造,买的时候小心选择。酿造的,不但调味还调养身体。人工合成的,是危害身体的。

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

“不食荤腥”,来自,利于培养慈悲心、修持禅定、解宿世冤、往生净土。

荤,有几种说法,大致指葱、蒜、韭、薤、芫荽等。亦称“五辛”。有草字头,说明是植物类。《说文》:荤,臭菜也。食用此类物质,会生发欲和嗔心。

腥,月字旁,说明是肉类。肉类都有带腥气。肉中有一种物质,可催发欲。

本无吃素的说法,只说“斋戒”什么的,吃素是后人混叫的。人们以为佛门吃素,就是不吃肉,非也,是不吃荤腥。

回答满意吗?记得给分哦,全是本人自己打的,很有诚意,非拷贝可比。

再者,熊熊需要分。

醋和酱油是素食,不是五辛。

五辛是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所禁食之物。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两说:(一)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卷下等所举。然诸家对五辛之解说,亦颇不同。据菩萨戒义疏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义寂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载:大蒜,即是葫菱、家蒜。革葱(茖葱),即是薤、山葱、革山葱。慈葱,即是葱、胡葱、□葱、春葱。兰葱,即是韭、小蒜、家葱、野生。兴渠,即是蒠蒺、芸薹、□咾子、阿魏、殑渠卢、形具。 (二)指蒜、葱、兴渠、韭、薤等五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所举。

醋和酱油都是素食,不是五辛,我是在纯素食餐厅工作的,所以要相信我。餐厅的调料有,米醋、香醋、保宁陈醋、大红浙醋都用过。酱油主要用海天生抽、老抽、美极等之类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你解除烦脑。

醋和酱油是素食

辛,梵语parivyaya,语 spod(味之义)。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等则舐其唇吻,常与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

是素食.是五辛.

道家将韭、薤、蒜、芸薹、胡荽等五辛列为禁食

练形家则以小蒜、大蒜、薤、芸薹、胡荽等五辛为禁食

蒜(梵las/una )、葱(梵lata^rka )、小根菜(梵pala^n!d!u )、韭(梵gr!n~jana )、兴渠(梵hin%gu )等五种

醋和酱油应该不算,大米和黄豆酿制的

不是

都是素食,这个是肯定的。

”大五荤“、”小五荤“指的是什么食品?

2、摄善法戒,菩萨修行,不但要断除诸恶以自利,更要普度众生以利他,那就要总摄一切诸善功德,广植善根,深培德本。

“五荤”之说来自于,并无大小之说,也叫“五辛”,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与酒、肉同为佛所禁食之物。但是“五辛”具体指哪五种食品,说法各异,一般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

一、出处:此说出自戒经——《梵网经》。

二、解释:根据《菩萨戒义疏》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义寂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载:

1、大蒜,即是葫菱、家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蒜;

2、革葱(茖葱),即是薤、山葱、革山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葱;

3、慈葱,即是葱、胡葱、春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洋葱;

4、兰葱,即是韭、小蒜、家葱、野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韭菜;

韭菜、蒜、二者、不得故悭不施前人。葱、花椒、大料

五辛都是什么

说法来历

【五辛】

[佛学常见辞汇 - 陈义孝编]

【兴渠,大多数理解是现代的洋葱。】

【五辛】

[出梵网经] 首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菩萨戒本没有特殊的戒相,《法华经·安乐行品》所举的不亲近国王、王子、外道、梵志、凶戏、相扑等十项“不亲近处”,可说是大乘菩萨的最初戒相,但尚没有菩萨戒的名称。《涅盘经·师子吼品》开始把戒律分为声闻戒和菩萨戒。发。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等。舐其唇物。常与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

(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华言道。)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二茖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

[三藏法数 - 明·一如等 撰]

辛,梵语parivyaya,语 spod(味之义)。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又作五荤。与酒、肉同为佛所禁食之物。据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载,此五种之辛,熟食者发,生啖者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然诸饿等则舐其唇吻,常与住而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为其说法,毁犯禁戒,赞怒痴,令人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之五种辛菜。

此外,翻译名义大集亦举出:蒜(梵las/una )、葱(梵lata^rka )、小根菜(梵pala^n!d!u )、韭(梵gr!n~jana )、兴渠(梵hin%gu )等五种。又大藏法数卷三十一举出:葱、薤、蒜、韭、胡荽等五种。目录

说法来历

戒律的约束范围

说法来历

关于五辛有诸多异说,然可约略归为如下两说:(一)指大蒜、革葱、慈葱、兰葱、兴渠等五种,此为梵网经卷下等所举。然诸家对五辛之解说,亦颇不同。据菩萨戒义疏卷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二、义寂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下本、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载:大蒜,即是葫菱、家蒜。革葱(茖葱),即是薤、山葱、革山葱。慈葱,即是葱、胡葱、□葱、春葱。兰葱,即是韭、小蒜、家葱、野生。兴渠,即是蒠蒺、芸薹、□咾子、阿魏、殑渠卢、形具。

(二)指蒜、葱、兴渠、韭、薤等五种,为菩萨戒义疏卷下、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智周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法藏之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四等所举。

据弘赞之梵网经菩萨戒略疏卷四载,大蒜又称葫,汉朝张骞出使大宛国时持回,为今人所常食者。另就兴渠之梵名而论,翻译名义大集举出两说:(1)形具(梵hin%gu ),又作兴旧、兴宜、形虞、兴瞿。依辞典之解释,形具为从 Asa foetida 之根取出之物,可供作用及调味用,其学名为Ferula asa foetida。(2)殑渠卢(梵guggula, guggulu ),译作蔓菁。为 Amyris agallochum 树之渗出物,可供作香料、用。据宋高僧传卷二十九慧日传载,我国不产此物,而产于于阗,根粗如细蔓菁之根而白,其臭如蒜。另据玄应音义卷十九举出,兴渠出于阇乌荼娑佗那国。又据演培之梵网经菩萨戒本讲记载,其原产地在伊朗及北印度。

戒律的约束范围

禁食五辛之戒律虽为修行者所应严格持守,然若因重病而非食五辛不得痊愈者,佛陀亦特别开许。据诸经要集卷二十所引僧只律、十诵律、五分律等之记载,因病食蒜之比丘,应在七日中别居于一僻静之小房内,不得卧僧床褥,复不得至大众方便处、讲堂处、佛塔、僧堂等处,亦不得就佛礼拜,仅能在下风处遥礼,于七日满后,需澡浴熏衣,方得入众。

此外,道家将韭、薤、蒜、芸薹、胡荽等五辛列为禁食,练形家则以小蒜、大蒜、薤、芸薹、胡荽等五辛为禁食。〔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四、入楞伽经卷八、菩萨戒经会疏集注卷六、法苑珠林卷九十二、释氏要览卷中、翻译名义集卷三什物篇、慧琳音义卷六十八〕

指五种有辛味之蔬菜!

道家将韭、薤、蒜、芸薹、胡荽等五辛列为禁食,练形家则以小蒜、大蒜、薤、芸薹、胡荽等五辛为禁食。

在家居士没有法师能受菩萨界吗?

但是吃斋就不一定,吃斋这个斋就是八关斋戒,除了要吃素外还必须要持八条戒律,最重要的是要过午不食,这样才叫吃斋。

受戒,必须是在清净之地(寺庙)由清净之人持戒。

在家居士没有法师也可以受菩萨戒。在家居士可以通过自己受持五戒十善,广植福德,并发愿求生净土,将来临命终时,能蒙及大菩萨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上具足十善,下生极乐,见佛闻法,圆证三不退,乃至成佛。

受菩萨戒,必须得到菩萨戒本,而戒本必须经过师授,方能受持。因此,在家居士欲受菩萨3、摄众生戒。戒,必须得到合法的戒本,如《梵网经》戒本或《菩萨戒本》等,然后依戒本开示,如法受持。

在家居士欲受菩萨戒,可自己依戒本书写菩萨戒受戒仪,或依《龙藏》所载菩萨戒传授仪,请法师如法传授,如法忏悔,如法受戒。

十斋日和六斋有什么区别吗

三聚净戒的精神境界

首先,吃素和吃斋是不一样的.

愿您知法如法,生意兴隆,不亏天心。南无。

根据《梵网经菩萨戒本》受菩萨戒的人每月必须要有6次持八关斋戒,因此就有了六斋日,那么为了更能精进则有十斋日

这十天,为什么不叫十素日,要叫十斋日?

一般,我们大众对吃素和吃斋不是很了解

吃素,就是纯粹的那天只是茹素不杀

因此,从特指的角度讲,十斋日就是十天持八关斋戒的日子

如果站在通俗的理解就是十天吃素的日子,但这样理解是方便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