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虞世南 蝉虞世南古诗朗读
蝉唐虞世南这首诗的意思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 五言古诗 ,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蝉》虞世南 蝉虞世南古诗朗读
《蝉》虞世南 蝉虞世南古诗朗读
唐诗《蝉》暗示着诗人洁身自好的品行志趣。
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越州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是南陈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家,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历仕陈、隋二代,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依附于夏王窦建德,授黄门侍郎。
秦王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蝉》作者: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享年八十一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配葬昭陵。
唐诗《蝉》暗示着什么样的品行志趣?
1、《蝉》(唐代虞世南)原文:
告诉我们,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评价,只能声明远播。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译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文:
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三、四句分别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虞世南,唐代诗人、书法家。字伯施,余姚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伯施。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曾赐爵水兴县子,授银青光禄大夫,世因称“虞秘监”或“虞水兴”。唐大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五绝,誉为“当代名臣,人伦准的”。谥文懿。
参考资料来源:
虞世南<<蝉>>写作背景
2、《在狱其次,咏物诗既然要抒情言志,咏物又见人,那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而咏物诗毕竟以所咏之物为对象,如果离开所咏之物去抒发感情,那必失去依托,就不像咏物诗了。如果太粘于物上,不能自拔那又会成为谜语诗。因此古人认为,写好咏物诗的关键是不即不离,不湿不粘。即说,既要不游离于物,又不要太粘于物。这三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正是不即不离。在曲尽事物妙处的基础上来写人物的情似。咏蝉》(唐代骆宾王) 赏析虞世南的《蝉》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扩展《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资料:一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全诗共四句: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托物寓意、精巧深刻的小诗。自古以来就为后人所传诵。前两句写实,首句写出蝉的形状与食性。“垂”,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次句写蝉声之远传。着一“疏”字,把枝干挺拔的梧桐写出,“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后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诗中比拟既形象又传神,达到虚与实、情与理的完美统一。这里,使我想起儿童时代,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绑着用牛尾做的圈套,痴呆呆地站在树下,望着停息在高高的树梢上的蝉,想捉又捉不到,只好看着它得意地鸣叫的境界。至今我仍能想象到它震动耳鼓的鸣声。儿时只知道贪玩,不知道能引申出这样一番道理:蝉的鸣叫传出去很远很远,不是由于借助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自身的努力,站到了高挺洁拔的树上的缘故。一个人的声名远播,要凭自己的品德和才学,不是靠权势地位所能达到的。这个世界很奇怪,立身自好,品格高洁,有人格的人,不会为扬名去巴结权势,结果他们声望很高,相反,道德低下,腹中空空的草包,即使攀附上某种势力,也不会名声高远。历史上不乏昏庸无能之辈,仅凭关系凭继承凭钻营,就享受到尘世的荣华富贵,但他们永远得不到崇高的声名。几千年的文明进化,几千年的美好憧憬,促进人类智慧发展到能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水准,多少次划时代的进步,使许多古老的东西渐渐绝迹,作战时再看不到血迹斑斑的矛和盾,生活中早就不用笨重的石块和青铜。然而有一个现象却发人深思,就是人类的精神领域里,不些东西似乎隔千年而依然如故。庸俗、卑劣、自私等丑陋的行径,依然司空见惯,凭借秋风以扬名,攀附权贵以出头的,历来不断,所以古人的诗文仍能引起今人思想上的共鸣。人们常用“文如其人”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文章。虞世南的文就像他的人一样,时人称赞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诗人笔下的“蝉”,就是他自我意识的表露。二同是唐代诗人,同样作咏蝉诗的,还有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骆宾王。他的《咏蝉》诗是: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政见不合,触怒了,遭到诬陷,以莫须有的贪赃罪名下狱。这首诗是他在狱中听蝉鸣有感而作。全诗虽写蝉声,却处处浸透着一种低沉、压抑的情绪。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这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以至下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云,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侧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亦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第七句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在这样的情况下,有哪一个来替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全诗从客观到主观,层层深入地状物抒
作者:虞世南关于蝉的古诗三首
《蝉》虞世南出身名门望族,他本身更是身居高位,深得唐太宗信任。他笔下的“蝉”清而贵,不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一个当朝重臣,不骄不矜,不以大鹏、蛟龙自比,却以鸣蝉自喻,足见虞世南的风度气韵和耿介自信。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以蝉寓己,寓情于物,寄托遥深,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_”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诗表达了李商隐自身怀有才能,却不被世人所重视的自伤之感。,抓住了蝉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感情,“为情而造文”,诗中的蝉,就是诗人自己。蝉栖高树,餐风饮露,难以果腹,它哀婉地鸣叫却无人理睬;诗人官职卑微,家园荒芜,漂泊不定,他四处呼号却不被当道者赏识。
古诗《蝉》的意思?
清露:纯净的露水。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蝉》古诗意思:垂下细长触角的蝉正在畅饮甘甜清澈的晨露,在稀疏的梧桐树枝间发出流水一样不间断的鸣叫声。就是因为身居高处它的声音才能远远传播,并不是因为凭借了秋风的力量。
《蝉》古诗原文:
《蝉》古诗注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藉:凭借。
长塘于世南3、《蝉》(唐代李商隐)垂蕊饮清露流响出书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70纯净露水的它能在高速之上一声又一声的歌唱,正是因为在高速发生,他的声音才能传播的远,并不是平静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的唐诗蝉的创作背景
“蝉”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在唐朝,确切的年代不可考,但可以确定是在李世民时期。这首诗的作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者是虞世南,他是唐代的文学家、文化名臣,任弘文馆学士,也是李世民的重要幕僚。虽然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并没有详细的历史记载,但是从诗的内容和主题上可以推断出一些信息。诗中的“蝉”是以蝉的形象来比喻人的才华和修养,表达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质的赞美。而诗中所描述的“蝉鸣”和“秋风”则可能暗喻着当时的环境和氛围。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虞世南作为李世民的幕僚,对李世民推行德治、选才用人的政策深表赞赏,因此诗人在诗中借“蝉”的形象来比喻李世民的英明和慧眼识人,赞扬了他的求贤若渴和惜才如金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才华和修养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和谐、清明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蝉”这首诗是虞世南在李世民时期创作的一篇文学作品,通过赞美蝉的形象和品质来表达诗人对于和谐、清明、人才选拔等方面的思考和追求。虽然具体的创作背景不可考,但是我们可以从诗的内容和主题上推断出这些信息。
蝉古诗虞世南诗
诗人在描绘蝉时,往往抓住最切合自己特点的形象,如虞世南以“垂緌”来形容蝉的触须,这一形象便带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李商隐听蝉声,突出了蝉的怨恨之声。怨恨之声又暗喻着自己的愤懑不平之情。骆宾王的“无人信高洁”,为蝉打抱不平,为自己的处境而悲伤。可以说,在这三首诗中,有什么样的感情诗人,就有什么样的蝉;有什么样的蝉就象征着什么样的诗人。比兴手法中的象征作用和移情作用,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这也是这三首诗的共同特点。《蝉》古诗意思:蝉将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垂下,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它的叫声不断,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它的声音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它在高处,并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蝉》
唐·虞世南
诗的首句表面上是在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疏”字显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示出树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全诗蕴含着一个道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如何评价虞世南这首《蝉》?
读完全诗我们自然会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发现,诗人在这里有一层言外之意。蝉的怨恨还能得到我的同情和理解,我的处境又有谁来同情和理解呢?自己的悲哀要远胜于秋蝉。1. 译文: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2.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原文:
3.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③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⑥藉(jiè):凭借、依赖。
虞世南的《蝉》中蝉具有怎样的品性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托物寓意这个最明显的,比喻拟人②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写着也没错的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有权势地位者的有力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唐代 虞世南,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从一个角度比较蝉虞世南和蝉李商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相同点: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都是借咏蝉来剖白作者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由于他们的身世、遭遇、感情、气质的不同,虽吟咏的是同一2、《蝉》个对象,却出现迥然各异的面貌,极富个性特征和审美情趣。
不同点:
附:托物言志 各臻奇妙——读唐人咏蝉三绝
唐代虞世南有《蝉》、骆宾王有《在狱咏蝉》、李商隐也有《蝉》诗。
这三首咏物诗,吟咏的对象都是蝉。但由于作者的身世、处境不同,三首诗所表现的感情、蕴含意境就迥然不同,思想艺术、个性特征也各有千秋,各臻奇妙,全无雷同之嫌,因 而被人称之为唐人咏蝉三绝。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
诗人以蝉自喻,亦是自勉自励。蝉声之所以远扬,一般人都认为是藉秋风传送之故。虞氏强调的则是蝉的生性高洁,是“居高声自远”的结果。正如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因,他的名声就会远播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诗人赞颂的正是植根于人心灵深处的那种内在的品格和人格力量。读完该诗,我们不难想象诗人自身清廉纯正的人品、雍容不疲的风度和高雅脱俗的气韵。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霜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
这是骆宾王因上书议政,触犯而被诬陷入狱,在狱中闻蝉声有感而作。诗人将遭受不白之冤的悲愤与凄楚孤寂的思乡之情融在一起,更增添了感情悲愤的分量。“谁为表予心”,有谁来为我表明一个清白之心呢?卒章显其志,希望有知己的朋友出来讲几句公道的话,为自己洗清冤狱。这绝望中的呐喊,愤懑中的期待,深沉而激烈,苍凉而悲壮,有极强的感染力。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
纵观三首咏蝉诗,他们都在咏蝉,但都不单纯是咏蝉,而是借咏蝉来寄寓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咏物仅仅是借端,抒情言志才是本意。我们说,单纯的咏物,仅停留于物体外部的表面上,尽管这种描绘有时能达到逼真的程度,但因缺乏内心深处的感情内涵,所咏之物,往往有形无神,有我无情,是见物不见人。苏轼曾经说过,如果写咏物诗没有寄托,那便和儿童的猜谜诗不多。
这三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借咏蝉来剖白作者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由于他们三人的身世、遭遇、感情、气质的不同,虽吟咏的是同一个对象,却出现迥然各异的面貌,极富个性特征和审美情趣。
虞世南笔下之蝉,是清雅华贵之蝉,骆宾王笔下是绝望呐喊之蝉,李商隐笔下是窘迫无援之蝉。诗如其人,蝉如其人,各有千秋,交相辉映。正如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所说:“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如虞世南诗的前两句,写蝉,在写蝉的外形、叫声、习性,既简练又传神。如果三四两句再多费笔墨泼洒,必累赘、重复太粘着于物了。于是诗人突然将诗意翻上一层,表达了自己对于“居高”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又是与“流响出疏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没丢掉蝉的形象,又没粘于物上。人的思想感情与蝉的形象水融。
李商隐诗的前四句着重描写蝉的悲苦形象,暗喻了自己的处境,转而直抒胸臆,归结又回到咏蝉上。其中咏物和咏人,分分合合,时隐时显,既不粘于物又不离开物。至于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将咏物和写人结合得浑然一体,既是赋物又是言情,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
再次,这三首诗为了托物言情,采用了许多的艺术手法,如移情、拟人、衬托、巧遇等。其中最为成功的手法是比兴。所谓“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先吟他物引起所咏之词。咏物诗托物言情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巧妙的比兴。这三首诗都是以蝉起兴的,以蝉来自比。反过来,作者又将自身之情移之于蝉,赋予蝉独特的神情、性灵。因此在这三首诗中,人与蝉的比拟是双向的,不是被动地以此物比之于彼物,而是由蝉及人,又由蝉及人的双向流动,达到物我相融的境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