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最早 敕勒歌最早是哪个民族的歌谣
南北朝时期的优美民歌《敕勒歌》出自哪个民族?
敕勒歌,北朝时游牧于阴山漠南一带的蒙古族民歌.歌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此歌最早见于唐李延寿撰《北史》,又见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史》还记述了一段故事:东魏孝静帝武定四年(546),高欢攻北周玉壁,惨遭大败,忧虑成疾,谣传其中箭将.高欢闻之,勉强坐帐以安抚将士,令斛律金(人名)唱敕勒歌,自己则与之合唱.敕勒歌雄浑阔大,悠扬高亢的气势与南朝歌妩媚纤巧的风格恰成对照.这种壮美的审美范畴,成为内蒙古文学艺术的传统.敕勒歌至今仍脍炙人口,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最早 敕勒歌最早是哪个民族的歌谣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最早 敕勒歌最早是哪个民族的歌谣
敕勒歌是哪个朝代的民歌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它是南北朝时期敕勒族的民歌,歌谣豪放刚健,歌词简洁有力,寥寥数语里歌颂了草原的富饶风光,表达了敕勒族对草原的热爱。
开头时,它描述了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衬托了草原背景的雄伟。之后苍穹的比喻,形容了极目远望,天野相接的景象。三句更是描绘了水草丰富,牛羊肥壮的草原景象全图,全歌动静结合,十分生动。
《敕勒歌》的影响
《敕勒歌》流传很广,其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
后世对《敕勒歌》的学术研究众多,涉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创作年代、创作地域、歌词作者、歌词语言、歌词释文,歌的科学价值,敕勒川的地望,歌与斛律金的关系,敕勒族的命运等方面。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敕勒歌的介绍
1、《敕勒歌》是敕勒族的歌,这是北齐人斛律金所唱的敕勒民歌。这首歌原为卑语,后被翻译成汉语。敕勒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在今山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带。
2、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敕勒族的民歌,其歌谣豪放刚健,歌词简洁有力,寥寥数语里将草原风光描绘得十分生动,表达了敕勒族对草原的热爱。
敕勒歌是哪个民族的民歌?
敕勒族。
原句:敕勒川,阴山下。
出自: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集》,作者不详。
译文: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赏析: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扩展资料:
《敕勒歌》的创作背景及价值: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敕勒歌》在布局、结构、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杰特之处。但这首诗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文学方面,它也是民族文化间互相影响、南北诗风互相融合的实例。
也是中华境内各族从征战对抗走向和解交融的历史见证,是一元主体、多元格局中华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个案。其史学和文化学乃至民族学上价值不低于文学创作。
《敕勒歌》出自哪个民族
《敕勒歌》出自:敕勒族
敕勒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各类史书有时也称之为“狄历”、“赤勒”、“铁勒”、“涉勒”、“高车”。
敕勒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之一。各类史书有时也称之为“狄历”、“赤勒”、“铁勒”、“涉勒”、“高车”。
《资治通鉴》卷101《晋纪》胡三省注曰:东晋哀帝兴宁元年至二年(公元363~364年)“高车,即敕勒也,俗乘高轮车,故亦号高车部。
李延寿曰: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高车丁零。其迁徙随水草,衣皮食肉,与柔然同,唯车轮高大,辐数至多”。由此可见,敕勒族的车轮子高大是为中原人和其他各族所熟知的。
扩展资料:
历史
敕勒族的部落较杂,而且还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增加和变化。其早期主要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后来又出现“泣伏利氏”等十二姓。部众以“落”为单位,各个姓氏的部落有君长,但各部之间没有统一指挥者。
但“类同心”,寇抄时相随而动。敕勒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影响较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北魏的交往。北魏先祖拓跋什翼犍建国二十六年(公元333年)冬,曾征讨高车,“获万口,马牛羊百余万头”。
可见敕勒族当时已经具备一定的畜牧经济和军事实力。至北魏拓跋什翼犍建国三十九年(公元376年),敕勒在阴山以北已经有很大影响,就连为躲避苻坚大军进攻而“避于阴山之北”的拓跋鲜卑的主力,在高车的寇抄下也不得不迁回漠南。
北魏太祖拓跋珪统治时期,随着对敕勒的征讨,双方力量的对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公元399年),北魏集中较多的兵力打击高车,先后获其牛、羊、马等牲畜二百余万,人口十余万,车二十余万乘。
世祖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又将高车归附于北魏的数十万落“皆徙置漠南千里之地”,具体范围是“东至濡源,西暨五原、阴山,竟三千里”。
这样,北魏统治时期的北方各个军镇,以及今山西省西部、北部,内蒙古包头及其以西地区,阴山南北,都有敕勒族往来活动。可见,古代史家和文学家把今内蒙古土默特地区称之为敕勒川是很有道理的。
敕勒族被迁到漠南以后,依靠这些地区良好的自然条件,发展畜牧业经济。至北魏高宗时,敕勒族的生活进入比较繁荣时期,与北魏之间的关系甚为融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敕勒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