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在古文中的意思 谓在古文中的意思举例
所谓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 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 《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礼记·大学》:“欲脩其身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后汉书·吴祐传》:“ 祐 曰:‘掾以亲故,受污秽之名,所谓“观过斯知人”矣。’” 闽 王延彬 《哭徐夤》诗:“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神道碑》:“当大疑大险,军旅之锋刃,国事之齿牙,处盛不陨,慎守其序。所谓气以实志,惟公得之矣。” 2. 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如今之所谓‘出家儿’者,祗知有持钵餬口事耳 3. 所说的意思;意旨。常用于句末。 《礼记·祭义》:“吾闻神之名,不知其所谓。”《韩非子·五蠹》:“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太守慌得无所措手足,且又不知所谓。”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应声蓝面》:“忽不见,公亦掩卷就寝,尝举以告寮寀,莫测所谓。” 4. 所以。谓,通“ 为 ”。 《战国策·赵策一》:“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吕氏春秋·恃君》作“所为”。 汉 贾谊 《新书·壹通》:“所谓建 武关 、 函谷 、 临晋关 者,大抵为 山 东诸侯也。”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二:“所谓,所为也。”
谓在古文中的意思 谓在古文中的意思举例
谓在古文中的意思 谓在古文中的意思举例
所:所以陶潜颖脱不羁
谓(2)极、最: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通 为 ,为。。。。
所谓则是:所以为。。。
所说9.通“为”。因为的,所称谓的
鲁直所谓的谓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文言文在动词前面加“所”,构成名词性结构,指动词涉1.“谓”的用法:告诉:《鸿门宴》中“请往谓项王,言沛公不敢项王也”。及的内容。这种结构类似于5.通“为”,相当于是:《醉翁亭记》中“太守谓谁”。现代汉语“动词+的”。如:所思-想的、所得-得到的、所感-感受到的、所谓-说的。
鲁直所谓“无处不可寄一梦1. 文言文 时人谓之实录中谓的意思 时人谓之实录的之指:《五柳先生传》”——(正如)鲁直说的“没有哪个地方不能随便寄托一下旅游的梦想。”
文言文中谓的用法及例句(文言文中谓的用法)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君位而博取名声,孔子以谈说天下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1、文言文中谓的用法。
5、至于。2、文言文中谓的用法及例句。
2.说:《石钟山记》中“因得观所谓石钟山者”。
3.称为:《游褒禅山记》中“褒禅山亦谓之华山”。3、文言文中谓的用法初中。
4.以为、认为:《赤壁之战》中“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6.评论:《论语》中子谓子:“君子哉若人”。
7.意料:《唐语林》中“不谓严挺之乃有此儿也”。
8.援助:《晏子春秋》中“故节于身,谓于民”。
9.通“为”:《韩非子·解老》中“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
文言文里的“谓曰”分别是什么意思
谓曰:就是对……说如果分4、谓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开看的话——
谓:
1.告诉
2.说
3.评论
4.称为
5.认为,以为
6.意料
7.援助
8.通“为(wèi)”。相当于“是”
“谓”看语境而定。
曰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说。
如果你是问“谓曰”合起来看的话,那么翻译出来就是“对……说……”的意思。
(3)至交:关系最密切的朋友。谓与曰都是说的意思
文言文 时人谓之实录中谓的意思?
详细字义认为,当时人们认为这是个写实的记录
说、这!时人谓之实录的之指:《五柳先生传》
谓:动词。说、言、讲。所谓:所说、所言、所讲。解释:当时的人认为《五柳先生传》记录的是真实情况。
谓:认为
【原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 融然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文言文中,“谓”是什么意思
陶潜颖脱不羁有多重意思:
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 (11),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1、“说”的意思。如:谓。
2、是的意思。
大体上是某人“说”。 也有某人与某人对话的意思
说、或者“指的是”
文言文应该和个意思相同
1. 告诉:人~予曰。
2.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3.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4. 说:所~。无~。可~神速。
● 谓
wèi
◎ 告诉:人~予曰。
◎ 称呼,叫作:称~。何~人工呼吸?
◎ 〔~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的句子成分。
◎ 说:所~。无~。可~(2)至多:表示限度。他~三十岁神速。
1.“说”的意思,2.“是”的意思,3.“为”的意思
是的意思
对…说
谓文言文时至
解释:当时的人认为《五柳先生传》记录的是真实情况。
谓:认为
【原文}
陶潜(陶渊明),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 融然 。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2. 古文里“至”有几种意思
得么……
〈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贝”(财货)加“手”,左边是“彳”,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本义:得到,获得) 2. 同本义(本来没有而争取得来成为己有) [get;obtain;gain] 得,行有所得也。——《说文》 三人行必得我师焉。——《论语》。释文:“本或作必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孟子·梁惠王上》 佳婿难得。——《世说新语·谲》 卖炭得钱何所营。——唐· 白居易《卖炭翁》 工之侨得良桐焉。—— 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得人心;各得其所;得肆(得志,肆意);得闲儿(有空闲时间;得空);得胜回头(宋元说书人在开讲正书前先说一段小故事作引子,叫得胜回头);得职(获得官职);得情报;得钱;得奖 4. 找到 [discover;obtain;find out] 知得而不知丧。——《易·文言》 虑而后后能得。——《礼记·大学》。注:“谓得事之宜也。” 至德不得。——《庄子·秋水》 既而得其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5. 得知 [hear of;learn about] 故无术者得于不用。——《韩非子》 礼得其报则乐。——《礼记·乐记》。注:“谓晓其义。” 武王得之矣。——《吕氏春秋·义赏》。注:“犹知也。” 6. 捕获 [catch]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7. 亦指被捕获;被逮捕。又如:得俊(俘获敌方的勇猛将士) 8. 成功;完成 [succeed] 已经传人画图样去了。明日就得。——《红楼梦》 9. 又如:得算(计谋成功);得策(谋略得当) 10. 适,合 [fit;befit;suit] 傲啸东轩下,聊复得此生。——陶渊明《饮酒》 11. 具备 [he;sess]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12. 同“德”,恩惠,感恩 [be grateful;feel grateful]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孟子·告子上》 地广而不得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盐铁论·击之》 13. 助动词。能,能够 [can] 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论语·微子》 以是人多以书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进退不得,为之奈何?——《吴子·应变》 沛公军 霸上,未得与 项羽相见。——《史记·项羽本纪》 14. 得意,满足 [be proud of;rl in] 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世说新语·文学》 15. 又如:洋洋得意 16. 看到 [see]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名〉 1. 收获,心得 [what one has learned]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开郑有得,便欣然忘食。——《南史·陶潜传》 2. 德,道德,有德之人 [virtue] 尚得推贤不失序。——《荀子》 〈副〉 1. 必须,应该 [must]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形〉 1. 合适;正确 [suitable;right] 于彼计则得。——马中锡《中山狼传》 历古今之得失。——《汉书》
3. 古文里“至”有几种意思
1、来到;到达。
战国多人所作《赵威后问齐使》:“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都会来归顺你了。
汉代王充《订》:“二者用精至矣。”
译:二者用精神达到了顶点。
3、周到。
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译:有时遇到他斥责至有到;还有极、最的意思。,我的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
4、极;最。
先秦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清代黄宗羲《原君》:“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
译:至于夏桀、商纣的残暴,还认为商汤、周武王不该杀了他。
【至如】至于,用于举例或表示别提一事。
【至于】达到。达到……的结局。连词,表示别提一事。
扩展资(4)至理名言: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至:极,最。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料
1、今义:
(1)到: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2、常用词组:
(1)至此: 到此。你领着他们向前走,~停下
出处:清·李绿园:“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
释义:俗话说“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神圣的经书传达贤意,却是最正确的道理。
4. :文言文短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原文2、达到顶点。】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
【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5. 开头是秋水时至,那什么文言文,就是语文作业本第四大院检测的那
庄子的《秋水》。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