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独不见沈佺期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

小题1:描写思念征夫的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给人们带来的疾苦。(5分)

独不见的写作手法 怎么理解独不见的写作手法 怎么理解


独不见的写作手法 怎么理解


独不见的写作手法 怎么理解


小题1:以“海燕双栖”反衬的孤独;用“秋夜长”的细节刻画的难眠;用

“明月照流黄”烘托的愁思;居室之美与思夫之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精神上

的苦痛;寒砧声、落叶声烘托思念,悲伤的心情。诗人运用多种手法,将环境气氛与人

物心情密切配合,从而刻画出一个思妇的形象。

小题1:这首诗的内容是写思念征夫,作品的意义是写给人们带来的疾苦。

小题1:此诗运用的手法是对比,反衬,两个特点4分,作用2分

古诗《独不见》的赏析

独不见①

沈佺期

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②。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③。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④。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⑤。

【注释】

①独不见:古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不相见之苦。

②卢家:代指长安。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海燕:燕子,多在梁上筑巢。玳瑁:属海龟。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③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戍:驻守。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古时为要地。

④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⑤流黄:杂色丝绢。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诗的内容主要是思妇对征人的怀念。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情景结合,意境鲜明。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本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

“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多么芬芳,多么华丽啊!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啊!这进一步勾起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象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郁金堂”的孤独,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是 沈佺期 的吗 说清楚哪个独不见 这是乐府有很多的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诗的内容主要是思妇对征人的怀念。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情景结合,意境鲜明。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的内容主要是思妇对征人的怀念。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情景结合,意境鲜明。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独不见:这是一首拟古乐府的七律,取诗中之语为题。诗题一作《古意》或《古意呈乔补阙知之》。

卢家: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东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诗句即用此歌。

郁金堂:以郁金装饰的厅堂。郁金是一种植物,可作香料,

玳瑁梁:以玳瑁为装饰或绘成玳瑁色的屋梁。玳瑁是一种海龟,其龟甲可制装饰品。

寒砧:砧就是捣衣石,古代女子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因天气转凉时,需赶制衣服,妇女们每于秋夜捣衣,故砧常称“寒砧”、“秋砧”。捣制衣服,常常是为了寄给远出离家的人,所以又多与思念亲人之情相联系。

辽阳:今辽宁省一带,唐时为东北要地。

白狼河:又名大凌河,在今辽宁省南部,河的北面即辽阳地区。

丹凤城:指京城长安,是卢家居处。

谁为:谁使。

流黄:一种黄紫间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的帷帐或所捣之衣。

【鉴赏】

这首诗描写别离相思,以海燕双栖起兴,从环境气氛的渲染中,表现出思妇孤独的心情。统治时期,七律还不盛行。沈佺期的这一首泛写征夫思妇的愁怨的七律,算是写得比较流畅工稳的。不过,它还是有着早期七律的特征。首先,诗是拟古乐府的,写的也是乐府旧题的老题材,未必是当时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这种拟乐府,在后来的律诗中,是很罕见的。其次,诗的体裁虽为七律,韵味仍不脱古体,在章法上也不讲究什么起承转合,只是径直写去。,在遣词造句和对仗运用上,也显得比较拘谨规矩,不象后来盛唐诗人写律诗那样,多喜欢炼字炼句,变格变调,出奇制胜。

【英译】

BEYOND SEEING

A girl of the Lu clan who lives in Golden-Wood Hall,

Where swallows perch in pairs on beams of tortoiseshell,

Hears the washing-mallets' cold beat shake the lees down.

...The Liaoyang expedition will be gone ten years,

And messages are lost in the White Wolf River.

...Here in the City of the Red Phoenix autumn nights are long,

Where one who is heart-sick to see beyond seeing,

Sees only moonlight on the yellow-silk we of her loom.

独不见

--------------------------------------------------------------------------------

字号选择 大 中 小 编辑本条目 创建新条目

独不见相关资料:

名称: 独不见

作者: 沈佺期

沈佺期

(656~约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创作的经验,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贡献颇大。

主题

主题词或: 唐诗

栏目: 唐诗三百首

类别: 七言律诗 乐府

体裁: 诗

年代: 初唐 内容介绍

原文

独不见①

沈佺期

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②。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③。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④。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⑤。

注释

[注释]

①独不见:古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不相见之苦。

②卢家:代指长安。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海燕:燕子,多在梁上筑巢。玳瑁:属海龟。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③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戍:驻守。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古时为要地。

④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⑤流黄:杂色丝绢。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诗的内容主要是思妇对征人的怀念。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情景结合,意境鲜明。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名称: 独不见

作者: 沈佺期

沈佺期

(656~约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景龙中入修文馆为学士,与宋之问齐名,世称“沈宋”。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新体诗创作的经验,对律诗的成熟与定型,贡献颇大。

主题

主题词或: 唐诗

栏目: 唐诗三百首

类别: 七言律诗 乐府

体裁: 诗

年代: 初唐 内容介绍

原文

独不见①

沈佺期

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②。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③。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④。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⑤。

注释

[注释]

①独不见:古乐府旧题,内容多写不相见之苦。

②卢家:代指长安。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海燕:燕子,多在梁上筑巢。玳瑁:属海龟。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③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戍:驻守。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古时为要地。

④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⑤流黄:杂色丝绢。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之作。诗的内容主要是思妇对征人的怀念。诗人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思妇的哀怨,以双飞双栖的燕子反衬思妇的孤独;以寒砧催落叶、明月照流黄来烘托离愁别恨。情景结合,意境鲜明。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独不见》(沈佺期)诗句译文赏析

独不见 沈佺期 系列:唐诗三百首 独不见 卢家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释 1独不见: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疑为副题。乔补阙为乔知之,万岁通年间任右补阙,诗当作于此时。 2卢家 :代指长安 。借梁武帝《河中之水歌》诗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郁金堂:以郁金香和泥土壁的房子。堂:一作香。海燕:燕的一种,又名越燕,紫胸轻小,多在梁上筑巢。玳瑁:属海龟,这里是指以玳瑁为饰的屋梁,极言梁的名贵精美。龟甲美观可作装饰品。 3砧(zhēn):捣衣石,古代捣衣多在秋晚。催木叶:指砧声至秋而起,树叶也随秋而落。戍:驻守。辽阳:在今辽宁省境内大辽河以东之地,唐时置辽州,派重兵驻守,古时为东北要地。 4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丹凤城:指京城长安。 5谁为:即「为谁」,一作「谓」。更教:一作「使妾」。照:一作「对」。流黄:杂色丝绢,这里指黄紫相间的丝织品,泛指衣料。古乐府《相逢行》:「大妇织绮罗,中妇织流黄。」 赏析 这首七律,是借用了乐府古题「独不见」。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诗的主人公是一位长安 ,她所「思而不得见」的是征戍辽阳十年不归的丈夫。诗人以委婉缠绵的笔调,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处处、落叶萧萧的秋夜,身居华屋之中,心驰万里之外,辗转反侧,久不能寐的孤独愁苦情状。此诗对后来唐代律诗,尤其是边塞诗影响很大,历来评价甚高。姚鼐说它「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 「卢家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卢家 ,名莫愁,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用作 的代称。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玳瑁是一种海龟,龟甲极美观,可作装饰品。开头两句以重彩浓笔夸张地描绘女主人公闺房之美:四壁以郁金香和泥涂饰,顶梁也用玳瑁壳装点起来,无比芬芳,无比华丽。连海燕也飞到梁上来安栖了。「双栖」两字,暗用比兴。看到梁上海燕那相依相偎的柔情密意,这位「莫愁」女也许有所感触吧。此时,又听到窗外西风吹落叶的声音和频频传来的捣衣的砧杵之声。秋深了,天凉了,家家户户忙着准备御冬的寒衣,有征夫游子在外的人家,就更要格外加紧了。这进一步勾起 心中之愁。「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 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 颈联出句的「白狼河北」正应上联的辽阳。主人公想:十年了,夫婿音讯断绝,他现在处境怎样?命运是吉是凶?几时才能归来?还有无归来之日?一切一切,都在茫茫未卜之中,叫人连怀念都没有一个准着落。因此,这位长安城南的思妇,在这秋夜空闺之中,心境就不单是孤独、寂寥,也不只是思念、盼望,而且在担心,在忧虑,在惴惴不安,愈思愈愁,愈想愈怕,以至于不敢想像了。上联的「忆」字,在这里有了更深一层的表现。 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 无法入眠。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前六句是诗人充满同情的描述,到这结尾两句则转为女主人公愁苦已极的独白,她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了。诗句构思新巧,比之前人写望月怀远的意境大大开拓一步,从而增强了抒 彩。 这首诗,人物心情与环境气氛密切结合。「海燕双栖玳瑁梁」烘托「卢家 郁金堂」的孤独,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尾联「含愁独不见」的情语借助「明月照流黄」的景物渲染,便显得余韵无穷。论手法,则有反面的映照(「海燕双栖」),有正面的衬托(「木叶」、「秋夜长」),多方面多角度地抒写了女主人公「思而不得见」的愁肠。诗虽取材于闺阁生活,语言也未脱尽齐梁以来的浮艳习气,却显得境界广远,气势飞动,读起来给人一种「顺流直下」(《诗薮·内编》卷五)之感。

独不见 唐·沈佺期卢家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 ① 北音

小题1:这首诗描写了一位长安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因思念久塞未归的丈夫而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情景。(3分 )寄寓了诗人对因而失去和平安宁生活的人们的深切同情。(2分)

小题2:①寓情于景,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对久塞未归、音书断绝的丈夫的思念与担忧。(3分)②对比,丈夫在白狼河北音书断绝,于长安城内彻夜牵念,时空阻隔突出了满心的愁绪。(3分)写拟人、对偶且有适当赏析可酌情给分。

小题1:试题分析:寒砧声声,秋叶萧萧,叫卢家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轮恼人的明月,竟也来凑趣,透过窗纱把流黄帏帐照得明晃晃的炫人眼目,给人愁上添愁。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寄寓了诗人对因而失去和平安宁生活的人们的深切同情。

点评:鉴赏诗歌的形象,一定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这首诗中,寒砧木叶、城南秋夜,烘托“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的思念忧愁,再加上一轮明月,一位长安在寒砧声声、落叶萧萧的秋夜因思念久塞未归的丈夫而夜不能寐的孤独愁苦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小题2:试题分析:这两联都在写景,因此表现手法就是借景抒情;另一方面,一边是丈夫在白狼河北音书断绝,一边是于长安城内彻夜牵念,两者形成对比。

点评: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诗歌中,诗人写景,往往渗透者作者的情感。从表达技巧来看,这就是借景抒情。今后,可以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式,诗歌中写景了,它的表达技巧就是借景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