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德尔松与舒伯特_门德尔松与李斯特
关于门德尔松的3个事实介绍 他在13岁时就出版了首作品
没有“音乐巨人”贝多芬双耳失聪的苦难经历,亦没有“古典主义音乐巨匠”舒伯特一生的不幸遭遇,这位19世纪的音乐家,用平顺富足的一生撕去了音乐家们“艰难”、“不幸”的标签。他的作品高雅纯净,优雅华丽的曲式让他收获了“抒情风景画”的美誉。他就是德国浪漫乐派代表人物门德尔松Mendelssohn (1809-1847年)。 0 1
门德尔松与舒伯特_门德尔松与李斯特
门德尔松与舒伯特_门德尔松与李斯特
门德尔松与舒伯特_门德尔松与李斯特
门德尔松是一位早慧的天才,他在13岁时就出版了首作品:一首钢琴四重奏。15岁时就完成了交响曲。此前他还写过12首篇幅不长的多乐章弦乐作品,也被冠以“交响曲”的标题,这些作品有模仿莫扎特和海顿的印记。
▼C小调交响曲第二乐章
0 2
门德尔松所有的协奏曲都是用小调写成的,首小提琴协奏曲是D小调,第二首就是那首的E小调;钢琴协奏曲是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D小调,双钢琴协奏曲是A小调,为单簧管、大管而作的二重协奏曲是D小调。他总有抒发不完的多愁善感。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莎拉张演奏
0 3
门德尔松受过良好教育,博学多才能说多种语言,还是一位的水彩画家。在他临终前不久说自己将前往一个地方,“希望那里仍然有音乐,但没有太多悲伤或离别”。他在1847年时只有38岁。
门德尔松的第三“苏格兰”,第四“意大利”交响曲就像是两幅用音乐绘就的风景画。
▼第四“意大利”交响曲乐章
他是把音乐谱成风景画的抒情王子
他用音符描绘着生活中的幸福与喜悦
他将欢乐与平和传递给每一位聆听者
他是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歌曲指的是谁?
歌曲指的是舒伯特。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他既是维也纳古典音乐传统的继承者,又是西欧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1827年3月底,当德国大音乐家贝多芬时,维也纳有两万多人为他送葬,其中有个年轻人手持火把、泪流满面地走在送葬队伍的前列,他就是奥地利伟大作曲家弗兰兹·舒伯特。
人物评价
在舒伯特的音乐之外,根本没有音乐在主题思想进展和联想上以及在看似合乎逻辑的跳跃上赢得如此的心理学关注,很少有人像他一样怀藏着如此的个性,能推出形式各异的音乐描述,也极少有人为他自己、为自己的内心写了这么多东西。
至于舒伯特的交响曲,我对其如此钦慕,竟至毫不迟疑地将其排列于紧随贝多芬之后,远远领先于门德尔松,同样领先于舒曼。
就和声与转调的独创性而言,就器乐音色而言,尚无人超越舒伯特。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爱舒伯特的歌曲,但对他的器乐曲评价还要更高。
求舒曼、门德尔松、舒伯特三位的交响曲乐谱全集,十分感谢!!
舒伯特—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
1951年富特文格勒指挥柏林爱乐
C大调第九交响曲"伟大",作品完成于1828年,是舒伯特全部音乐生活的总结,也有人称之为伟大的"第七"交响曲。作者于当年11月,而这部作品在作者10年后才被舒曼发现,次年由门德尔松指挥上演。据说作者在写作这部作品时几乎很少打草稿,总是直接写下总谱。作品虽然采用了古典的形式,但以内容来看,又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这一部作品与他本人的《未完成交响曲》的忧郁情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乐曲表现了高昂的浪漫主义、青春的活力和坚强的意志,呈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气宇轩昂,充满了男性的活力,充分反映了十九世纪前期欧洲各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 蓬勃发展的景象。 这部交响曲不仅标志着舒伯特思想上的成熟,而且在创作技法上,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是继贝多芬交响乐之后又一部光彩夺目的杰作。可以这样说,这部作品是舒伯特音乐创作的峰。
作品共分四个乐章,规模宏大,演奏时间长达近一个小时。
乐章的引子由圆号吹出宽广悠远的旋律,这个引子孤独却坚强、宁静。在弦乐导引下,双簧管孤独的将这个主题反复,随着音乐的行进,弦乐群背负着沉重的压力,铜管群庄严的逐一加入,在双簧管和大提琴的问答中对未来的踌躇与坚定在暗战,音乐一步步进入征途,就如同一个人在旷野荒芜之地一步步走向大路。在弦乐节奏音型中双簧管一点点把音乐引入快板部分。在力量的蓄积中,眼前的景象如同爬上山顶般的豁然开阔,又如同蓄积了很多的水库突然满过山顶一泻如洪进入快板部分,如同一个犹疑不定的人终于冲破了内心的压抑与怯懦情绪突然爆发。主题以粗犷的附点节奏与木管的三连音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个主题气势激昂、情绪高涨、勇往直前。第二主题具有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有曲调,舒伯特曾经跟随他担任家庭教师的艾斯特哈基(Count Johann Esterhazy)伯爵一家夏天到他们位于匈牙利的采列兹(Zseliz)别墅度,因此他的不少作品中都采用了匈牙利音乐的素材,和前面主题的英雄形象相比,这个第二主题以及发展则充满了生活的无限情趣。乐章在又一次的蓄积力量后再次冲锋进入乐章展开部。乐章展开部却首先在第二主题上经不同调性、不同声部、不同乐器间加以多样的变化,这种大小调的明暗交替暗示着人内心光明与阴暗的激烈碰撞。随后附点节奏不变但是主题变化很大的主题再次被发展,之后序奏中的主题又经过发展,这个时候行进的主题变得非常的坚定勇猛。在这个部分里,几个主题发展千变万化,乐思逐渐丰富层层推进,让人觉得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无穷力量生生不息,但是潜意识里始终摆脱不了黑暗力量的笼罩。在经历又一次的冲锋之后乐章进入再现部,此时音乐主题变得那么的自信充满活力,如同势不可挡的力量横扫一切障碍。在乐章结束前,序奏的主题变化成气势恢弘,气宇轩昂的英雄主题,在这里不再有作品开始时的孤独和犹疑,音乐在坚定果断中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一开始,在弦乐提供的节奏音型中,双簧管奏出了十分委婉动人的旋律,这个旋律既有希望又充满对斗争后回顾无限艰辛含泪带笑的表情。而再一次沉重的打击在这里并没有将人给打下,附点节奏下的坚毅表情如同踏着进行曲般的脚步前行。舒伯特爱用明暗对比的调性来表现内心情绪的变化,在长时间阴暗的小调后这里突然转入大调跟前面形成强烈的情绪上的对比。在这个乐章里,一次次的坎坷险阻并不能阻挠主人公的行进步伐。在一个阴暗的旋律之下,第二主题经由弦乐齐奏奏出给人以辛酸的悲伤感。乐章中部,音乐变得黯然神伤,回顾走过的坎坷旅途,展望前途未卜的未来路,不由得让人心酸不已。但是尽管前途未卜,倍感艰辛但是始终没有放弃前行的意志,主人公从又迈开蹒跚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踏步前行。这个乐章篇幅很长,而主题却很简单,数次发展反复大致上表达的内容没太大变化,也是让不少音乐评论家诟病的一个原因。但正是这样的重复更加深了人们对这种被阴暗压得透不过气来的沉重倍感酸楚,长期的压抑对人意志的磨灭简直比阵痛更能伤人。尾声乐章结束前在经过简短的叹息和悸动之后,音乐似万念俱灰般的消逝。
第三乐章是个诙谐曲乐章,在这里充满了农民般粗犷笨拙的舞蹈主题,表现了内心的狂放喜悦,虽然粗糙但是充满英雄般的豪迈。这个主题在单簧管、双簧管、长笛和大管几件木管乐器和大提琴、低音大提琴的交织演奏中带出了第二主题,这个由弦乐演奏的第二主题温柔迷人,属于“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曲调。两个主题在这里多次经过动机发展与和声变化来表现内心豪迈、温情的两面。乐章中段是个用淳朴的乡村舞曲连德勒舞曲风格写成的,这是个群众性舞蹈的场面,这里表现的是平凡真实的幸福,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沉思。在圆号催促下,乐章进入诙谐曲的第三段,这里又再次进入跳跃欢快的主题,告诉自己要尽早抛开愁郁。这个乐章结束在肯定又快乐的音符中。
第四乐章也是奏鸣曲式的,在这里我们听到的是像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般的狂欢场面,极为热烈奔放。乐章在铜管齐奏乐齐奏中响彻云霄,主题以三连音为基础,铜管如同战斗中军号吹响冲锋的号角,弦乐如同马蹄的哒哒声。第二主题也是进行曲风格,但是具有歌唱性,在弦乐节奏音型中,先后在单簧管、双簧管、长笛上吹出胜利的歌声。在舒伯特的第九交响曲中,多次利用同一主题进行和声、调式的变化,利用色彩变化和反复效果制造更强烈的表达。当音乐进入到一种类似于黎民前的微亮却又黑暗的过渡之后,尤其在弦乐颤音变化,铜管变得更为雄健刚强把贝多芬擅长的黑暗光明对比展现得更加强烈。音乐还经过一段小心翼翼的回想,反复生怕这一切胜利只是做梦,但是在得到肯定之后进入乐章再现部,乐章的再现部出来的时候主题又出现并加之发展,音乐再次以刚强有力的姿态昂首阔步。音乐发展过程中,如同小号数次吹响冲锋的号角催促发起后的总攻。第二主题再现的时候音乐变得非常肯定而不再充满犹疑不决和忧愁。在小提琴如同马蹄般的节奏音中,双簧管、小提琴、铜管、依次奏响。特别在小号嘹亮的的吹响时让人真的血脉逬张。在一个短暂的潜伏,似乎在作后冲刺前的准备,在大提琴异常有力的第二主题并且伴随小号的附点音符发展下后音乐以辉煌灿烂的气势营造了胜利的凯旋。
欧洲音乐作品,巴洛克,古典,浪漫,现代,如何区分?
只能是按作曲家来分了。巴洛克作曲家的代表人物是维瓦尔第、巴赫、亨德尔;古典时期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从贝多芬的晚期、舒伯特开始进入浪漫时期,浪漫派作曲家就很多了,从舒伯特、韦伯、门德尔松、舒曼、勃拉姆斯、瓦格纳、柏辽兹、肖邦、李斯特、德沃夏克到布鲁克纳、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等等;现代乐派就是斯特拉文斯基、理查·施特劳斯、肖斯塔科维奇等。浪漫到现代这中间还有民族派和印象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