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主持修订了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主持全国
元朝郭守敬的四海测验和和恒星坐标观测有什么作用?
郭守敬与《授时历》元朝郭守敬的四海测量和恒星坐标观测主要是计算出皇赤交角,以便正确预测日月食的时间。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主持全国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主持全国
郭守敬主持修订了 郭守敬改进了简仪和主持全国
四海测验用于天文观测,测量日影,进而计算纬度,恒星坐标观测作用是为新历打下基础。
四海测验和恒星坐标观测奠定了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得出了当时的国土面积以及经纬度等地理位置,其误和现在也仅仅只有1%左右。
四海测验:用于地理,测量不同时节的昼夜时和经纬度;
恒星坐标观测:用于天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下,这两人各自的故事。文,确定一颗恒星的具置,记录它的赤经、赤纬值。
元朝时期,主持和开凿东部通惠河的是谁?
郭守敬认为:历法要必须经过实地测验,而要进行测验必须有精密的仪表。因此,他自己动手改造和创制了许多天文仪器。郭守敬,这个人是元朝非常的人,这个人是很厉害的水利专家,他对于河道非常的了解。
这个人应该就是郭守敬,他也是一个水利专家,而且他在我国的历史上一直都是特别的。
主持和开凿这个通惠河的人就是郭守敬,他是一个水利4.首次提出地理学上的重要概念“海拔”。郭守敬提出,以海平面为基准,比较大都和封梁两地之间地形的异,这是地理上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开创。业方面的专家。
郭守敬的一生?
忽必烈统一北方以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决定整治水利,征求这方面的人材。张文谦把郭守敬给忽必烈,郭守敬对北方水利情况十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水利的措施。忽必烈听了十分扩展资料:满意,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水利的事。郭守敬出生在书香世家,祖父曾是金元之际的学者,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而且熟知天文历算,擅长水利工程。闲暇时间,经常给郭守敬讲一些天文、水利等方面的知识。受祖父的熏陶,郭守敬从小就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1276年,南宋灭亡,元朝建立,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全国迫切需要恢复生产。但蒙古以前使用的历法,误较大,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因此,元世祖迁都大都后,决定改旧法,颁行元代自己的历法,以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他下令成立太史局,专门编定历法,由郭守敬、王恂主持修订新历。
郭守敬不仅为我国的天文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水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早在1260年,郭守敬就曾帮助大名路长官张文谦到各地勘测地形,筹划水利工程,多次提出水利方面的良好建议。元初,大都的粮食供应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南、北经济交流,元世祖决定开凿一条从天津到大都的水上通道,并疏通淤塞已久的大运河,命郭守敬负责整个工程的设计和督修。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将大运河疏通,水上通道建成,对增进南北航运、改善农业灌溉、促进生产贸易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惠及后世。
郭守敬是13世纪世界上有突出成就和发明创造最多的科学家之一,他以多方面的科学成就丰富了人类科学文化宝库,成为全世界所景仰的科学巨匠。
古代最精准的历法谁编写的,这部历法叫什么名字
2、郭守敬在创造的景符、仰仪等天文仪器中反复运用了针孔成象原理,这在光学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体现了古代较高的光学知识应用能力。传说汉代以前有所谓的先秦古六历,然而对它们的真伪,便是古人也早已怀疑。汉武帝时修的《太初历》是古代有明文记载的部历法,但已不传。西汉末刘歆所作的《三统历》是部被完整保留下来的历法,但学者们认为它几乎就是《太初历》的翻版。《后汉四分历》虽经反复修改,但并无实质变化。直至刘洪《乾象历》,引入月亮视运动的不均匀性,算是一大进步。此历并未颁行,至魏晋修历时其先进方法被采用。南朝何承天《元嘉历》在实测数据上有所改进。祖冲之所造《大明历》则试图从改变闰周和测定冬至点入手,提高历法精度,但由于原因,其法不得施行。
郭守敬,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曾编制《授时历》,并在古代天文学方面做出来极为重要的贡献,也是因此,天文学会曾在1970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另外,小行星中心也曾经在1977年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可见,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方面的卓越贡献,得到了整个世界的认可。隋张宾《开皇历》依何承天之法,微加增损而已。而刘焯的《皇极历》根据北齐张子信发现的太阳视运动和行星运动不均匀性,引进定气;采用定朔、岁;还运用先进的数学手段解决计算问题。所有这些先进的原理和方法的运用使得《皇极历》成为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上的历法。同样由于原因,其法不得施行。但时人称其为精密。唐初《戊寅历》和李淳风《麟德历》虽然行用一时,但它们的成就均不出《皇极历》的范围。直至一行《大衍历》,在对天体运动的理解、实测、计算技巧方面,都有重大革新,使得《大衍历》成为古代历法史上冠绝一时的好历。南、北两宋颁行的历法共有十九部之多,然均无重大突破。
《大衍历》之后,元代郭守敬等人的《授时历》成为历法史上的另一座高峰。经过前后数百年的努力,历法所反映的天体运动规律,即治历的基本原理已被古代天学家们大致掌握,欲使历法有所改进,惟有在数据及其处理方法上下工夫,《授时历》便是在这方面作出努力并获得成功的。其基本数据全凭实测,打破古来治历旧习,开创后世新法之源。明代遵用《大统历》,其法沿用《授时历》。
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的一种历法。
郭守敬主要贡献在什么方面
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郭守敬主要贡献在什么方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人,郭守敬在天文、地理、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有巨大贡献。
在科学方面,郭守敬在修订历两位都是精彩绝艳之人,为古代的科学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还是张衡更加出名,毕竟之前课本上有较大篇幅去介绍张衡与其制造的地动仪。法的时候,郭守敬改制、发明了简仪和十二件天文台上用的仪器;
水利方面,郭守敬在12年,负责修建了连接元大都和通州的大运河——通惠河;
郭守敬资料 郭守敬的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生产的恢复。农业生产要利用历法。元世祖决定统一制订一个新历法。他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1、郭守敬的生平:郭守敬(1231-1316),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字若思,汉族,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人。生于元太宗三年,卒于元仁宗延佑二年。
元仁宗延_三年(1316年),元仁宗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2、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的一种历法。
3、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郭守敬的主要贡献
发明:天文仪器制造治水经验 郭守敬治水成功的经验有很多,主要有三方面: 郭守敬的正确指导思想,是治水成功的前提条件。郭守敬在治水过程中,始终贯彻灌溉、防洪、漕运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郭守敬躬行实践的精神,是治水成功的决定条件。郭守敬一生从事兴修水利事业,不畏艰难,注重调查,勤于实践,为后人所推崇。 郭守敬执着进取的精神,是治水成功的重要条件。郭守敬在从事水利和建设过程中,具有不怕失败、锲而不舍、执着进取的精神 ,使他在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西夏治水 西夏末年,因蒙古与西夏连年征战,水利设施遭到破坏,田地荒芜,四处逃难,久负盛名的塞北江南变得疮痍满目。
郭守敬(1231-1316),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的一种历法。
郭守敬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
郭守敬为修历而设计和监制的新仪器有:简仪、高表、候极仪、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12种(史载称13种,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晚年,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兼任都水监。至元二十八至三十年,他提出并完成了自大都到通州的运河(即白浮渠和通惠河)工程。至元三十一年,郭守敬升任昭文馆大学士兼知太史院事。他主持河工工程期间,制成一些精良的计时器。
1、郭守敬参与制定的《授时历》除了在天文数据上的进步之外,在计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和革新。
3郭守敬等人经过4年的时间,通过对大量观测资料的精密计算和综合研究,终于在至元十七年(1280),编制出了精密准确的新历法——《授时历》,意思是“敬受民时”。期间,郭守敬进行了200多次晷影测量,测定出1277年到1280年3年半时间内的冬至时刻,推算出一年周期为365.2425天。比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26秒,且与现行的《格里高利历》几乎完全相同,但却比《格里高利历》早了几百年。、郭守敬运用他改进、创造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可靠的观测基础。他所从事和的观测项目甚多,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表、四海测验、黄赤交角以及一些历元时刻的测定,其中大部分数据都是古代历法史上最的,或近于的。其中较为知名的即为四海测验。
4、郭守敬曾提出,以海平面作为基准,比较大都(今市)和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两地地形高下之,这是地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创始。
5、郭守敬为完成《授时历》工作创制了十二件天文台上用的仪器,四件可携至野外观测用的仪器,其名载于齐履谦所撰《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中,分别为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仪、仰仪、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以及星晷定时仪十二种(但史载中合计仪器总数为十三件,有的研究者认为末一种或为星晷与定时仪两种)。
郭守敬,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
《授时历》的作者是谁
郭守敬。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邢州邢台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人。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文谦,官至太史令、昭文馆大学士、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
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
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的一种历法。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授时历》这部历法,反映了当时我国天文历法的新水平。它有不少革新创造,例如,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25.92秒。
和现代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在编制过程中,他们所创立的“三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郭守敬在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被誉为元朝人,他一生主要是以天文学为基础的,在天文方面他有几个贡献。
按照《授时历》的推断,1299年(大德三年)八月己酉朔巳时。应有日食,“日食二分有奇”。但到了那一天,“至期不食”。
是否《授时历》错了,根据现代天文学推算,那天确实有日食发生,是一次路线经过西伯利亚极东部的日环食。
只是食分太小,加之时近中午,阳光很亮,肉眼没能观察到罢了。《授时历》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它在我国沿用了三百多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越南都曾采用过《授时历》。
《授时历》过程:
当初,一共搬来了三架浑仪。因为汴京的纬度和金中都相约四度,不能直接使用。金国的天文官曾经改装了其中的一架。这架改装的仪器在元初也已经毁坏了。
郭守敬就把余下的另一架加以改造,暂时使用。另外,天文台所用的圭表也因年深日久而变得歪斜不正。郭守敬立即着手修理,把它扶置到准确的位置。
这些仪器终究是太古老了,虽经修整,但在天文观测必须日益精密的要求面前,仍然显得不相适应。郭守敬不得不创制一套更精密的仪器,为修历工作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历法的制定工作中所必须的天文观测,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测定二十四节气,特别是冬至和夏至的确切时刻;用的仪器是圭表。一类是测定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应用的主要工具是浑仪。
圭表中的“表授时历”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标竿或石柱;“圭”是从表的跟脚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条石板。每当太阳转到正南方向的时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长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节气的时刻。表影最长的时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时候,夏至来临了。
它是我国创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种天文仪器。这种仪器看起来极简单,用起来却会遇到几个重大的困难。
参考资料来源:
元朝统一以前,所用的历法是《大明历》。这部使用了七百多年的历法误很大。元朝忽必烈决定修改历法,派大科学家郭守敬主持这项工作。
元代以前,用来测量日月等恒星和行星位置的仪器是浑仪,但它结构复杂,转动不灵活。郭守敬根据自己的观测经验,把浑仪改装成两个简单的装置,叫作“简仪”。简仪很精密,不但使用方便,观测结果也比浑仪准确得多。
有了先进的仪器后,郭守敬向忽必烈提出要在大都()建一座新的司天台(天文台),又建议在全国分期分批设立观星台,开展实测。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测影点,派出十四个历官。郭守敬亲自经广州到最南边的南海进行测量。
新的司天台在大都修好后,郭守敬把各种式的天文仪器安放在上面,日夜进行天体观测。
郭守敬等人经过辛勤的工作,计算出一年为365.2425日,这个数字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26秒。根据这一数据,郭守敬终于完成了新历法的编制工作。新历法被命名为《授时历》,意思是要告诉老日月时光,不要错过了农时。
--------------------------------------------------------------------------------
郭守敬是邢州人。在祖父的影响下,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
修订历法工作一开始,郭守敬就提出设计一套新的仪器。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用不方便,还创制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比旧的仪器高得多。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行的实地观测。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里建造一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的打算。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7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14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郭守敬也亲自带人到几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郭守敬根据大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一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26秒。这部历法同现在通行的格里历(即公历)一年的周期相同。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比欧洲人确立公历的时间要早302年。
是一本由郭守敬王洵等修著关于计算日期的书,与其计算 配套的是简仪,这一点高中《历史》必修三会有学习到
古代科学家张衡还是郭守敬更出名?
郭守敬还研制了仰仪,用来观测太阳的位置和月食。他还改革了圭表,创制了景符等仪器。景符与圭表结合使用,可以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变化。张衡,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曾发明发明地动仪,浑天仪等惊世之作。其中,犹以地动仪最为出名。提到张衡,估计很多人都能记得那个地动仪,它曾在我们的小学课本里就有讲到。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
其次,不管是张衡,还是郭守敬,都是我国 历史 上极为卓越之人才。为我国古代的 科技 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张衡那个时代,频发,以当时的 科技 条件,根本无法预知的发生,于是张衡经过各种艰苦卓绝的实验,终于发明了地动仪,通过八个方位的八条龙里珠子来预测会发生的方位,并次预见了陇西发生。可以说,这是人类次通过科学实现了的可预测性。
郭守敬,曾主持开凿了通惠河,并根据元大都的地形地貌解决了通惠河的水源问题,而且按地形地貌变化及水位落,在运河中设闸坝、斗门,解决了河水的水量和水位。随着元朝政权的腐朽,内部斗争日益剧烈,在这种背景下,郭守敬的创造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也使其创造活动慢慢归于沉寂。
总结,可以说郭守敬首先检查了大都城里天文台的仪器装备。这些仪器都是过去金国的遗物。其中浑仪还是北宋时代的东西,是当年金国占有北宋的京城汴京以后,从那里搬运到金国中都来的。,不管是张衡,还是郭守敬,都是我国 历史 上极为卓越之人才。为我国古代的 科技 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所谓的谁更出名,只是我们曾在课本上学过张衡,却对郭守敬知之甚少的缘故。但并不能因此而隐没他们的成就。
张衡
张衡出名主要是因为地动仪,加上 历史 课本的宣传。
张衡出名,理科生大概也不知道郭守敬。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
对于我自己来说,张衡比郭守敬出名一点。
因为在我读书的时侯,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张衡和他的地动仪》。
于是多年下来,我都一直记得张衡这个人。虽然听说这一篇课文因为存在错误,被移除课本了。
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张衡和郭守敬吧!
张衡 时间:公元78年—139年。
汉族人,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即智圣诸葛亮、医圣张仲景、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和科圣张衡。
又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
张衡为天文学、机械技术、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誉为“木圣” “科圣”。
由于他的贡献突出,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行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郭守敬 时间:1231-1316。
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专家和仪器制造专家。
河北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人。
郭守敬曾担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
1276年郭守敬修订新历法,经4年时间制订出《授时历》,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的一种历法。
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张衡和郭守敬都是我国古代有名的科学家,为什么张衡比郭守敬更出名呢?
① 古代,以发明创造技术出名的人物较少(古代的科学家和文人、将军等相比较)。
② 古代不那么看得起,这些以发明创造的技术人才,在“ 士农工商 ”中还比不上农民,多追求读书做官。
③张衡曾经在教科书上有一篇课文《张衡与他的地动仪》,虽然被移除教课书了。但是在课文在书上时,影响了读书的人们,让张衡的名声大涨。
古代科学一代大家、是东汉四杰之一,与汉朝另三位名臣一代才子司马相如、词赋大家扬雄级一代名将班固齐名,他也是 历史 上南阳五圣之一。他因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而名扬天下,也是我国天文学开创者。郭守敬元朝天文、数学和水利专家,但知名度并不高、两位因此张衡更出名,成就也更大。
张衡可堪称奇人!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
发明地动仪(测),浑天仪(观天文),瑞轮荚(自动日历),指南车,计里鼓车,独飞木雕,地形图。
以张衡《九道法》推算历法。
张衡为汉赋发展史做出巨大贡献,张衡赋的代表作历来公认为是《二京赋》、《思玄赋》和《归田赋》。他所著诗、赋、铭、七言及《灵宪》、《应间》、《七辩》、《巡诰》、《悬图》(一作《玄图》)等作品,共三十二篇。
张衡还在史学,数学,思想,机械,绘画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
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
当然郭守敬也不是岌岌无名之人。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元朝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八十六岁。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
数学:郭守敬参与制定的《授时历》除了在天文数据上的进步之外,在计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和革新。
光学:郭守敬在创造的景符、仰仪等天文仪器中反复运用了针孔成象原理,这在光学史上也是比较突出的成就,体现了古代较高的光学知识应用能力。
水利学:治水经验,西夏治水,大都治水(设计通惠河)
天文学:编制《授时历》
天文观测,四海测验,编制历法
地理学:创始“海拔”概念,传世河源考察成果专著为都实所撰的《河源记》,
1970年,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 。中科院天文台也将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张衡出名一些
历史 ,我没见过两位先贤,教育下一代可以,可是,我没见过!
郭守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方面
在天文学方面,编撰的天文历法著作有:《推步》、《立成》、《历议拟稿》、《仪象法式》、《上中下三历注式》和《修历源流》等十四种,共105卷;1.参与制定《授时历》。这部书不但在天文数据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在数字化计算方面也有重大突破和革命。
在数学方面,郭守敬参与制定的《授时历》除了在天文数据上的进步之外,在计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创造和革新。2、创造了景符、仰观仪等天文仪器,并反复运用了针孔成象的原理。这在光学史上也是一个突出成就,反映了古代很高的光学知识应用能力。
3.利用“四海测验”,结合改革和创新的天文仪器,进行了许多精密的天文观测,从而使《授时历》的编制有了牢靠的观测基础。他所经营和管理的观测项目非常多,例如冬至时刻,二十八宿距度和星星标准。四海测验,黄赤角,历元时刻等。其中大部分数据是古代历法史上最或近于的。
5、为完成《授时历》工作,研制了十二件天文台用的仪器。四件可以带到野外观察的仪器,其名载于《太史记事郭公行状》,它们分别为简仪、高表、候极仪、浑天象、玲珑器、仰观、运等运法、证据仪、景符、几何、日月食仪,十二种星扦定时仪(史载有十三件),有人认为中间的那一个是一个,还有两个(或者是星强定时仪和定时仪)。
郭守敬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就。自至元十三年(闸年)起,郭守敬受命修订新的历法,历时四年,制作出已经有300多年历史的《授时历》,是当时世界上的一种历法。在修订历法方面,郭守敬还改制和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型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理西夏境内的古渠,修建闸堤,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郭守敬任京都城防,修建修复从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的工程,名叫通惠河,开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业。
1970年,天文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孙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中科院天文台也将重大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天文望远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