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中医基础理论》可以使学生掌握中医学认识、辨析事物的 方法 ,掌握中医学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病机、五运六气与防治原则等中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重点 总结 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背的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背的重点内容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背的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背的重点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背的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背的重点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背的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需要背的重点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一)

1、中医学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辩证论治。

2、证,也叫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3、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等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4、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5、“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

6、“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证,因而就采取同一方法治疗。

7、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以五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等,并通过经络纵横广泛地分布,以贯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津液,滋养并调节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8、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并含有对立统一的内涵。阴和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和势力,又可以代表和用以分析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9、 阴阳的对立制约:

正常者如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常者,则如“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等。

10、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等。

11、 阴阳的转化: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12、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①阴阳的对立制约;②阴阳的互根互用;③阴阳的交感互藏;④阴阳的消长;⑤阴阳的转化;⑥阴阳的自和与平衡。

13、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14、 凡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阴消阳长)的虚热证,宜用补阴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阳病治阴”;又称作“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15、 凡阳虚不能制阴而致阴盛(阳消阴长)的虚寒证,宜用补阳治之。这种治疗原则,称之为“阴病治阳”;又称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6、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二)

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

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 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即相克太过。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11、 从本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13、 五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6、 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作用。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故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8、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故说心为“五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19、 心为阳、火。心主通明,指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 清明 为要。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

我想自学中医,该背知识有哪些?

如果你想自学中医,以下是一些需要背诵的基础理论知识:

阴阳五行:中医基本理论之一,包括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和两种相互作用的原则(阴和阳)。

经络学说:中医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重要运行通道,经络学说是中医临床的重要基础。需要了解主要经脉及其分布规律,以及配合腧穴位置、功能等相关知识。

气血津液:气、血、津液是中医对人体生命活动本质的描述,需要掌握它们的形成、运行、功能和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中学:中医中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需要掌握各种中的名称、性味功效、制法及使用方法,以及中配伍规律。

方剂学:方剂是指中组方而成的处方,需要掌握方剂的基本构成和配伍规律,以及常见的方剂和其主治疾病。

病证辨析:中医的临床表现辨析是中医治疗的核心,需要掌握各种常见病证的临床表现、辨证分型及其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 一下国医明师学社,该课程通俗易懂,从入门到进阶,系统地学习中医基础知识,建立正确的中医思维,并通过实模块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医的理解。此外,该课程包含优质社群服务和课程观看,学生可以与其他学员和老师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中医学科涉及广泛,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背诵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系统、有序地背诵相关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技能,为日后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经典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然后各朝各代医家的著作。。。然后需要了解人体构造:人体解剖学,了解物成分:中华临床中学。等等。。。。。

你好,首先有中医爱好很好,其次不论是否是爱好还是要专业学,看的书的路子必须是完全正确的,否则入门就错,那下面就没法进行了,下面是我写的入门逐渐能读的书,你有兴趣就看下啊: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应该背熟的有:《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汤头歌诀》;熟读温病专著,各家论文;结合历代名著细细参阅。

找个名师指导用,讲传书本没有记载的病症,疾病区分的要点。

祝你成功

从伤寒杂病论开始吧,可以搜“郝万山讲伤寒”网上就有课程。

黄帝内经虽然深奥难懂,但是必备。然后如果你要搞临床,张仲景的伤寒论必背。还有一些诸如清朝的医宗金鉴,景岳全书,千金方都是必学。就这几本背完并理会,你隔名医就不远了。

望采纳,谢谢。

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的中医是不是暂且不提,但中医是传统的医术,而传统是落后的代名词,试问,现如今有哪个领域的现代技术不比传统技术更先进?针灸等多种疗法被证明无效,就连中医发明的眼保健都被证明无效。固守传统不会进步。这些是我们寻常都懂得的道理。中医阻碍了国人对医学的正确认知,阻碍了国人科学素养的提高。但目前来看中医更像一种信仰,我们相信中医就像徒相信神的存在一样。后我想说,强国富民要靠科技,绝非传统!!

中医可不是光靠背知识就能学会的,背的也只能是方而已,中医需要大量的临床经验,所以为什么存上能够得上国医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中医”。

想学中医,你点先了解中医,然后找个师傅带你

中医学基础考试重点有哪些?

中医学基础考试重点章节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病因病机,防治原则。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其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是指导后续中医学课程学习的前提。

中医学的概括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有效方法的学问。具备了整体观念若是还不具备动态的性质,理论也就还没有完全把握到中医学的真谛。

中医基础理论要背哪些?请老师们指教指教

中医基础理论

什么是基础理论?

顾名思意啊!!

所以你得全背

如果是应付考试的话,找老师画重点

如果要学的话,除了养生,全背!!!

藏象是重中之重,一定要掌握。阴阳,五行也很重要,需要下功夫。还有病因病机,治则治法。

《中医基础知识》、《临床中医学》、《中草》、《辨证施治》、《外科正宗》《医宗金鉴》、《万病归宗》等《医案》。

中医基础理论那些内容是重点???

什么是中医基础理论啊?

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2)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三)

1、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3、 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4、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5、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覆盖于五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肺为娇,是指肺为清虚之,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

6、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7、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8、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9、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10、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11、 肝为刚: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12、 肝主升发:指肝具有升腾一身阳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由于肝气有主升发之特性,故其病机以升泄太过为多见,多表现为肝阳上亢或肝气上逆等病理变化。故又有“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

13、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故说“五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阳充盛,肾阴充足,腑形体官窍生理功能正常,腑气化才能得以正常发挥。

14、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15、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故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16、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17、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18、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19、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20、 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21、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22、“五志”分属于五。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五志虽分属于五,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23、 五化五液。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四)

1、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2、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决断作用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等不良影响,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腑间的协调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中津液充足,方能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4、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5、 “小肠主液”、 “大肠主津”。

6、 有的医家称三焦为分布于胸腹腔、包容五六腑之“大府”,并因其大而称为“孤府”。

7、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8、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9、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但中医象学说以五为中心,因而就将脑的生理功能分属于五,其中尤其与心、肝、肾三的关系密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而调畅情志、肾藏精而生髓充脑的缘故。

10、 明代李时珍明确提出脑与精神活动的关系,称“脑为元神之府”。

11、 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12、 在五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13、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4、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15、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16、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17、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18、 宗气,又名大气。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19、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20、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21、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22、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的功能为主。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23、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物。

24、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

25、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26、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27、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一页更多有关“《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