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的原配方 张仲景的桂枝汤原方
桂枝汤喝法
桂枝汤原方是分三份,一次只服用一份,如果好了就停,剩下的两份都得倒掉。如果没好,才有继续服的理由。
桂枝汤的原配方 张仲景的桂枝汤原方
桂枝汤的原配方 张仲景的桂枝汤原方
桂枝汤的原配方 张仲景的桂枝汤原方
也就是说,哪怕是按照1两=15克的量来开。按照现代人一副顿服的习惯,也应该将剂量除以3 。或者明确声明一次只服三分之一。哪里有开完方子连煎服方法都不写的道理。所以推测题主要么就是自己随便网上找来的方子想要以身试。
扣1两=15克的用法在实际临床中效果反而不好。临床中应该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病程来灵活调整用量。比如最简单的道理,小儿就不能用这么大的量。真正要把握的是原方的用比例(某种角度来说,用比例也不能扣,而是通过比例学习其方法,再根据方法来自己调整比例,但初学者照搬原方比例反而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个人经验,普通外感病,1两=3~5克的量就足够了,而且效果很好,屡试不爽。里病久病虚病的,才有可能需要加大用量。
煎和服方法不会告诉你的。我可不想被查水表。
中医桂枝汤实践分享
关于桂枝汤的记忆,大体上就是方剂学里面“桂枝汤治太阳风,芍甘草姜枣同。”这句方歌。然后就是君臣佐使这一套,用量方面基本上就是9克桂枝,一咬牙用个10克。实际上,很多搞了半辈子中医的大夫,基本上会发现没啥效果,也就弃之不用了。
中医现状可以说风雨飘摇,我不止一次好奇,感冒都治不好,还谈什么治大病,治未病。未病又是什么?不病以为功么?
去年冬天我反复感冒,持续月余后还是有自汗的情况。想起桂枝汤,于是决定尝试一下。桂枝汤的出处是《伤寒论》,在汉朝以前有个形而上的名字叫“阳旦汤”,取朝阳初升,驱散黑暗之意。物作用不是调和营卫那么简单,它是给身体一股热能,将太阳经里面的风邪寒邪驱赶出去。辩证时候要确定邪气存留是正气不足,那么给正气以力量,邪气自然退败。
用量上我们看下原方:桂枝(去皮)三两,芍三两,甘草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由于汉代一两相当于现在的15.625克,我遵循原方,为了好配,一两按15克用。然后给自己组了这样的方子:桂枝45克,芍45克,生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12个。
桂枝买不到去皮的,只能用带皮的,考虑到肉桂(桂树皮)的作用是给阳热之气鼓动起来,却又不散出皮肤,像是一道锁。我猜想去皮会增加一定的发汗能力,这一点以后会找机会实践一下。甘草用生的,不能质疑。大枣我特地买了个头小的那种,因为汉朝中原地区可没有和田大枣,囫囵吞枣肯定是吞不下太大的(笑),比较懒也没破开,就拧裂开丢进去了。
说一下用感受吧,一天早晚分两次服的。喝下去之后很觉到温暖,就好像之前半个冬天是冰块,终于解冻了,出门少件衣服都可以。然后是出汗,全身都渗汗,但又不是流汗,只有额头需要擦。可能我本身体制偏向表虚,完全没必要再喝热粥帮助发汗。由于晚上开始服,实际上半服,第二天早晨感冒症状全消,谁说中医慢的?
晚上喝了另外半服,上班路上感觉很暖和,再也没有冷风一吹,牙齿紧咬那种紧迫僵硬的感觉。果然不愧“阳旦汤”之名,身体和灵魂都升起一颗太阳,很形象。虽然好了,依然坚持喝了三天,整个冬天没有再感冒了。
见到这种效果之后,我对桂枝汤的认识总算有了一种拨云开雾的感觉。另外,能够掌控身体和把希望寄托给别人是不一样的,感谢医圣教化。
桂枝汤方的仲景原文
仲景原书条文:
《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伤寒论》第17条:若酒客家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伤寒论》第19条:若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
《伤寒论》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论》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伤寒论》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4条:病患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6条:伤寒不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伤寒论》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240条: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宜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第7条: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满,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张仲景,东汉后期医学家。生于公元150年正月十八日,于219年溘然长逝,享年69岁。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由于家庭条件的特殊,使他从小就接触了许多典籍。
扩展资料: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所著《伤寒杂病论》(后股分为《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一书,对我国医学发展影响很大。
《医圣张仲景》主要内容讲了提起圣人,人们可能会肃然而有敬畏之感。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圣人是品德极高而又无事不通的人,仰之弥高,我们这些凡人只有匍匐在他们脚下诚惶诚恐。
千百年来,大家不就是这样顶礼膜拜文圣孔丘、武圣关羽的吗?其实,圣人原来也是凡人,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同样品尝过凡人的酸甜苦辣,同样体会过凡人的喜怒哀乐,同样有对现实的不满,同样有对未来的憧憬。
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人们完全应该以平等心态对待他们。他们与凡人逐渐拉开距离,既有历代统治者出于某种需要不断将他们神化的原因,也是广大群众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他们身上的结果。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造成的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的古典医著之一,也是我国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张仲景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专著的科学价值越来越显露出来,成为后世从医者人人必读的重要医籍……涨仲景也因对医学的杰出贡献被后人称为“医圣”。
清代医家张志聪说过:“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后该书流传海外,亦颇受国外医学界推崇,成为研读的重要典籍。据不完全统计,由晋代至今,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
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
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疗以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为主。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以益阴;一为使,调和诸。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参考资料:
【仲景原书条文】
桂枝汤配方各多少克,张仲景的桂枝汤配方
1.桂枝汤,出自汉《伤寒论》。
2.本方又名“阳旦汤”。
3.桂枝三两,去皮(9克)、芍三两(9克)、甘草二两炙(6克)、生姜三两,切(9克)、大枣十二枚,擘(3克)。
4. 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
5.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力。
6.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7.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8.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9.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0.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瓜蒌薤白桂枝汤配方 瓜蒌薤白桂枝汤配方是怎样
1、瓜蒌薤白桂枝汤配方是枳实四枚12g,厚朴四两12g,薤白半升9g,桂枝一两3g,瓜蒌一枚,捣12g。
2、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煮数沸,分三次温服。
3、瓜蒌薤白桂枝汤,蒌实厚朴合成方,通阳散结又下气,祛痰治疗胸痹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