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论文,用英语写的关于某首诗歌的赏析

人心之中,自有境界。其高低,取决于道德的深浅;且其隐藏于内,需通过言与行,方能彰显而为人所知。而内心的境界,经言行折射时,犹如阳光穿过玻璃,必定会有所损耗。故“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且言行所折射出的境界,与内心的境界,较为接近。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Nature P一、 写景抒情诗。oems

诗词鉴赏论文 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诗词鉴赏论文 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诗词鉴赏论文 诗词鉴赏论文1500字


Abstract: William Wordsworth,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omantic writers and great writers of nature. His great imagination, with the poet’s philosophical and somewhat mystical thought,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poetical creation. ‘To Autumn” written by John Keats also is an excellent poem about nature. In “To Autumn”, a superficial reading would suggest that John Keats writes about a typical day of this season, describing all k“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ind of colourful and detailed images. In this , the two representative poems are examined in terms of figures of speech, imagery skills and theme to appreciate the nature poems.

Key words: William Wordsworth; daffodils; nature; to autumn

Nature poem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poetry. It chants all creatures great and all in the nature, such as four seasons, plants, animals,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clouds and rains. Poem writers rooted their great imagination, philosophical and somewhat mystical thought in their creations. By yzing nature poems, we can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poems.

1. Figures of Speech Used in Daffodils

Personification is successfully used in both poems. In the poem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e first line makes n use of personification and simile. The poet assumes himself to be a cloud (simile) floating in the sky. When Wordsworth says in the second line 'I' (poet as a cloud) look down at the valleys and mountains and appreciate the daffodils; it's the personification, where an inanimate object (cloud) sesses the quality of a human enabling it to see the daffodils. The line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is an exaggeration and a hyperbole, describing the scene of ten thousand daffodils, all toger. Alliteration is the repetition of similar sounds, is applied for the word 'h', in the words - high and hills. In “To Autumn” personification is wildly used. Take the second stanza for example, autumn personified as a harvester, crosses a brook and watches a cider press. Otherwise autumn is listless and n falls asleep. The furrow is "half-reap'd," the winnowed hair refers to ripe grain still standing, and apple cider is still being pressed. Howr, the end of the cycle is near. The press is squeezing out "the last oozings." Find other words that indicate slowing down. Not that Keats describes a reaper who is not harvesting and who is not turning the press. Personification here is very successful. It gives autumn a personality and the autumn is no longer abstract.

2. Imagery Skill

The poem “In Daffodils” paints images of lakes, fields, trees, stars in Ullswater. Wordsworth continuously praises the daffodils, comparing them to the Milky Way galaxy (in the second stanza), their dance (in the third stanza) and in the concluding stanza, dreams to join the daffodils in their dance. John Keats's “Ode to Autumn” is replete with imagery, each eln-line stanza of iambic pentameter emphasizing different types of images and different times of day and periods of the personified season. John Keats's “Ode to Autumn” is replete with imagery, each eln-line stanza of iambic pentameter emphasizing different types of images and different times of day and periods of the personified season. Take stanza one for example, it abounds with visual images all of which suggest linked ideas of fullness and ripeness. To enumerate, the opening line concludes with "fruitfulness," which evokes images both of trees and other vegetation loaded and hey with each's particular variety of produce. Readers also sense the juicy ripeness that fills and swells to bursting each different of fruition. Vines are loaded and blessed with fruit; apple tree branches bend under the weight of fruit ready to be picked; gourds swell, hazel nuts are "plump" with dloped kernels; beehives "o'erbrim" with the nectar of a riot of blossoms.

3. Title and Theme

The title, 'Daffodils' is a word that reminds us about the arrival of the spring season, when the field is full of daffodils. Daffodils are yellow flowers, hing an amazing shape and beautiful fragrance. A bunch of daffodils symbolize the joys and happiness of life. The theme of the poem 'Daffodils' is a collection of human emotions inspired by nature that we may he neglected due to our busy lives. The daffodils imply rebirth, a new beginning for human beings, blessed with the grace of nature. The arrival of daffodils in the month of March is welcome and an enjoyable time to appreciate them! To Autumn has three stanzas. Each of three stanzas shows us different time of a day and different time of autumn. I thought this poem exhibited two kinds of progression of time. First is the time of day. The first stanza is the morning with the "mists". The second is late afternoon, when the hot sun is beating down and makes ryone drowsy. The third is at sunset with the "barred clouds" piercing the sky with its "rosy hue".

In the poem “To Autumn”, it shows a progression in the season of autumn itself. The first stanza is early autumn because "summer has o'er brimmed. It shows the maturing of summer’s bounty. The second is mid-autumn, because it's time for harvest. The third is late autumn because the birds are headed south for winter. From the above, we can see the optimi in the poetry.

Works Cited

Roger Gilbert. The Walker’s Literature Companion. New York: Breakwaw Books; 2000: 93.

J O Hendry. Rhythm and muse : your friendly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Johanneurg (56 Chaucer Rd., Lombardy East 2090): Wordiths Pub., 1998.

R K Sadler; T A S Hayllar; C J Powell. Appreciating Poetry. South Melbourne: Macmillan Education, 1986.

李正栓;吴晓梅. 英美诗歌教程[M]. :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97-99,140-142

孙华祥. 美国文学选读[M]. : 科学出版社, 2010: 151-155.

急!!!!!求8篇古典诗词赏析 100-200字左右 不要太多 急!!!!!

另外,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业已形成的能力,仔细诵读,品味所给的诗词曲,找出答题的角度,在反复比较、辨析的基础上,推断所求的。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

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

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

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

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

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

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

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

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

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

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

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

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

人格的力量。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

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

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

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

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第 6 页 共 1198 页

寒 山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是贞观时代的诗僧。长期住在天台山寒岩,诗就王氏以“境界”,作为判别诗词高低的核心依据,乃不易之论。境界,是文章的灵魂,恰似人类的道德:德愈高,则人愈贵;境愈低,则文愈。故“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写刻在山石竹木之上,

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

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

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

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

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高下而加焉。”

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

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

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

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

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

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

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

难酬,他曾在的《滕王阁序》中充满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

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

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

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

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

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

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

“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

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

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

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

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

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李白此诗

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

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

—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

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

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

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一个“孤”

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

可见其情之苦。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

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

人如花隔云端。”“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

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

虽然不一定是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此诗构思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

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

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

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

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

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

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

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

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

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船”

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

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

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

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

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

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

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看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

熟知。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而“簟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新生面,风云际会,龙

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

诗一开头就直抒自己的心情,说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

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

快。孟郊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鹄的,颇出意料。这就仿佛象是从苦海中一下

子被超渡出来,登上了欢乐的峰顶;眼前天宇高远,大道空阔,似乎只待他四蹄

生风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

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

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

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

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

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

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

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

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

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怎容得他策马疾

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然而诗人尽可自含蓄,耐人寻味。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

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

容深秋之夜,这就给整首诗抹上了深秋的基调。未见风雨,尚且如此凉冷,加上

秋风秋雨的袭击,自然更感到寒气逼人。运用这种衬叠手法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

象力,增强诗的感染力。次句点明人物。“安闲”二字勾画出“老翁”喜静厌动、

恬淡寡欲的形象。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卧迟”写出老翁的特性。老年人瞌睡少,

宁可闲坐闭目养神,不喜早上床,免得到夜间睡不着,老翁若不是“卧迟”,恐

亦难于雨声中“睡美”。以“灯灭后”三字说明“卧迟”时间,颇耐人玩味。窗

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虚,具有闲淡的情怀。

以上两联是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情况刻画他的性格。诗的下半则从老翁睡

醒之后情况作进一步描绘。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

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夜已经过去,按理说老

翁应该起床了,却还要“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躺着,生动地描绘出体衰闲散

的老翁形象。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与首句遥相呼应,写气候对花木和老翁的影

响。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

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

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多么冷酷的大自然啊!从树木移情到人,从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萫,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

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

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诗一开始即点出秋蝉高唱,触耳惊心。接下来就点出

诗人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用“不堪”和“来对”构成流水对,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诗人几次讽谏,以至下狱。大

好的青春,经历了上的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在狱中看

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两两对照,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更因此回想到

自己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的高唱,而今一事无成,甚至入狱。就在这十个

字中,诗人运用比兴的方法,把这份凄恻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同时,

白头吟又是乐府曲名。相传西汉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

头吟》以自伤。其诗云:“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见《西京杂记》)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典故,进一步比喻执政者辜负

了诗人对一片忠爱之忱。“白头吟”三字于此起了双关的作用,比原意更深

入一层。十字之中,什么悲呀愁呀这一类明点的字眼一个不用,意在言外,充分

显示了诗的含蓄之美。

接下来五六两句,纯用“比”体。两句中无一字不在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

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上的不得意,“响

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蝉如此,我也如此,物我在这里打成一片,融混而

不可分了。咏物诗写到如此境界,才算是“寄托遥深”。

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由于感情充沛,功力深至,故虽在将近结束之时,还是

不食人间烟火呢?这句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

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然而正如战国时楚屈原《离骚》

中所说:“世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在这样的情况下,有那一个来替

诗人雪冤呢?“卿须怜我我怜卿”,只有蝉能为我而高唱,也只有我能为蝉而长

吟。末句用问句的方式,蝉与诗人又浑然一体了。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

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何庆善)

发个

诗词到底如何鉴赏

“Poetry is the spontaneous overflow of powerful feelings: it takes its origin from emotion recollected in tranquility” (Shelley), Poetry teaches us music, metaphor, condensation and specificity. Though the ysis of the nature poems, we can see the beautiful of poems and root the fountain that forr overflowing with the waters of wisdom and delight in mind.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秋分客尚在,竹露夕微微。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九、注意明察考题暗示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填表式题目中已有内容实际上就是例题。如2000年秋考的填表题,填空题空格的前面或后面。2001年春考的18题中,“安史之乱”的提示,都为考生答题给予了人文关怀,注意了这些方面就有利于解题。

十、注意运用联想、想象

诗歌鉴赏是一种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联想、想象,如王驾的《雨晴》,作者没有描写邻家院子景色,但写了“蜂蝶纷纷过墙去”这一实景。如果考生紧紧依傍这一诗句,透过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重重迷雾,会联想到邻家春色美不胜收,如此景致,连路人都会驻足观望,更何况是喜花的蜂蝶呢!

你这是个很大的题目,无法简单回答的,现只就你提出的若干说法议一议:

1.读诗是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这不是你的问题。题目是解诗的窗口,古人有的诗只有二十来字,题目五六十个字,因为诗力求精炼,必要时只好用题目来交待时间、地点、对象、背景等等,否则就不好解了。

2.读通古体、近体诗一定要有好的文言文功底,最少无需借助工具书,能读懂文言文。

3.诗词有自己的语境,不同于一般文体。比如例诗中“丹青”、“泼墨(“泼成千点墨”)”、“几痕霜”等等,都是诗词很常用的说法,当然还有成语典故等等,心中要弄懂并多多地装下这些词汇(犹如英语背单词)。积累多了,读起来就轻松了。

4.淡浓一句,意思是:笔墨的浓淡变化,让人体会到(神会——心领神会)风前的菊影。

粘屏一句:(前面一句讲了不是东篱采菊——用了陶渊明典故“采菊东篱下”),重阳节没有采菊——古人有重阳采菊风俗,只是把菊画贴在屏风上应节。

5.喜欢就好。喜欢可以让你成为古典诗词的内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很对,唐诗三百首里的诗包含了各种类型,而且很多版本的注释都很详细,所以读完的话,对诗词【就是诗词,】的理解很有帮助。

就说你说的比如淡浓一句我就不明白到底写的是什么,题目是画菊,那谈浓就和很好理解了,就是指作画时下笔画菊的颜色,粘屏聊以为重阳这句是指画好后,沾到画屏上让人看到了仿佛到了重阳节【这时候菊花开的最盛】,其实就是说画菊画的好。

其实诗词鉴赏还要靠多多读多积累,介绍你一个群吧151092906,叫聚贤斋诗词联谊群。不是很专业的诗词群,但里边还是有几个高手,如果感兴趣,进来大家一起讨论。

诗歌表现手法研究的论文意义

寒暑平和昼夜均,阴阳相半在秋分。

诗歌主要是通过意象来言志抒情的,而诗歌中很多意象的象征意义基本上是固定的。如: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1.蝉: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所以把蝉视为高洁的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兴的身世。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鸣蝉成了具有高标逸韵人格之人的象征,成了诗人自己是因为立身高洁而不是因为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要的表白。

2.猿:猿的叫声凄切,令人泣下,古民谣有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所以古诗中常用猿鸣来烘托悲凉凄清的气氛。如杜甫《登力有余劲。第七句再接再厉,仍用比体。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通过猿猴哀伤、凄厉的叫声营造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3.燕子:由于燕子春秋迁徙,因此多用来写初春或变迁,如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另外,燕子还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微雨燕双飞。”

另外,莲,洁身自好,正直纯洁的君子;菊,淡泊名利,性格坚毅的隐士;杜鹃,悲苦,愁绪的象征;鸿鹄,志向高远;燕雀,奸小人或目光短浅的无能之辈;关山月,多写征戍离别之情;花,绮靡之音,亡国之音;东篱,隐士的处所。

在阅读诗歌或对之进行鉴赏时,以上三种方法或单独使用,或综合分析,就可以比较准确把握其主题思想,从而很好地鉴赏诗歌了。

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即此寻常静,来多只是君。

【 #诗词鉴赏# 导语】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以下是 收集整理的秋分诗词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盈六百首,现存三百余首。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

1.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佚名

金风送爽时时觉,丹桂飘香处处闻。

雁向南天排汉字,枫由夕照染衣裙。

良辰可惜无卿共,慎把情思托付云。

2.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3.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 中秋对月 》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4.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 点绛唇 》

[宋]谢逸

金气秋分,

风清露冷秋期半。

凉蟾光满。

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

仙仗明飞观。

霓裳乱。

银桥人散。

吹彻昭华管。

《 三用韵十首之一 》

【宋】杨公远

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

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醺。

河清疑有水,夜永喜无云。

桂树婆娑好是生沧海,徐看历杳冥。影,天香满世间。

6.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宋)强至

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来酝蚁消。

候早初逢旬甫浃,月圆前距望非遥。

如今昼夜均长短,占录无劳史姓谯。

7.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秋分後顿凄冷有感》

(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耄矣狂未除,谁能膏肓。

8.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 秋分日忆用济 》

(清)紫静仪

遇节思吾子,吟诗对夕曛。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逆旅空弹铗,生涯只卖文。

归帆宜早挂,莫待雪纷纷。

9.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大观秋分夕月四首》

隋代:佚名

名稽汉务,歌参唐宗。

往于卿少,乘秋气中。

周天而行,行如妹之崇。

可飞霞佩,下瑠璃宫。

10.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晚晴》

【唐】杜甫

返照斜初彻,浮云薄未归。

江虹明远饮,峡雨落馀飞。

凫雁终高去,熊罴觉自肥。

11.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夜喜贺兰三见访》

唐·贾岛

漏钟仍夜浅,时节欲秋分。

泉聒栖松鹤,风除翳月云。

踏苔行引兴,枕石卧论文。

12.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

《中秋对月》

唐·李频

秋分一夜停,阴魄最晶荧。

层空疑洗色,万怪想潜形。

他夕无相类,晨鸡不可听。

求一篇论文,有关古诗词鉴赏,能帮我的给高分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过香积寺 王维

(唐)李频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修辞手法】,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不生杂念;时: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求论文!!!要求对一首诗词的鉴赏,随便一首就行!字数在一千左右!急用!谢谢!

如果是研究生鉴赏论文,书上说的你就没有必要重点说了,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早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而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微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5.精选节气秋分诗词赏析,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别开生面之作。

古代文学考试时,如何写诗词鉴赏的品论文,大概一千多字,有什么技巧,能拿高分呢?

而境界隐暗的文章,通过“韵”与“意”,方能更精准地鉴赏。意,即意味;韵,即韵趣。韵本于意,而高于意:言尽而意不止,谓之韵。

如果是初中和小学的鉴赏论文,书上怎么说的,你就怎么说,一字不才好呢。

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登科后

如果是高中鉴赏论文,书上是怎么鉴赏的你就怎么说,用自己话说,是多拿些课外书作为参考。

如果是大学鉴赏论文,多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更象是面对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借鉴一下书上的鉴赏,再添加点一点自己的观点,实在没有自己的观点,那就把别人的观点打散了说。

好深奥的样子。。。。。。。。。。。。。

古诗词赏析的方法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写景抒情诗主要描绘的是山水名胜、唯美的自然风光,其写景手法通常采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反衬、对比等。

边塞征战诗主要通过描绘边塞壮丽的风光和将士们的军旅生活,来表现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这类诗的绘景通常大气豪迈、恢弘壮丽,故而多采用夸张、比喻等手法。

在赏析时,步就是要指出其写景的手法;第二步就是简要概况一下诗中呈现出的景象和写景手法的作用。

领悟古诗的意境是鉴赏的层级,可使读者得到美的享受,从而主动地去创造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第三步就是要揭露出诗人抒发的是何种感情,有的是赞扬祖国的大好河山,有的仅是抒发对眼前美景的喜爱,有的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反衬自身仕途或遭遇的不幸等,这主要从写景手法和诗人当时所处的背景展开论述。

二、咏物言志诗。

咏物言志诗主要描绘所咏之物的形与神,以此寄托诗人高尚的情怀,表现诗人的志向。这类诗主要是状物,描写手法包括比喻、夸张、拟人、反衬、正衬、对比、欲扬先抑等。

在赏析时,步是将诗人所状之物的形给概括的描述出来;第二步将形反映出来的神加之于诗人身上,可结合诗人历来的形象和所处的背景来综合判断。

例如,陶渊明咏菊,菊花可能并不能给人带来淡泊名利的神韵,但是结合对诗人的了解可知,陶渊明是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故可综合判断诗中所传之意。

三、怀古咏史诗。

怀古咏史诗主要通过缅怀历史英烈或描述历史典故,来表明诗人的立场和情感。这类诗主要是绘史,描写的方法最常见的有对比和衬托。

在赏析时,步就是要点明诗人所描绘的历史或历史人物,这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基础;第二步就是要结合作者写诗当下的时事背景,两者加以比较;第三步就是道明诗人的主观看法和抒发的情感,这类诗多半是借古讽今,亦或是抒发沧桑巨变、物事人非的怅然之情。

四、边塞征战诗。

在赏析时,步简要描述一下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边塞将士的生活;第二步就是道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魄;第三步就是以诗人的立场表达其自身的情感,通常是对将士们的敬意。

五、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主要描绘自然风光和农家生活,诗境大多清新淡雅,宁静隽永。这类诗一般融合写景和记事,手法多变,词藻优美。

在赏析时,步描绘自然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景象;第二步抒发诗人对恬静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可结合诗人背景,考虑是否还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田园的隐居之意。

参考资料来源:

鉴赏方法: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倘要论文,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 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解题方法:

一、主观题解题方法

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析等子题型,在概括填空、简答、品味分析表述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②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③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和表达方式(白描、议论)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④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⑤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哲理诗、咏物诗等,应依据各自的类属,提取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⑤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诗歌赏析题整体解题方法:

①体味诗歌的遣词,应从诗歌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三方面来考虑用词的精妙之处。

②体味诗歌的意象(意境)。所谓“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境”,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

③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美、含蓄之妙。

④体味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把握试题的侧重点。

对诗歌的体载特征也应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常见题型解析:

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表达,但是还要根据试题的类型及要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考试中,常见的类型有:

(一)“诗眼”型

【题目形式】

(1)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2)从哪一句中可以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3)此诗某句中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哪个更好,为什么?

(4)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题目解读】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这种题型要求品味出诗人炼字妙在何处。回答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主旨、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2.解释该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3.展开想象和联想,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

4.说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题型示例】唐朝王湾《次北固山下》的第二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

答:“阔”字更好。原因:

(1)“阔”是空阔、开阔之意;

(2)“阔”字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大地春回,冰雪消融,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3)“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强烈感受。

(4)“阔”字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示例(二)

答:“失”字更好。原因:

(1)“失”字更好地表现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朝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两岸都看不见了踪影;

(2)“失”字生动地描绘出江岸因春朝高涨而与水平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二)名句赏析型

【题目形式】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解读】名句是整首诗(词)精华所在。它们往往在景、情、意(理)方面有被人们称道的地方。根据具体的句子,可三者皆说,也可侧重一个方面。

【答题要点】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题型示例】1.请描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含义。

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畔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它昭示我们,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三)表达技巧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题目解读】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常见的表达技巧有:

(1)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3)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兴、拟人、夸张、双关等。

当然,分析技巧时我们要综合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答题要点】

1.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

2.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

3.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 样的道理。

【题型示例】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产生的?

答: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描写(或声色结合),点面结合等多种方法。

2.明朝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谈到这首诗。认为“千里”的“千”字应改为“十”。理由是:“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此言遭到不少学者反驳。你认为杨慎的观点错在何处?

答:错在不懂得“千里”是虚写而非实写。既然写江南春景,以“千里”概之亦扣题目。

(四)语言特色型

【题目形式】

(1)谈谈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2)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题目解读】这类题目不重在个别词的运用巧妙,而重在对整首诗语言风格的品味。诗歌有豪放、婉约、沉郁、恬淡等多种风格。此外还要准确地使用评价诗歌的一些术语。如:“简练传神”、“生动形象”、“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等等。

【答题要点】

1.用一两个词语或一两句活,概括语言特色。

2.结合诗中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诗中的用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型示例】请分析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1)全诗语言平淡朴实,不加雕饰,似无意为诗,而诗情自然流露,韵味隽永。

(2)前四句写自己隐居生活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心远地自偏”强调的是诗人内心的宁静。

(3)后四句对这种隐居生活作了具体描绘。情景交融,言有尽而意无穷。

(五)情感赏析

【答题要点】

诗歌情感的赏析,在古诗欣赏题中也常常涉及。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探求在诗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从而进行归类。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热情奔放、抑郁忧思、昂扬激越、静穆闲适,如果再具体一些,我们将初中所学的诗歌进行归类,大致又有以下常见的一些:离别之情、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爱国、思乡、关心民生等。

【题型示例】

请阅读以下诗歌,试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情感?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诗中哪两句写出了诗人恬淡的胸襟?

2、请说说诗中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1: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答2:本诗抒发了诗人静穆闲适的的情感。

首先,要善于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可以主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诗眼题眼】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典故引用】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深化理解】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的可贵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谈诗词鉴赏》

诗词以其短小精悍、易于传诵,而别树一帜,在传统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言贵实用高妙,文贵简明精要。所以,诗词,是评判文学成就的重要载体。

要想区分诗词的优劣,必须懂得鉴赏——而这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自身思想境界与文学素养的高低。越会欣赏,世界便越美好;越会品味,人生便越幸福。

此外,高人的指点,对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而谈诗词鉴赏,必言《人间词话》——王国维的见解,可谓空前绝后,值得学者反复咀嚼。

斯人全面地阐述了“意境”“情”“韵”“格调”“气象”“隔与不隔”“有无替代字”“名篇与名句”等赏析要点及方法,并结合相应的诗词,具体地予以点评,着实精辟透彻。鄙人作此拙文,旨在梳理鉴赏要点;并无高见卓识,可以补其未及之处。

文者,雅言也。其境界,自然制约于人心的境界。所以,心中若无境界,文章必定低劣——虽有例外,亦不多见。故知文章的境界,取决于人心的道德。若心中无德,则笔下无境——写得再多,也是庸言俗语,难登大雅之堂。因而,要想作文,必先做人。

文章的境界,既有高低之分,亦有显隐之别——境界很高或很低,则易显;介乎两者之间,则易隐。若显而易见,一眼便知高低;如隐而难知,需借道以窥探。唯有人心恬静,文境方能显高。

王氏云:“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前者为动境,乃以静心论物,由思绪之流动,而直见境界之高远;后者为静境,乃以静心观物,因事物之静美,见心性之恬淡,而后境界显。动境与静境,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其间高低,取决于具体的文章。

以动境胜的诗词,较为稀少:如惠能之“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开之“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侯蒙之《临江仙·未遇行藏谁肯信》,杨慎之《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以静境胜的诗词,相对多见:如陶渊明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王维之“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许浑之“鱼沉秋水静,鸟宿暮山空”,郑獬之“野色更无山隔断,天光直与水相通”。(《人间词话》中已有列举的,本处恕不重复。)

诗词的意味,如同饭菜的口味:好不好,一尝便知;但其中美妙,可以意会,而难以言说。若诗词不仅美妙,且令人读来而思不止,阅毕而情不平,则有韵趣——如同美食已经下肚,而口中仍有余味或(和)心中尚留思恋。当然,通常而言,以境胜与以意胜的诗词,均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两者的区分,在于境界的呈现,是否明显。

古人云:“不真不诚,不能动人。”真与境同,须先存于心,而后见于文。有真性,方能景、道真情。景与情愈真,则文愈自然,愈能引起共鸣而富有韵趣。

心为欲所障,必伤人之真性,损文之自然。其诗词,则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而令人有雾里看花、隔靴搔痒之感。故文章的“不隔”与“隔”,根源在于心性的真与欠真。此外,诗词若用代字(如以婵娟代月),则不待读者品味,便自生隔阂;故大家作文,决不轻易用之。

韵有情韵与思韵之分:前者乃因情而生韵,令人“情不平”;后者乃因思而生韵,使人“思不止”。文章真率深切,凄婉悲哀,则情韵易起;写小见大,言近指远,则思韵易生;若雅致高妙,则情韵与思韵,皆易相随。一般说来,情韵比思韵,更胜一层;但是,两者容易相互交融而模糊不清。

李煜亡国后的佳作,皆以情韵胜;既有数量,更有质量——故其堪称一代词宗。而余人的词作,或质不如,或量不敌,终究难以望其项背。

韵比境易出,故以韵胜的诗词,更为丰富。李白之《静夜思》,孟郊之《游子吟》,李清照之《武陵春·春晚》,纳兰性德之《长相思·山一程》,皆以情韵胜。

白居易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陆游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庆馀之“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杨万里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均以思韵胜。

境不明、韵不足的佳作,则以意取胜——其中,以气象大或(和)品格高,最为珍贵。有气象或(和)品格的诗词,多以意味胜;然亦有少数,以境韵胜。磊落雄豪,旷达洒脱,则气象易出;爱国悯人,心高志远,则品格易见。同以意味胜,诗词有气象,比有品格,更易混夹境韵,故更高一筹。

所谓气象,即气势与景象:须两者俱佳,气象才大。王氏谓李白,“纯以气象胜”——王之涣,亦是如此,且毫不逊色。盛唐气象,最为宏大;后世诗词,之甚远。

王之涣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昌龄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皆以气象胜。而宋词之中,绝少气象;即便有之,也低人一等——如苏轼之《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之《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陆游与姜夔之佳作,多因品格高而以意胜,但气象俱小:前者有气势而缺景象,后者有景象而缺气势。文天祥之《过零丁洋》,李绅之《悯农》,柳宗元之《江雪》,于谦之《石灰吟》,均以品格胜。

虽说境高于韵,韵高于意——但是,以韵胜的诗词,未必优于以意胜者,而劣于以境胜者。这恰似田忌与齐威王:相同等级,则不如;以上一等对下一等,则有余。

此外,境韵两者,可以共存:如王湾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甫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冯延巳之“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李璟之“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须特别说明的是,境界与意韵,既可因情景而生,又可由文字而起。文字本身所具有的境界与意韵,谓之文韵。表意文字的文韵,远胜于表音文字;文言文的文韵,远高于白话文。故就诗词而言,中文比外文更美,古代比现代更优。

文韵的来源非常广泛,譬如精美的声调与格律,巧妙的语法现象(如倒装)及修辞手法(如夸张)。此外,文韵也随字而异,即便是含义相同的不同字词,文韵也有高低之别。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因夸张而意味盎然;“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因倒装而去俗见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若改“终”为“誓”,更显气象;“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如以“淡”易“惯”,更出境界。

人也好,文也罢,平中见奇,方为上品。大家之杰作,刻意求工,而不露痕迹——所用之字,普通如石;所成之文,精美似玉。故境高之文,并无警句:无一句佳,亦无一句不佳。境高之句,并无奇字:无一字妙,亦无一字不妙。

有境界,则易出名篇;有韵趣,则易见名句。境界高于韵趣,故名篇胜于名句。纵观古今诗词大家,多有名句,而少名篇。诗词最忌冗长,否则伤韵,且更损境。长诗长词,名篇;纵是佳作,也常以局部出彩——即便有李杜苏辛之才,亦难驾驭。

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境韵兼备,为长诗之中,一枝独秀的名篇;其有“孤篇压全唐”的盛誉,可谓名至实归。而今人诗作,文韵不如古时,文才亦不比前人,却既多又长,故味同嚼蜡。

现代诗歌,均少境界;虽有,亦以意韵取胜——而这意韵,远不如前。其于中华文化,可谓无足轻重。但是,若剔除古诗词,传统文化必定魅力大减。

要想在创作诗词方面取得进步,首先是要学会如何进行诗词赏析。当你知道怎么赏析了,写出来不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但是我们不是教学生,我们都是成年人,那么怎么赏析一首诗词相对来说就是比较个人风格的事情。而把你赏析出来的结果成文,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诗词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情。

不止诗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带了感彩的,诗词在这方面尤其强烈。

但是是不是感情强烈的就是好诗呢?当然不是,这就牵涉到表现手法,写作方式甚至成文的时间地点环境。一首诗词的赏析无非就是感情和文采,再通俗一点讲,你是不是读懂了?你是不是被诗词里面蕴含的浓烈感情感动了?这首诗到底写得怎么样?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诗词的赏析基本到位,再通过个人文风表达出来就是你对这首诗词的赏析文章。如果三点全都做到位了,这自然就是一篇好的诗词赏析。

那么具体要如何去做呢?点,多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不可能在对文言结构都生疏的情况下去读懂文言之中的韵文——诗词。不但要学会文言文结构,还有了解一些特有的诗歌结构,比如“倒装”,“押韵”,这些在诗词中都必须搞懂。而对于文字的修饰,辞藻的华丽,又分为两个阶段。

汉以前的诗都是质朴,古典的。这话说俗点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没什么文采。《诗经》也好,《古诗十九首》也好,大抵就是有事说事,有感情就抒发。为什么我们今天觉得古典优美,他确实是当时提纯出来的韵文,第二就是人普遍的崇古情节。其实你只要多读,搞清楚文字、句子的意思,理解汉以前的诗歌没有什么难度。

魏曹植起,诗歌进入文字修饰的时代。各种各样精巧的结构,包括音韵上的整饬,修辞手法上的多样化,都进入一个新时期。齐梁体的问题是在于“华而不实,言之无物”,但是这些成为盛唐诗歌的基础。

唐诗相对于宋诗,还是容易理解的。李商隐,晚唐时期的用典狂魔,把宋初西昆体带入了一个无诗不用典的魔怔。这个时期的诗就有很多同学读不懂了。

但是读不懂并不是诗人的错,也不是用典的错,是我们不知典故,还是我们读书太少。

所以不论哪个时期,多读是最重要的赏析技巧。不光读诗,还要读史。因为积极的、昂扬的诗歌都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生平,不了解他是在写什么事情,又如何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呢?

多读,自然能读懂。读懂,就容易被感动。但是每个人不一样,那么每个人被感动的点也不一样。比如陶渊明的隐逸诗词,你读起来可能觉得他心空万物,可我读起来却觉得他是逼不得已,这其中各种各样的情感代入因人而异。好的诗词作品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通感,他会契合大部分人的感情,让读者为他感动。这其实是诗词赏析最重要的一点,写诗者可以为了感情“不以词害意”,咱们赏析者凭什么不能用自己的感情来理解?

第三点,写得好。这个方面倒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判别,如格律诗,首先肯定看平仄、韵脚、对仗、起承转合、有没有特别的构思。非格律诗就从诗意出发,具体看意象表达与铺陈,是否能更多地感染读者。

总的来说,多读诗词,多懂诗词,多学习诗词技法,掌握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是写出好的诗词赏析文章,进而创作出好诗词的诀窍。

古诗词鉴赏方法

一、品味 “诗眼”或“题眼”。

如李清照《如梦令》中,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从中可感到惋惜怜悯之情,表达出感伤的情调。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

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

三、探究用典诗句的妙用。

古诗常引用典故来引人联想。鉴赏古诗,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含义,发掘典故在古诗中的妙用。

四、体会修辞效果。

古诗中,常借各种手法来表现主旨,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拟人、对偶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的形象和作者的感情。

五、领悟古诗意境

要想在创作诗词方面取得进步,首先是要学会如何进行诗词赏析。当你知道怎么赏析了,写出来不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了?但是我们不是教学生,我们都是成年人,那么怎么赏析一首诗词相对来说就是比较个人风格的事情。而把你赏析出来的结果成文,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认同其实并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诗词本来就是很个人的事情。

不止诗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带了感彩的,诗词在这方面尤其强烈。

但是是不是感情强烈的就是好诗呢?当然不是,这就牵涉到表现手法,写作方式甚至成文的时间地点环境。一首诗词的赏析无非就是感情和文采,再通俗一点讲,你是不是读懂了?你是不是被诗词里面蕴含的浓烈感情感动了?这首诗到底写得怎么样?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诗词的赏析基本到位,再通过个人文风表达出来就是你对这首诗词的赏析文章。如果三点全都做到位了,这自然就是一篇好的诗词赏析。

那么具体要如何去做呢?点,多读。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你不可能在对文言结构都生疏的情况下去读懂文言之中的韵文——诗词。不但要学会文言文结构,还有了解一些特有的诗歌结构,比如“倒装”,“押韵”,这些在诗词中都必须搞懂。而对于文字的修饰,辞藻的华丽,又分为两个阶段。

汉以前的诗都是质朴,古典的。这话说俗点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没什么文采。《诗经》也好,《古诗十九首》也好,大抵就是有事说事,有感情就抒发。为什么我们今天觉得古典优美,他确实是当时提纯出来的韵文,第二就是人普遍的崇古情节。其实你只要多读,搞清楚文字、句子的意思,理解汉以前的诗歌没有什么难度。

魏曹植起,诗歌进入文字修饰的时代。各种各样精巧的结构,包括音韵上的整饬,修辞手法上的多样化,都进入一个新时期。齐梁体的问题是在于“华而不实,言之无物”,但是这些成为盛唐诗歌的基础。

唐诗相对于宋诗,还是容易理解的。李商隐,晚唐时期的用典狂魔,把宋初西昆体带入了一个无诗不用典的魔怔。这个时期的诗就有很多同学读不懂了。

但是读不懂并不是诗人的错,也不是用典的错,是我们不知典故,还是我们读书太少。

所以不论哪个时期,多读是最重要的赏析技巧。不光读诗,还要读史。因为积极的、昂扬的诗歌都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如果你不了解作者的生平,不了解他是在写什么事情,又如何对他的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呢?

多读,自然能读懂。读懂,就容易被感动。但是每个人不一样,那么每个人被感动的点也不一样。比如陶渊明的隐逸诗词,你读起来可能觉得他心空万物,可我读起来却觉得他是逼不得已,这其中各种各样的情感代入因人而异。好的诗词作品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通感,他会契合大部分人的感情,让读者为他感动。这其实是诗词赏析最重要的一点,写诗者可以为了感情“不以词害意”,咱们赏析者凭什么不能用自己的感情来理解?

第三点,写得好。这个方面倒是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判别,如格律诗,首先肯定看平仄、韵脚、对仗、起承转合、有没有特别的构思。非格律诗就从诗意出发,具体看意象表达与铺陈,是否能更多地感染读者。

总的来说,多读诗词,多懂诗词,多学习诗词技法,掌握诗的语言和诗的意境,是写出好的诗词赏析文章,进而创作出好诗词的诀窍。

鉴赏

马致远(元)的《天净沙

秋思》选自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这是一篇关于记时的散曲。

【鉴赏一】

这是一首小令。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列出九种景物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是全篇的主旨。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鉴赏二】

此为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而成的生活片断和场景。场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天净沙

秋思》九个意象被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景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鉴赏三】

1、《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秋思是一种萧条、、悲凉的情思。这种情思之所以被冠以“秋”字,就因为“秋”是触媒剂。秋思既然是秋景触发的,那么要写好秋思就得选好秋景。这首小令选择了“枯藤”“老树”等最有特征性的秋景,最有利于表现秋思。

2、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同一景物有迥然不同的反映。志得意满的人即使看见萧条秋景,内心里依然充满春天的阳光。所以要写好秋思,还得选好抒情主人公。这首小令就选择了秋思满腹的主人公——流落天涯的断肠人。

3、《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用极为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为丰富的意象。前三句只有十八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而加在名词之前的定语,则体现“断肠人”对于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特定的定语与特定的名词衔接,就构成一系列意象,所表现的就不是客观的景,而是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省略了动词和一切表示语法关系的词,只罗列名词或名词片语以塑造意象的名句是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而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4、时空关系的处理,最适于表现秋思。就空间说,那充满人物感受的

景不是断肠人故乡的景,而是天涯的景。就时间说,那不是早晨或中午的景,而是昏的景。如果是故乡的景,再萧条也不会增加断肠人的多少愁思;而远在天涯的景,情形就大不相同。如果是秋天早晨或中午,断肠人还没有今夜宿谁家之类的问题;而昏之时,情形也就大不相同了。

5、《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这幅图,是随着抒情主人公的脚步、视线和思绪展开的。“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尽管在结尾,但实际上是贯穿全局的主线,读《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一开头就应该想到它,并且跟着“断肠人”在“天涯”漂泊的足迹进入画卷。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写的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一出爱情悲剧。陆游二十岁左右时与表妹唐婉结婚,俩人相爱很深。但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结婚才一两年,陆游便被迫与唐婉离婚而另娶王氏,唐婉也改嫁了赵士程。陆游三十一岁时,到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沈园游玩,偶遇唐婉夫妇。唐婉派人给陆游送去酒菜致意。陆游回想往事,痛苦而又激动,就在花园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词。词的上片,回顾当年夫妻相爱的幸福生活和被迫离婚后的愁苦。下片写与唐婉偶然重逢的情景和他的复杂心情。

作者与唐婉既然是在春游中偶然重逢,很自然地,在回想过去幸福相处时,首先想起了当年两人共同赏春的情景。那时节,年轻的妻子用她那红润的、酥[sū]油般细腻的手,深情地给自己斟上一杯上好的黄縢[téng]酒,也就是官酿的以黄纸封口的黄封酒。两人举目观赏,只见满城春意盎然,红色的宫墙旁边杨柳飘拂。作者只用了三句话,选择了这样一个印象最深、和今天形成尖锐对照的生活场面,就把当初俩人的感情和美满生活写出来了。接下去,作者用东风来比喻他的的母亲说,由于东风的冷酷无情,破坏了自己美满的婚姻,失去了欢乐。于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离索,就是离群独居的意思。)只落得满腔愁苦,几年来一直在孤独中度过。上片以“错、错、错”结束回顾,表示了他对当初屈服于封建家长的压力被迫与妻子离婚的沉痛悔恨。

今天的重逢又是怎么样不同的情景啊!春天虽依然如旧,可是“人空瘦”,那可怜的妻子比起当年已经憔悴了许多。这消瘦的容貌正同当年的红酥手相对照。“空”,是徒然的意思。这个“空”字,透露了作者对唐婉的心疼和关切。我们好象听到作者在暗暗地对她说,你又何苦这样无益地拆磨自己呢!这时的唐婉,已哭得象泪人一样了。她“泪痕红浥鲛绡透”。浥[yì],沾湿。

鲛绡[jiāoxiāo],古代神话故事中的鲛人(即人鱼)所织的精美纱绢。这里指唐婉用的手帕。陆游看到,唐婉痛哭不止,沾有胭脂的泪水,已将她的手帕湿透了。

不仅人有变化,在伤心人看来,景色也大为不同。尽管同样是春天,但桃花已经雕落,花园里的池台楼阁也很荒凉,再也不是充满“春色”的景象了。上片对昔日赏春的描写,是充满了欢乐和生意的情景交融;现在花园重逢的场面,则是充满辛酸与凄凉的情景交融了。看着此情此景的陆游,他当时心中又作何感想呢?“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古人为了表示爱情的坚定不移,常常指山为誓,即“山盟”。“锦书”是指表达爱情的书信,这是由古代一个女子用锦缎织上文字给她的丈夫表示情意的典故而来。这时的陆游,内心非常矛盾:虽然他对唐婉仍然深爱在心,但是现在大家都已经各自婚嫁,为礼法所限,再也难以向她表示自己的爱情了。他只能无可奈何地接受这一个悲剧的现实。“莫、莫、莫”。“莫”,是罢了的意思。他这连声“罢了”的悲叹,和上片的“错,错,错”的悔恨相呼应,读起来好象有什么沉重的东西在一下一下地敲打着读者的心弦,向封建礼教发出了悲愤的控诉。

首先要看诗中有没有修辞手法,比如借代、比喻,排比等。然后可对所描写的是发表议论,比如“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运用举例,把其特点表现出来了,使景物优美,自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