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四大名旦(京剧四大名旦英语介绍)
京剧四大名旦是谁?
(梅兰芳(1894—1961年),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1年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探花。代表戏京剧有《》、《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梅兰芳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一)四大名旦梅兰芳,程京剧又称京戏,在又称平剧、国剧,是戏曲曲种之一。以为中心分布,遍布全国。京剧是十九世纪中期,融合了徽剧和汉剧,并吸收了秦腔、昆曲、梆子、弋阳腔等艺术的优点,在形成的。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四大名旦英语介绍)
京剧四大名旦(京剧四大名旦英语介绍)
京剧的四大名旦是什么?
梅兰芳,程砚秋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尚小他对唱和念的要求非常严格,认为唱要“以有限的腔调曲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而念白在与观众交流时“比歌唱更直接、更有力一些”。为此,他主张唱和念时生活感和艺术性两者结合,协调融洽,并与表情、身段的真实自然相一致,互为表里。这正是荀派表演的特殊风格。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在唱腔艺术方面荀慧生大胆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昆、梆、汉、川等曲梅兰芳的一生,体现了不断革新、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他将诸多艺术领域的创作思想融于了京剧艺术舞台表演之中,使京剧旦行的唱腔、表演艺术臻于完美的境界,成为旦行中影响深远的流派。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能体现梅派艺术代表剧有《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等。调旋律,大胆创新。这不是简单的一曲多用,而是从生活出发,从人物感情与心境出发,字正腔圆,腔随情出,令人着迷。云,荀慧生。
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谁?
这一段表演,因为身段是静止不动的,一般人演来很容易僵,但他则不然,尽管他那时的姿态也是静止的,而且是站在连歌带舞的柳梦梅的身边,然而观众却能从这亭亭玉立的身躯中感觉到埋藏在她心灵深处的爱情的冲动。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梅兰芳、程砚《红鬃烈马》、《祭江》、《南天门》、《雁门关》、《彩楼配》、《长坂坡》、《赶三关》、 《大登殿》、《二本虹霓关》、《四郎探母》、《女起解》、《头本虹霓关》、 《儿女英雄传》、 《六五花洞》、《八蜡庙》、《打渔杀家》、《游龙戏凤》、 《穆柯寨》、《天河配》、《四五花洞》、《桑园会》、《破洪州》 、《樊江关》、《枪挑穆天王〉、 《琵琶缘》、《审头刺汤》、 《全部王宝钏》)、 《回荆州》、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
四大名旦的老师王瑶卿给每个人一个字的评价:梅兰芳的相(艺术形象好),程砚秋的唱(唱腔好),尚小云的‘棒’(武功好),荀慧生的‘浪’(浪漫)。”四人当中以梅兰芳的成就,影响。
梅兰芳的眼神
梅兰芳生来并不好看,他的双眼因为眼皮老是下垂,眼神不能外露,后来碰巧爱养鸽子,每天放飞训练,经过天天“举目远眺”京剧中把女性统称为“旦”,其中按照人物的年龄、性格又可细分为许多行当,饰演大家闺秀和有身份的妇女称为“正旦”,正旦在京剧中俗称“青衣”,这就是因为正旦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的长衫而得名。京剧《窦娥冤》中的女主角窦娥就是典型的青衣角色。青衣的表演庄重娴静,秀雅柔婉,以唱功为主,一般说来,青衣的唱腔旋律优美,细腻婉转。锻炼,治好了这个毛病。而在戏中,他的对手演员曾说“一接触他那明如秋水的双瞳,整个身心都会感到很大的震动,好像一股巨大的暖流贯穿全身”。
谈到梅兰芳的眼神,便不得不提他在《游园惊梦》中扮演的杜丽娘。《惊梦》一场,因为表现的不是普通的梦境,似真非真,似幻非幻,似虚非虚,似实非实,所以杜丽表演也要与此相适应,既不能过实,又不能过虚。
过实则易于损伤梦的意境,过虚又极易于流于轻浮,的表演是在缠绵中表现出一些飘忽感。当柳梦梅唱“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一支【山桃红】的时候,杜丽娘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都是抬着手以袖遮面,满怀少女的娇羞,谛听情郎倾诉心中的爱慕。
在“似水流年”的行腔中,秋波暗送,与柳梦梅投来的含情脉脉的目光像闪电似的一触,柔情蜜意,令人荡气回肠。
近代京剧史上的四大名旦是?京剧中的角色分哪几种?表演四功又是?
尚小云 (1900年1月7日一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邢台市南宫市。1900年1月7日出生。京剧表演艺术家, 京剧旦角,京剧演员,是具有深远影响的京剧表演艺术,现代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是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近代京剧史上的四大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15年4月至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狱鸳鸯》《思凡》等11出戏。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演出,并荣获美国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50年任京剧院、1951年,任戏曲研究院,1953年,任戏剧家协会,1959年,加入,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病逝。享年67岁。名旦是?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4位京剧男旦角的合称
京剧中的角色分哪几种?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行当
表演四功又是?
京剧表演有“四功”:唱、念、做、打。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
角色:生,旦,净,丑。
五法:手,眼,身,法,步。
京剧有哪些流派 代表人物在现代有哪些?
京剧流派是指京剧演员运用自己的表演技巧,在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与其他演员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征。
京剧在1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风格特色的表演流派。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20世纪20年代以后成名的旦行演员。
(二)四小名旦
李世芳、张君1966年夏天,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接着又被勒令去劳动改造,有一次终于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后,他原有的旧病更加了。由于家人都受牵连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个人蜷缩在小黑屋里。1968年12月26日,荀慧生病故于,享年68岁。秋、毛世来、宋德珠等20世纪30-40年代成名的旦行演员。
(三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他还十分注重道白艺术,吐字清晰,声情并貌,他创造出融韵白、京白为一体的念白,韵调别致,具有特殊的表现力。表演方面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许多少女、的艺术形象,具有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娇雅妩媚、清秀俊美、风格各异。)四大须生
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1966年5月,尚小云正在为编演革命现代京戏《秦岭长虹》和改进戏校教育奔走,岂料自己一夜之间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而被关押批斗。1976年春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家人连忙送他到医院抢救,后因心病再次发作,于4月19日逝世。享年76岁。马连良等20世纪20年代成名的京剧老生演员。
(四)后四大须生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20世纪40年代的京剧老生演员。
此外,省行中的流派还有谭(鑫培)派、汪(桂芬)派、麒(麟童,周信芳)派。净行中的流派有金(少山)派、裘(盛戎)派。丑行中的流派有文丑肖(长华)派、武丑叶(盛章)派等。
下列不属于京剧“四大名旦”的是()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A.梅兰芳
1927年6月20日,听花,即辻武雄,,在《顺天时报》举办评选“名伶魔力对决”,刘喜奎夺魁,鲜灵芝次之;在"首届京剧旦角演员"活动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顺天时报》还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梅派的百年江山。B.尚小云
正确:C
程砚秋的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传统戏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等侧重唱功的青衣戏,也有<游龙戏凤>、《虹霓关》、《弓砚缘》等侧重于表演念白和武功的花旦、刀马旦戏。他的昆曲戏《闹学》、《游园惊梦》、《思凡》等也极具功力。由于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等人辅佐,他编演了《红拂传》、《花舫缘》、《鸳鸯冢》、<青霜剑>、《春闺梦》、《荒山泪》、《文姬归汉》、《锁麟囊》、<女儿心>、《亡蜀鉴》、《碧玉簪》、《马昭仪》、《玉镜台》、《赚文娟》、<聂隐娘>、《梅妃》、《沈云英》、《孔雀屏》、《玉狮坠》、《龙马姻缘》、《梨花记》、《棒》、《勘情记》、《陈丽卿》等一批新戏。中华成立以后,他还改编了《窦娥冤》,编演了<英台抗婚>。解析:京剧四大名旦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京剧四大名旦都是谁
程砚秋——“唱”京剧四大名旦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和荀慧生。
下列不属于京剧“四大名旦”的是()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京剧四大名旦为知名,他们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尚小云出科以后,先后从孙怡云、张芷荃学戏,又得益于陈德霖。并从王瑶卿、路三宝学花旦戏,随李寿山、陆金桂等学昆曲。所从师者,均为老成典型。因而早年即为文武昆乱不挡的出色旦角,而尤以其青衣戏为观众认可,被公认为“青衣正宗”。梅兰芳
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首、创立梅派艺术。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脚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并先后培养、学生100多人。
创立梅派
梅派形成初期
梅派的创立
梅兰芳旦行立派也是从“梅派”开始的,而京剧行当中梅兰芳擅演的是“旦”,故梅兰芳是旦角创艺立派的人。
梅兰芳通过不断的努力,终于集京剧旦角艺术之大成,融青衣、花旦、刀马旦行当为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唱腔,世称“梅派”,影响很大。
梅派的创新
梅兰芳所创新的京剧梅派艺术,不仅是京剧与整个戏曲艺术的高峰,而且还位列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梅派艺术的发展,自是得益于时代的机遇,当时精英荟萃,戏楼茶馆云集,在梅兰芳缀玉轩聚集的 “梅”也各显其长,盛举共襄,进而成就了当时梅兰芳的梅派艺术。
艺术戏剧融合
戏剧在服装、道具、化装、表演上综合起来可以说是活动的水墨画,梅兰芳深知应该从绘画中吸取对戏剧有帮助的养料。于是他研习作画并向一些绘画名家求教,其中包括齐白石,而齐白石又非常喜爱梅兰芳的戏剧。齐白石对梅兰芳而言是亦师亦友。梅兰芳将艺术和生活,和兴趣走到了一起,让传统书画走进戏剧,扩展了艺术领域,同时将原有的艺术壁垒打破,开创出新的出路,并将这种新式事物传到了国外。
梅派传承
所以在梅派艺术的传承上,梅兰芳之子梅葆玖,深得其父教诲和指导,作为梅派艺术的领物,京剧界举足轻重的男旦演员,梅葆玖在致力于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工作中,深切感受到男旦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为之积极努力着。
戏曲理论
梅兰芳一生主要从事京、昆表演,创作了一批时装戏和古装戏,加工整理了一批传统戏,如《牢狱鸳鸯》、《宦海潮》、《邓霞姑》、《一缕麻》、《嫦娥奔月》等。他对戏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之于戏曲理论的贡献仅是其中一面。
梅兰芳提出了“戏剧之三要点”。点,西方戏剧与戏剧的隔阂是可以打破的。第二点,戏剧的一切动作和音乐等,完全是姿势化。所谓姿势化,就是一切的动作和音乐等都有固定的方式。例如动作有动作的方式,音乐有音乐的方式,这种种方式,可作为艺术上的字母,将各种不同的字母拼凑一起,就可成为一出戏。但是戏的演员们,都不被这种字母所束缚,他依旧可以发挥他在艺术上的天才与创造,《》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第三点,(戏)未来之趋势必须现代化,并不一定是戏剧、本体的现代化,是要使剧中的心情和成为现代化,如背景与灯光也可使其成为姿势化,使其有固定的方式来表现剧中各个情绪,这是戏剧今后可试验的途径。
这三点很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可以为的京剧传承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梅兰芳先生的理性阐述,根植于中华民族文艺理论的沃土之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是一份难得的戏曲理论遗产,不仅对梅兰芳京剧表演理论体系的总结至关重要,而且丰富了戏曲表演理论体系,值得深入总结研究。
艺术影响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精心钻研,勇于革新,创造了众多优美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曲目,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深受国内广大观众的喜爱,并在上享有盛誉。梅兰芳的艺术成就,对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主要作品
《空谷番》、《摘缨会》、《汾河湾》、《别宫》、《法门寺》、《金红蟒》、
尚派艺术
尚小云是京剧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艺术经历,恰与京剧鼎盛时期相始终,是京剧中后期历史的见证人和参与者。
尚小云天赋。其嗓音宽亮,扮相俊美,身材适宜。尤以中气充沛、调门高亢、久唱不衰为难能可贵。由于其声高劲圆亮,以刚为主,很适宜传统青衣的唱法,是以早年初搭各班,以“二祭”——《祭江》、《祭塔》及《玉堂春》、《探母》等唱工剧青衣戏享名于时,故有“铁嗓钢喉”之誉。
青衣一行,传统上多演“贞节烈女”,其唱法不仅要求清亮娇脆,还须有阳刚喷薄之音。自胡喜禄开创阴柔一路唱法以后,阳刚一路渐有不敌之势。而孙怡云、陈德霖等均准老派,以阳刚为胜。尤其是陈德霖,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优点,同时讲究刚柔兼济,开创了青衣一行新的演唱格局。
与四大名旦中其他几位一样,尚小云在京剧旦行各领域都有所涉足,无论青衣、花旦、刀马甚至武旦,都能胜任愉快;但他的不同之处,是并不致力于打破这些行当的表演界限,而是在每一个特殊环境下,都以不同的行当适应表演的需要。在《探母》中,尚小云早年演公主,后来又演太后,他都恪守行当规范,公主以旗装花衫应工,而太后则完全是青衣典型。又如《全部红鬃烈马》,尚小云在《武家坡》演王宝钏,在《大登殿》则演代战,亦是青衣、花衫分明,决不含混。
主要剧目
《二进宫》、《祭塔》、《昭君出塞》、《梁红玉》《汉明妃》、《梁红玉》、《乾坤福寿镜》、《银屏公主》、《御碑亭》、《虹霓关》、《打渔杀家》、《武家坡》、《墨黛》。
程砚秋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一1958年3月9日)京剧表演艺术家,京剧旦角,京剧艺术,京剧演员,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男,程砚秋原名承麟,满族索绰罗氏,满洲正黄旗人。人,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
艺术特色
程派的唱腔别具一格。他严守音韵规律,随着戏剧情节和人物情绪的发展变化,唱腔起伏跌宕,节奏多变,要求达到“声、情、美、永”的高度结合。他的表演非常细致深刻,讲究舞台表现形式的完整与美感,同时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程砚秋在艺术创作上,勇于革新创造,舞台表演唱腔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幽咽婉转、若断若续的唱腔风格,形成的特点。他创作的角色,典雅娴静,恰如霜天白菊,有一种清峻之美,后成为“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在表演上无论眼神、身段、步法、指法、水袖、剑术等方面也都有一系列的创造和与众不同的特点,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流派,全面展现在京剧艺术舞台上。程砚秋注重借鉴兄弟姊妹艺术,融合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是众多艺术中较为突出的一位。
代表作品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京剧表演家,“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祖籍河北东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用荀慧生为名。荀慧生功底深厚,戏剧宽广,融京剧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的表演于一炉,兼收京剧小生、武生等行当的技艺,到30年代逐渐形成风格新颖、独树一帜的“荀派”艺术。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代表作为《元宵谜》、《棋盘山》等,与杨小楼、尚小云、谭小培一起称为“三小一白”,有“无旦不荀”的美誉。
艺术特色
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他有不少精彩的唱段,成为荀派的必修课目。他的唱腔委婉动听,俏丽多姿,声情并茂,感人至深。他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新腔;广采博收,吸取其他剧种唱腔的长处,设计新腔。如《红娘》中那段“反四平调”脍炙人口。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
荀慧生长年与陈墨香、陈水钟合作,编演了大量的新戏,在排演中得到王瑶卿的大力帮助。他演出的剧目有三百多出,大致有以下三类剧目:一是《绣襦记》、《一绺麻》《丹青引》、《红娘》、《勘玉剑》、《钗头凤》、《鱼藻宫》、《红楼二尤》、《荀灌娘》等新编演的剧目;二是《贩马记》、《玉堂春》、《十三妹》、《得意缘》等增益首尾的传统剧目;三是从梆子移植为京剧的《花田错》、《元宵谜》、《辛安驿》、《香罗带》等将近四十出戏。其他剧目还有《杜十娘》、《金玉奴》、《卓文君》、《胭脂虎》、《霍小玉》等。
京剧中的四大名旦都是谁
梅兰芳,出生于荀慧生的表演熔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表演于一炉,根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需要,吸收小生、武小生及其他行当的表演技巧,甚至将外国舞蹈步法融于其中。他根据自己的天赋条件,在唱腔、身段、服装、化妆等方面进行大胆的革新。他表演人物非常注意刻划心理状态,重视角色的动作,提倡旦角动作要美、媚、脆。他强调旦角每个动作都要给人以美感,要求演员把女性的妩媚闪现于喜、怒、哀、乐、言谈举止之中,同时身段动作变化多姿,尤其讲究眼神的运用,角色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使观众醒目,演员一出场就光彩照人,满台生辉。所以他的表演感情细腻,活泼多姿、文武兼备,唱做俱佳。京剧世家,在五十多年实践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他创造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代妇女的典型形象,梅派代表作有《宇宙锋》《》《断桥》《奇双会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霸王别姬》和《穆桂英挂帅》等;
程砚秋,受师于梅兰芳,讲究音韵,注重四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妇女的悲惨命运;
尚小云1927年,《顺天时报》举办评选首届凉剧旦角演员,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成为京剧界中的一代传奇。 他们独特的表演方式和唱腔,形成了京剧旦角的四大流派,梅、尚、程、荀,经典剧目代代流传。四大京剧流派分别是以芳华绝代之梅兰芳、声情美水之程砚秋、钢喉咙嗓之尚小云、博收广采之荀慧生为代表所创造的。,嗓
京剧四大名旦分别是谁?
尚小云在演唱上,直接继承了阳刚一派的传统,早期恪守传统青衣“口紧字松”的唱法,其后受陈德霖影响,于刚健中辅以婀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的发音上抗下坠,对比鲜明,注重气势,给人纵横捭阖、拔险攻坚的刚劲之美,传统青衣“节节高”的唱法,在他能举重若轻。尚小云在唱工中,不但不像后来旦角每每减少词句,有时还按老派唱法增多唱词。 如《玉堂春》,一般在“惊动乡约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是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他们的艺术,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和地保”后面,即接“拉拉扯扯到了公庭”,他却接上“一旁又来了两个官人,一个拉来一个扯”,然后才接“拉拉扯扯”一句。京剧四大名旦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
京剧形成初期,以梅巧玲为代表的一代老前辈艺术家开启了京剧男旦艺术的篇章。梅巧玲开创的梅派艺术,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提高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成为了梅派男旦的重要奠基人。到第二代梅派传人梅巧玲之子梅竹芬承父衣钵,良好地继承了梅巧玲的唱法,他对梅派艺术的传承功不可没。程砚秋(1904—1958年),原名承麟,满族,后改为汉姓程,初名程菊侬,后改艳秋,字玉霜。1932年起更名砚秋,改字御霜。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鸳鸯冢》、《荒山泪》、《青霜剑》、《英台抗婚》、《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封建妇女的悲惨命运。
荀慧生(1900—1968年),祖籍河北东光,初名秉超,后改名秉彝,字慧声,1925年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起改名为荀慧生,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花旦、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红娘》、《金玉奴》、《红楼二尤》、《钗头凤》、《荀灌娘》等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