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变换之旋转》教案

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西师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到的。本活动所展示的正是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复杂图案的过程。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能正确区别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

1、概念

(1)钟表的指针在不停的转动,从3时到5时指针转动了多少度?请画图表示

(2)像这样,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 旋转 ,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称为旋转中心; 称为旋转角

(3)如何找到旋转角?

2、性质

你能根据图形总结出旋转的性质吗?

3、画图研究

将三角形ABC完成以下旋转画图

1、以B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60°

2、以AC中点为中心,把这个三角形旋转180°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

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

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3、学习例题3

(1)与学生共同完成其中的一道题,余下的由学生完成。

(2)对于有错误的学生,在全班进行讲评。

4、学习例题4

(1) 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4)课件演示画图过程,并帮助学生订正。

三、课内练习

四、课学习重点 掌握正方体的特征,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后作业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

(2)先说一说画图的步骤,再来画图。

(3)让学会先选择几个点,把位置定下来,再来画图。

1、第6页2题。

2、第9页4题、

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通过动手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板书设计:

旋 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变换之欣赏设计》教案及教学反思

这位同学既能给出判断结果,又能说出判断的理由,非常好。

【 #教案# 导语】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师:那你将怎么做?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 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1、注意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新颖、生动、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学习;

3、充分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感官进行,从而吸引学生注意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4、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我由图形的美引申到生活中要做到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既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但在教学没有充分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异,在设计图案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统一要求让学生都使用彩笔绘画、涂色,而不是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如剪拼、等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工具,完成各自的作品。以后在教学中要把学生的个性异考虑在其中,对学困生要求不要过高。一达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约分与公因数》教案

《约分与公因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概念。

2.能了解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因数的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

3.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过程,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教学重难点

公因数的求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六、作业旧知,为新知打好铺垫

1、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因数的知识,你3.动手作,交流后展示成果。能举例说一下什么叫做一个数的因数吗?(学生举例。)谁还能像刚才那位同学举例说一下?

2、理解了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8的因数有哪些吗?(找同学回答)师:这位同学找全了吗?这位同学做到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你能介绍一下你找因数的方法吗?表扬:讲的太清楚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或:思考一下,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才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哪位同学能用这样的方法找出12的因数呢?

师:看来大家对因数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的牢固,今天要学的新知识就和因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创设情境,动手作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通过做一个小游戏来学习新知识。

1、教师出示7张数字卡片。(1、2、3、4、6、8、12)

(1)请7位同学上台任选一张卡片。记清你卡片上的数字,把你的数字卡放在胸前,面朝大家。

(2)是8的因数的请站在左边,是12的因数的请站在右边。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位同学是两面派?(有)是哪几位同学?

这三位同学请站到中间来,老师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是两面派呀?

(3)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几位同学是两面派?(有)是哪几位同学?

这三位同学请站到中间来,老师采访一下,你们为什么是两面派呀?

(4))师问:你们发现了吗?

(5)师:1、2、4既是4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用句简单的话说:1,2,4是8和12公有的因数,8和12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6)师问:同学们观察,8和12的的公因数是几呢?(4)

(7)4是8和12的公因数,我们就把4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8)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公因数》。

(9)板书课题:公因数。

(10)除了用上面这种方法表示公因数

我们还可以用前面学过的圈的形式表示。

(三)、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小组合作:求出18和27的公因数。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因数和公因数,那你能试着求出18和27的公因数吗?

合作要求:(四人一组)

(1)讨论用什么方法求出两个数的公因数。

(2)在答题纸上写出你们组是怎样找这两个数的公因数的。

2、汇报交流反馈。

方法一:现分别写出18和27的因数,再圈出公有的因数,从中找出公因数数。同学们真是太棒了!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方法二:先找出18的因数:1,2,3,6,9,18.再看看18的因数中有哪些是27的因数,看哪个。(或者是:先找出27的因数:1,3,9,27;再看看27的因数中有哪些是18的因数,看哪个。)

方法三: 先写出18 的因数:1 , 2 , 3 , 6 , 9 , 18 。从大到小依次看18 的因数是不是27 的因数,9 是27 的因数,所以9 是18 和27 的公因数。

4、这些方法都属于列举法,在解决问题时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5、观察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它们的公因数,你有什么发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它们公因数的因数。)

(四)、拓展延伸。

刚才,同学们表现得都特别的好,接下来是不是会表现的更出色呢?

老师相信,接下来你们会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的自己!

1、求出 4和8、16和32的公因数 ,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发现概括总结,并课件出示发现: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因数,他们的公因数是较小数

2、求出 2和7、8和9的公因数,思考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它们的公因数就是1.

3、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公因数共有3种情况。

(3种:成倍数关系的;公因数只有1的;一般情况。)

(五)、巩固提高。

刚才大家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数学才能,还突显了自己的探索能力,那么,我相信老师带来的这些问题同学们就更不在话下了。

1. 填空。

(1) 10 和 15 的公因数有 _____________。

(2) 14 和 49 的公因数有 _____________。

2. 选出正确的编号填在横线上。

(1) 9 和 16 的公因数是______。

A. 1 B. 3 C. 4 D. 9

(2) 16 和 48 的公因数是______。

A. 4 B. 6 C. 8 D. 16

(3) 甲数是乙数的倍数,甲、乙两数的公因数是______。

A. 1 B. 甲数 C. 乙数 D. 甲、乙两数的积

3、写出下列各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1) (4) (18) (3)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要结束了,能说说你们的收获吗?

同学们的收获真多,除了用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列举法求两个数的公因数,老师这里还有两种更简便的方法求公因数,给大家分享一下。

一种是:分解质因数求公因数的方法,课件演示。

另一种是:短除法

这两种方法我们只是了解一下,在这里就不具体研究了,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可以自学教材61页的这部分知识。

《约分与公因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约分和简分数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约分。

3、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恒等变换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简分数的意义。

2.掌握约分的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难点:

能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简分数。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概念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让老师先来考考你吧!

课件出示:

指名回答

追问:这里的2和3是分子分母的什么?(公因数)

师:你能说一说这是根据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解决的吗?

生:分数的基本性质

指名回答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分数的基本性质吧!

师:再来想一想怎样直接把18/24化成和它相等的3/4呢?(课件出示)

生:分子分母同时除以6.

师:这里的6是分子分母的什么?(公因数)

师:大家观察一下,我们把18/24变成9/12和3/4以后分数的分子分母比原来怎么样了?

生:变小了

师:分数的大小变了吗?

生:没变

引出概念: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

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约分的概念。

生齐读。

师:你认为在约分的概念里哪句话重要?

汇报:分数的大小不变

分数的分子分母都比较小

(板书这两句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约分的有关知识!

· 探究约分的方法

1. 课件出示例4。

把24/30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师:同学们先想一想,按照题目要求也就是把24/30怎么样?为什么?

汇报:把24/30约分,因为题目要求把这个分数化成分子分母比较小,而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这就是约分。

(鼓励,看来你对约分的概念理解的非常深刻)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对24/30进行约分,把约分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师巡视指导。

汇报并说出约分的方法。

(课件出示四种方法)。

师:同学们约分的方法可真多!谁来说一说这里的2﹑3﹑6是24和30的什么数呢?(公因数)

师:也就是说约分的时候我们要用什么数去除分子和分母?

生: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

师:这就是约分的方法

课件出示:(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

师:我们先来看前两种约分的方法,这里约分后的结果12/15和8/10还能继续约分吗?

继续约分之后是多少?

生:继续约分之后是4/5

追问:4/5还能继续约分吗?

生:不能,因为现在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分子分母不能变的更小。

回答的非常棒,请把掌声送给他!

师:也就是说约分时能用公因数1去除分子分母吗?(不能)

这样看来约分的方法(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去除)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生:1除外。(课件出示)

师:像4/5这样,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叫做简分数。(板书)

强调:在约分时我们通常要约成简分数。

师:你还能举出一些简分数的例子吗?

生思考后汇报,并说出为什么是简分数。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约分后等于简分数4/5的这两种方法,第三种方法经过几次约分得到4/5?(两次)

第四种方法呢?(一次)

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能说说你的理由吗啊?

生:我更喜欢第四种,因为它一次就能约成简分数。

师:你能给大家说说这里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了谁?

生:分子分母的公因数

你说的非常棒!请把掌声送给她!

师:在约分的时候,如果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就用公因数去除,这样一次就能约成简分数。

2. 对于这两种约分成4/5的方法我们还有更简便的写法,请同学们结合着问题自学这种简便写法。然后试着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指名汇报

师同步板书。

· 巩固练习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简分数以及怎么样把一个分数约分成简分数,老师这儿有一组分数(出示课本65页“做一做”题),你能用你的火眼金睛找到哪些是简分数吗?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强调什么是简分数。

剩下的分数你能用刚学的简便写法约成简分数吗?请完成在课本上。

指名回答,说出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

2. 老师这儿还有两行分数,你能继续把不是简分数的化成简分数吗?请大家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先约分再连线。

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下面让我们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吧!

指名读题。

完成。

汇报。

强调按要求用简分数表示。

2. 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这儿有两组分数,(课件出示)

问:它们的分母相同吗?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吗?

思考。

指名回答。

强调用约分的方法。(对于用把分子分母变大的方法也给予赞赏)。

四.全课总结

一节课的时间马上到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汇报。

师:同学们今天的收获可真多!在浩瀚的分数海洋里,简分数就像一粒粒的金子,通过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简分数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读懂折线统计图上所表示的数据,学会分析数量变化情况。

2.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 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并能进行比较。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归纳复式统计图的特点。 2.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要想有强壮的体魄,那课余时间我们应该积极参加什么呢?(体育锻炼) 很好,那你们知道队在历届亚运会上获得了多少枚吗?

生:不知道。

师:电脑博士帮助我们整理了一组详细的数据,请看(出示队在9至14届亚运会上获得的信息。)(课件:第9—14届亚运会获情况表)

师:(指着课件)这是一张什么?

生:单式统计表。(提醒学生标题不能漏)

师: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还是掌握得很好。

二 新授

师:同学们你们从这个统计表中,能直观的看出队在9至14届亚运会上枚数的增减变化吗?

生:不能。

师:聪明的你思考一下:怎样才能让别人直观看出队获得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生:可以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你能说说为什么要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吗?

生:因为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据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反应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师: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可以制作一幅单式折线统计图,来反应队获得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课件出示:一张统计图)

师:接下来哪位同学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折线统计图?

生5:描点、标上数据、(把所有的点都找出来后)连线。

师:你回答得很完整,真棒!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刚才发的那张练习纸,请根据大屏幕上的统计表,把这张统计图补充完整。现在动手画。

(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学生,并选两位学生的作业展示)

师:从一张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

师: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但是,我们在清楚自己的同时,还要注意了解我们的对手。俗话说的好“知已知彼,百战不殆”,那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韩国队是什么情况呢?

师:电脑博士也帮助我们整理了一组详细的数据。那我们要怎样得到韩国队在第9——14届亚运会获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呢?

生:可以在刚才的统计图上再作出韩国队的折线图。

(课件:韩国队获折线统计图)

师:那你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你认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生:,制作起来不是很困难;第二,可以方便的比较出两个的枚数的变化情况;第三,还很环保(节约用纸)。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让我们方便的找出了中、韩两个之间的增减变化情况。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拿出刚才那张练习纸,刚才你们已经作出获折线统计图,在画韩国获折线统计图之前,聪明的你先思考一下:你怎样区分、韩国?考虑好的同学动手画。

(教师巡视,帮助个别学生,并选两位学生的作业展示)

师:你是怎样区分、韩国这两条不同的折线统计图的?

生:韩国用虚线(点虚线按钮);韩国用不同颜色(点红色按钮)。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张统计图完整吗?

生:不完整。

生:把标题改完整。

师:你真细心!

师:谁有更好的建议:让别人很清楚地知道这条折线表示获情况,这条折线表示韩国获情况?

生:在右上角注明:——表示;......表示韩国

师:这叫作“图例”。

师:同学们想得很周到!制作一幅这样的统计图,不能少了标题和图例。标题可以告诉我们这幅统计图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图例(指着说)可以告诉我们图中的折线含义是什么。

我们刚才制作的这样一幅统计图有它的名字。叫:复式折线统计图(点题) 板书(课件:点题)

师:从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

生:,,,,

师:那谁来说一说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相同点:制作方法大体相同,都是先找到点,再写数据,连线。 不仅可以看出数据的多少,还可以清楚地反应出数据的增减变化。

生:不同点: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方便的分析两个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多了图例。

师:你的回答很全面,说明你上课很认真!

师:现在大家看到这张练习纸的第二页。完成这道题。

三 巩固练习

某地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学生动笔做,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师:你要看哪一条折线? 你是从哪里得出的?

师:

总结:

师:你今天有什么收获?(复式折线统计图)它的特点是什么?

(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一样,不仅能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更能便于比较。)

同学们今天开动脑筋,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大家都表现得很好,老师真替你们感到自豪。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三篇

4、图形对折后你发现了什么?谁先说?(可能的回答:对折后两边一样或对折后两边重叠)

【 #教案# 导语】3的倍数特征比较隐蔽,学生易受2和5倍数特征的观察定式、思维定势的影响,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篇一】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基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 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按照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行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判断下列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 5679 518 90 1111 20373

2、58 115 207 210 45 1008

有因数3的数:( )

有因数2和3的数:( )

有因数3和5的数:( )

有因数2、3和5的数:( )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篇二】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养理解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实践、合作交流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养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探究的条理性,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 158 200 87 65 164 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迅速判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老师用口算,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大家也一定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揭示课题)

二、猜想探索,归纳验证

1、大胆猜想: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交流猜想。(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定)

(2)整理认识。只观察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2、观察探索: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察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

(3)全班交流。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仔细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索发现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如果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现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判断、交流、得出结论。)

(2)集体交流。

教师说一个数。如342,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学生先用特征判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篇三】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3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学生评价补充。

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9999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2222 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完成,然后同桌合作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2、5、3的倍数特征》教案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2、5、3的倍数特征》教案(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

填一填:

1、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_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

是2的倍数,也叫_________。

2、个位上的数是________的自然数一定是5的倍数.

的个位上一定是_____。这个数小是 。

4、小的偶数是 ,小的奇数是 ,的偶数 ,的奇数 。

2的倍数有: 。

5的倍数有: 。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

偶数有: 。

奇数有: 。

。课件出示

师:用5、6、7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使这个数是2的倍数?说说什么样的数一定是2的倍数?可以摆成5的倍数吗?说说怎样摆?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生:口答)

师:可以摆成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观察这个数的个位。那么你能从个位上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揭示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又可以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3的倍数的特征的教学过程中来,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 生:汇报结果

1、课件出示:(学生填一填)

师:学生填在课本19页上,然后观察。 生:汇报结果

1 2 3 4 5 6 7

2、观察讨论(一):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3的倍数的个位上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呢?(课件出示) 生结论: 3,6,9是3的倍数,但12,15,18个位上的数就不是3的倍数。(出示课件)

师:根据一个数个位上的数字,能确定一个数是3的倍数吗?(不能)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3、观察讨论(二):3的倍数12和21。(课件出示)

谈话:比较观察这两个数,你能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生:数字相同,数字排列的顺序不同)

师:在3的倍数中,再找几个数,把他的数字顺序改变一下,看看是不是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是一个3的倍数。

师:在不是3的倍数中,也有这样的数,你能把他们一组一组地排列起来吗?(13,31;14,41;23,32;25,52;)这里又说明什么呢?

生:一个不是3的倍数,改变数字的顺序后,仍然不是3的倍数。

师:由此推想,3的倍数的特征和数字的排列顺序没有关系,那与这个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有关吗?这里到底有什么奥秘呢?

4、探索发现规律

(1)活动: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些小棒和一张数位卡,我们在数位卡上分别来摆几个3的倍数,看看分别用了几根小棒。现在请你在3的倍数中任意选几个来摆一摆,开始。

生:小组中完成并记录,然后汇报,教师板书如:12:1+2=3

师:有什么发现?(是3的倍数)

(2)活动:下面我们反过来试试看,请你数出21根小棒,摆成一个两位数,看看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作后汇报结果21:2+1=3)

师:现在你猜想什么样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猜想:3的倍数,它的各位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3)活动: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举例,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

5、出示总结: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使学生在观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观察——再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活动的方式,减缓学生在概括时的思考难度。教学时,学生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完整过程。由于学生在概括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只注意到了个位数,因此,学生在概括3的倍数时,也会很自然地寻找个位上的数的特征。但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经过进一步提示,学生观察发现: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

三、练习中提升认识

通过完成“做一做”,哪些数是3的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 明确方法: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可以先把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相加,看得到的和是不是3的倍数。

练习三,4、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在下面的( )里面“√”。

42 78 111 165 655 5988 ( ) ( ) ( ) ( ) ( ) ( ) 49 95 311 82 2037 2222 ( ) ( ) ( ) ( ) ( ) ( )

1、下面用数字卡片摆出的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在每个数后面增加一张卡片,使这个三位数成为3的倍数。

2、 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3、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习时,还可以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作业: 根据3的倍数的特征找出100以内3的倍数。

《2、5、3的倍数特征》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0、5、8、9、6,你会按要求组数吗?

(1)组成是2的倍数的五位数。

(2)组成是5的倍数的五位数。

(3)组成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五位数。

这三组数只需要考虑个位上的数。个位上是0、2、4、6、8的,即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的数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我们知道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二、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问:你能根据刚才想到的分数知识,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说说怎么列式解决吗??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三、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四、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图形变换之轴对称》教案

二、师:昨天同学们自己预习了真分数和分数,通过预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疑问呢?谁来说一说?

【 #教案# 导语】本章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图形与变换中重要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一)和(二)基础上来探索、研究、认识轴对称,学生能够通过欣赏、探索生活中的轴对称,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归纳总结的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作,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能准确判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3)能找出并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5)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根据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过程:

一、认识对称物体

1、出示物体:今天秦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这是我们学校的同学参加数学竞赛获得的奖杯。这时一架轰炸。这是海狮顶球。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物体,想一想它们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可能的回答:对称)

(但部分学生这时并不真正理解何为对称)

追问:对称?你是怎样理解对称的呢?

(可能的回答:两边是一样的)

像这样两边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物体,我们就说它是对称的。(板书:对称)像这样对称的物体,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吗?谁来说说看?

(可能正确的回答:蝴蝶、蜻蜓……)

(可能错误的回答:剪刀)

若有错误则如此处理。追问:剪刀是不是对称的?学生产生分歧,有说是,有说不是。剪刀两边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它不对称。但是沿着轮廓把它画在纸上,是一个对称的。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这些对称的物体,我们把它画在纸上,就得到这样一些平面图形。(出示)这些图形还是对称的吗?(是对称的)

同学们真聪明,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生齐说:对称图形)

(师在“对称”后接着板书:图形)

2、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又是怎样对称的?我们又怎样证明它们是不是对称图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为了研究这些问题,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你们看——

(师在黑板上贴出图形)

边贴边说:汽车图形、钥匙图形、桃子图形、蝴蝶图形、青蛙图形、竖琴图形、区徽图形。

这些图形都是对称的吗?(不是)

3、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能)谁愿意上来分一分?

你准备怎么分类?(分成两类:一类是对称图形,一类是不对称图形)

问全班同学:你们同意吗?(同意)

你们怎么知道这些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吗?(对折)

好,我们用这个办法试一下。谁愿意上来折给大家看的?自己上来,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折给大家看。

你们所说的两边一样、两边重叠,也就是说对折后两边重合了。

(师板书:重合)(若有说出完全重合则板书:完全重合)

请将对折后的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谢谢。

师指不对称图形。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把这些对称图形对折,发现对折后两边重合了,现在再请几位同学上来折一折不对称图形,看看这次又有什么发现?还是自己上来。

折后你发现了什么?(可能的回答:没有重合、对折后两边不一样)它们有没有重合?一点点重合都没有吗?

(有一点重合)

拿一个对称图形和同学折过的不对称图形比较。这个图形对折后重合了,这个也重合了,那这两种重合有什么不一样吗?

(可能的回答:这个全部重合了,这个没有)

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后全部重合了,也就是完全重合了!

(师在“重合”前板书:完全)而不对称图形只是部分重合。

好,谢谢你们,请将图形放这(不对称图形下黑板)

大家的表现非常出色,奖励一下我们自己,来拍拍手吧!

“一——二——停!”我们的两只手掌现在是——

(生齐说:完全重合)

三、认识对称轴,对称轴的画法

同学们都很聪明,课前你们都准备了彩纸、剪刀,如果请你用这些材料创作一个对称图形,行吗?

1、请将你创作的对称图形,慢慢打开,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中间有一条折痕)

大家把手中的对称图形举起来,看看是不是每个对称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些折痕的左右两边——(生齐说:完全重合)。

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有它的名称叫做“对称轴”。

(在“对称图形”前板书:轴)

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们叫做“轴对称图形”。

(师手指板书,边说边把“对折——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连起来)

现在大家知道了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呢?这个呢?他们都是——轴对称图形。接下来请你看着自己创作的图形说说。

谁来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可以上来拿一个轴对称图形说。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

2、师拿一张轴对称图形,随便折两下。

这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是的。师随便折两下。

谁来说说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那条?

(一条都不是。)为什么?

只有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折痕才是对称轴。

请你来折出它的对称轴。通常我们用点划线表示对称轴。

师。请你在所创作的轴对称图形上用点划线表示出对称轴。

四、平面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及它们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1、对于轴对称图形,其实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认识的一些平面图形中应该就有一些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先回忆一下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

(可能的回答: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梯形、三角形等等)(教师板书,适当布局)

同学们说的是否正确呢?用什么办法来证明?( 对折 )如果它是轴对称图形,那它有几条对称轴呢?

好,那我们就拿出课前准备的平面图形,用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注意如果它有对称轴请你折出来。

结论出来了吗?现在你的判断和刚才还是一样的吗?

3、问:你想汇报什么?学生汇报。教师机动回答,回答语可有:

看来,仅靠经验、观察得出的结论有时并不准确,还需要动手实验进行验证。

能抓住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错!

也许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但有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却是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以此类推……

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

讨论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时,我们既要考虑一般的图形,又要考虑特殊的图形。但是关于圆形,我们却无需考虑这么多,正如你所说的,所有的圆都是轴对称图形,不存在什么特殊的情况。看来,数学学习中,具体的问题还得具体对待。

(一般三角形、一般梯形、直角梯形、一般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正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等腰梯形(1条),正五边形(5条),圆(无数条)

4、用测量的方法找对称轴。

刚才,大家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了他们的对称轴,但是如果老师请你在黑板面上找出对称轴呢?

大家都有一张长方形纸,设它就是不能对折的黑板面,怎么画出它的对称轴?(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找出对边的中点,连结中点。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画出另一条对称轴。

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画出书上长方形的对称轴。(小组内交流检查)

五、练习

1、学习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在你身边的物体上找出三个轴对称图形。(瓷砖面、电视机柜、衣服、国旗?、凳面、桌面)

问:国旗是轴对称图形吗?

产生冲突。说明:不但要观察外形,还要观察里面的图案。

2、判断国旗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找数字中的轴对称图形

4、领略窗花的美丽,再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创作轴对称图形。教师可出示一些指导性。

选择一些贴到黑板上,出示“美”字。

总结:轴对称图形非常美丽,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服装、家具、交通、商标等方面的设计中,希望大家能够运用今天的知识,把我们的教室、把你的家以后把装扮得更漂亮。

篇二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5-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图形旋转的牲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度。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4人或6人小组,一个风车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轴对称变换,其实,图形的变换还有许多种,比如:平移,旋转等等。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旋转变换。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牲与性质。

1、认识线段的旋转,理解旋转含义。

(1)观察,描述旋转现象。

①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2”指向“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谁能说一说是怎样旋转的?

学生叙述:指针绕○顺时针旋转到30度到“1”。

板书:指针从“12”绕点○顺时针旋转30度到“1”。

师:想一想,为什么指针从12指向1就旋转了30度?指针走1个字旋转了多少度?2个字呢?你觉得怎样的旋转是顺时针?怎样的旋转是逆时针?

②多媒体课件出示钟表,播放动画。(指针从“1”指向“3”)

师:这次指针是如何旋转的?

学生叙述:指针从“1”绕○顺时针旋转60度到“3”。

③如果指针从“3”继续绕○顺时针旋转9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示钟表,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④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顺时针旋转180度会指向几呢?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出示钟晴,播放动画给予验证。

(2)小结

小结:要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不仅要说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要说清楚旋转围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2、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究旋转的牲和性质。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①师:这是什么图形?风车的旋转你见过吗?看!在风的吹动下,风车就要旋转起来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风车旋转起来了)

②师:请注意观察风车是怎样旋转的?

多媒体课件出示风车,播放动画。

师:从图1到图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③师: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针旋转多少度到图2呢?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④交流得出:风车从图1绕点○逆时旋转90度到图2。(板书)怎样才能知道风车旋转的角度呢?

(2)继续观察风车的旋转。

师:如果我们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逆时针旋转到图3,风车旋转了多少度?

(3)揭示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化呢?

得出结论:三角形的位置变了,三角形的形状、大小、点○的位置,对应线段的长度,对应线段的夹角没有变。

三、绘制图形,体验图形旋转的过程。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

1、出示例4方格图,与学生一起明确画图要求;

2、学生在方格纸上自主完成;

3、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4、小结画法。

根据旋转的性质,旋转图形对应线段的长度不变,对应线段的夹角不变,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可以首先确定对应线段,然后连线。

四、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感受旋转创造出的美。

1、师:生活中,有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旋转而来的,请欣赏第5页第1题,这些图形分别是由哪个图形旋转而来的呢?

多媒体课件出示动画,演示图形的旋转。

2、利用旋转画一条小花。

学生自主画,然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布置作业:第9页第4、5题。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

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引发思维。

2、组织讨论,深化思维。

3、加强练习,发展思维。

预习作业两个数成倍数关系和公因数只有1时可以直接判断出公因数。一般情况的采用列举法求出公因数。):

1、欣赏P1的,你发现了这些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桌互相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作轴对称图形?

3、仔细观察例1中的图形,你发现了什么?你知道怎么画对称图形吗?

4、试着在例2的格子上画一画

5、你能用预习到的知识用纸来折、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例题1

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三、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四、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 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2、 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五、练习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1)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3、课内练习一 -----第1、2题。

4、课外作业: 通过丰富的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实例,让学生欣赏并体会轴对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更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5、《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

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每个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学会且应用新知。

板书设计:

轴 对 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

教具、学具准备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应用题。

3.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学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新知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爸爸和妈妈共吃了多少张饼?

(2)学生思考该怎样列式?为什么?(+,表示把两个分数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

(3)师:你能算出结果吗?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是1个,是3个,合起来是4个,即。

(4)师:+的和是,为什么分母没变?分子是怎样得到的?你会写出计算过程吗?

同桌商量后举手发言,教师归纳:因为和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所以可以直接用两个分子相加,分母不变。

(5)课件动画演示上面的计算过程。

教师学生观察图示,可以看出结果是,也就是。强调:计算的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简分数。

(1)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指名学生说一说求“爸爸比妈妈多吃了多少张饼”应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师:为什么-的分子可以直接相减?

因为它们的分母相同,也就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3个减去1个,得到2个,即,也就是。

3.分数加、减法的含义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出分数加、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加、减法的含义相同,加法表示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

4.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巩固训练】

1.完成教材第9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页第1~5题。

3.完成教材第92页第6题。(提示: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连加或连减)

课后小结

你学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了吗?

课后习题

工程队铺一条公路。六月份上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四,下半月铺了全长的十五分之八,还剩这段路的几分之几没有铺?

板书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迅速地计算有关习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加、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课件出示:

复习

说一说整数加法、减法的含义

1、加法含义: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

2、减法含义: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

什么是分数单位?

指生回答

(二)、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你能分别各写一个同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的算式吗?下面请大家在草稿上各写一个,并大胆的猜测一下结果是多少。学生写算式。 师板书课题《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三)、尝试练习

师: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写了什么样的算式? 生汇报自己所写的算式。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到底对不对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相信你们能找到的。 (四)、学习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1:(出示课件)

妈妈在家烙了一张。爸爸将这张饼平均分成了8块,爸爸吃了其中3块,妈妈吃了其中1块。

问:你能用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说吗?(如:爸爸吃了多少张饼?)

选择:1/8+3/8表示什么含义?(妈妈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张饼。)等于多少呢?

那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学生思考、探究。

学生汇报

(1)从图上看结果。

(2)说理:1/8是1个1/8,3/8是3个1/8,1个1/8加上3个1/8是4个1/8,也就是4/8。 强调:4/8可以写成多少?(1/2)

师:联想整数加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加法的含义吗?(分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口算练习: 1/5+2/5= 5/9+2/9= 2/7+4/7= 1/3+1/3= 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加法,你有什么发现?

(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

2、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1)课件出示例2

学生思考后反馈,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

指生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一生板演计算过程,出示课件。

(2)联想整数减法的含义,你能说出分数减法的含义吗?

(分数减法的含义与整数减法的含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口算练习: 3/5-1/5= 7/9-5/9= 6/7-2/7= 2/3-1/3= 问:观察这些算式,对于同分母分数减法,你有什么发现?

(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减)

(五)点拨归纳

师:观察例1﹑例2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观察这几道分数加、减法算式与计算的结果,又发现什么?

板书: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追问:计算结果不是简分数怎么办?

(计算的结果不是简分数的要约成简分数。)

(六)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

1、完成课本105页做一做 学生完成,指名回答

2、完成课本106页做一做

学生开火车回答

3、 判断题:

4、拓展练习

师:做了这道题,你有什么生先思考,再全班交流。感受?

学生得出:只有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才能将分子直接相加减;分母可以为任何非0自然数。

(七)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年级下册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教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法

课件

对于数学教师而言,一份的数学教案是数学教师上好一堂课的保障!下面我整理了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教案

【学习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4页-106页。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能正确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导学过程】

【温故知新】

1. 把单位“1” 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表示这样的 的数叫分数单位。

2. 填空: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里有( )个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 )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是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

(3)3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是(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是( )个( )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第104页-106页中的例1、例2,完成下面的问题。

1.妈把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 ),爸爸吃了其中的3块蛋糕,也就

是吃了这个蛋糕的( ),妈妈吃了1块,吃了这个蛋糕的( ),两人一共吃了( )块,是这个蛋糕的( ),由于这个分数不是简分数,所以要约分,化简后为( )。

2. 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身高是1.52m的人多,1.52m左右的比较合适。的与矮的相3cm。加减法”学案(两课时)时,由于分母都是8,所以我们只需要把分子3和1( ),用和做分子,分母( )。

3. 在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时,我们可以这样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里有3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里有1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也就是求3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减去1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后是( )个1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从而得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化简后得( )。

【精讲点拨】

1. 同分母分数相加,( )不变,把( )相加,能约分的,要化成( )分数。

2. 同分母分数相减,( )不变,把( )相减,能约分的,要化成( )分数。

3. 分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意义( ),都是把两个数( )一个数的运算。

4. 分数减法和整数减法的意义( ),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 )的运算。

【精练达标】

A. 基础练习

1. 填空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不变,只把( )相加、减。能约分的要( ),化成( )分数。

(2)分数加法的意义和( )相同,分数减法的意义和( )相同。

2. 判断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 )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 )

B.达标测评

1. 填空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表示( )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加上( )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和是( )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即( )。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表示( )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减去( )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是( )个“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即( )。

2. 判断

(1)分数相加减,只需要把分子相加减就可以了。 ( )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化简后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所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的分数单位相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2 ( )

3. 计算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4.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2) (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1

参:

【温故知新】

1.平均 一份 2.(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8 (2)5 6 (3)“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7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自主学习】

1.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4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2.相加 不变 3. 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精讲点拨】

1.分母 分子 简 2.分母 分子 简 3.相同 合并成4.相同 加数

【精练达标】A. 基础练习

1.(1)分母 分子 约分 简 (2)整数加法的意义 整数减法的意义

2. (1)×(2)×

B.达标测评

1.(1)1 5 6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2)9 3 6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2. (1)× (2)× 3.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4.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2)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第二课时)

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城关小学 毛得江 745600

【学习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07-109。

【学习目标】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例和计算方法,能够正确的计算比较简单的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导学过程】

【温故知新】

1.填空

(1)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不变,只把( )相加、减。能约分的要( ),化成( )分数。

(2)分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意义( ),都是把两个数( )一个数的运算。

(3)分数减法和整数减法的意义( ),都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 )的运算。

2. 计算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2)“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第107例3完成下面的问题。

1. 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可以有以下两种算法

(1)先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得( )(注意:计算过程中可先不急于化简)。再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得( ),化简为( )。

(2)由于“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是同分母分数,所以可采用上节课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法法则”来计算,用分子4、1、7( )做分子,分母( ),即:“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学案(两课时)=( )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12条棱可以分成6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1.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观察、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2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几张,了解身边的物体,引入长方体的学习。

1、师:画面上是什么图形?(长方形)现在请你们认真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演示由6个长方形围成一个长方体的过程)

2、师:同学们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是不是由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像这样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研究和长方体有关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3、师:周围有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从主题图中找一找。(电脑抽象出长方体的图)

师:你带来了哪些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二、新知探究

(一)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一、以旧引新,竞赛导入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练习。

请你判断对错。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

(2)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 )

(3)长方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3条棱的长度相等。( × )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作,深化认识。

(1)拿出学具动手插一个长方体的框架,想想应该选用哪些小棒,怎样较快,可以同桌合作也可以自己动手。

(2)师:在制作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认识立体图形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巩固提升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1)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8 )厘米,宽是( 5 )厘米,高是( 5 )厘米。

(2)这个长方体中棱长是5厘米的棱有( 8 )条。

(3)这个长方体的右面是什么形状?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

长方体的右面是正方形,和它相同的是左面。

(4)前面是什么形状?和它相同的面有哪些?

前面是长方形,和它相同的面有后面、上面、下面。

3、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

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长方体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学习难点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工具

PPT课件正方体模型学具准备:正方体纸盒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6分钟)

1.课件出示长方体,请学生用语言描述长方体的特征。

2.看上图,说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3.学生想象导入新课。

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时,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

4.像这样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就是正方体。(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

二、运用旧知的迁移,概括正方体的特征。(13分钟)

1.学生回忆上节课是从哪几个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的。(板书:面、棱、顶点)

课件出示例3。

2.组织学生根据正方体实物尝试自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

3.对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三、观察、讨论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和区别。(10分钟)

1.学生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尝试用图来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学案

1.先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来汇报长方体的特征。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有目的地观察、讨论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3.在小组内选一个代表汇报观察、讨论的结果,全班进行总结并汇报。

面:6个(都是正方形),每个面完全相同,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顶点:8个。

1.对照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从面、棱和顶点三个方面进行区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填写记录单。

2.通过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四、巩固提升。(8分钟)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第6题。

五、课堂总结。(3分钟)

1.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学生已具有概括长方体特征的能力,因此,本节课在探究正方体的特征时,着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和归纳整理。让学生在小组活动和实践作中,通过“看、摸、量、数、比”等活动丰富对正方体的感知,形成表象,掌握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体现在:1.在复习长方体的特征后,让学生把学习长方体的特征方法迁移到学习正方体的特征上来,使学生又快又好地掌握了正方体的特征。2.把猜想和探索实践紧密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让他们享受猜想的成功体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课后习题

1.填一填。

(1)长方体有( )个面,它们一般都是( )形,也可能有( )个面是正方形。

(2)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面积分别( )。

(3)长方体的12条棱,每相对的( )条棱为一组,12条棱可以分成( )组。

:(1)6 长方 2

(2)相等 (3)4 3

2.填一填。

(1)正方体是由6个( )围成的立体图形。

(2)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 )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5cm,它的棱长总和是( )。

(4)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焊成一个的正方体框架,这个框架的每条棱长是( )。

:(1)正方形 (2)相等特殊(3)30cm(4)2cm

3.在一个长方体中,多有()个面是正方形。

:2

4.解决问题。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cm,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2)用一根长48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5cm,宽是4cm,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1)8×12=96(cm)

(2)48÷4-5-4=3(cm)

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

(1)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正方体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3)正方体有8个顶点。

五年级下册数学《真分数和分数》教案

亲,你的教案准备好了吗?下面是由我精心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真分数和分数》教案”,更多的文章尽在,欢迎大家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真分数和分数》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真分数和分数

教材第69 页的例1 、例2 及第70 页的“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及特征,并能辨别真分数和分数。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重点难点

理解真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及特征。

四、教具准备

例1 及例2 中图形的教具。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复习:什么叫分数?

2 .用分数表示出下面各图的涂色部分。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二)教学实施

1 .提问:比较上面三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这些分数比1 大还是比1 小?并说明理由。

2 .学生观察后,试着回答。

学生:(个圆)平均分成了3 份,这样的3 份也就是一个整圆,表示1 ,而阴影部分只有1 份,所以比l 小。

再请学生分别说出另外两个分数。

3 .老师指出:像上面的3 个分数都是真分数。我们过去接触过的分数,大都是真分数。那么,你能说说什么叫真分数吗?

4 .让学生思考后,与同桌交流一下,再指名回答。

5 .小结: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

6 .老师再出示例2 中图形的教具。

7 .请学生分别用分数表示每组图形中的阴影部分。

提问:幅图中,把一个圆平均分成几份?表示有这样的几份?怎样用分数表示?

老师强调:第二组图和第三组图中每个圆都表示“1”。

8 .比较,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再与1 比较。学生观察图,试着进行比较,与同桌交流。老师指名回答: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整个圆,所以 等于1 ; 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1个圆还多, 所表示的阴影部分占据了2个圆还多,所以 和 都比1 大。

9 .老师指出:像,这样的分数,叫做分数。分数大于1或等于1 。

请学生举出一些分数的例子,学生多举一些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

10 .学生完成教材第70 页的“做一做”。

(l)学生先完成第1 题,然后订正。

(2)学生再完成第2 题,学生观察: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

(四)思维训练

1 .在分数 中,当a小于( )时,它是真分数;当a大于或等于( )时,它是分数。

2. 在分数 (a>0)中,当a小于或等于( )时,它是分数; 当a大于( )时,它是真分数。

3 .分数单位是 的小真分数是( ) ,小分数是( )。

4. 写出两个大于 的真分数( )和( )。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真分数和分数的特征,真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小,真分数小于1 ;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数相等,分数大于或等于1 。通过学习,要会正确区分哪个分数是真分数,哪个分数是分数,并会正确应用概念灵活解题。

五年级下册数学《真分数和分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掌握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算理和方法。

(2)使学生学会运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3)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算理和方法。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复习铺垫

1、找出下面的真分数、分数的带分数。

7/254/36/181又2/15/93又3//2008/7

3/97/451/169/53/154/417/218又7/6

真分数有:()。

分数有:()。

带分数有:()。

由学生口述上面各题,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2、在下面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数:

11÷12=()/()()÷()=8/15

7/21=()÷()9/40=()÷()

以左边两题为例,说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二、新授

1、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些什么?

2、对复习部分题中的分数进行分类。

学生进行分类。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分成:A、6/1850/2003//163/157/21

B、7/255/97/454/41

分类后讨论。

(1)首先研究类。

A、思考:这些分数有什么特点?

猜一猜,这些分数可以化成什么数?

想一想,该怎么办,依据是什么?

B、试做,学生四

C、五人板演,全班交流。

D、以3/9为例,出示图例,验证。

想: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3/9里有(9÷3)个3/3,即3个3/3,

教学过程

备 注

是3。

(2)研究第二类。

A、四人为一组,参照例3自学,商讨解法。

B、通过合作学习,全班交流解题的思路。

C、归纳:齐读、质疑。

三、巩固练习

1、把下面的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12=()÷()=()3/11=()÷)=()

2、把下面相等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10/511/4

2又3/418/3

62

3、在()里填上<、>或=。

6/5()18()63/730/10()3

四人一组先进行讨论,说说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交流,反馈。

3、学生练习:课本第86页第4题。

抽取其中一题,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体会,质疑、解疑。

五、课堂作业

1、课本第86页第2题、第3题。

2、《作业本》

从直观到抽象,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归纳出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的方法。在练一练第4题中,个别学生对于单位之间的进第不够清楚,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五年级下册数学《真分数和分数》教案【三】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9页“真分数和分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分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把握真分数和分数的别。

教学难点:

正确地表示分数的意义。

2. 一个棱长和为180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就是计算出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只需要计算其中一部分面的面积之和,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思考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成语游师:你能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吗?戏

1.听成语,说分数:一分为二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 十全十美 、 百发百中。

老师说成语,学生说出相应的分数,师生共同评价。

2.复习“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设计意图:(我先设计一个猜数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又复习上节课的知识,为本节课的教学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真分数和分数”。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可能有些疑惑,生活中的商品有真有,怎么分数也有真有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好吗?

2.看图写分数(课件出示)

学生写出分数,师巡视指导,指明说出分数的意义。

3.学生自学课本第69页。

4.学生将六个分数进行分类。

①学生分组进行分类。

②小组交流分类情况。

③组长汇报并说出分类理由。

种:三分之一、六分之五、四分之三分成一类,三分之三、四分之八、五分之十一分成另一类;

第二种:三分之一、四分之三、六分之五、三分之三分成一类,四分之八、五分之十一分成另一类;

第三种:三分之一、四分之三、六分之五分成一类,三分之三分成一类、四分之八、五分之十一分成另一类;

④教师用圈板书学生的分类。

⑤课件出示数学家的分类,教师点评,肯定学生的种分法。

5.精讲点拨真分数和分数的特征。

①学生发现:像这样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在数学上它们有一个名称叫真分数。

②学生发现,像这样分子比分母大,分子与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分数。

③屏幕出示概念,学生齐读。

④找生列举出几个真分数和分数。

6.辨析真分数和分数的特点。

①小组讨论:观察真分数和分数它们有什么特征?真分数和分数与1 相比,是大于1 还是小于1 呢?为什么?

②学生结合实物图分组交流。

③汇报、小结。

真分数﹤1≤分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标准将复习中的分数进行分类,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得出什么是真分数,什么是分数。然后观察实物图,比较真分数、分数的值与1的大小关系,从而掌握真分数的特征。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下面的分数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分数?

2.分层练习,巩固概念

判断:

(1)分数都比1大。 ( )

(2)2/5 5/5 3/4这三个分数都是真分数。( )

(3)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

(4)分数的分子不小于分母。 ( )

3.拓展练习

分母是2、3、4、5的真分数分别有几个?真分数的个数与它的分母有什么关系?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几个?分母是10的呢?

让学生列举出所有分数,发现真分数的个数总比分母少1。

设计意图:(整个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的锻炼,既巩固了新知,又深化了新知,使数学教学变得更有活力、更有价值,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1.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2.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你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

3.老师也用一个分数来评价一下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

老师今天告诉同学们一个成功的秘密,想知道吗?( 1/100的天才+99/100 的努力= 100/100的成功)祝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大的收获,有更优异的表现!

设计意图:(该环节是梳理新知,对照目标,反馈评价,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归纳小结的良好习惯。)

五、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以本节课所学知识为主,为下节课设计一组复习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复习题,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

六、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分数。(大于或等于1)

分母 : 2 3 4 5 6 7 8 9 10

真分数个数 : 1 2 3 4 5 6 7 8 9

真分数的个数总比分母少1。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科学、合理、简捷的结构呈现出来,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便于学生回顾和梳理所学知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真分数和分数》教案【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理解真分数、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真分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理解真分数与分数的意义与特点,能正确区分真分数和分数。

教、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学数学书69页的内容。

2、通过自学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请记录下来。

1、学生畅谈自己的收获。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师板书出真分数和分数的定义。(这个内容看来大家都知道了是吗?那陈老师把它写下来,在陈老师写的时候呢,你们就把书翻到69面,自己再轻轻地读一读。)

2、你们有这么多收获,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疑问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的马上解决。

三、师:看来通过预习同学们学会了很多有关真分数和分数的知识,但也还有很多疑问,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真分数和分数。(板书课题)

1、出示课中学习指导:

(1)、各组选定一个真分数和一个分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并能说出它的意义。

(2)、完成后请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长搞好组织,并做好汇报准备。

(请一个学生读学习指导后,学生按指导要求活动。)

2、哪个小组先来?比比看,哪个小组棒。我们先介绍真分数。

(1)学生汇报真分数:(2个小组汇报即可)

汇报完后稍作总结:说得好吗?都会说了吗?你们觉得自己了解真分数了吗?那关于真分数你想说点啥呢?(分子比分母小,比1小……)

(2)师:接下来哪个组来介绍分数?

a、介绍分子分母相等的分数。(一个小组汇报即可)

师:听懂了吗?那我想表示 怎么办呢? 呢?那么像这样的分数你又想说点啥呢?(分子分母相等,等于1……)

b、介绍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一个小组汇报后)师:听懂了吗?有问题吗?有补充吗?(注意:大括号的作用是什么?什么做单位“ 1” ?两个“ 1” 要一样。两个不够呢?三个还不够呢?用“取”来表示合适吗?)再让一个小组汇报。

关于这样的分数你又想说点啥呢?(分子大于分母,比1大,还能比2大……)

c、写一写,说一说。(课件出示分数图)

四、你们真棒,现在这些问题你们能自己解决了吗?(开始时学生的疑问)

五、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两个与真分数和分数有关的问题。请拿出答题卡。

思考:学生先独学,再小组交流讨论。

(1)真分数会在数轴上的哪一段呢?分数又在数轴上的那一段呢?为什么?你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2、(1)请写出分母是2、3、4的所有真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2)请写出分母是2、3、4的分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其实在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知识,课后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去探究。

四、巩固提升

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效果。

1、快速判断(课件出示)

2、学生互相出分数判断。

3、分数比大小(课件出示)

4、判断(课件出示)

5、你怎么样确定 是真分数还是分数呢?你能用符号表示出来吗?

板书设计:

真分数和分数

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分数。分数大于1或等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