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妥玛式拼音_威妥玛式拼音转换器
威妥玛式拼音取名
你是指中华烟烟盒上的拼音,很多人一看跟汉语拼音不一样,于是便产生了疑虑,认为中华烟商标是不是拼错了,事实上中华香烟商标拼音“CHUNGHWA”是威妥玛式拼音,根本没有拼错。 从有中华烟这个品牌开始,一直就用这个拼音,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对商标进行整顿规范时,考虑到中华香烟商标“CHUNGHWA”在国外市场已经形成了品牌,为了避免改变商标给国外烟民造成不便,就没有改过来。wudihao的普通话威妥玛氏拼音为:wu
威妥玛式拼音_威妥玛式拼音转换器
威妥玛式拼音_威妥玛式拼音转换器
……
hao
jie
shi——chiang
shik
后者,读起来才会有广东话的英语味道。特别是要把入声字的后缀-t、-p、-k译出来才像。
韦氏拼音是什么
这都是习惯用语了,比如就叫Beijing 而就叫hongkong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最初采用直音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例如,“诞,音但”,“中,音忠”。这种方法是正式的注音方法,其优点是简捷明了,但在无同音字或同音字较冷僻的情况下,就往往注不出来或注音不准。比如旧版《辞源》注“仍”用“成”,音不准;注“仳”用“嚭”,两个“pi”字都难认,注了等于不注。除了直音法外,作为辅助手段,还有读若法,就是用一个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如“珣,读若宣”,“蜡,读若狙司之狙。”这种方法只求近似,当然所标的音也是不十分准确的。 就叫 Tibet ……威妥玛式拼音法 又称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简称威氏拼音法 。
它是1867年开始的,由英国人威妥玛等人合编的注音规则,叫“威氏拼音”。
cghwa是什么意思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经过是这样,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威妥玛是英国驻华使馆中文秘书,威妥玛式拼音是他为了便于外国人学习汉语,于1868年发明的。后来,威妥玛式拼音在国内外影响很大,很多地名和人名以及商标品名都采用了这种拼写方式。 1958年我国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便不过这个只是听朋友说的无从考证要求使用规范的汉语拼音。但部分老字号、驰名品牌,因一直沿用不规范拼音,同意维持现状,中华烟“CHUNGHWA”商标就属此列。
beijing和peking的区别是什么?
——既可是Beijing,也可是Peking一、采用的拼音方式不同
1、peking采用的是邮政式拼音(即威妥玛式拼音法),
二、表示的时期不同
1、peking是旧时的英语表示
2、beijing是现今的常用表示,如今多数用beijing代替peking。
采用威妥玛式拼音法的原因:
其实在我国拼音方案施行之前,我国都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法,由当时英国驻清朝的外使威妥玛发明的。
威妥玛,在任外交官43年之久,先后在1859年著《寻津录》,1867年撰写了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成功发展了用拉丁字母写汉字地名的方法——"威妥玛拼音"。
把的名词变为能让外国人接受的英语发音方式,虽然保持了接近英文拼法的一些特点,但是并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不完全迁就英文的拼写习惯。
请问青岛啤酒的TSINGTAO也是威妥玛式拼音吗?还是别的什么
除了一些特殊的地名和品牌名,大多数人、事、地的英译都要根据汉语拼音,而不能再用邮政式拼音了。所以,的英文名应该是Beijing,而非Peking。分类: 地区 >> 山东 >> 青岛市
汉语直接翻译成英语,很少有英语可以直译。以前英语老师说过!
有断历史问题不记得了
我记得老师好象是说外国人发音青岛的"青"不不出来(好象就是说那个q)然后就用谐音!!(ts组合发"呲")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因为世界已经公认"TSINGTAO"就是"青岛啤酒"所以后来青岛啤酒就没有改成"qingdao "
还有听朋友说过是法语
为什么中文里的地名、人名等专有名词音译成英文都是汉语拼音而不是威妥玛拼音?
---------这就是汉语和拼音的强大之处了,也反应了老祖宗的聪明智慧。
我以前看过,细节方面记得不清楚,大概是这样的,在很久以前,外国人来到,不知道叫什么,就问当地人,当地人用粤语回答“”(粤语发音正是“hongkong”),从此的英语发音就是“hongkong”。这一名字是粤语“”发音音译为英语“hongkong”。而西安等地可能说的是普通话,因此是中文的拼音。所以中文,汉语才是语言最丰富和复杂的。此处你应该感到骄傲,最起码你掌握了一门最复杂的语言。
中华的拼音不是ZHONGHUA为什么是CHONGHUA???
kai这是英文翻译的习惯
长江——可写作Changjiang River, 也可是Yangtze River比如说 周杰伦 JAY CHOU(周)
Z都发成C的音
一定是拼错了
中华的拼音应当是
ZHONG中 HUA华
用威妥玛式拼音拼王嘉轩怎么拼
500年前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文字。用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威妥玛式拼音的“王嘉轩”拼法是:
Wang Chia Hsüan
威妥玛式拼音是1867年 由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 1818年—1895年,)等人合编的注音规则,也叫“威大屿山 Lantao Island/Tai Yue Shan氏拼音”。
为什么英语的叫Hong Kong,而西安啊、啊都是按照中文的拼音来读呢?
而其粤语威妥玛氏拼音,则必须先把汉字按粤语读音写成威妥玛氏拼音才对。比方:jiangHong Kong是音译,粤语音译,以威妥马拼音而成。
新制定汉语拼音标准后,将内地的英文名都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规范了,但是曾经是英国殖民地,这种叫法已经约定俗成,如果改成:Xiang Gang会让大家难以接受,很不习惯,所以,对(Hongkong)和(Ma)的继续保留。另外必须指出的是,内地的西(百度)藏,西英文里面叫做Tibet,来源于语Tubo,也是约定俗成的东西。
其实内地曾经有很多的英文名都是旧式的,比如(Peking)、青岛(Tsingtao)等等
这里是有典故的
多年来被英国殖。。民,Hong南京译为nanking就很容易理解咯! Kong是英国人给起的名字。包括,七子之歌里唱Macau不是的本名,是葡萄牙人起的。其实国内还有一些城市不使用拼音做英语名字,比方,哈尔滨等,我的解释,只是按照历史沿袭约定俗成,肯定是历史上就被外国人这么叫的。
内地城市多为拼音表示
因为是1997年才回归的、所以他的名字不像本地名字、翻译过来是和拼音 一样的、
请问:1958年前,没有拼音时,人们是什么来知道汉字的发音的?谢谢
尖东 Tsim Tung为了弥补直音、读若法的局限性,上古的人们还发明了譬况法,就是用描写性的语言来说明某一个汉字的发音状况。比如《公羊传》中有一句话:“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这句话中的两个“伐”字意义不同,何以区别呢?古人注道:“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被)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也就是说“伐”的两个意思(攻击别国和被别国攻击),是靠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这有点儿像外语中的长短音了,这种方法只是说明某字发音应该怎样怎样,实际上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标音方法。
到了东汉,随着梵文的传入,学者们由梵文字母和上古的合音字(如“之于”为“诸”,“何不”为“盍”,“不律”为“笔”,“窟窿”为“孔”等等)得到启发,开始分解汉语音节为声纽(声母)和韵(包括单韵母和复韵母),从而发明了“反切”的注音方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拼合而成。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成书于隋初的《颜氏家训》称某处方言“椽”音“徒缘反”,到了隋唐时,统治者忌讳“反”字,遂改为“切”。如“康”,《唐韵》苦冈切,“炭”,《唐韵》他案切,“醋”,《广韵》仓故切,等等。但因为汉字是方块字,要用两个汉解析:字去拼合出另一个汉字来,实际使用中总感不便,而且由于语音在变化,有些字按古人反切已经很难“切”出它的读音了。譬如“直”《唐韵》除力切,“匮”《唐韵》求位切,等等。另外,同一个声母或韵母可以用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汉字表示,如用“t”作声母的字,就有他、土、通、汤…等等,这样,用作反切的字不能划一,掌握起来非常繁难。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直到20世纪后半期,威妥玛式拼音仍在上广为使用。
卢戆章(1854-1928)是我国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增加声母后还可兼拼泉州音和潮州音。他认为,汉字“或者是当今天下之文字之至难者”,而切音新字“字母与切法习完,凡字无师能自读”,这样一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于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卢戆章并不要求废除汉字,他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后来,他又编写了《字母切音教科书》和《字母切音合订》,用切音字来拼写官话。
继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之后,开始了延续20年的切音字运动。几乎每隔一二年就有新的切音字方案出现,如吴敬恒的《豆芽快字》,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的《增订合声简字》等。这些切音字方案多数是声韵双拼式的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的,大多数只在小范围内传习,没有广泛推行,只有王照的官话字母和劳乃宣的合声简字推行较广。
① 名系:模仿日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名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会议对于注音字母的作用和地位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决定注音字母的作用是给汉字注音,不能与汉字并行使用。黎锦熙明确指出,注音字母的职能是“伺候汉字,偎傍汉字”。
1923年8月,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1925年9月在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28年9月,大学院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在国语罗马字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留声片读本》等。 1932年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但是,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阶层的圈子,没有在上普遍推行,它的影响远不如注音字母。 国语罗马字一直在使用,1984年发表国语罗马字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之后,于 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改用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号标调法来表示声调。
在国语罗马字运动稍后,我国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写成《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劳动者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又出版了《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1931年5月,各民族新文字委员会科学会议团对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
1955年10月,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审议,1958年2月11日,届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