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什么意思 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古今异义
《定语后置》古汉语基础
身之察察。《屈原列传》身之察察:洁净的身躯。《定语后置》古汉语基础
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什么意思 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古今异义
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什么意思 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古今异义
〔1〕固:使……稳固。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强调中心词所表事物的特殊性,或为了调整语序,加强语势,形成排比,使句子简洁流畅,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语法上叫做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是有条件的。从类属上看,限制中心词的领属定语(如;“诸峰之顶”中的“诸峰”),及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心词的同一性定语(如:“雁荡诸峰”中的“雁荡”)只能置于中心词之前,不能后置。只有从性质、状态、数量范围等方面去描绘和限制中心词的修饰性定语,才有可能后置。修饰性定语后置有它特定的格式,大多需要用助词“之”、“而”、“者”等作为后置的标志。
(一)中心词+定语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观潮》“鲸波万仞”即“万仞鲸波”(万仞高的巨浪)。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核舟记》“篆章一”即“一篆章”。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人五”即“五个人”。“窗八”即“八扇窗”。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山市》“宫殿数十所”即“数十所宫殿”。
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危楼一座”即“一座危楼”。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即“四句诗”。
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即“以捕鱼为职业的某个武陵人”。
吴儿善泅者数百。《观潮》“善泅者数百”即“数百善泅者”。
璧”。“玉斗一双”即“一双玉斗”。
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金人十二”即“十二金人”。
(二)中心词+之(而)+定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山溪之险:险要的山河。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兵革之利:锐利的武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爪牙之利:锐利的爪牙。筋骨之强:强健的筋骨”。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崤函之固:易守难攻的崤山、函谷关。
丝竹管弦之盛。《兰亭集序》即“热闹的音乐演奏”。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这样大的。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天下之大:这么大的天下”。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谏太宗十思疏》神器之重:重要的权柄。域中之大:天地间极重要的地位。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万顷之茫然:茫茫万顷的江面。
见羽旄之美。《庄暴见孟子》羽旄之美:华美的仪仗。
(三)中心词+定语+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飞向云天的鸢鸟。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子孙荷担者:能挑担子的子孙。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两膝相比者:相挨的两个膝盖。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桃核修狭者:长而窄的桃核。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能不改变自己节的官员。
有宦人密侍君者。《柳毅传》宦人密侍君者:有一个紧靠龙君的太监。
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少年好事者:喜欢多事的年轻人。
(四)中心词+之(而)+定语+者
在中心词后加助词“之”或“而”,使句子在中心词后出现延宕,在后置定语后用“者”煞尾,形成提顿,无论是从结构上还是从语气上,这种格式比其他格式更能强调后置的定语。
如;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有隐逸气质的花。
石之铿然有声者36、简:选拔。,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铿然有声的石头。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即“能不易其志之缙绅”(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士大夫)。
(五)中心词+有+定语+者
文言文 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特殊句式。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白璧一双”即“一双白1.判断句
译文:(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表判断)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
2.省略句
(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
(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
3.倒《谏太宗十思疏》原文装句
(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及翻译?
这是古代寓言、故事等在开头介绍人物时所常用的句式。如“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即“有涉江之楚人”。正是通过定语的后置强调突出这个作为主公的人物在整个故事中的特殊身分。臣闻求木之长[zhǎng] 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庙堂之高:高高的朝廷上。江湖之远:僻远的江湖间。翻译:臣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深厚却想要安定(治理得好),我虽然很愚昧无知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像陛下您这样)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保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控制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fú]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国君)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如果)竭尽诚心,那么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如果)傲视别人,那么至亲骨肉也将成为不相干的路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用盛怒来威吓,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对国君的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船只(也可以这样翻译:能拥戴,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使马车疾驰)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难道)可以忽视呢?( 比喻事情很危险,应十分警惕。)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zī]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身为国君的人,如果能够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安宁,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喜爱田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邪的人就想到端正自身斥退邪恶的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们,挑选好的意见而采纳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逐(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君主)可以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虽董之以严刑董翻译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人可使报秦者:可以出使回复秦王的人。“董”的意思:督责。“虽董之以严刑”的翻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虽董之以严刑”出自《谏太宗十思疏》,《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
国君处于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通常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
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谏太宗十思疏》注释
1、长(zhǎng):生长。
2、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树根。
3、浚(jùn):疏通,挖深。
4、思国之治一作“思国之理”;下愚:处于地位低见识浅的人。
5、明哲:聪明睿智(的人)。
6、当神器之重:处于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时认为“君权神授”,所以称帝位为“神器”。
7、域中:指天地之间。
8、休:美。这里指政权的平和美好。
9、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10、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后世辑存有《魏郑公集》。1、殷忧:深忧。
12、实:的确。
13、克终者盖寡: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克,能。盖,表推测语气。
14、傲物:傲视别人。物,这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奇字素无备者:平素没有预备的生僻字。里指人。
15、吴越为一体:吴越,指春秋时的吴国与越国,当时两国之间长期为仇,战伐不断。诚相见则可使有仇的人也团结成一体。
16、骨肉为行路:亲骨肉之间也会变得像陌生人一样。骨肉,有血缘关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
17、董:督责。
18、振:通“震”,震慑。
19、苟免而不怀仁:(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
20、怨不在大:(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1、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人,本应写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讳而写作“人”。
22、载舟覆舟:这里比喻能拥戴,也能推翻他的统治。
24、将有所作:将要兴建某建筑物。作,兴作,建筑。
25、安人:安民,使安宁。
26、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7、则思谦冲而自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修养。冲,虚。牧,约束。
28、江海下而百川:江海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下,居……之下。
29、盘游:打猎取乐。
30、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拦住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种解释为田猎活动以一年三次为度。
31、敬终:谨慎地把事情做完。
32、虑壅(yōng)蔽: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3、想谗邪: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谗,说人坏话,造谣中伤。邪,不正派。
34、正身以黜(chù)恶: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黜,排斥,罢免。
35、宏兹九德:弘扬这九种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37、效:献出。
39、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轻易的天下就实现大治了。
40、无为:道家主张清静虚无,顺其自然。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全篇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中心展开论述。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结论。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因在“殷忧”时易“竭诚以待下”;而在“得志”时则会“纵情以傲物”,便有“覆舟”之危。
由此提出“积德义”必须“十思”。着重规劝太宗对于物质享受要适度,在自身修养上要“谦冲”,在用人上要“虚心纳下”,在行施法制上要不计个人恩怨。结尾归结出治国方法的关键在于知人善任,选拔人才,达到“垂拱而治”的理想境界。
作者的这些主张,为唐太宗所采纳,有助于成就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全篇以“思”字作为贯穿行文线索,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说得生动形象;并采用排比、对仗,句式工整,气理充畅。
《谏太宗十思疏》创作背景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魏征频繁给唐太宗上奏,《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之一。
《谏太宗十思疏》作者介绍
魏徵,字玄成,下曲阳县人。唐朝初年杰出的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文言文翻译
品类之盛。《兰亭集序》即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核舟一”即“一核舟”。“繁多的万物”。10贝苟以天下之大。《六国论》“天下之大”即“这么大的天下”。丝。建议唐太宗
王子;老年人的实木,它会渴望成为目前以其弹簧。认为,将积累了安倍的公义。来源不深,希望,没有流动的实木和并不长,厚和思想的王国,但我不知道接下来,YuMingZhe傻瓜,ErKuang吗?当王子的领域,在诸天之上的神器,极拜、拔得头筹,而不是阅读休闲作为一个自由,也从危险废物,毛夫人、根木头,水源。
急求《谏太宗十思疏》的全文和翻译
〔26〕百司:百官。谏太宗十思疏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振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呼?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征传》
【注释】
〔2〕远:使……流得远。
〔3〕浚:疏通,深挖。
〔4〕当:主持,掌握。
〔5〕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6〕以:用,行。
〔7〕凡百:所有的。
〔8〕景:大。
〔9〕克:能够。盖: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
〔10〕盖: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殷:深。
〔11〕傲物:看不起别人。物:这里指自己以外的人。
〔12〕吴越:吴国和越国。
〔13〕行路:路人。
〔14〕董:督责,监督。
〔15〕振:同“震”,威吓。
〔1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1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18〕下:居于……之下。
〔19〕盘游:打猎游乐。
〔20〕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21〕敬:慎。
〔22〕黜:排斥。
〔23〕宏:使……光大。兹:此。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21〕简:选拔。
〔25〕信者:诚信的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想要河水流得长远,就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使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水源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牢固却要求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使安定,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大权重任,处于天地间的地位,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到危难,戒除而厉行节俭,这也就象砍断树根却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泉源却希望流水长远一样啊!
凡是古代的君主,承受上天的大命,开始做得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就困难吗?大概是他们在忧患深重的时候,必然竭尽诚意对待下属,一旦得志,便放纵情欲,傲视他人。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恫吓人们,结果只能使人们图求苟且以免于刑罚,却不会怀念国君的恩德,表面上态度恭敬,可是心里并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象水一样,可以载船,也可以翻船,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能轻视吗?身为君臣,果真能够做到:见了想要得到的东西,就想到知足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安宁;考虑到帝位高随时会有危险,就想到要谦虚,并且加强自我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是居于百川的下游;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忧虑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接纳下属的意见;害怕谗佞奸邪,就想到端正自身以斥退邪恶小人;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正在发怒而滥施刑罚。完全做到上述十个方面,扩大九德的修养,一定会得到很多补益。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气力,仁爱的人就会广施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都得到任用,就可以垂衣拱手,安然而治了。何必劳神苦思,代行百官的职务呢
解释: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
38、松乔:赤松子和王子乔,古代传说中的仙人。阉乱:宦官为阉,指宦官夺权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寇内讧:寇一指平民,二是倭寇.内讧只能是平民
李自这是定语后置最常用的基本格式。助词“者”既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又在后置定语的末尾造成一种有意的提顿或自然的延宕,以突出强调被后置的定语。如:城又名李闯号闯王
神器:指帝王.魏征在<谏太宗十四疏>有语中"人君当神器之重"这里指明朝
A 阉乱后: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
b 闯逆变:明朝末年农民不断
C 寇内讧: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倭患愈演愈烈
D 神器终:李自成攻破,明朝灭亡
可能是c d 错
阉乱指宦官专权。寇指农民。闯指闯王李自成,而神器终里的神器,指的是皇位,代指明朝的灭亡。都与倭寇无关。
query取得iframe中元素的几种方法
在iframe子页面获取父页面元素
代码如下:
$(
《居安思危》 译文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原文: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23、见可欲: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我听说如果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必须稳固它〔唐〕魏征的树根;想让河流流的长远,就必须疏浚它的源泉;想让能够安定,(主上)就必须积累得德和义;陛下您现在拥有中原这么大的国土,重大,需要在安逸的时候想到危险,勤俭节约,不能,这样的话就可以使江河长流,汉室长久中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