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血液化验报告里的18项指标各代表的是指什么?

血 糖空腹血糖(GLU)了解血糖情况,诊断糖尿病

血常规28项详细解释图 血常规各项对照表解释图血常规28项详细解释图 血常规各项对照表解释图


血常规28项详细解释图 血常规各项对照表解释图


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 反映营养状况 体内蛋白质代谢情况是否正常

尿素氮、尿酸、肌酐提示肾的代谢、功能情况是否正常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草/谷丙 主要反映肝功能的情况

血 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用于血脂代谢紊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血 糖空腹血糖(GLU)了解血糖情况诊断糖尿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A/G 反映营养状况 体内蛋白质代谢情况否正常尿素氮、尿酸、肌酐提示肾代谢、功能情况否正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草/谷丙 主要反映肝功能情况血 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用于血脂代谢紊乱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危险性预测和营养学评价

血常规检查方法包括哪些项目

你好,血常规检查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而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准确的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是疾病诊断的一种辅助手段。在进行检查前,抽血者应少吃油腻、高蛋白食物,忌大量饮酒,避免影响指标。

血常规检查项目

血 常规检查 是全身 体检 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 疾病 的早期迹象,如常见的肾病,就可以通过 血常规 检查出来。那么血常规的检项目有哪些?什么时候需要做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 注意事项 有哪些?血常规化验单又该怎么看?下面我就为您讲解一下。

血常规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是全身体检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常见的肾病,就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出来。血常规检查的项目一般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其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又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 贫血 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2、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3、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 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性的感染。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1、将准备采血的部分清洗干净,这些部位通常上耳垂、中指或无名指的指尖,等到采血的部位干燥后再进行采血。在寒冷的日子里,可将局部搓热后再采血。

2、血常规检查前应空腹,但空腹并非不吃早餐这么简单。检查前一天晚上,就应该避免吃油腻的食物,8点之后更是应该禁食,如12点还在吃夜宵,到抽血时,就不能保证空腹。体检当天早上,建议只喝白开水。

3、体检当天穿袖子宽松的衣服,方便静脉抽血时捋袖子;衣服要干净,以防针孔感染。

4、采血后应伸直前臂,用另一只手按紧止血棉球至少5分钟。不要屈肘止血,也不要捻动棉球以免皮下淤血。如果针眼周围青紫,24小时后可做热敷。为避免感染,24小时内不要让针孔沾水。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验 报告 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

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感染,或物作用。

血小板系统:血小板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

红细胞(RBC):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肺源性 心病 ,先天性心病,高山地区的居民, 烧伤 ,休克等。降低则可能为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b):增高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肺源性心病,先天性心病,烧伤,休克等。降低为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升高为各种细菌感染,炎症,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 白血病 。降低则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物, 化学 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增高为细菌感染,炎症;降低为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 溶血 性贫血。

淋巴细胞:增高:百日咳为 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为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增高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升高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 肿瘤 ,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 ,播散性 红斑狼疮 ,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减慢则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则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血常规白细胞偏高

有时候遇到一些疾病或者身体不适,人们就回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同时医生也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血液检验,不过有时候人们发现了自己的血液检验有很多项目都偏高了,尤其是白细胞更是偏高的。

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的白细胞数值变化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性感染。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 皮肤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偏高原因,血常规血白细胞偏高,白细胞偏高是必要检查的项目,如果检查出来一些高数值或者底数值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某些隐藏的疾病。

猜你喜欢:

1. 血常规检查项目包括什么

2. 血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

3. 体检血液检查的项目有哪些

4. 血常规检查的基本知识

5.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

6. 如何检查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项目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血 常规检查 很重要,当人身体发生变化时,常引起 血液 质和量的变化,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和器官。 血常规 检查项目 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血常规检查项目的资料,欢迎阅读。

血常规检查项目

1、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常规检查是对外周血中红细胞和白细胞的量和质进行化验检查,包括: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测定,白细胞(WBC)计数及白细胞分类(DC)计数、血小板((Pt)计数。

2、在通常情况下,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数值大致呈平行的关系,故两者测定的意义大致相同;但在某些具有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改变的 贫血 ,如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与血红蛋白降低的程度常不平行,血红蛋白降低较红细胞为明显,故同时测定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以作比较,对诊断就更有意义。

3、一般经多次检查,成年男性红细胞》6.0×1012/L、血红蛋白》170g/L,成年女性红细胞》5.5×1012/L、血红蛋白》160g/L时,即被认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这种情况可分为相对性增多和性增多两类。前者是因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所致,常见于呕吐、 腹泻 、大量出汗、大面积 烧伤 等;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继发性可见于高原地区居民,的慢性心、肺疾患,如阻塞性 肺气肿 和肺原性 心病 ,还见于肾癌、卵巢癌以及肾孟积水、多囊肾等。原发于骨髓增殖性 疾病 如真性细胞增多症也可引起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红细胞数可高达(7-10)×1012/L、血红蛋白达180-240g/L。

4、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即可视为贫血。婴儿从出生3个月起至15岁以下的 儿童 ,因身体生长发育迅速而红细胞生成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数值可较正常低约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血浆容量增加,使血液稀释;可导致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以上统称为生理性贫血。病理性贫血见于各种贫血,如 肿瘤 、再生障碍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失血性贫血、 白血病 、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

5、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N)、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L)和单核细胞(M)5种。由于各种白细胞各有其生理功能,在不同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发生质或量的变化。

6、白细胞总数》10×109/L称白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0%-40%。儿童期淋巴细胞较高,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0%,4-6天后淋巴细胞可达50%;4-6岁时,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逐渐达正常水平。淋巴细胞增多,病理性的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的治疗,以及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0.5%-5%,其增多常见于寄生虫感染和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 哮喘 、物过敏反应等)。

7、血小板(Pt)的正常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对止血、凝血及血块收缩均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增多(》300×109/L),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脾切除后、急性失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小板减少(《109/L);如降低太多(《6×109/L),有可能造成大出血休克或颅内出血亡。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瘫、再障、急性白血病、脾亢、物中毒等。

当然,血常规检查只是辅助性诊断方法之一,若要确诊,还需要医生结合临床和其他相关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血常规检查方法

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以前由于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低,工作量大,又将血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检验基本是由机器检测,速度快,数据。 血常规检查之采血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运送是保证结果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血液常规标本的采集、接收及保存,使标本中的待测成分不受影响,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采血时凡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用手背静脉或内踝静脉。幼儿可于颈外静脉采血。采血处应避免有皮肤红肿、溃疡等现象。采血时如病人检测项目多,应先采常规血,防止血小板发生聚集。止血带压迫时间不能过长,不超过0.5 min,以避免瘀血和血液浓缩(有试验证明,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纤溶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及某些因子活性增强,影响某些实验结果)。采用封闭式真空采血器,既有利于标本的 收集 运送和保存,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否则可能导致 溶血 。溶血标本会造成红细胞计数降低,红细胞比积降低。血液抽出后立即轻轻摇动,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以防血液凝固。血液检查的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要合适。血液比例过高时,血浆中容易出现微凝血块,可能阻塞血细胞分析仪,同时影响一些检验结果。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会引起血细胞形态和体积的一些改变,这些改变会使血常规检验得出错误结果。

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

血液标本的保存与运送。血常规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如不能及时送检或分析,必须采取保存 措施 ,应在4 ℃~8 ℃低温冰箱冷藏,但低温保存不要超过4 h,保存条件非常重要,不适当保存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标本应由检验人员或临床医护人员采集。标本运送要做到专人专送。

血常规是如何检查的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 手工 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医学 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

如何看懂血常规化验单

一、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参与氧气运输的一种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是其合成的重要原料。正常男性为(120~160) g/L,女性为(110~150) g/L。

血红蛋白低于正常水平称之为贫血,可见于多种疾病:①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营养 不良性贫血。②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③各种急性、慢性失血所致红细胞丢失过多如外伤失血、溃疡病出血、月经过多、 痔疮 或 肛裂 出血。④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的各种溶血性贫血。⑤恶性肿瘤细胞侵犯骨髓,如各种白血病、骨髓瘤、骨髓转移癌等。

血红蛋白增高常见于: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呕吐、腹泻等脱水,烧伤,大量长期吸烟,慢性支 气管炎 、肺原性心病,先天性心病,某些 肾疾病 ,高山地区的居民等。

如发现血红蛋白结果异常,应注意查看是否同时伴有白细胞数、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数目异常,必要时应做骨髓穿刺检查,因为这些数据对于进一步明确贫血的病因非常重要。同时应听从血液科医师的指导,不可自作主张乱服,以免延误诊治。

二、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

血液中的白细胞俗称“白血球”,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化验单中白细胞计数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分类是指计算上述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在不同的疾病状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变化。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数量及百分比的变化来判断病因。正常WBC总数为(4.0~10)×109/L;分类百分比:中性粒细胞(Gran)占50%~70%,淋巴细胞(Lym)占20%~40%,单核细胞(Mono)占3%~8%,嗜酸性粒细胞0.5%~05%,嗜碱性粒细胞0~1%。

白细胞减少常见于:①性感染。如麻疹、风疹、 水痘 、流行性 腮腺炎 、性肝炎、性 感冒 等。②某些细菌、原虫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疟疾、黑热病,以及感染如粒性结核、 败血症 等。③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等。④某些物及 化学 试剂及放射线影响,如磺胺、氯霉素、抗肿瘤、 化妆 品、不合格 装修 材料等。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①全身或局部感染,如大叶性 肺炎 、急性 扁桃体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丹毒、急性 阑尾炎 、白喉等。②明显的白细胞升高应警惕白血病的可能。③某些肿瘤可致白细胞升高。④外伤或组织坏,如大面积烧伤等。

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结核病、感染、百日咳、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淋巴细胞比例会相对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 、剥脱性 皮炎 、肠道寄生虫病等;某些白血病也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应提醒注意,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有些生理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过性波动,如餐后、剧烈运动等,另外也可能出现仪器测量误。因此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时不必过于惊慌,至少要复查一次,尽早到血液科就诊。

三、血小板计数(PLT)

PLT的正常值范围为(100~300)×109/L。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参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血小板数量过高血液会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过低则容易发生出血如鼻衄、牙龈出血、皮肤出血点或瘀斑等。

血小板升高常见于 血液疾病 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某些感染、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脾切除后、运动后等也可有血小板增高。

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 ,系统性 红斑狼疮 ,脾功能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某些物所致以及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很常用的检验方法, 报告 单中的项目比较多,所以在看报告单时,不可孤立地看某一项,必须把各项化验结果综合分析,医生也会根据你的临床症状以及体格检查的情况做进一步的诊疗处理。

,我们先来看化验单中的项CRP

CRP就是C反应蛋白,很多大医院都开展微量血CRP的检查。这是一个初筛的

检查,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白细胞也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细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细胞出现的时间更早。同时CRP还是疾病?身反应的指标,如果数值高出正常值数倍,往往提示病人身体的多个器受到损伤。另外,CRP还和一些疾病有关系,比如 传染 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 风湿 热等。

第二,看白细胞(WBC)的数量

很多家长拿到化验单只知道看白细胞高不高。一般来说,如果白细胞的数量大于10000,就提示孩子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菌素。白细胞的数值越高,说明细菌的毒力越强或者细菌的数量越多。

但有时候白细胞特别高,不见得就一定是细菌感染,白细胞内还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如果孩子患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他体内的淋巴细胞就特别高,所以白细胞总数也特别高,可能达到20000,甚至30000,实际上这里面大部分是淋巴细胞,而不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是人体和 动物 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的组织中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了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从体积来看,从小到大依次为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

第三,看中性粒细胞的百分率

数值越高,说明疾病还在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加重。中性粒细胞主要是针对细菌的,当孩子的身体受到细菌感染的时候,中性粒细胞就会增加,来杀细菌。如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应地就要升高,说明孩子可能是感染。 第四,要看中性粒细胞的

如果它低于正常值,说明有感染。中性粒细胞的越低,说明感染的程度越。如果高于正常值,说明是细菌感染。有些孩子,他们体内的白细胞总数不太高,但是中性粒细胞很高,这预示着孩子的发热会越来越厉害。 第五,看血小板

血小板的数值越高,说明孩子感染的次数越多。这个孩子的血小板是正常的,很多反复感染的孩子,血小板数值都是400万、500万。

第六,看嗜酸细胞(EOS)和嗜碱性细胞(BASO)

它们是判断孩子是否过敏的指标之一。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嗜酸性细胞是0.92,正常值是0.05乣0.56,高出正常值很多,说明孩子过敏很,说明这个孩子这次生病是在过敏基础上受到感染导致的。

第七,看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率

淋巴细胞是干什么的呢?淋巴细胞主要通过分泌抗体来对抗的。如果这两个值高出正常值,就说明孩子可能是感染。

第八,看单核细胞百分率和单核细胞

血常规作为体检的项目之一,主要是看哪些指标?

1、白细胞:检查是否感染(感染、细胞感染)或患有炎症。白细胞数值比较低时要考虑是否是贫血或者是感染。当白细胞偏高的时候说明受检者身体有些部位出现了炎症反应,长期白细胞偏高则要怀疑是不是出现了白血病。2、红细胞:主要是检查是否存在贫血。红细胞参数低于正常值表示失血、贫血等,这在女性朋友里较为多见。红细胞参数大于正常值主要是先天性心病、脱水等原因,需要结合其他检测手段一起来看。

血常规是临床上用的应该是最多的检查,基本上每年去体检首先要做的就是血常规。血常规主要看血细胞的数量和分类,血细胞主要分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当然还有其它指标,比如中性粒细胞分类、淋巴细胞分类,或者红细胞体积、红细胞浓度,还有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分布宽度各种指标。

主要看的指标有白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这些数值都可以很好的判断有没有感染,或者是有没有一些贫血的症状。是否有炎症的感染?

血常规检查项目?

血常规又叫血细胞分析,是采血后对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进行的一项基本检查。血常规包含24项,其中白细胞部分有11项,包括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嗜碱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和单核细胞数,还有以上5种白细胞各自在白细胞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红细胞部分有8项,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红细胞分布宽度变异系数。血小板部分有5项,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和大型血小板比率。

、检查红细胞的数目以及血红蛋白的数目,红细胞包括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以及红细胞体积,还有单位体积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第二,检查白细胞数,白细胞分五类,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细胞和嗜碱细胞。第三,检查血小板。通过检查白细胞可以大概判断体内是否有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必要时进一步检查诊断。红细胞检查可判断是否有贫血症状,贫血的人一般红细胞偏低,血红蛋白也有偏低,贫血的话,人会感觉头晕、乏力及皮肤粘膜苍白,可给予纠正贫血治疗。血小板偏低的话有的人会有出血不易停止、紫癜、瘀斑等症状,需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他的项目非常的多,主要是有三大系统,一个是红细胞系统,可以了解是否有贫血。第二个是白细胞系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是否有感染,而且是细菌性的感染,还是性的感染。第三大系统是血小板,主要是可以告诉我们血小板,这个出血是血小板引起的,还是其他的情况引起来的出血。那么这三种检查项目也可以细分。红细胞系统:它主要有检查项目有以下几个内容,1、红细胞计数;2、红细胞的压积;3、平均红细胞体积;4、红细胞分布宽度;5、血红蛋白浓度;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7、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项,1、白细胞计数;2、单核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3、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4、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还有包括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比值;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以及嗜碱性粒细胞的比值。血小板系统的检查:主要包括,血小板的计数、血小板的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平均血小板体积、大型血小板比率以及血小板的压积。

血常规包括哪几项!

一、血常规检查——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5.0 ×10的12次方/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5.3 ×10的12次方/L(400万-530万个/mm3)。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4~10 ×10的9次方/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20 ×10的9次方/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 N 0.3 ~ 0.7

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 ~ 0.05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 ~ 0.70 (50%-70%)

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 0.05 (0.5%-5%)

嗜碱性粒细胞 B 0.00 ~ 0.01 (0~1%)

淋巴细胞 L 0.20 ~ 0.40 (20%-40%)

单核细胞 M 0.03 ~ 0.08 (3%-8%)

[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 ×10的6次方/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点击免费咨询,与在线专家交流《〈

二、血常规检查——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300 ×10的9次方/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

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从民众体检网上摘抄的,你也可以搜出来上去看看。

白细胞 血红蛋白 血小板 红细胞 主要是这几项 白细胞主要看感染情况 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看有无贫血 血小板 看止血功能

血常规各项指标怎么看?

知识点: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和白细胞、血小板三类细胞。分清楚这三种细胞在身体内的作用和它们数量提示的症状,看懂血常规化验单就是小事一桩了。

每次去看病,尤其是有发烧症状的时候,医生都会开个单子让你去做验血。生着病还要被扎指头,心里一定很郁闷吧,更郁闷的,你不觉得是那一张张让你看得云里雾里的化验单吗?

血液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因此关于血液的一般化验就有了针对血细胞的血常规和针对血浆的血生化。

这么多项目,看着的确让人眼晕,如果我们能稍微简化一下,就没那么复杂了。让我们根据血细胞组成,把血常规分为三个部分。

从生物课本中,我们知道,红细胞并不直接运输氧气,而是由血红蛋白与氧气结合后再运输血红蛋白,所以,出现在这个位置的向下的箭头,提示贫血,孕妇及营养不良者的这一项目通常偏低,大出血、慢性出血性疾病同样引起这两项指标的降低。另外,这两项指标的下降并不能指示白血病,但很多情况下,白血病能引起它们的下降;上升,则提示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高原居住的人,如地区居民的这一项目普遍较高,也可见于各种造血系统疾病、烧伤、高血压等。在这里稍微延伸:化验单结果异常并不总代表身体患有疾病,化验单上的参考范围仅仅是一个参考,根据一个地区绝大多数人的化验结果统计而成,非本地区居民,或有较长时间未居住于该地区,甚至从事某些特殊职业、怀孕的情况下,某些项目后面可能会被判定为“不正常”而画上一个箭头。

再看看“红细胞压积”。它是一个比值,指示红细胞占血液体积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它反映红细胞和血浆之间的体积关系。它的上升提示血液浓缩,通常指示身体处于缺水的状态;下降则提示血液稀释。

表格中,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分布宽度反应红细胞的发育情况,升高或缩小均提示造血系统的问题。平均血红蛋白量与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通常指示近期的营养状况。

我们体内的白细胞,主要是起到免疫的作用,正因为如此,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常常意味着免疫系统的变化。它的轻微升高提示身体存在炎症,或者女性处于生理期、妊娠期,甚至情绪的剧烈波动。它的大幅度升高提示的感染或白血病。白细胞计数的减少可能存在于某些特殊的感染、败血症中,一些物也可引起白细胞计数的降低。肿瘤可以引起白细胞计数的波动,具体不定。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分为两大类,有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

再来看看有粒细胞。它名字中的“粒”,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水解酶颗粒,所以,有粒细胞通常承担清除异物的任务。细菌性感染以及中毒时,中性粒细胞被动员去清除它们,中性粒细胞计数会升高,然而,在感染伤寒等传染病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大量亡,这一项目的计数会减小。嗜酸性粒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常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以及过敏反应,它们的升高常常表示身体正遭受寄生虫的感染或者处于过敏状态中。无粒细胞则分泌各种抗体以及活性物质,所以,感染、传染病、淋巴瘤等疾病均能引起无粒白细胞的数值波动。

各项白细胞比率反应免疫系统的工作侧重点,提示免疫系统正在加强某一方面的免疫反应。值得注意的是,白细胞计数十倍甚至百倍的波动,常提示白血病,这种情况下应给予高度重视。

血小板的个头儿很小,但它的作用并不小,伤口止血与结痂全靠它了。血小板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血液中的血小板过少时,就要注意是否患上造血系统疾病,或者脾功能亢进,当然,服用一些物诸如,也能导致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的升高常常提示骨髓病变,或脾于近期被切除。更细节的情况应通过反应血小板发育情况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型血小板比率”来判断。

这样一简化分析,你是不是觉得看懂血常规化验单真是小菜一碟了?

本作品为“科普-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 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科学原理一点通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ID:kxylydt)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除了在一些基层社区诊所会采取指尖采血的方式进行标本采集,绝大部分血常规标本的采集都是通过静脉采血。这也是宝宝生病最常见的检验项目。

那么很多父母在心疼孩子的同时,也会对检查结果产生困惑,这么多陌生的名词,过于专业的内容,怎么看得懂呢?全权交给医生,自己又多少有些不放心。我就来讲一讲,血常规的化验报告单到底应该怎么看。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一下我们的血液。

我们人体的血液是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的,其中有形细胞就是血常规化验的对象,由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组成——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

医生通过观察这三种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作为判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依据。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下面就是我总结的,非常简单易懂的各项检查指标的图解。希望对有需要的父母们有所帮助。当然,的血常规报告也是可以适用的。

思维解绑,小儿好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芭菲小鹿。育儿原来如此有趣。

血常规检查已经成了去医院看病的道程序 ,不管是发烧感冒,下吐下泻都少不了抽血这个步骤,那么大家知道怎么看血常规吗?

血常规的正常值是一个指示人体最健康状态的参数。如果血常规检查结果与正常值不同,就意味着人体有问题。通过这个检查结果,我们可以判断什么是错的,我们可以开出正确的。白细胞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吞噬细胞,起着清除抗原的作用。白细胞系统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白细胞总数和各种白细胞数量及其比例。中性粒细胞主要是细菌感染、化脓性感染、烧伤、急性中毒、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生性疾病。大多数是传染性疾病,如感染和的细菌感染;血液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粒细胞减少症;此外,化学辐射损伤也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血小板升高常见于血液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血小板升高也可能发生在某些感染、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脾切除术和运动后。血小板减少症常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某些物和血小板减少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恶性肿瘤骨髓转移等。

血常规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报告中有很多项目,所以在阅读报告时,不要孤立地看一个项目,必须对检验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医生会根据你的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做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血常规检查是常规项目,通过异常血细胞可以诊断疾病的可能性。血常规检查的每一项都有正常值。当它超过或低于血常规检查的正常值时,意味着体内可能存在一些问题。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本的实验室检查之一,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数量。

1.血常规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a.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新生儿 170-200g/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肺原性心病,先天性心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b.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0-550万/μL,女性为350~500万/μL,新生儿为600~700万/μL;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脱水,肺原性心病,先天性心病,高山地区的居民,烧伤,休克等.

降低: 贫血,出血

c.白细胞(WBC)计数:正常为4000~10000/μL,新生儿为15000~20000/μL,6个月至2岁婴儿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种细胞感染,炎症,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疟疾,伤寒,感染,副伤寒.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性传染病及败血症、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d.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增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增高: 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e.血小板(PLT):正常情况:(100-300)%

升高: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

降低: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f.红细胞沉降率:

westergren法 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iahinhkob法 男性0-8mm/h, 女性0-12mm/h。

增快: 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

减慢: 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g.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情况:(00.5-1.5)%

增高: 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2.小朋友的血常规

小宝宝最常见的病可能就算是感冒了,一旦不及时治疗,就会发起烧来,这时候带宝宝到医院去,大夫就会让先验一下血。为什么要验血呢?因为人在生病时,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会发生变化。比如贫血时,红细胞的数量或血红蛋白的含量就会产生变化;身体发生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就会增加。

主要看哪些指标

血常规的化验单上往往会有一长串的化验项目,但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项目,对于它们,我们不必去深究。看血常规的化验单,我们需要重点看三个方面: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我们知道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一般而言,我们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性的感染。

血常规的化验单怎么看?带你简单的了解血常规指标。-初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