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各出自哪个典故?

【深堑投鞭】清·归庄:“深堑投鞭竟飞渡,高峰立马又摧枯。”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_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20字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_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20字


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_投鞭断流的历史典故20字


十六国时期,苻坚灭了前燕国,降服成汉国。太元元年,也就是公元376年又灭了前凉,并且出兵攻晋,占据襄阳,统一了北方大部,海东诸国六十二王纷纷派出使臣前来朝拜。苻坚此时飘飘然起来。他经常大宴群臣,极尽歌舞,朝廷上下渐渐兴起豪华之风。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苻坚决心兴师讨伐东晋。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扩展资料:

1、投鞭断流

释义:意思是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形容兵士多,军力强大。

2、草木皆兵

释义: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

3、风声鹤唳

释义: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参考资料来源:

投鞭断流是什么意思

【投鞭绝流】明·唐寅:“投鞭绝流,麾兵赤壁,志小鸿沟,眼高绝域。”

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投鞭】唐·李白:“投鞭可填江,一扫不足论。”宋·辛弃疾:“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镝鸣血污,风雨佛狸愁。”明·韩守益:“击楫中流,投鞭思济,多少昔时豪杰。”兵力强大。

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投鞭断流”这句成语意思是人马很多,把赶鞭子扔到河里能堵塞河道,使河水断流!

”投鞭断流”的典故源出历史上的?

【长江著鞭】清·叶世佺:“远塞唯迎盗,长江谁著鞭。”

《晋书·苻坚载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典源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下》:“太子左卫率石越对曰:‘……且晋中宗,藩王耳,夷夏之情,咸共推之,遗爱犹在于人。昌明,其孙也,国有长江之险,朝无昏贰之衅,臣愚以为利用修德,未宜动师。……’坚曰:‘吾闻武王伐纣,逆岁犯星。天道幽远,未可知也。昔夫威陵上国,而为勾践所灭。仲谋泽洽全吴,孙皓因三代之业,龙骧一呼,君臣面缚,虽有长江,其能固乎!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什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后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苻坚攻东晋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什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后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

淝水之战

投鞭断流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前秦苻坚将攻晋,太子左卫率石越以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伐。坚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

"投鞭断流"这个典故,最早记载在《晋书·苻坚载记下》中。原文是这样的:

苻坚的大意是说,我兵马众多,就算是把马鞭扔到长江里,也能把江水挡住,使之不再流动,(他们)还有什么天险可守的呢?

一天早朝的时候,苻坚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谁知文武百官顿时鸦雀无声。

秘书监朱彤是个见风使舵的人,忙上前奏道:"陛下威震四方,今御驾亲征,是应天顺时之举,大军所到之处,高山低头,河水让路,必然是有征无战......此举定能统一天下,建万古不朽功业!"

朱彤话音刚落,百官中走出一个人,高声奏道:"臣以为现在不能伐晋!"众人一看,原来是尚书左仆射权翼。苻坚很不高兴,就说:"你讲吧!"权翼正了正朝服,说:"臣听说,国王无道,诸侯才共同来讨伐。如今晋国虽弱,却君臣和睦,上下同心,并且朝中还有谢安、成语故事桓冲等杰出人才,因此出兵伐晋还不是时候。"

苻坚听了这番言论,心中更是不高兴,沉默了一会儿才说:"诸卿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话音未落,太子左卫率石越应声奏道:"臣以为,权翼之言讲得有理。晋国不但君臣一心,而且据有长江天险,也乐意为朝廷出力。出师伐晋必然凶多吉少。愿陛下保境安民,等待时机,再作打算。"

苻坚早就不耐烦了,听了太子这番话,便驳斥道:"全是庸人之谈!从前吴王夫,吴主孙皓,他们虽有长江天堑,也未能逃脱覆灭的命运。今我带兵百万,若将马鞭投入江中,即可断其流水,(他们)还有什么天险可守?"

尽管包括阳平公苻融在内的群臣们极力反对,但苻坚还是决心伐晋,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投鞭断流的典故

那么,苻坚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

释义用法 前秦苻坚聚群臣商议攻晋,有臣属认为晋不可伐,苻坚却认为自己众多,只把马鞭子投进长江,就可使江水断流,可以攻晋。后用此典形容兵马众多,势力强大。

用典形式

【天堑投鞭】明·郑成功:“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苻坚投箠】唐·杜牧:“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箠更荒唐。”

【秦鞭断江】明·李东阳:“秦鞭断江江逆流,八公草木皆为仇。”“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历史典故出自于古代安徽的淝水之战。

【河湟可下鞭】唐·杜牧:“要君疏欢乐,犹有河湟可下鞭。”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版北方后,决心调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们多不,其中有一位名叫石越的下属劝阻说:“从星象来看,今年不适合南进。何况晋据著长江的'险固,其君王又深获拥戴。我们不如暂时固守国力,生产整军,等晋内部松动,再伺机攻伐。”苻坚很不以为然地说:“星象之事,不尽可信。至于长江,春秋时的吴王夫和三国时的吴主孙皓,他们都据有长江天险,仍不免灭亡。现在朕有近百万大军,光是把马鞭投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还怕甚么天险?”苻坚不顾大臣们反对,执意出兵伐晋,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逼临淝水,准备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玄、谢石带领八万精兵抗敌。苻坚轻敌,想凭藉优势快攻,却遭到晋军顽强抵抗,并在“淝水”被晋军打败,前秦从此一蹶不振。后来“投鞭断流”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吾之众投鞭於江,足断其流”演变而出,后用来比喻军旅众多,兵力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