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名师王崧舟:浅析“诗意语文”(一)
浅析“诗意语文”(一)
潘新和先生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深情地向往:“未来的语文教师要是都能充满诗意情怀,都能用自己的诗意感悟去唤起孩子‘心灵中的诗人’;未来的孩子如果都能拥抱、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那是多么好!”深受潘先生的影响,语文名师王崧舟老师扛起了“诗意语文”的大旗。何为“诗意语文”?其基本教学策略是什么?诗意语文的课堂有何特点?这些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阅读了《王崧舟和诗意语文》,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形成了以下思考。
语文名师王崧舟:浅析“诗意语文”(一)
语文名师王崧舟:浅析“诗意语文”(一)
语文名师王崧舟:浅析“诗意语文”(一)
一、诗意语文的内涵
语文有三个层次: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化,其共性是“语言”。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语言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从属性看,语文有多重性:如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等。诗意是感性的、抒情的、灵动的、文化的、精神的、意境的,它归属于人文。这是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属性对诗意语文的理解。
王崧舟老师在《诗意语文的理想和信念》一文中,把“诗意语文”诠释为“精神的语文”、“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生活的语文”。王崧舟指出“语文教育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而这一过程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实现的。
语文的本色和境界是诗意,而诗意的语文课堂,是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完整人格的理想课堂。诗意的语文课堂,是以文本为基础,根据语境和形象,用艺术的手段营造一种情境和意蕴,激起学生言语表达的热情,从而唤醒心灵的诗意,追求人生的。诗意语文的境界就是要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我觉得余小刚在《王崧舟教学艺术美学解析》中的一段文字是对诗意语文的阐述。诗意语文以价值为灵魂,以文化传承为血脉,以精神诉求为旋律,以神秘唤醒为光华,以感性复活为情怀,以个性高扬为风采,以智慧观照为神韵,以心灵对话为境域,主张将生命融于语文教育,将语文教育融于生活,让语文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
二、诗意语文基本教学策略
诗意语文用到的基本教学策略即举象、造境、入情、会意、求气、寻根。
1、举象:还原语言的生命图景。
所谓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举,即呈现、打开。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借此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车夫的脸,并学生透过车夫这一脸的特征把握他的生活境遇和地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如自己在现场会怎么做,引出鲁迅先生对车夫的细节描写。诗意语文就是在教学中举象。其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所描述的一道道的皱纹、脸色灰黑等就是象。
2、造境:创生语言的生命境域。
造境就是在举象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语言文字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情境指向课堂,意境指向文本,心境指向学生。境是景象的连续体,很多象的叠加,形成一种氛围,人置于其中,会产生共鸣。如:《长相思》中“身在征途”的“象”的还原,“心系故园”的“象”的创生,将这两种连续呈现的“象”加以剪接和重组,就形成了一种孤独,寂寥的课堂情境和文本意境。
3、入情:体验语言的生命温度。
所谓入情就是置身于语言文字所造的境中,体验其承载的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境语也皆为情语。诗意语文的灵魂之处便在这个“情”字。让学生充分地体验,让学生的生命情感之门打开以后,感受语文的精彩魅力,感受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思想和感情。是否还记得王崧舟老师的那一节作文课《亲情测试》?
师:写下五个你的人的名字
在五个你的人中划掉一个
在四个你的人中划掉一个
在三个你的人中划掉一个
将的人全部划掉
伴随着老师的一步步要求,学生泪如雨下,把所有的人全部划去,亲情的激荡已达,感情已成熊熊烈火。这堂课通过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体验亲情的丧失。每划去一位亲人,就意味着失去一位亲人的关爱和呵护。随着亲情强度的递增,每次失去亲情后的体验也变得愈加沉重、愈加痛苦,终至于触及到学生心灵最深处的那份沉睡的生命意识和潜能。就在那一刻,在一股难以抗拒、难以遏制的情感力量的驱使下,学生的言语生命欲求被充分地激活和唤醒。这就是诗意语文的“入情。”
4、会意:感悟语言的生命哲思
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并体会文字所包含的意蕴。例如《草船借箭》对笑的品读。文章同一样,什么诸葛亮说,周瑜说,刚开始觉得乏味,没意思,甚至连人物的神态都懒得加上去,然而仔细读后,却发现了文字背后的味道。这篇课文写“诸葛亮说”出现了11次,“周瑜说”6次,“鲁肃说”3次。前面十次都是诸葛亮说,一次,诸葛亮是笑着说。给人惊喜万分的感觉。这就是语言的魅力,那个笑着,读着读着,文字味道就出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问,你知道他在笑什么?随着学生的理解,一切也就会意了,会意之后,才能读出文字的魅力和神韵。
5、求气:触摸语言的生命律动
在特定的情境中,探求语言文字的声气、节奏和神韵。我们对文本,对语言文字就要“求气”。有些孩子不懂,在朗读的时候扯嗓子,用力喊,其实真正会朗读的,用的不是蛮力而是绵力,文字与文字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种关系存在,叫作字里行间,这些关系能够形成语言的节奏,语言的张力,这就是能量,这就是气。朗读用的是绵力,像唱歌一样,注重气息的控制,一唱三叹中,文字的声气,就出来了。
6、寻根:传承语言的生命律动
在特定的情境中,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语文教师要有文化意识,才会把语文课上得更深刻,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例子被誉为“五绝之冠”的古诗《江雪》中的“钓”,从表面看,钓的是鱼,一个物化的现实意象。但从文化的角度品味,则“钓”是“不钓之钓”,渔翁之意岂在“鱼”?在这里,“钓”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宣告,一种静观其变的智慧,一种东山再起的报负,一种无所畏惧的气度。一个“钓”字,承载着多少中华文化的基因。
“诗意语文”创始人特级教师王崧舟的阅读观
王崧舟,酷爱阅读,博览群书,举手投足之间自有一种文人的味道。他的课是一场思想盛宴,更是一次精神享受。他让语文多了一份诗意的光环。他是浙江上虞人,曾任杭州市拱宸校小学,是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全国小语界首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
他天生就喜欢读书,他觉得每本书都是一个生命,充满了与灵性,每一本书都是不一样的,读书书就会就活起来,就会和你对话,为你开启异彩纷呈的世界,当你进入书里,就会体验一代又一代人不同的生活。《红楼梦》是对他一生影响的书。
他说读书就是在不断的转世,在阅读中,他感觉就像是活来活去的。而与书的相遇,他将之归结为缘分。他每次去书店,感兴趣就买下来放在书架上,一旦有空就抽出来阅读。他有一间书房,顶天立地,书房里他拟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明月一帘无心照,下联是诗书半斋随意读。
他的阅读从文学作品到教育理论、哲学名著到宗教著作、乃至奇门遁甲......都有所涉猎,并乐在其中。在阅读上他是个典型的杂家。他读流行的书,也读不流行的书,如汪荣祖的《史学九章》、钱穆的《晚学盲言》。他既读入世的书,如傅佩荣的《哲学人生》、《的积极的人生》,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也读出世的书;既读教育类的书,如苏霍姆林斯基的《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并给学校老师;也爱非教育的书如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沉重的肉身》......语文专业的书,他读的最深入深入系统。他坦言,他的语文教育思想,一多半受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语感论》一书的影响。潘新和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朱光潜的《诗论》,韦勒克与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他研读了很多遍,对他的影响都很大,多年来,他一直在读,每次重读都能看到新的东西。其他的诸如美国学者蓝色姆的《新批评》等非语文专业书籍他也读了很多,帮助他了解并学习到了文本细读的门道。
他总结到阅读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三个贯通,个贯通是中西贯通,第二个是古今贯通,第三个是文理贯通。他说你做到了这三个贯通,那么你的文化底蕴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那样,变得宽厚,坚实。而真正做到这一点,在他看来实在是一辈子的功课。童年的阅读是在塑造一个人的精神;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现实很浮躁,一个人的自身价值更多的是由别人来认定。实际上,阅读是能让人找回自我,感知自我存在的方式。一字一世界,一书一天堂,无意证菩提,随性见慧光。
他还总结说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教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甚至不是课程,而是底蕴。一位有文化底蕴的教师才能向学生输出正向的价值,让学生感悟到语文的魅力。读书的奥秘全在呼吸二字,“呼”是沉淀,既读书到底蕴的转化;“吸”是创生既底蕴到教学的转化。
他读书有三句话:句话“为己读书”;第二句话为“天天读书”;第三句为“随性读书”
他说对人的精神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读书。一个人的心灵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读书的结构,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从根本上上说就是他的读书境界。读书可以改变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甚至精神存在方式。
王崧舟去年的树点评
王崧舟去年的树点评如下:
所谓“诗意”意在语文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以师生的共同合作、创造为基础的美学追求、生命精神追求。“诗意”缘于“情意”,因为语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对于一个人的认知作活动具有调节功能,所以只有充满“情意”的语文课堂。
才有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诗意”栖息。如何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谈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三分文章七分读”,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琅琅书声,犹如盲人骑瞎马,奔不远,飞不高。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就是“读读、说说、写写”。
但是,怎么读,怎么讲,怎么写却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读不是枯燥乏味地读,写也不是机械重复地写,讲也不是人云亦云地讲。语文学习的底气来源于阅读。经典的诗歌与文章要大量背诵、大量阅读,课堂中不需要纷杂、疲惫不堪的设计,教师要善于学生。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出“语文味”。课中老师学生读的环节令我印象颇深。王老师擅长对读的情境的创设,在品析课文时,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情境描述,让学生的读显示出生动的画面感,让学生通过反复比较读出文中“天天”一词的意味。
从而领会出鸟儿和树之间的深厚感情。王崧舟老师的诗意教学如浩瀚大海,荡涤着博大、激昂的海浪,诗意课堂成为了众多教师的追寻目标。立足当下文本,从读中生惑,读中悟情,王老师将语文课的诗意美建构得淋漓尽致。
语文课堂之诗意语文
诗意,说起来是多么美妙的字眼。但究竟什么才算是诗意呢?上学时候,在文学课上老师倒是对诗做了定义,一首诗应具备音乐美,建筑美,画面美,那难道语文课堂中也应该具备这些音韵上,结构上,形象上的美吗?如此对照我上的每一节语文课,实在是惶恐至极。
“诗意语文”的主张是王崧舟老师提出的,我想要找寻如何在语文课中构建诗意课堂,还是应该去向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要。于是我选定了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课谱》这本书。这本书包含了王崧舟老师的《荷花》《圆明园的毁灭》《只有一个地球》《慈母情深》等十个课堂实录。由于我今年的是五年级,所以拿到这本书我首先翻开的是《慈母情深》这篇课堂实录。看完一遍之后,我震惊至极:语文课可以这样上!随后赶紧找了一支笔,开始了第二遍地阅读。这一遍,我看的极慢,一边看一边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悟,为什么选择这句品析,这里为何抓住了“塞”字,如果是我,我会这样设计吗。
本来《慈母情深》这节课,是我接下来就要要讲到的课文,我也早已提前完成了备课,可是看完王崧舟老师的课之后,我觉得汗颜。我所设计的《慈母情深》不过是常规的完成课标字词的识记,找出几个特殊的场景领着孩子们去品悟,抓住几个修辞手法,包括排比,对比以及特殊标点符号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课后布置一个小练笔,使学生能够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文中母亲的深情。乍一看这样的教学似乎没什么毛病,可看完王老师的课,就觉得自己的课缺了很多东西。是啊,这样的课曾上过很多节,从教十余年没有数千节,至少也有数百节,我甚至可以预想到课堂效果,不好不坏,无功无过。很难提起孩子们的兴趣,更不用说引起共鸣,充其量只是灌输罢了。缺了什么?一节课缺了灵魂,而这灵魂需要的是教师用心的设计,同样也需要语文课堂的诗意。
王老师的《慈母情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完美。整节课没有把识字,赏句和写文割裂开来,整个课堂设计虽然只分了六个环节,可每个环节却如高山流水般,娓娓道来。看完之后简直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不管是字法意识,句法意识还是章法意识,都渗透着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又围绕着文中的人物形象逐层展开,好一个水到渠成,好一个诗意语文!
看了王老师设计的课,我无法心安理得的继续按着我原来的备课思路上课,于是推翻,重新来整理《慈母情深》的教案。我承认我借鉴了王老师的很多思路,甚至有的环节我也原封不动的搬上了课堂,包括对“四个立即”和“塞”的品读,但又有什么关系呢?最值得我欣慰的是在课堂上,当孩子们深情诵读文段,当孩子们面对写给母亲的诗有话可写,当孩子们听着《懂你》眼角泛红……我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值得,甚至我隐隐觉有一颗诗意语文的种子在孩子们心底悄然发芽。
于是,我一遍遍的品读王崧舟的课堂实录,去寻找诗意语文的。因为诗意,实在是太美了。就像海德格尔曾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个世界本来就已属不易,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更有,更有义务,在孩子们的心上撒播一颗诗意人生的种子呢?虽然王崧舟曾提出诗意语文应倾向于母语的诗性,倾向于对文本的审美解读,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但这些专业的高度概括的话语,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有距离感的,所以我只能从实践中去找寻。就像我看《慈母情深》一课一样,随品随悟,随悟随写,这样便可自然而然地在课堂上和诗意靠近一点,再近一点了吧。
语文的课堂,也应该是有萌动,有绽放,然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因为一词,一句,一文,给孩子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使孩子们可以感悟到文字的魅力,情感的美好,可以在以后的无涯岁月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