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全诗翻译
昨夜西风凋碧树,是什么意思?
《破阵子》、《浣溪沙》、《蝶恋花》、《寓意》、《浣溪沙》。相同朝代的诗歌蝶恋花①
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全诗翻译
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全诗翻译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疑难点注释:①晏殊(9-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点拨: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即上阕主要写所见。起句写秋晓庭院中的景物。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傲霜盛开的幽洁品质,象喻高雅。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透露出闺中人的高雅和她的哀愁。“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燕子“双飞”,更反衬出人的孤独。细品起来,其味无穷,艺术表达非常委婉含蓄。后两句从今晨回溯到昨夜,明点“离恨”,成为全词的词眼,表现的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槛菊愁烟兰泣露怎么读 槛菊愁烟兰泣露的
槛菊愁烟兰泣露的意思是“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露珠。”1、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读音:jiàn jú chóu yān lán qì lù。
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2、《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3、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这中的“槛”拼音怎么读
宋·晏殊有两个读音
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jiàn,kǎn
这里是栏杆的意思
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槛菊愁烟兰泣露的意思
欲寄彩笺无尺素1、诗句出处
扩展阅读:晏殊的晚年生活2、诗句赏析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
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作者及作品评价:
1、作者
晏殊(9—1055),宋代文学家。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景德二年(1005)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当时名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和词人张先等,均出其门。卒谥元献,世称晏元献。
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亦工诗善文。其诗属“西昆体”,词风承袭五代冯延巳,闲雅而有情思,语言婉丽,音韵协和。
2、作品评价
王国维曾评价此诗: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也。
槛菊愁烟兰泣露怎么读 槛菊愁烟兰泣露的
蝶恋花1、槛菊愁烟兰泣露的读音:jiàn jú chóu yān lán qì lù。
独上高楼2、《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上片描写苑中景物,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生动地表现出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蕴含着愁苦之情。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3、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槛菊愁烟兰泣露 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营造了怎样一种环境
【 #诗词鉴赏# 导语】《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欢迎阅读!槛菊愁烟兰泣露 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营造了怎样一种环境
答:槛菊愁烟兰泣露 中使用的修辞方法是拟人,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营造了秋晓庭圃既美丽又令人哀愁的环境。
晏殊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赏析《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晏殊《蝶恋花》赏析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
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
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
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
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
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
(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
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
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
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
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
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
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
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
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
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
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
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
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
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
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
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
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
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
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
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
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
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
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
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
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
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
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
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
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
“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
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伤离怀远之词。主角是一位闺中人。
下阕主要写所思。“西风凋碧树”不仅是望之所见,而且也包含对昨夜通宵未寐时卧听西风飘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景既萧瑟,人又孤独,似乎迎接着抒发闺中人忧伤低回之音。但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一人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望尽”二字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广远境界的驰往骋怀。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意境高远,气象宏大,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末尾两句紧承前面。。“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菊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
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 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 其作用。
晏殊的诗词《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人间词话》)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想寄一封信给我的心上人,但是山水阻隔,道路遥远,又不知道他人在何处。
①彩笺:彩色的信笺。
②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
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那个日夜思念的人最终还是没有出现,于是她只有“欲寄彩笺兼尺素”。“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如此绚丽、鲜亮;尺素,指书信,如此朴素,毫无雕琢。因此二者既包含了女子美丽缠绵的一份情思,又蕴藏着女子最朴实、真诚的一份心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意。既表达了女子思念之切,同时也表现了想要书写的内容之繁复。
“山长水阔知何处”,有这么多想要寄的书信,可是山如此高远,水如此广阔,山水两种阻隔,不知他在何处。这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内心的惆怅。“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以“知何处”的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庆历四年(1044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节度使(今陕西西安)。后调到河南府,官衔被转到兵部。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过了一年,晏殊的病情加重了,仁宗想前去看他。晏殊知道后就立刻派人捎信给仁宗,信中说:“我老了又重病在身,不能做事了,不值得被陛下您担心了。”不久即于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仁宗虽然亲自前去哀悼,但仍因没能在他卧病时来看望他感到遗憾,特地二天没有上朝。赠给晏殊司空(三公之一)兼侍中(官名,门下官)的官爵,赐谥号为“元献”,在碑文的篆写了“旧学之碑”四个字。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扩展阅读:晏殊的文学成就
晏殊一生写了一万多首词,大部分已散失,仅存《珠玉词》136首。
《东都事略》说他有文集240卷,《中兴书目》作94卷,《文献通考》载《临川集》30卷,皆不传。传者惟《珠玉词》3卷。汲古阁并为1卷,为《宋六十名家词》之首集,计词131首。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世称“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颖、晏富、晏京、晏嵩、晏照、晏方)。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及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撼庭秋》)等佳句广为流传。他既是导宋词先路的一代词宗、江西词派的,还是诗的一位多产诗人。有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行于世。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介绍
燕子双飞去。《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是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此词写深秋怀人,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也是晏殊的代表作之一。全词情致深婉而又寥阔高远,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的“槛”的读音是什么?
【译注】该字有两个读音,但在该句中的意思是栏杆之意,故读槛(jiàn):古建筑常于轩斋四面房基之上围以木栏,上承屋角,下临阶砌,谓之槛。至于楼台水榭,亦多是槛栏修建之所。
1、 囚禁犯人的牢笼。
①槛,栊也。从木,监声。(所以囚罪人之牢也。故囚车曰槛车。)——《说文解字》
③槛,车上施栏,以格猛兽,亦囚禁罪人之车也。——《释名·释车》
④中尚书宦官槛塞大异。——《汉书·谷永传》
⑤乃槛车与王诣长安。——《汉书·陈馀传》。 师古曰:“槛车者,车而为槛形,谓以板四周之,无所通也。”
⑥槛车送元济。——《资治通鉴《全宋诗》中收其诗160首、残句59句、存目3首。在《全宋文》中仅存散文53篇。·唐纪》
2、关牲畜野兽的栅栏。
①一曰圈也。(谓所以闲兽。)——《说文解字》
② 又如:槛羊(栅栏中的羊);槛緤(拴兽的绳索);槛兽(笼中之兽。喻失去自由者)
3、捕捉野兽的机具。
① 毁坏槛宑。——《后汉书·法雄传》
② 槛阱(捕捉野兽的机具和陷坑)
4、栏杆。
① 栏杆的纵木
云攀殿槛。——《汉书·朱云传》
②栏杆的横木
坐堂伏槛,临曲池些。——《楚辞·招魂》
③ 泛指栏杆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序》
④ 又如:槛屋(围有栏杆的房子);槛窗(有横直图案的格子窗);槛花笼鹤(栏杆里面的花、笼中的鸟。比喻受约束者)
5、通“滥”。浴盆
同槛而浴。——《庄子·则阳》
6、 四方加板的船
槛(kǎn)〈名〉
门槛。门下的横木。亦作“门坎”;亦称“门限”。:~外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