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的西塞山位于哪里

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的西塞山位于湖北省黄石城区东江南岸。

西塞山怀古中的西塞山在哪里_西塞山怀古的西塞山在哪里?西塞山怀古中的西塞山在哪里_西塞山怀古的西塞山在哪里?


西塞山怀古中的西塞山在哪里_西塞山怀古的西塞山在哪里?


西塞山怀古中的西塞山在哪里_西塞山怀古的西塞山在哪里?


西塞山区内以西塞山险峻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纷陈的胜迹为实物主体,以道仕袱古黄石城多经沧桑的变迁史和年代久远的古诗词为重要文化内涵而成。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景点众多。〔西塞山又名道仕袱矶、矶头山〕海拔176.5米长周18.5公里,历史上就以其吴头楚尾的地理位置和险峻的地形集古战场和风景名胜于一身。

西塞山怀古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

⑼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1] [2] [3]

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盖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古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注释与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①怀古

王濬楼船②下益州,金陵王气③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④,一片降幡出石头⑤。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⑥,故垒⑦萧萧芦获⑧秋。

【注释】

①西塞山:位于湖北黄石大冶东面的长江边上,山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六朝,指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王朝。即三国吴(或称东吴、孙吴)、东晋、南朝宋(或称刘宋)、南朝齐(或称萧齐)、南朝梁、南朝陈(或称南陈)这六个朝代。均建都南京。

②王濬(jùn)楼船: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为求统一,下令伐吴。在东起滁州西至益州的辽阔战线上,组织了数路大军,向东吴全面进攻。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他命令龙骧将军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很快攻破金陵,接受了吴主孙皓的投降,从此东吴灭亡。

③金陵王气:金陵自古有王气之说,意即宝地,有帝王之气。《金陵图经》上解释说:“昔楚威王见此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

④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在西塞山下用长长的铁链横锁江面而设防。王用木筏数十,上载麻油火炬,烧融了横锁江面的铁链,大军直抵金陵城下。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

⑤石头:石头城,南京的别称。

⑥今逢四海为家日:如今欣逢唐王朝还是一个统一的局面。

⑦故垒:古代的堡垒,旧堡垒。

⑧芦荻:指芦苇。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由夔州调任和州(今安徽巢湖市和县)刺史,在赴任的途中所写。诗人当时经过西塞山,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怀古诗。诗人首先以凝练的文字写出东吴灭亡的过程和原因,一边是雄师楼船,一边是千寻铁链。前者是进攻,后者是防守。进攻者积极谋划,防守方只赖铁链。吴主孙皓不修内政,荒误国,“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三国志·孙皓》)。真所谓铁链固坚,亦有其短。民心不固,谁为之战?于是孙皓终落了个出城投降的结局。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世事无常,兴衰难料。眼前的西塞山还是巍巍耸立,其下的长江水依然滚滚东流。六国故都,王朝更迭。历史似乎永远也走不出这样的循环往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诗人时处中唐时期,“安史之乱”已平。还维持着统一的局面,但是几代都宠信宦官,排挤忠臣。藩镇割据愈演愈烈。联想历史教训,诗人深感忧虑。言在怀古,意是伤今。故垒遗迹,秋风萧萧,芦荻瑟瑟,几度飘摇。

诗人述说历史事实,描写眼前景象,抒发胸中感慨。将史、景、情巧妙糅合在一起,而又互相映衬。从而营造出一种苍凉深远的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的感受。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和翻译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和翻译

西塞山怀古⑴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阅读题及: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颔联将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运用了什么手法?

①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②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3、这首律诗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它妙在含有余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他们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可谓义正辞严。(不能用一般的叙史或论史的手法来考虑怎样回答,只能从怀古诗景物描写的角度来分析。)

(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5)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可谓义正辞严。

赏析: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后写今日四海为家,江山统一,象六朝那样的分裂,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 刘禹锡的作品。此诗怀古伤今。下面给大家搜集整理了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欢迎参考学习!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 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今逢:一作“从今”。

⑼故垒:旧时的壁垒。萧萧:秋风的声音。

白话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 安史之乱后, 藩镇割据比较。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的胜利,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1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