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表观密度是多少 表观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
求解释:“材料的表观密度是1500kg/m3是水的1.5倍,所以质量吸水率是体积吸水率的1.5分之
开口空隙率=体积吸水率=10%
水的表观密度是多少 表观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
水的表观密度是多少 表观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
水的表观密度是多少 表观密度与含水量的关系
它的表观密度是1500kg/m3是水的1.5倍,所以质量吸水率是体积吸水率的1.5分之一,
质量吸水率=10%÷1.5=6.67%
因为表观密度=1500kg/m3=1.5g/cm3,
所以总空隙率=1.5/3=50%【就是刚好表观密度=实质密度的一半,空隙率就是一半。】
闭口空隙率=总空隙率-开口空隙率=50%-10%=40%
质量吸水率6.67%,闭口空隙率40%,开口空隙率=体积吸水率=10%
希望对您有帮助,O(∩_∩)O~
因为水的密度是1000kg/m3
表观密度是不是常数?
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干质量。对于形状规则的材料,直接测量体积;对于形状非规则的材料,可用蜡封法封闭孔隙,然后再用排液法测量体积;对于混凝土用的砂石骨料,直接用排液法测量体积,此时的体积是实体积与闭口孔隙体积之和,即不包括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孔隙体积。由于砂石比较密实,孔隙很少,开口孔隙体积更少,所以用排液法测得的密度也称为表观密度,过去称为视密度。材料的含水状态变化时,其质量和体积均发生变化。通常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干燥的状态下的表观密度,其他含水情况应注明。多数材料为多孔物质,具有与外部相通的开口孔和不通的闭孔,将含有闭孔材料的密度称为“表观密度”。表观密度=材料的质量/(实质部分的容积+闭孔容积)炭材料通常用比重瓶法(Pycnometer),以甲苯或作标准液进行测定,也有用氦气充填微孔直到几乎不再吸附的气体介质置换法进行测定的。有时也用水银压入微孔中进行充填测定。随测定方法以及浸透或置换的程度不同,所得数值也不一样。
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1) 密度 密度是指材料在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按下式计算:式中 ρ —— 密度,g/cm3;m —— 材料的质量,g
表观密度和体积密度的区别
区别:表观密度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干质量,而体积密度是指把粉尘或者粉料自由填充于某一容器中填充完成后所测得的单位体积质量。
拓展资料:
表观密度是:对于形状规则的材料,直接测量体积;对于形状非规则的材料,可用蜡封法封闭孔隙,然后再用排液法测量体积;对于混凝土用的砂石骨料,直接用排液法测量体积,此时的体积是实体积与闭口孔隙体积之和,即不包括与外界连通的开口孔隙体积。
由于砂石比较密实,孔隙很少,开口孔隙体积更少,所以用排液法测得的密度也称为表观密度,过去称为视密度。材料的含水状态变化时,其质量和体积均发生变化。通常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干燥的状态下的表观密度,其他含水情况应注明。
多数材料为多孔物质,具有与外部相通的开口孔和不通的闭孔,将含有闭孔材料的密度称为“表观密度”。
表观密度=材料的质量/(实质部分的容积+闭孔容积)炭材料通常用比重瓶法(Pycnometer),以甲苯或作标准液进行测定,也有用氦气充填微孔直到几乎不再吸附的气体介质置换法进行测定的。有时也用水银压入微孔中进行充填测定。随测定方法以及浸透或置换的程度不同,所得数值也不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体积密度: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称为体积密度.一般采用容积升测定,是否含水是有影响的。
表观密度:材料的质量与表观体积之比。表观体积是实体积加闭口孔隙体积,此体积即材料排开水的体积,一般采用容积升测定,是否含水是有影响的。
拓展资料: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其办法是是测定待测物质的密度,把测得的密度和密度表中各种物质的密度进行比较,就可以鉴别物体是什么物质做成的。
参考资料:
表面密度就是物体在自然条件下,单位体积的质量.实际密度就是在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正确!
水的密度是多少?
纯水在4℃时的密度是1g/cm3次方,这表明4℃时,体积为1的纯水的质量是1g.即4℃时水的密度。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表示纯水的密度是1.0×103 kg/m3.水具有一定的密度是水的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得出:1g/cm3次方=1.0×103次方kg/m3次方。300多年前,人类就已知道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这一现象。虽然这一现象仅仅是由于水的分子结构造成的,但对于水的这种特性,人们至今仍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机构物质研究所研究员三岛修和铃木芳治通过实验证实,在低温条件下两种非晶态冰之间存在不连续性转移。在低温情况下,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呈完全不同的形态。这项研究不仅首次解释了水在摄氏4度时密度的现象,而且在生态系统、水溶液系统等与水有关的领域有广泛的研究与应用价值。该成果发表在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多年来,科学家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一直在进行水的非晶态多样性研究。水通常在摄氏零度时结冰。但水在摄氏零度以下时也可保持液体状态,称作过冷却水。当过冷却水到达临界点以下时就会分离出两种状态,既低密度水和高密度水。与此相对应,也存在低密度和高密度两种非晶态冰。由于水在低温时易于结冰,也由于没有非晶态冰之间互相转移的现存理论,水的非晶态多样性学说存在很多争论。其中之一就是两种密度的非晶态水是否会发生连续转移。 日本科学家的这项研究,观察了高密度非晶态冰(HDA)向低密度非晶态冰( LDA)变化的过程。发现 H DA在零下158摄氏度以下时整体均一膨胀,在零下158摄氏度时随着不均一的体积变化迅速向 L DA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出现两种成分共存状态,随着时间推移, H DA和LDA逐渐分离。研究证实,低温下两种水之间的转移是不连续的。 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揭开水领域各种问题的重大突破,将对今后过冷却水等研究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将带动对同温层中的云的研究及在冰点下活动的动植物细胞内存在的过冷却水的研究。如果今后能够控制这两种水的临界点,就可以自由控制水的结晶,对人类控制地球环境和开发生物冷却保存技术极有价值。水作为液体所能起的各种作用,其他物质多半无法替代。这多半是由于水的一些怪脾气决定的。比如,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再冷,反而体积膨胀起来,所以冰比水轻,浮在水面;冰不善于传热,才不会一冻到底,保证水下生物安全过冬;水容热的能耐很大,是铁的10倍、沙的5倍、空气的4倍,所以海洋性气候温和;人体也靠水来保持体温;水的三态(水、冰和水气)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共存;水的凝聚性、表面张力,使岩石和土壤的缝隙中能“含”水,水能“爬”上高高的树梢,给植物送水分和养料;几乎什么物质都能溶解于水,所以鱼儿才能从水中得到氧气
一般结论:ρ水=1.0×10^3kg/m^3或1.0g/cm^3
但这个结论是在4℃时测得的,也是水密度的时候。
表观密度根据含水状态分为哪四个?通常所说的表观密度是指什么表观密度?
根据含水量只分为3种!:气干状态(长期在空气中存放的干燥状态)下的表观密度;第二:材料在烘干状态下测的称干表观密度;第三:材料在潮湿状态下称湿表观密度 通常材料表观密度是指在气干状态下的表观密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