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的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

秋浦歌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十七首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十七首唐李白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十七首唐李白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十五李白白发三千丈 秋浦歌十七首唐李白白发三千丈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出处】

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意思翻译】

缘愁:因为愁。个:这样。若把一头的白发连接起来,长度恐怕有三千丈;而满怀的离愁,就像这白发一样长。这两句诗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白发三千丈”这五个字,以夸张的手法,勾画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形象。白发何以有三千丈之长呢?“缘愁似个长”,原来是因愁而生的。一个“愁”字,是全诗重心之所在。“愁”本是无形的,抽象的,诗人却以白发喻之,使其变为有形的、具体的,其长度又达“三千丈”,这样精彩的诗句,古往今来,皆令人叫绝。

【鉴赏1】

我头上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的忧愁也这么长。借有形的头发,抒发无形的愁思,夸张奇特,想象大胆,劈空而来,似火山爆发,让人拍案叫绝,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他的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限愁思。诗句历来被誉为夸张的绝唱。

【鉴赏2】

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忧愁。“三千丈”的白发正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因愁而生白发,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才能够生出长达三千丈的白发!白发是无法长到三千丈的`,诗人运用夸张手法,将内心的忧愁比作三千丈的白发,表达了诗人因壮志难酬,怀才不遇而发出的缠绵不断、无法排遣的愁思。后人多用此句表达内心浓郁的忧愁。

【全诗】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唐]。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鉴赏导示】

《秋浦歌》是组诗,共十七首。为李白在秋浦时所作。秋浦,唐县名,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鉴赏1】

首句“白发三千丈”写得极度夸张。白发之长,出语惊人。古人蓄长发,挽在头顶,梳洗的时候才披下来,看来诗人很久未顾及头发了,然而这一发现却给人以猝不及防的震惊:什么时候我满头的青丝变得灰白?第二句“缘愁似个长”紧承上句,原来白发是因为忧愁而生,因为忧愁而长!前两句,写出了头发变白的原因和结果。头发已白,诗人不得不面对这个悲伤的现实,伤感地又照了照镜子:我是从哪儿得来的这么多“秋霜”呢?这里用“秋霜”代指白发,一方面使语言含蓄形象,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不忍再提的痛楚,加深了忧伤的程度。“何处”似问非问,传达出一种无法言说的伤感与无奈。写这首诗时,李白已是暮年,年轻时的豪放不羁已被现实磨得渐渐老化,壮志未酬人已老,面对镜中的根根白发,又怎能不发出问天的长叹呢?

【鉴赏2】

《秋浦歌》是组诗,共十七首。是李白五十多岁时在秋浦(今安徽贵池县西)所作。这里选的是组诗中的第十五首。诗人怀才不遇、人已衰老、壮志未酬,揽镜自照,倍觉痛苦而发抒愁思。

首句似凌空悬下一壁瀑布,令人触目惊心:“白发三千丈”!何故有如此长的白发?使人疑团顿起,似觉不合情理。诗人紧紧抓住这一悬念,在第二句就做了点拨:原来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读到这里,只觉诗人出语不凡。不由不赞赏诗人非凡的魄力、非凡的笔力。涵咏这艺术夸张的诗句“白发三千丈”,虽超乎常情,却合乎哲理。只这两句,大诗人李白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已见端倪。忧愁使人早生华发,这三千丈的白发,该蕴积着怎样深重的愁思呢!首二句已暗写照镜,而三、四句则更明白地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在这里代指白发,但决非重复。“白发”、“秋霜”,这两个词在仅二十字的诗中并用,更增添了忧伤憔悴的感彩,使这首抒愤诗更发挥了强烈撼人的艺术力量。“得”字,是这首诗的诗眼。如此的浓愁,即“白发”(“秋霜”)从何而得?这个“得”字犹如泉眼,把诗人积习已久的抑郁和隐埋极深的怨情都进发、渲泄了出来。读过这首诗,掩卷沉思,诗人愤激、痛切的诗句萦绕心扉。

【鉴赏要点】

[1]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2]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3]借代手法的运用。[4]语言含蓄形象。

《秋浦歌(其十五)》(李白)原文+译文

作者或出处:李白 古文《秋浦歌(其十五)》原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其十五)》现代文全文翻译: 为什么白头发几千丈长,只因愁思无穷无尽也像这样长。不知道在明亮的镜子里的我,从什么地方得来这满头苍苍白发?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的解释?

一、译文

哦,满头的白发居然长了三千丈,只因为,那忧伤绵绵不绝如此长。明镜啊明镜,你的主人我不明白,你从什么地方,得到了九秋之霜?

二、出处

唐·李白《秋浦歌》

三、原文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

当时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十年。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天宝十二载(753),他曾北游幽蓟,亲见安禄山势力坐大,君王养痈已成。此时他正是怀着极其悲愤的心情再游江南的。

二、赏析

愁生白发,揽镜自照,倍生伤感。这样写愁思的,并不少见,李白却写出奇意奇调。句“白发三千丈”,突然而起,如火山喷发、大潮接续奔涌而来,突破婉折,四句三折。既言发长因愁长,见镜中白发,却问这愁从何得来,其中蕴蓄着无限的抑郁不平。

全诗被历代评家赞赏是出于常情而深入人心的奇句奇思妙想,活脱脱地表现了年过半百的诗人因岁月流逝而理想难酬的内心感伤。

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这是一首写愁的抒愤诗。诗人怀着“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却受到杨国忠等的排挤,一直得不到重用。这首诗是诗人在天宝暮年,漫游秋浦而作的十七首《秋浦歌》中的第十五首,诗以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深重的怨愤和抑郁之情。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秋浦歌》的原文是什么?

《秋浦歌》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那么《秋浦歌》的原文是什么呢?

1、 原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 注释。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这是第十五首。缘因为。个:这样。秋霜:指白发。

3、 译文。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关于《秋浦歌》的原文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白发三千丈全诗李白

“白发三千丈”出自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全诗: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秋浦歌(其十五)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白独辟蹊径,以“白发三千丈”之长喻愁之深之重,“尤为新奇”,“兴中有比,意味更长”(同上)。人们不但不会因“三千丈”的无理而见怪诗人,相反会由衷赞赏这出乎常情而又入于人心的奇句,而且感到诗人的长叹疾呼实堪同情。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如此浓愁,从何而“得”?“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何由不知!李白有“奋其志能,愿为辅弼”的雄心,有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均见《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1]

作者

李白[2]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巴尔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因道士吴筠的,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失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诗歌以抒情为主。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存诗千余首,有《李太白集》三十卷。宏伟壮志。

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是组诗中流传广的一首。首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

李白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是组诗中流传广的一首。首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

李白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奇句流传千古,可谓善作不平鸣者了。

秋浦歌(其十五)

秋浦歌(其十五)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诗中的“秋霜”实指什么?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2)尝试分析诗人在一、二两句中运用的手法并作简要赏析。

快!!!!!在线等!!!!回答得好有加分!!!!!!!...展开

写回答共5个回答

潮潮xii

来自百度知道认证团队 关注成为第

唐代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秋浦,唐代池州郡属县,因境内有秋浦水而得名,是唐代银和铜的产地之一。李白一生三次游秋浦,留下七十余篇佳作。这十七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游秋浦时期(另说为天宝十二载,又说为天宝十四载)。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是组诗中流传广的一首。首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

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

人看到自己头上生了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是因为照镜而知。首二句暗藏照镜,三四句就明白写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霜色白,以代指白发,似重复又非重复,它并具忧伤憔悴的感彩,不是白发的“白”字所能兼带。

上句的“不知”,不是真不知,不是因“不知”而发出“何处”之问。这两句不是问语,而是愤激语,痛切语。诗眼就在下句的一个“得”字上。“得”字直贯到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此而愁生白发,鬓染秋霜,亲历亲感。

李白尽管屡遭挫折,未能实现,但他的志向绐终不泯。写这首诗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壮志未酬,人已衰老,不能不倍加痛苦。所以揽镜自照,触目惊心,发生“白发三千丈”的孤吟,使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并以此奇想

1白霜是指头发 当时李白正陷于愁苦中

2简单,李白的老手法——夸张

白发三千仗,白发已经三千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