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句名言必先劳其筋骨_必先劳其筋苦
“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的意思:必定会先使他的筋骨经受劳累,然后折磨他的意志,使他的身体肠胃忍受饥饿之苦。原文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孔子有句名言必先劳其筋骨_必先劳其筋苦
孔子有句名言必先劳其筋骨_必先劳其筋苦
孔子有句名言必先劳其筋骨_必先劳其筋苦
语句出处
这句话出自《生于忧患,于安乐》一文中,节选自孟子及其所著的《孟子·告子下》一书中。
《孟子·告子下》
孟子与告子都是战国时人,孟子持性善论(人生来有向善的力量),告子持不善不恶说,《告子》以两人的论辩开头,集中阐述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及其相关理论。
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意思就是上天将要降落重大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之苦,使他做不顺利,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如果上天要降在一个人的身上,必先使他的内心受苦,使他的筋骨劳累,是他经受的主饥饿的困扰,以至于肌肤消瘦,交加,做事颠倒黑白总不如意,通过这些,让他的内心警觉,性格坚定,增加了他不具备的才能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句话是出自哪里?
《孟子》
1、《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书》系明姚士粦伪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的、教育、哲学、等思想观点和活动。古试主要考四书五经。
2、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的思想家、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3、《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孟母三迁《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一、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出处:《生于忧患,于安乐》 孟子
1、原文
《生于忧患,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2、释义: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3、赏析:《生于忧患,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在艺术上也很值得称道。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于安乐”。
出自先秦孟子的《生于忧患,于安乐》。 原句应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很熟悉的文章,初中学的文言文。是不是论语,已经过去太久了,有点忘记了
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作的《孟子·告子下》。
节选如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如下: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作者
孟子(约前372年—前2),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于安乐》,《富贵不能》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来源:
因此,上天将要把巨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磨难,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受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这样的途径)使他内心受到真酣,性情更加坚韧,增加他原来所做不的事情。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心情受到困扰,思绪受到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因此,上天将要把巨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磨难,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受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这样的途径)使他内心受到真酣,性情更加坚韧,增加他原来所做不的事情。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心情受到困扰,思绪受到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希望楼主采纳!!!
上天将要把巨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磨难,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受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使他内心受到真酣,性情更加坚韧,增加他原来所做不的事情。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心情受到困扰,思绪受到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上天将要把巨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磨难,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受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使他内心受到真酣,性情更加坚韧,增加他原来所做不的事情。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心情受到困扰,思绪受到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因此)上天将要把巨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磨难,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受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这样的途径)使他内心受到真酣,性情更加坚韧,增加他原来所做不的事情。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心情受到困扰,思绪受到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断其筋骨......不是孔子的名言。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是什么意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意思是: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
孟子
【这句话的出处是】摘自《孟子·告子章句下·第十五节》
【这句话的原文是】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给大家把翻译也放出来了,便于大家理解】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亡的道理了。
【这里有一些我觉得比较重要的词汇,单独解释给大家看】
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这个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
全文分两部分。
部分(第1、2段):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分两层)
第1层(舜发于……举于市):列举六位历史上的人物的事例,说明成就大业者都曾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第2层(故天降……其所不能):论述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第二部分(第3、4段):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国无忧患则往往遭灭亡的道理。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于安乐。(分三层)
第1层(人恒过……而后喻):从正面讲人必须经过挫折、困苦,才能长进和有所作为。
第2层(入则无……国恒亡):由个人推论到治理,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炼的必要性。
第3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提出本文中心论点,总领全文,解决问题,做结论。
【只看文章可能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得结合当时的背景来解读】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意思是上天将要降下重任给这个人。
出自《生于忧患,于安乐》 选自《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扩展资料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放在位,其次,君在。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为先,为政者要保障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有权推翻政权。 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 》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的意思指的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其忍饥挨饿,
选自战国孟子的《生于忧患,于安乐》。《生于忧患,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一个,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拓展资料: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解释
因此,上天将要把巨大的任务交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磨难,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经受饥饿,使他受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这样的途径)使他内心受到真酣,性情更加坚韧,增原来所做不的事情。一个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心情受到困扰,思绪受到梗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出自《孟子》
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约前372年-前2),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生于曲阜市小雪街道凫村,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