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份种植什么农作物好?

蔬菜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食物,12月是一年的结束,这时气温下降明显,全国南北地区均进入天寒地冻的天气中,气候转寒后就是有一个难点,那就是很多蔬菜就无法适应正常的生长,产量和品质都会有所下降,因此选择合适农作物种植是很重要的。那么12月份种植什么农作物好?附冬季蔬菜种植指南!

种植农作物连接指南目标 农作物种植流程图种植农作物连接指南目标 农作物种植流程图


种植农作物连接指南目标 农作物种植流程图


种植农作物连接指南目标 农作物种植流程图


种植农作物连接指南目标 农作物种植流程图


一、12月份种植什么农作物好?

1、萝卜

萝卜是一种半耐寒性蔬菜,它的种子在2C-3C就可以发芽,适温度为20C-25C。萝卜在幼苗期时可以耐25C的高温,也能耐零下2C-3C的低温。比较出名的品种有成都春不老萝卜、杭州笕桥大红缨萝卜、澄海南畔洲晚萝卜等。

白菜在南方种的比较多,白菜的株型一般呈直立或束腰状,一般以秋冬栽培为主。白菜根据叶柄色泽可以分为白梗类型和青梗三、处理群体大小的确定173类型,白梗类型的品种有南京矮脚黄、常州长白梗、广东矮脚乌叶、合肥小叶菜等,青梗类型的代表品种有上海矮箕、杭州早油冬、常州青梗菜等。

3、香菜

香菜一般都是用根进行种植,因为根的发芽速度会比种子的发芽速度快好几倍,而且长的也会比较旺盛。香菜是一种耐寒性蔬菜,它比较喜欢冰冷的环境,生长适温为12C-26C,但耐热性也比较强。

4、油菜

油菜是一种喜冷凉,抗寒力较强的作物。油菜种子发芽的温度是4-6C,一般在20-25C条件下就可以出苗。

5、韭菜思考题44

韭菜在零下5C也可以存活,10C以上能正常生长,由于韭菜对光照的要求不高,所以比较适合在阳台或者室内种植。种韭菜一般是以根繁殖,如果用种子种就会很难收割,韭菜一般可以全年收割4-5次。

6、土豆

土第二:幼儿分层次有目的的观察。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时间较短,观察外形特征时分两次去观察,一次观察花朵,一次观察花叶,幼儿带着观察目的有效的观察,对外形特征的认识更加充分。豆是一种喜欢低温的作物,它的薯块如果想要形成和生长,必须在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里面。

作物育种详细资料大全

纸面教具:《种植牌》;《种植记另外,水稻通过微量元素蘸根,也能起到促进壮苗的作用,大家不妨试一下。录表》二、离体培养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套用219。

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以培育高产优质品种的技术。又称作物品种改良。它以遗传学为理论基础,并综合套用植物生态、植物生理、生物化学、植物病理和生物统计等多种学科知识。是一项投资少而效益高的生物技术,对发展种植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作物育种 外文名 : Crop breeding 又称 :作物品种改良 理论基础 :遗传学 定义,历史,近代作物育种技术和理论,作物育种孟德尔定律,现代作物育种,功用,提高产量,增强抗性,增强抗性,提高生产效率,方法,方案,基本步骤,遗传变异的发现和创新,遗传变异的选择和固定,群体大小与选择的关系,品种(组合、群体)的决选、繁殖和推广,作物育种雄性不育综合杂交,作物育种人工杀雄,作物育种双列杂交选择交配,作物育种二代株间交配,展望, 定义 作物育种 Crop breeding ,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以培育高产优质品种的技术。又称作物品种改良。 历史 早在栽培植物出现之初人类简单的种植和采收活动中,就已寓有作物育(选)种的萌芽。《诗经》载:“黍稷重穋”,“稙稺菽麦”。稙、稺指播种的早晚,重穋指成熟的先后。可见在周代已形成不同播期和熟期的作物品种概念。北魏《齐民要术》按成熟早晚、苗秆高下、收实多少和米味美恶等记载品种凡86个。明代的《理生玉镜稻品》详细描述了嘉靖年间江苏苏州地区的水稻品种,是早问世的水稻品种志。至清代,《授时通考》已分别收录和水稻品种约500个和3400多个。 近代作物育种技术和理论 近代育种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始于西欧。1719年,T.费尔柴尔德早进行植物人工杂交并获得。1823年,T.A.奈特在豌豆上发现父母本对一代的贡献均等,二代有分离现象。1843年J.库尔特首先采用个体选择法进行禾谷类育种。1856年,L.德维尔莫兰明确提出用“后裔鉴定”法检查甜菜的选择效果,后人称之为“维尔莫兰分离原则”。1849年,R.A.加特纳指出亲本杂交一代、二代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并发现不少一代生长健壮。C.达尔文在《物种起源》(1859)和《植物界异花受精和自花受精的效应》(1876)中所阐明的选择和杂交等与进化的关系,对以后的作物育种工作有深刻影响。 作物育种孟德尔定律 孟德尔定律在本世纪初被重新发现,使作物育种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W.L.约翰森(1903)提出的纯系学说不仅为纯系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区分遗传变异和环境变异提出了有力的论据。其后欧洲和北美的许多育种家通过在自花授粉作物上的育种实践,逐渐形成了现今通行的系谱选择法及其变通做法。在异花授粉作物方面,G.H.沙尔(1909)基于E.M.伊斯特(1904)和他本人对玉米自交的研究,指出了优势的实用意义。D.F.琼斯随后育成个玉米杂交种,并于1920年提出生产双交种的方案,为玉米育种中广泛利用优势开创了新途径。20世纪40年代,G.F.斯普拉格和L.A.塔特姆提出的配合力概念对自交系亲本的选配,F.H.赫尔倡议的轮回选择法(见优势利用(植物))对群体改良,都具有重要意义。辐射育种早在1927~1928年发现 X射线能引起果蝇和大麦的基因突变时已见端倪。其后,化学诱变进一步扩大了突变育种的领域(见诱变育种)。A.F.布莱克斯利等于1937年用秋水仙碱诱导植物染色体加倍成功,使多倍体育种成为可能(见倍数性育种),并有效地克服了远缘不育的难题。E.R.西尔斯在1954年建立的小麦非整倍体系统和随后发现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机理,为导入外源有利基因提供了方便。在抗病育种方面,E.C.斯塔克曼17年关于小麦秆锈菌的生理小种分化学说和H.H.弗洛尔1940年关于抗(致)病性的基因对基因学说贡献较大。此后,von de普兰克于1963年提出的“水平抗性”(即非小种专化抗性)概念,又进一步从病害流行学和生态平衡的观点完善了抗病育种的策略。此外,由Н.И.瓦维洛夫率先在20年代进行的世界性植物资源考察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由R.A.费希尔和S.赖特等人首先套用于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数理统计等等,也都对促进作物育种技术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所有这些成果,作物育种终于发展成为一门有理论体系指导并在农业生产上有巨大实用价值的学科。 现代作物育种 套用现代育种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始于20世纪初。先是在稻、麦、棉三大作物中进行引种、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先后育成了以中大帽子头(稻)、金大2905(麦)、中大2419(麦)、鸡脚德字棉、泾斯棉等为代表的改良品种进行推广。1949~1979年间作物育种事业发展迅速,育成并用于生产的粮、棉、油、糖、麻、烟等25种大田作物品种达2729个,其中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有 265个。现在主要农作物已基本实现良种化。作物育种的目标以增加产量为重点,在此基础上注意抗病、稳产等。50年代中后期开展水稻矮化育种;育成的品种有矮脚南特、广场矮、珍珠矮等。这一成果也推动了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矮化育种的发展。在优势利用方面,玉米由于育成了配合力和农艺性状兼优的自交系,加速了单交种的推广,逐渐形成了以单交种为主,结合套用双交、三交、顶交种的布局,1983年玉米杂交种面积达播种面积的70%。早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生产杂交种的是高粱;从6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育成和推广了以晋杂 5号等为代表的一批高产杂交组合。但这一方面的重大突破则是70年代杂交水稻的育成,它为大幅度提高和世界的稻米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见杂交稻)。抗病育种主要是针对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小麦锈病、赤霉病、病,棉花枯、黄萎病,玉米大、小斑、丝黑穗病,甘薯黑斑病,花生青枯病,红麻炭疽病,菸草黑胫病等的危害,尤以小麦的抗锈育种成就较为显著。现正从抗单一病害向多抗性育种发展。此外,以品质改良为目标的育种工作,如培育优质丰产的长绒海岛棉、低芥酸油菜、高油分花生、高赖氨酸玉米等也都取得一定进展。 功用 育种对促进作物生产的作用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各方面,提高产量、增强抗性、增强抗性、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产量 粮食作物品种平均 6~7年更换1次,一般新品种可比老品种增产15%左右。1949~1984年间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增加1倍多,估计30~40%可归功于育种。美国D.N.达维克1977年在 3种密度条件下比较30~50年代双交种、60~70年代单交种的玉米产量,表明50年间增长了57~60%。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从60年代起育成的一大批丰产、抗倒、适应性广、收获指数高的半矮秆春性小麦品种,对南亚、中东等地区的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增强抗性 抗寒或早熟育种已使作物分布逐渐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展。1950年以前,主要农区在海拔3200米以上不种冬小麦。50年代引入冬性较强的“肥麦”以后,已很快发展成为春、冬麦兼种的地区。超早熟大豆品种的育成,使黑龙江北部高于10℃的年活动积温1800℃以上的地区可种植大豆。耐旱作物和耐旱品种的选育,则为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作出了贡献。利用品种抗性减轻病虫为害,已证明是既经济有效又可避免污染环境的措施,如50年代中期孢囊线虫病对美国南部大豆生产的致命危害,近年来根腐病在黄淮地区对甘薯生产的威胁,都由于抗病虫品种的育成而大为减轻。而巴西育成的抗酸性土壤铝害的小麦品种,美国育成的可用纯海水灌溉的耐盐大麦,热带农业中心选育的在缺磷土壤中仍能丰产的豆类品种等,则说明了育种在增强作物对不良土壤、水利条件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增强抗性 谷类提供人类食物热量的70%,但其蛋白质的含量较低。自50年代发现冬小麦高蛋白基因和60年代初发现玉米高赖氨酸突变体奥派克2(简称O2)之后,品质育种进展较快。一些产量不低于原有推广种而蛋白质含量提高1~2%的冬小麦品种已在美国推广。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也育成了带O2高赖氨酸基因和硬质胚乳的玉米改良群体。在油料作物方面,近50年内通过轮回选择,已将向日葵含油量从30%提高到50%左右。加拿大则在油菜低芥酸和低硫葡萄糖苷育种方面取得成功。棉花品质育种在使纤维质量不断得到改进的同时,正进一步致力于棉子高油分、无棉酚、高蛋白品种的选育,有可能使棉花成为棉、油兼用的作物。饲料作物育种也在育成少含或不含有害成分的品种方面取得进展。 提高生产效率 选育株矮秆壮、穗层整齐、成熟一致、不易落粒的谷类作物品种可大大提高机械化收获的效率。如矮秆高粱品种的育成,使小麦联合收割机可兼收高粱,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美国高粱生产的发展。糖用甜菜昂贵而费力的间苗劳动,则因单胚品种的育成而大为节省。此外,早熟品种的推广,对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有重要作用。 育种的目标、方法和方案 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是作物育种的共同要求。但特定的育种目标则要综合考虑根据当地品种的现状和育种基础,以及自然环境、耕作制度、栽培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才能确定,并须随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加以调整。着手进行时还需以该地区种植面积较大或有代表性的几个品种作为标准,明确需要保持或提高、改进或克服的方向,使育种目标具体化。 为了保证育种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正确的育种方法,并制订合理的育种方案。 方法 作物育种方法与作物的繁殖方式有密切关系。有性繁殖作物基本上可分为天然异交率小于 4%的自交(自花传粉)作物和天然异交率大于50%的异交(异花传粉)作物两大类(表1)。介于两者之间的常异交作物,因其适用的育种原理和方法与自交作物基本相同,故在育种上常被归入自交作物一类。但具有相同繁殖方式的作物,因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不同,所能采用的育种方法也常有别。 自交作物群体是一些纯合基因型的混合体,也可能是单一的基因型,异质性不大或同质,遗传上高度纯合。它们自交的后代生育正常,没有衰退现象;杂交后经过若干代自花传粉,又重新形成许多纯合基因型的混合体。对这类作物宜采用的育种方法主要是混合选择、纯系育种、杂交育种(主要是品种间杂交)和回交育种。终目的是育成纯合度高的品种。但菸草和大豆、花生虽同是自交作物,育种方法也不尽一致:菸草很容易自交和人工杂交,一次传粉便可获得大量种子;而大豆和花生则因人工杂交较为费事,育种方法就不能如菸草那样灵活多样。此外,水稻、菸草、番茄等自交作物和高粱、棉花等常异交作物也可利用其优势。 异交作物群体是异质的,含有很多不同的基因型,在遗传上高度杂合,自交后呈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再杂交时又恢复正常。这类作物宜采用的育种方法主要是混合选择、轮回选择、自交系间杂交和综合杂交。轮回选择是高一级的混合选择,即不仅根据母本植株的性状,而且根据中选植株间互交和自交早代的测交表现,轮复一轮地选优杂交,把母、父本双方拥有的优良基因集聚一起,以便随时从中筛选优良自交系或合成综合杂交种。自交系间杂交以获得高度杂合性(即的优势)为目标。综合杂交种是根据测交或多交测验,选择一般配合力好的优良自交系或无性系(多为5~10个),混合种植任其随机互交,以产生异质性大、杂合度高的群体。异交作物群体的异质性可大可小,而杂合度则要求越高越好。但同是异花授粉作物,育种方法也有不同。如玉米自交或杂交都较简单易行,一次授粉就能收到许多自交或杂交种子,因而便于利用优势;而苜蓿则因具有不同程度的自交不亲和性,其花器构造使人工自交和杂交都较困难。此外不少十字花科植物也因存在自交不亲和性,正常自交不能结实,而只能采取与玉米不同的育种程式和方法。 无性繁殖作物如马铃薯、甘薯、甘蔗、草莓等用营养器官繁殖后代,所育成的品种表型虽整齐一致,基因型则高度杂合。它们常会产生突变或芽变,因而可对之进行选择;在有些地区或特定条件下还可进行有性繁殖,给杂交改良和优势利用提供便利。同时,用营养器官繁殖的后代,由于从杂合基因型植株所衍生的性状整齐的无性系可代代相传而不分离,也有利于推广套用。此外还有一种不经受精而结“种子”,或不通过性细胞融合而以营养过程代替有性的类型,通称无融合。这种方式妨碍基因重组,不容易出现新类型,但如发生频率高,通过人工杂交一旦筛选出新的优良组合后,就可相对保持其优势。这在多年生牧草、银胶菊等作物上已见套用。 方案 不论有性或无性繁殖,自交或异交,一、二年生或多年生作物,育种方案不外4种基本做法(表2和图)。其中,纯系育种方案以自交对作物本身无不良影响为依据,采取不同方法导致纯合性为归宿。其他3种异交育种方案,有的自始至终保持着杂合性(开放授粉群体、无性系),有的先分离纯系而在阶段再恢复其杂合性(杂交种)。杂交种和无性系可以挖掘全部遗传变异的潜力,包括超显性效应在内;而纯系则无法利用超显性作用。开放授粉群体在理论上可以利用其全部遗传变异,而实际上并未充分挖掘,因其高度异质性表明群体中还有某些基因型不够理想,与杂合种和无性系相比,其效率略逊一筹;但如其异质性有独特之处,则可取长补短,产生某种补偿效应。此外,经常配合上述常规育种技术进行的,还有诱变育种和单倍体育种,是4种基本方案有关环节的补充和发展。 远缘杂交和多倍体育种与常规育种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常规育种是在亲缘关系比较密切、细胞遗传学上属于二倍体水平或具双二倍体行为的同一物种内不同品种间的遗传改良。远缘杂交则一般指不同种、属间的杂交。为了克服远缘的不育性,经常采用染色体加倍技术,与多倍体育种无区别。但远缘杂交不一定都是多倍体水平的,而多倍体育种除同源多倍体外,则都是远缘杂交。采取远缘杂交和多倍体育种两种方法大多是为解决常规育种难以解决的问题,或为实现某种特殊目标以及旨在人工创造新作物、新类型的育种计画。两者可造成的遗传变异较大,而技术难度较高,育种时间也较长,有些原理和方法尚在探索中(见倍数性育种)。 基本步骤 4个基本育种方案的实施,一般都包括下列基本步骤。遗传变异的发现和创新、遗传变异的选择和固定、群体大小与选择的关系以及品种(组合、群体)的决选、繁殖和推广。 遗传变异的发现和创新 选择进度的快慢和效果取决于遗传变异的幅度、变异性状的遗传力和选择强度(或选择压力),即取决于遗传变异的量和质。因此在注意发现与利用现有变异的同时,要千方百计创造所需要的新的遗传变异。作物种质资源的蒐集研究是发现和创造遗传变异的基础,而人工杂交则是目前创造新遗传变异的有效手段。人工杂交采用的亲本材料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优良品种(系),一是具有某些优点但不太适应该地区条件的外来材料。采用前者收效快但育种效果不够明显,长时间使用将因遗传基础日趋贫乏而出现遗传脆弱性。采用后者有遗传重组潜力,但可能带来一些不良性状。故须重视亲本材料的研究、贮备和加工,以便各种有利性状都能被有计画地纳入育种方案,做到亲本贮备常用常新。异交作物的轮回选择和群体改良即为达到这一目的。 遗传变异的选择和固定 有了足够的遗传变异,就可根据育种目标进行选择,使综合性状趋向稳定。为此需要着重解决:①正确的选择方法。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性状,并分清主次。但性状的表现程度和在育种上的价值并不呈直线关系。选择时,对简单遗传的性状如株高、开花期、抗病性等可进行表型选择;对复杂遗传的性状如产量、品质、适应性等则要辅以后裔测定。为减少表型选择可能产生的失误,早期材料可适当多选。一般按几个直观性状进行平行选择,辅以模糊的指数选择,即参照不同性状的相对重要性及其遗传力灵活掌握。后期材料相对少选,要进行较仔细的综合评价。但也不排斥在早期世代进行必要的理化筛选。在进行几个性状的平行选择时,要处理好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负相关的性状,如早熟与产量、产量与品质、产量性状与抗病性等,要权衡利害得失加以协调。 群体大小与选择的关系 在定不同性状的选择强度相同时,则。式中n为种植个体数,s为选择强度,m为性状数。即选择的性状越多,选择强度越大(即s值小),则n越大。如有20个性状时,n可大到难以想像的程度。但实际上由于需要认真对待的性状并不多,即m值不会很大。选择强度一般是先松后紧,s值也不会太小。故n不至于太大。这说明选配组合时,亲本性状互补的数目不宜太多。②适当的鉴定技术。早期世代材料多,一般要逐株观察,靠目测鉴定。也可用仪器进行精量、微量的理化测定,但要迅速简便,经济可靠。育种后期供试材料逐渐减少,性状距相应缩小。为了对重要目标性状进行严密筛选,优中选优,需要有又快又准的鉴定技术,并力求标准化、数量化。③适宜的筛选条件。如筛选抗病性,一般须在人工诱发病害的条件下或在病害常发区进行,而且要掌握好发病程度,作到恰如其分。综考察产量性状和适应性,要注意掌握试验地与大田生产在肥、水和栽培管理水平方面的代表性等。此外,由于作物育种周期长,加强加代工作和多点鉴定,以空间换取时间,也很重要。 品种(组合、群体)的决选、繁殖和推广 进入品种决选的材料多以千百计数。为了在短期内决选出可供推广种植的极少数新品种,首先要对材料的历史情况和主要优缺点有所了解,估计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可能反应或表现,然后通过合理的田间试验设计和管理措施,使试验误降低到小程度,并用适宜的鉴定技术予以正确评价。经过多年多点、 有步骤、 有层次的产量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特性鉴定,才可能选出优异的新品种。优良品种一经确定,即须加速繁殖(制种),及时生产合格种子,并在推广过程中提出良种良法的配套措施。为此,建立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良种繁殖推广体系和种子检验制度十分重要。 作物育种雄性不育综合杂交 即大量蒐集有用原始材料,取样混合后作为一方,以多个栽培品种的雄性核不育系的混合群体为另一方,间行种植,通过天然和人工辅助杂交,组成遗传基础广泛而复杂的原始群体。经过多年的天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杂交、人工选择,不断发展优良基因重组,供不同地区和不同目标的育种方案随时从中培育新的优良品种。 作物育种人工杀雄 进行群体改良。基该方法同上。经杀雄剂杀雄的混合群体,任其随机交配并辅以人工授粉2~3年,然后进行选择,组成新的群体。如此周而复始,直至达到改良目的。 作物育种双列杂交选择交配 选择一些各具特点的优良亲本进行双列杂交,为第1轮亲本;下年在一代间有针对性地进行第2次双列杂交,为第2轮亲本;第4年在第2轮亲本经混合选择的二代中,选择优良单株互相交配,即第1次选择交配,组成第3轮亲本,第5年又在第3轮亲本的一代植株间进行第2次选择交配,组成第4轮亲本,如此类推。对每一轮亲本的一代都进行混合选择以繁殖二代,随后按常规程式继续选育。这样可把亲本创新与丰富常规育种的遗传基础结合起来。 作物育种二代株间交配 在二代群体内或群体间进行人工随机交配、定向交配或歧化(相反类型)交配,打破不良基因连锁,促进有利基因重组,扩大遗传变异幅度,通过选择达到新的基因连锁平衡。此法简单易行,但也要经过几轮交配才能收到效果。 展望 在可预见将来的育种目标主要是抗逆稳产,特别是抗病虫。窄谱抗性将发展为广谱抗性,抗单一病虫害育种将发展为多抗性育种,“垂直”抗性将与“水平”抗性结合,使育成品种的抗性更为持久。由于营养需要的不断提高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品质育种也日见重要。同时,通过育种改良株型、提高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和使作物的成熟期更加适宜,也将成为增加复种和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条件。至于育种的途径与方法,则任何时候都有常规与非常规之别。常规为主、多种方法互相配合,综合运用,将使育种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如单倍体技术与诱发变异结合,可提高隐性突变体的出现频率;组织培养与远缘杂交、多倍体育种结合,可更快地筛选出有用材料;染色体工程将成为常规育种中导入外源基因的通用技术;质核置换也会产生有利的遗传变异等。此外,利用专性无融合系等固定优势的研究,也在进展之中。7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套用已使育种工作效率大为提高。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迅速发展,细胞融合、分子探针、单基因克隆等新技术的成功实验更为作物育种带来强有力的手段。所有这一切都可能使作物育种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产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详细资料大全

谷雨催秧蚕再眠(),采桑女伴罢秋千。

《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是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图书。

基本介绍 书名 :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 作者 :董炳友、张林 主编 ISBN :9787122300980 页数 :256页 出版时间 :2017年9月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出版信息,内容,图书目录, 出版信息 作者:董炳友、张林 主编 出版日期:2017年9月 书号:978-7-122-30098-0 开本:16K787×10921/16 装帧:平 版次:2版1次 页数:256页 内容 《作物育种技术》(第二版)按照作物育种的工作过程,以作物育种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基础,拓宽并丰富了作物育种的实用技能知识,包括:绪论,育种目标,种质资源,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选择与鉴定,引种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远缘杂交育种,倍性育种,抗病虫性育种,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套用和新品种审定、登记、保护与利用。另外,为了提升学生作物育种专业实践技能水平,还设计了相关的实用技能实训内容。 图书目录 绪论1

节作物育种的意义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

一、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1

二、作物育种的意义与发展2

三、作物育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第二节作物品种及其作用4

一、作物品种的概念4

二、作物优良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5

第三节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6

一、我国作物育种工作的主要成就6

二、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8

思考题9

章育种目标10

节现代农业对作物育种目标的要求10

一、高产10

二、品质性状16

三、稳产20

四、生育期适宜21

五、适应农业机械化21

第二节制订作物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22

思考题23

技能实训1-1育种材料播前的准备工作23

技能实训1-2小麦面筋含量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28

技能实训1-3面粉沉降值测定29

第二章种质资源31

节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31

一、种质资源的概念31

二、种质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作用31

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及其发展33

一、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33

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34

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35

一、种质资源的类别及特点36

二、种质资源的蒐集37

三、种质资源的保存40

四、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43

技能实训2-1玉米种质资源的观察识别45

技能实训2-2小麦品种和变种的鉴定和识别46

技能实训2-3水稻品种资源的认识及鉴别47

技能实训2-4谷子不同品种的鉴定和识别49

第三章作物的繁殖方式与育种51

节作物的繁殖方式51

一、有性繁殖51

二、无性繁殖52

一、自花授粉作物54

二、异花授粉作物54

三、常异花授粉作物55

第三节作物品种类型及育种特点55

一、作物品种的类型55

二、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57

思考题58

第四章选择与鉴定59

一、选择的意义59

二、选择的基本原理59

三、选择的作用60

四、选择的基本方法61

五、作物的繁殖方式和常用选择方法62

第二节性状鉴定63

一、性状鉴定的作用63

二、性状鉴定的一般原则64

思考题66

技能实训4-3大豆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70

技能实训4-4玉米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73

第五章引种与选择育种75

节引种75

一、引种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75

二、引种的原理76

三、重要生态因子、品种特性与引种的关系78

四、作物引种规律79

第二节选择育种82

一、选择育种的简史和成效82

二、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83

三、选择育种的原理84

四、选择育种的程式85

五、提高选择育种效率的几个问题

第六章杂交育种93

节亲本选配93

一、选择适宜亲本94

二、配制合理组合95

第二节杂交方式和杂交技术98

一、杂交方式98

二、杂交技术100

第三节后代的处理103

一、系谱法103

二、混合法106

三、衍生系统法107

四、单籽传法107

第四节杂交育种程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09

一、杂交育种的程式109

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10

技能实训6-1小麦有性杂交技术111

技能实训6-2大豆有性杂交技术112

技能实训6-3水稻有性杂交技术114

第七章回交育种117

一、回交育种的概念与意义117

三、回交育种的遗传规律118

第二节回交育种技术120

一、亲本的选择120

二、回交的次数120

三、用于回交所需植株数121

四、回交育种程式122

思考题12节选择的原理与方法596

第八章优势利用127

一、优势利用的简史与现状127

二、优势的类型与度量128

三、优势的表现特性129

四、优势的固定130

五、优势利用与常规杂交育种的比较131

第二节优势的遗传基础131

第三节杂交种品种的选育133

一、利用优势的基本原则133

二、不同繁殖方式作物利用优势的特点134

三、自交系的选育与改良134

五、杂交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139

六、杂交种品种的类型140

七、利用优势的途径142

八、优势利用的育种程式144

第四节雄性不育性在优势利用中的套用145

一、利用雄性不育系制种的意义145

二、雄性不育的遗传类型145

三、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性的套用147

四、核基因不育系的套用150

第五节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和利用150

一、作物的自交不亲和性150

二、自交不亲和性在优势中的利用151

第六节作物杂交制种技术152

一、选地与隔离152

二、制种田的规格播种153

三、精细管理154

五、去杂去劣155

六、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155

七、分收分藏156

思考题156

技能实训8-1玉米的自交和杂交技术156

技能实训8-2育种试验田的小区收获158

技能实训8-3育种试验地的场圃观摩159

第九章诱变育种161

一、诱变育种的依据161

二、诱变育种的特点162

三、诱变育种的意义163

第二节诱变因素163

一、物理诱变163

二、化学诱变170

三、理化诱变剂的特异性和复合处理172

第三节诱变育种的方法和程式173

一、处理材料的选择173

二、诱变剂量的确定173

四、诱变处理后代的选择174

第四节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176

一、根据影响诱变效果的因素二、回交育种的优缺点118,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诱变育种效率176

二、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其他方法177

思考题177

第十章远缘杂交育种179

节远缘杂交的概念和作用179

二、远缘杂交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作用179

第二节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及克服方法182

一、远缘杂交不亲和性及其原因182

二、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方法183

第三节远缘夭亡、不育及其克服方法185

一、远缘的夭亡与不育性185

二、克服远缘夭亡和不育的方法186

第四节远缘后代的分离与选择187

一、远缘后代性状分离和遗传的特点187

二、远缘后代分离的控制188

三、远缘后代处理的育种技术188

思考题189

第十一章倍性育种190

节多倍体育种190

二、多倍体育种技术193

第二节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中的套用198

一、单倍体的起源、类型及特点198

二、诱导产生单倍体的途径和方法199

三、单倍体的鉴别与二倍化201

四、单倍体在育种上的套用202

思考题202

第十二章抗病虫性育种204

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204

一、作物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204

二、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作用204

三、抗病虫育种的特点205

第二节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205

一、病原菌致病性及其变异206

二、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207

三、抗病虫性的机制209

第三节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210

一、抗病虫性的遗传210

二、基因对基因学说210

三、抗病虫性鉴定212

第四节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213

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213

二、选育抗病虫品种的方法214

三、抗性品种的利用策略215

思考题216

第十三章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套用217

节细胞和组织培养在作物育种中的套用217

三、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的其他利用途径220

第二节作物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221

一、原生质体的分离与培养221

二、体细胞杂交技术223

三、细胞的选择225

四、细胞的鉴定225

五、诱导细胞产生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226

第三节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套用226

一、目的基因的获取227

二、载体系统及其改造228

三、重组DNA的制备229

四、植物的遗传转化229

五、转基因植株的鉴定231

第四节分子标记与育种231

一、分子标记的分类231

二、构建遗传图谱232

三、分子标记基因233

四、分子标记在种质资源研究上的套用235

五、分子标记在辅助选择中的套用235

第五节人工种子的生产程式和方法236

一、人工种子的概念和研究进展236

二、人工种子的结构和研制意义236

三、人工种子的制作237

四、存在问题和展望238

思考题238

第十四章新品种审定、登记、保护与利用240

节品种的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240

一、区域试验240

二、生产试验和栽培试验242

三、试验总结243

第二节新品种审定与品种登记管理243

二、品种审定与登记管理244

第三节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合理利用246

一、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及概念246

二、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247

三、品种保护与品种审定的区别

思考题251

技能实训14-1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251

参考文献256

现代作物育种工作的特点及主要发展方向有哪些

六、诱变育种的育种程式176

这个问题我看很久没有人回答,我就说一下吧。其实就几个字,育种目标永远都是高产,抗病,优质,无论在哪个作物上面都一样。

3、感受的美,愿意爱护。

而现代育种工作无非就是如何使用科技手段,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

而针对每一种作物,其产量指标,抗病种类,以及如何才是优质,这些都必须个人深入了解才行。然后根据现有的技术,如何结合在育种上面。

杂交育种为主,引种、杂交技能实训4-1小麦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66优势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诱变育种、转基因育种等方法为辅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发展规划

近年来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在理论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围绕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需求,在作物生育调控理论及技术途径上不断取得突破,在多熟种植、作物布局和种植模式优化上不断创新发展,并通过技术集成应用有效支撑粮、棉、油等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作物栽培理论创新主要是基于作物产量形成、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与环境关系等应用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化,结合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生产需求,在作物生育调控理论及技术途径上取得突破。耕作学理论创新重点围绕区域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用地与养地结合,以及构建高产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的种植制度和新型种植模式生产需求,在作物配置、布局和农作制度优化理论与技术途径上取得突破。

提高作物产量是作物栽培学的重点任务,在高产和超高产产量目标下,研究作物产量提高过程“产量构成、光合性能、源库关系”3个作物产量的理论特点和内在联系,明确产量形成“源”、“库”性能的数量向质量过渡规律,形成作物高产超高产理论体系。以源库理论为主题,源与光合性能相连,库与产量构成理论相连,构成了源库不同层次和质量性能的产量分析框架,可通过不同产量条件下产量性能构成分析,提出不同产量目标的定量化。

作物必需的各种养分同等重要,相互不可替代,缺乏任何一种元素作物都不能正常生长。作物产量受土壤中作物必需的某种有效养分含量相对的营养元素控制。所有养分都,产量可达,缺少一种养分五、引种的程式和方法81否定了其它所有养分的价值,产量损失。平三、性状鉴定的方法65衡施肥的原理是在土壤养分状况评价和测土施肥中,综合考虑各大、中、微量营养元素的缺素临界指标,在提出作物施肥时,根据土壤测试和吸附试验结果、作物类型和产量目标等确定各营养元素的施肥量,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壤养分综合评价系前村亦少游人到,牛歇浓阴人饷田。统和平衡施肥技术,促进作物的增产增收。

近年来,因地制宜研发的各种形式的深松、深翻等处理技术,在改土、蓄水保水、抗旱除涝、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和增产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条深旋精细播种技术、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在耕层调控优化和简化栽培技术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饥荒怎么种地

一、品种审定的意义与任务243

在饥荒游戏中,种地是获取食物和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在饥荒中种地的基本步骤:

1.收集四、配合力及其测定137材料:首先需要收集种植所需的材料,如种子、树枝、石头等。种子可以在商店购买,也可以通过击败怪物或破坏植物等方式获得。树枝和石头等材料可以通过挖掘或砍伐树木获得。

2.制作工具:在种思考题92植前,需要制作一些工具,如铲子、锄头等,用于开垦土地和种植作物。

3.开垦土地:使用铲子或锄头等工具,挖掘土地,将其变成可种植的状态。

4.种植作物:将收集到的种子或植物种植在开垦好的土地上。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长条件,如阳光、水分和肥料等。

5.照顾作物:种植后,需要定期照顾作物,如浇水、施肥等,以保证其正常生长。

6.收获作物:在作物成熟后,可以进行收获,获得食物和其他资源。

需要注意的是,在饥荒中,不同的角色和游戏模式下,种地的难度和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游戏中种地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

作物育种的现代作物育种

第二节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54

应用现代育种技术改良作物品种始于20世纪初。先是在稻、麦、棉三大作物中进行引种、纯系育种和杂交育种,先后育成了以中大帽子头(稻)、金大2905(麦)、中大2419(麦)、鸡脚德字棉、泾斯棉等为代表的改良品种进行推广。1949~1979年间作物育种事业发展迅速,育成并用于生产的粮、棉、油、糖、麻、烟等25种大田作物品种达2729个,其中推广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的有 265个。现在主要农作物已基本实现良种化。作物育种的目标以增加产量为重点,在此基础上注意抗病、稳产等。50年代中后期开展水稻矮化育种;育成的品种有矮脚南特、广场矮、珍珠矮等。这一成果也推动了小麦、高粱玉米等作物矮化育种的发展。在优势利用方面,玉米由于育成了配合力和农艺性状兼优的自交系,加速了单交种的推广,逐渐形成了以单交种为主,结合应用双交、三交、顶交种的布局,1983年玉米杂交种面积达播种面积的70%。早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生产杂交种的是高粱;从60年代后期开始,先后育成和推广了以晋杂 5号等为代表的一批高产杂交组合。但这一方面的重大突破则是70年代杂交水稻的育成,它为大幅度提高和世界的稻米产量作出了重大贡献(见杂交稻)。抗病育种主要是针对抗稻瘟病,白叶枯病,小麦锈病、赤霉病、病,棉花枯、黄萎病,玉米大、小斑、丝黑穗病,甘薯黑斑病,花生青枯病,红麻炭疽病,烟草黑胫病等的危害,尤以小麦的抗锈育种成就二、活动目的:较为显著。现正从抗单一病害向多抗性育种发展。此外,以品质改良为目标的育种工作,如培育优质丰产的长绒海岛棉、低芥酸油菜、高油分花生、高赖氨酸玉米等也都取得一定进展。

注:防病虫具体施时间和用品种与剂量以市植保站的病虫情报为准。

高分!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案!!!求对作物栽培学有一定了解的大神指导~

活动建议:教师可重复播放故事视频,幼儿从视频里寻找。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在仔细观察中发现的明显特征并用语言表述。

一、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的品种

选用米质好、抗稻瘟病能力强,产量高的水稻品种进行高产栽培。

二、 采用旱地育秧技术

(一) 选好苗床:选择离家近便于管理、肥沃疏松的旱地作育秧苗床。育一亩大田的秧苗,需长7米、宽1.2米(净播种面积)的苗床4厢。

(二) 精细整理苗床:苗床按1.7米开厢,厢沟宽40㎝,厢沟深5-8㎝,厢面宽1.3米,将过筛后的细磷肥按每厢1公斤撒于厢面上后将土整细,并将磷肥与厢面表土拌均,将厢面整细整平。并提前筛好盖种的细土用塑膜盖上防雨备用。

(三) 浇透底水与苗床消毒:整好的苗床上只用淡粪水或清水浇透(底水不足出苗时间长出苗率低),然后按4厢苗床50克敌松兑1-2桶水均匀地洒在苗厢表面上进行土壤消毒。

(四) 适时播种:播种期低山在3月20-25日,二高山在3月25-30日。播种过早遇寒潮低温将造成烂种,播种过迟温度升高后苗厢上管理难度大,秧苗生长过快难以培育壮苗。

(五) 精细播种盖土:不需摧芽直接播干种,将稻种分成与苗床厢数相等的份数后,每厢播一份稻种,注意播均匀。每厢种子播结束后及时用细土盖种,然后在盖种细土上喷施旱秧净防杂草(只喷一次,不能重复喷)及时盖塑膜,防止盖土盖膜不及时遇晴天苗床水分蒸发后出苗迟和出苗不整齐。

(六) 盖膜:必须盖2层膜(层保湿,第二层增温),层膜平盖在厢面上,不能压边(以便齐苗后抽掉),第二层升棚覆盖,并将膜的四周用土压紧封严。

(七)苗床管理:

1、适时揭膜:齐苗后(苗高达1-1.5㎝)从拱棚的一端将平盖在厢面上的层膜抽掉,二叶一心时在晴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揭开膜的两端通风炼苗,三叶一心时选择晴天的下午将膜全部揭掉。

2、防治立枯病:秧苗一叶一心时,每四厢苗床用50克敌克松兑水100公斤均匀地浇洒在厢面上防立枯病,如雨水多时,间隔5天用同样浓度的敌克松液再预防一次。

3、追苗肥:从二叶一心开始每长一片叶追一次淡粪水(用不是沼液的粪水,如用沼液必须用一桶沼液兑4桶清水,严防因沼液浓度过高导致烧苗),苗床上严禁施用尿素和碳铵。

4、适时移栽:在秧苗叶龄达3.1-4.1叶时为移栽隹叶龄,在移栽前一天的下午在苗床上浇一次透水,有利于第二天拔苗,拔苗时尽量多带泥,可减轻植伤和有利于栽后早发苗。

三、插秧与大田管理

(一)整地:适宜采用免耕栽培的田块则不需要进行耕整,只需在移栽秧苗前的3-7天喷施除草剂灭草,然后灌水施肥后就可插(抛)秧苗。不宜进行免耕栽培的田块在撒施农家肥后进行翻耕,化肥一定要在压耙前撒施,有利于肥料节回交育种的特点及遗传效应117均衡供水稻吸收利用。

(二)配方施肥:每亩大田按农家肥1-1.5吨,三元素复合肥(BB肥)50公斤,锌肥1公斤。或者自配肥每亩:碳铵25-30公斤,磷肥(过磷酸钙)40-50公斤,10-15公斤,锌肥1-2公斤。

(三)插(抛)秧: 浅水插秧(水深1-2厘米),抛秧的要选择天气晴稳后进行,田中水要放至高处现泥,防止水深后漂秧,才有利秧苗迅速扎根。牵绳插秧按行株距33×15-18厘米进行,保证每亩1.1-1.3万蔸,抛秧的按每平方米20-22蔸,保证每亩1.3-1.4万蔸。

(四)水分管理:分蘖期浅水促蘖,有效分蘖终止期(6月中旬初)排水晒田,晒至田边开小裂口,下田脚不沾泥,为止,孕穗期保持3厘米左右深的水层,稻穗低头散籽后田中管水干湿交替(后水不见前水),保持稻根活力。

(五)除草追肥:在插(抛)秧后5-7天时,先将田中灌2-3厘米深的水层(高处不现泥),结合施除草剂每亩追尿素6-7公斤,用野老等水稻大田除草剂一包均匀地拌入尿素中后撒施,在水稻刚进入孕穗期时(刚开始拔节)每亩用尿素2公斤+5公斤(水稻叶色浓绿的不施尿素,只施钾肥), 混合均匀后撒施于稻田中,促大穗大粒形成。

(六)病虫综合防治:通过培育壮秧、配方施肥、科学管水来提高水稻自身抗病抗逆能力;同时在5月中下旬注意二化螟、7月下旬、8月中、下旬注意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水稻孕穗后破口10%时,注意穗稻瘟的防治,打好保护,间隔7天打第二次防枝梗瘟和粒瘟。

适合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地方

种肥与基肥相比,用量要少得多,但是作用非常大,但在选择种肥的时候,高的肥料不适合做种肥,否则就容易因氮肥过多而造成烧苗的出现,比如,尿素,高氮复合肥等,如果选择了尿素作为种肥的话,技能实训4-2水稻育种材料的田间调查与室内考种68要求尿素当中的缩二脲含量应小于1%,否则就容易产生危害。

1、我国茶区广阔,分布在北纬18度到36度,东经92度到122度,自海拔数米到2600米的范围,有茶园113万顷,年产茶67.6万吨。(1999年统计)适宜区的地域范围,南岭以南,元江、澜沧江中下游地区,以及闽南、等地。

四、无性繁殖作物55

2、1956年,庄晚芳在《茶作学》中,根据产茶区的气候带及气候类型,将其划分为四大茶区:华中北茶区、华中南茶区、四川盆地及云贵高原茶区、华南茶区。

作物栽培的内容

第4.绘本故事:《养蚕忙》等一节诱变育种的依据、特点和意义161

《作物栽培》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作物栽培》按奇奇:下过雨的田野真舒服啊。照“以学习成果为本位,以生产过程为导向,以应用能力为目的”的原则编写,在编写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作物栽培》根据各种作物的生产过程及相关知识分为8个单元。单元介绍作物栽培的基础知识。第二单元至第七单元介绍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花生、棉花、油菜、甘薯、甘蔗、甜菜、马铃薯和木薯等作物播种前准备、播种技术、育苗与定植、田间管理及收获与贮藏整个生产过程,重点讲述高产、优质、高效益、低成本的生产技术。第八单元介绍全国重点推广的作物栽培新技术。 上篇 总论

蔬菜种植技术

三、作物授粉方式的研究方法53

你想问的是“农业种植技术知识有哪些?”吧。农业种植技术知识如下:

1、育种和良种繁育。

(1)育种。育种是选育动植物新品种的过程,它的做法是利用原有品种中的自然变异产生,也可以先应用杂交或人工诱变等方法创造出新类型,再通过选择、繁殖、比较试验,选育出符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

(2)良种繁育。良种繁育是将新创造的动植物良种扩大繁育种子、种苗、种畜的过程,方便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2、作物种植制度。

(1)种植制度是一个单位内作物生产的总体安排,主要包括作物结构、布局、复种和种植方式(间套作或单作、轮作或连作)等。

(2)这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技术系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非常大。

3、作物栽培技术。

(1)栽培技术是在作物生命的活动期间,根思考题111据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所采取的各种田间管理措施的总称。

(2)作物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用、农机配置、种子处理、整地、播种、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环节,良好的种植技术在农作物增产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4、平衡施肥技术。

(1)平衡施肥一是施肥数量上要求平衡,以产定肥(包括化肥和有机肥),也就是根据土壤肥力的测定状况和作物产量的要求,给其提供肥料。

(2)二是养分种类上的平衡,作物需要的氮磷钾及微量元素都要按比例配合。

(3)有机肥和化肥都无毒无害,它们在应用机理上也基本是一致的,主要区别是有机肥所含养分种类比较多,但化肥多数品种为一两种元素组成,因此,在施肥技术上一定要合理搭配元素。

5、一、体细胞变异与突变体的筛选218灌溉与节水技术。

(2)一定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要以及天气、土壤、水源等条件,适时、适量进行灌水。

(3)一定要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杜绝大水漫灌现象,推广沟灌、畦灌、管灌、以及喷管、滴灌、渗灌等节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