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化三改指的是什么

“一化”指的是逐步实现的工业化;“三改”指的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

一化三改中一化是指 一化三改中一化是指什么一化三改中一化是指 一化三改中一化是指什么


一化三改中一化是指 一化三改中一化是指什么


“一化三改”的历史背景:

1921年诞生至1949年新成立以前的时期,的三种主要力量: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其中,作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代表,主张将革命分为新主义革命与革命两个阶段。

首先进行一场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革命,即新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的,即的;然后经过这个,逐步到达和,即革命。

终,在的下,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斗争,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创立了中华。

新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主义、经济、文化,都是由工人阶级的,因而都具有因素,如的、国营经济的地位,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

在革命遗留任务完成、国民经济初步恢复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于1953年正式提出在过渡时期“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

扩展资料

一化三改造的伟大意义:

1、建立了基本制度

从1953年到1956年的4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主义到的转变,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基本制度在确立。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制度已经建立。

2、避免了动荡,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作为一场涉及到亿万困难、复杂的大变革,它不仅没有造成通常难以避免的动荡和对生产力的破坏,而且还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三大改造的顺利实现,保证了“一五”任务的超额完成。

3、开创了一条特色改造模式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立了工业化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并确定以重工业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思路。的指导思想是: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

改造围绕着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促进工业化的进程,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提出的改造与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是代表了当时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

参考资料来源:

,“一化”指工业话化;“三改”指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

从中华成立,到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工商业的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就是逐步实现的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既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这是“两翼”。一方面要求发展要求成分发展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的集体所有制,把的私有制改造为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一化”就是逐步实现的工业化,这是主体;

“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一方面要求发展要求成分发展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的集体所有制,把的私有制改造为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

“一化”是逐步实现的工业化;“三改”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

1952年底,提出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按照总路线的要求,从1953年起,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变为公有,进入了。

一化三改中一化是指

一化三改中一化是指现代化。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工商业的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中“一化”就是逐步实现的现代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

一化三改的意义及概念。

一方面要求发展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的集体所有制,把的私有制改造为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建设的发展。

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指的是( )

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工业化。

从中华成立,到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档慧枝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工商业的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又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集体所有制:

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的集体所有制,把的私有制改造为的全民所有制。“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因此,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建设碧返和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一化三改扩展资料:

1、1952年9月,基本上完成到的过渡。第二年6月,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按照总路线的要求,从1953年起,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

2、首先,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是由互助组到初级的半的合作社,再到完全的高级形式的合作社。

3、从1954年开始,全国兴起大办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其行敏次,1953年6月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提出对手工业进行改造的方针政策,确定了“积极,稳步前进”的指导原则,在步骤上,从供销入手,从小到大,由低到高,以点带面,逐步实行合作化。

一化三改中的一化是指

一化三改中的一化是指工业化

从中华成立,到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工商业的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又称“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1952年9月,提出“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去”的指导方针和大政设想。经过反复酝酿,1953年6月15日,局扩大会议对此进行讨论,在会上首次提出了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基本内容,后来正式表述为:“从成立,到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的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工商业的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954年2月,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局确认的这条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好比展翅高飞的大鸟,工业化是它的主体,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对工商业的改造,分别为两翼。因此,总路线的内容简称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是指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一化三改其中一化是指工业化。

工业化是用机器大工业装备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由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通常以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优势为其实现的标志。由于具体条件不同,各国应走与本国情况相适应的工业化道路。

我国在1952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把“逐步实现的工业化”作为全和全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努力奋斗的“总任务”之一,并在随后的实践中找到了一条适合情况的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

一化三改造的一化是指

“一化”是指:逐步实现工业化。

“一化三改造”是在1953年提出来的,指一个工业化,三大改造。三改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改造。即逐步实现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改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好比展翅高飞的大鸟,工业化是它的主体,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对工商业的改造,分别为两翼。因此,总路线的内容简称为“一化三改”或“一体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