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学与大学的分别

孟子把认识看作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是对内在善性的发掘。因此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为强调"思"的作用,他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其教学思想更具内倾性。

古代没有小学。

明人伦什么意思_明人伦什么意思强调什么父子有亲明人伦什么意思_明人伦什么意思强调什么父子有亲


明人伦什么意思_明人伦什么意思强调什么父子有亲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扩展资料

“施则奢,俭则吝”是什么意思?

孟子认为:我们的感情、时间和精力都有限,就要分清本末主次。而人与人相处需要找到稳定的模式,才能长期维持(四) 教亦多术和谐的关系。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 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奢,俭 v 而不吝,可矣.

(四) 反求诸己

文庙的意义

在两千多年的文化融合中,孔庙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纪念性建筑的本身含义,成为中华多民族文化的象征。孔庙的存在,体现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孔庙建筑群时间久远,集历史、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成就于一体,是古老的博物馆。它不仅是历代统治者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劳动智慧的结晶。孔庙自始建以来,对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除曲阜孔庙外,自北朝开始在全国有关郡县设立文庙学宫,文庙学宫从此有了“学校”的功能。这一重要功能对隋唐以降的科举制度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尤其从唐代至清末,庙学不分,规制有前庙后学、左庙右学、左学右庙,还有中庙左右学、中庙周学等。庙学合一的体制使历代儒士文人在这里接受了儒学的熏陶,尊经读经即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为各个时期培养了不同层次的学人。

自隋唐以后,儒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孔庙则是这一文化的重要载体。孔庙祭祀纵于,其目的在于厉行教化,即“庙以崇先圣,学以明人伦”〔8〕。祀孔表明,厉行教化的根本内涵是孔子之道,追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想化的礼制秩序。“仁义礼乐”是儒家之道,对儒道的汲取是为了建立有序,实现统治。“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9〕。所以,祭祀孔子,也就是推崇他所创立的思想学说。

2.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各地孔庙的建立,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融合与统一功不可没。在封建政令的要求下,无论是中原内地,还是边陲地区,都曾设有孔庙。“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10〕。辽代的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西京(今山西省大同),都设有国子监,其旁建有孔子庙,按时祭祀先圣先师〔11〕。其各州、县学也都有孔子庙。金朝沿袭前朝,除上京国子监有孔子庙而外,州县也建有庙学。章宗泰和四年(1204),“诏刺史,州郡无宣圣庙学者并增修之” 〔12〕。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后,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在昆明建孔子庙。此后,大理、建水、通海、石屏等地也纷纷建立孔庙并使之制度化。到清末时,云南全省除个别极边远的地方外,不多所有州县都有孔庙了。被誉为“海南庙”的文昌孔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明洪武八年(1375)迁址于文城镇。孔庙首建于今台南市,建成于清康熙五年(1666)。地区兴建孔庙较早者尚有彰化县学(雍正年间)、凤山(今高雄市)县学(康熙年间)、及台北府学(光绪年间)等。边远地区孔庙的建立,大大改善了当地教育落后的状况。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而非仅被汉族所垄断。这从孔庙建筑者的族别上很容易看出来:南北朝时期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推行政策,是史载最早在曲阜以外的城镇修建“先圣庙”祭祀孔子的;女真族在进入中原、建立金朝后,代代尊孔祀孔,修建孔庙,如山西平遥文庙至今仍保留有金朝建筑的格局;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不仅首在大都(今)修建孔子庙,奠定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了孔庙的规格,还将孔子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为历代帝(2)以地位、阶层为划分标准,地位高的上层阶级为智,地位低的下层阶级为愚;王封赠孔子的谥号;满族则在建立清朝而未入主中原之前已奉行祭孔大典,并在东北地区建立了孔庙。

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奉孔子为“先圣先师”,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缓和了,促进了各民族的不断统一。儒家文化规范了中华民族各阶层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成为一种理念,是促进中华各民族加强团结携手并进的精神纽带。《训蒙大意》及所附教约中的教育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替,各地孔庙在建立、修缮、祭祀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碑刻和匾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据统计,曲阜孔庙内共有碑碣1000多幢,包括祀孔碑、谒孔碑、修建孔庙碑、功德碑等,这些碑碣除了大量的用汉文刻成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文字,如满文、蒙古文字等。无论从年代跨度上,数量上,对研究古代历史文化,都是价值极高的宝库。从碑刻和匾额的书法艺术看,各种字体兼备,风格不同,各具特色,也同样是难得的珍品。地方文庙碑刻也不乏,如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撰文并以正楷书写的“孔子庙堂碑”,现存摹刻有二:一在西安碑林,称“陕本”或“西庙堂碑”;一在山东成武,称“成武本”或 “东庙堂碑”,现由县文物室收藏,历来为书家所喜爱。

在祭祀孔子的历史过程中,还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乐舞艺术。祭孔乐舞的内容以颂扬孔子生前的业绩为主,是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其乐源于孔子所推崇的“韶”;舞因自“夏”;诗来自隋代牛弘、蔡徽的创作。乐曲八音齐全,古朴纯正、典雅悠扬、金声玉振。舞生以龠为舞具,舞姿刚劲舒展,具有雕塑之美。乐生演奏的乐器有古筝、笙、笛、箫、编钟、编磬等。祭孔礼仪场面宏大,古朴娴静,而庄严肃穆的祭孔气氛与金碧辉煌的大成殿,更形成了完美的艺术统一。祭孔乐舞以其平和的曲调,适中的节奏,典雅的歌词,谦恭的舞步,凸现出古代雅乐博大精深的思想意蕴,庄严恢宏的感人气势,以及中正和谐的艺术风格,集中展示了孔子及儒家倡导的“仁”、“和谐”、“礼让”的人文价值。

慈严相济,均爱勿偏的翻译

这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 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 "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词 目 刚柔相济

庠序为三代地方官学之名。据〔孟子.滕文公〕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赵岐注曰:「养者,养耆老;教者,教以礼义;射者,三耦四矢,以达物导气。」由此可知,三代之学,具有养老、教育及选士之功能,而其主要目的,则在明人伦教化。

释 义 刚强的和柔在孔庙里的雕刻是石雕艺术的上品,尤其是大成殿的石柱雕龙,更是石雕艺术的佳作。如山东巨野县现存的明代文庙大成殿,殿四周有24根大型石柱支擎,前檐下8根石柱以及后檐端柱为高浮雕二龙戏珠,上缀浮云,下着波涛,造型生动雕琢精工;其它石柱为浅浮雕缠枝花卉,构图繁缛,技艺精湛〔13〕。和的互相调剂。

示 例 凡为将者,当以~,不可徒恃其勇。(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惟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以后的儒学,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一句“惟上智与下愚不移”勘称经典之论,流传千古。然而,惜乎语焉不详。大概有三种:

“礼”主要有三层意思:

(1)以智愚本身分高下,即以智为上,以愚为下;

(3)还可能是对智愚所作的价值评判

再者,所谓“不移”说看似明确,其实也是令人费解的:究竟是客观上不可移,还是主观上不去移、不愿移?

孔子另有一个的普适性论断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教化的目的,就是要“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性相近,习相远” ,主张以积极之习去变化人性、培养理想人格。据此似乎可以 说,所谓不移指的是主观上不去移、不愿移,而非不可移。

但是孔子又有生知、学知的划分, 还有“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之说,这又似乎有些下愚不可以移的意味。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疑使其上智下愚不移论显得更为扑朔迷离,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继续想象与诠释的充分空间。

古代小学 中学 高中 大学 都学什么课程?能具体说明更好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一般来说是蒙学、私塾,好一点的进入学院(岳麓书孟子特别强调变通,儒家思想有原则,但也要考虑具体情况,采取权宜措施,古语叫做“守经达权”。“经”就是常,遵守基本原则,“权”就是变,能够通达变化的意思。院之类的),再厉害点进入太学。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分科也不是简单的四书五经,也有算筹、天文地理等杂项的明经科。具体不知道

唐朝的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50多种。

四书五经吧,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古代不划分年级,都是私塾和蒙学,一部 四书五经 就是一辈子用的教材。

他们不像我们现在一样分的那么清楚。一般是我们所知道的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五经,儒家经典

为什么孟子被称着“亚圣”?“亚圣”是什么意思?

在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好的行政管理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教才能(三) 存心养性得到老的支持。

亚圣就是承认孟子是圣人,但比起孔子的至圣就了一点,你读读孟子原文,和论语原文,你就能看出孟子的个人风格极其明显,孔子则是温文尔雅,就在这里,但是圣人境界是一致的

1.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从孔庙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传承的轨迹。孔庙之始,儒学的传播尚处于萌芽状态。汉初虽然已确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但由于本土宗教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儒家文化的争战,以及其后三国、魏晋、南北朝绵延数百年分裂动荡所引起的思想混乱,使儒家学术很难取得“独尊”的地位。但在这一时期,儒学吸收其他学派的成分,以适应的需要。至隋唐时期,天下一统的局面形成,孔子及其创建的儒家学派所阐发的精神与学术思想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儒家文化的价值得到了的广泛认同,从而使大规模兴建孔庙与长期传播儒家文化成为可能。宋元明清各朝沿袭“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不断以尊崇的谥号封赠孔子,对孔庙建筑的规格一再提高,都表明了对儒家思想文化价值的肯定。

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的学生,还与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扩展资料《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

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省刑罚,薄税敛。”

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诸侯之宝三,土地、、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

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去征服别的;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实行王道就可以于天下。

参考资料:

“与人为善”一语,今天我们常常用到,孟子认为只有“与人为善”的舜,才真正进入了人生的境界,出 处 《周易·蒙》:“刚柔节也。”成就了为人处世的。

2、做事“通权达变”的思想

孟子其实很不喜欢一个人一辈子就固执一个原则,因为人生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根本原则是心要真诚,遵守规范,但对方的期许有弹性,我们做出的行为要对别人真正有利才行。为人处世要懂得变通,语出《离娄篇》。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要句句守信,行为不一定要贯彻始终,与义同在,依义而行。” 孟子的意思就是告诫人们做事宜通权达变,并不是不讲信用,而是说,要把道义放在位。

3、切勿“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思想

孟子为人处世最重要的原则是勿“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意思是决不能对他人要求严格,自己却为所欲为,用两套标准来衡量世事。

有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是来自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孟子曰:“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严以待人,是对他人甚为苛刻。宽以律己,是放任自己的行为,无所顾忌。“严以待人,宽以律己”,这是一种人格缺陷,是一个破坏人际关系的无形杀手。因此,我们也应时常警惕。

扩展资料:

孟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孟子的性善说成为传统人性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该书一般被认为是他的对孟子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的著作。论的主流;他的王道、仁政学说,历代王朝奉为施政准则;他的良知说,启发了宋明理学的革新派;他的养气说,为后来心性论提供了可贵的思想资料;他的仁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思想,为后世外交军事的指导原则。

他关心农业生产,使不饥不寒,几千年来被为政者奉为圭臬;他的和谐理论是古代和谐理论的代表,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依然具有多方面的启迪意义。

孟子的思想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得到广泛传播,由于地理与的原因,《孟子》一书首先同其他儒家经典一起传入了高丽、日本、越南等国。孟子的思想学说在西方也得到广泛的传播,早在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就把《孟子》译成拉丁文传回本国。

随后,《孟子》又相继被译为法、德、英、俄等文,在西方诸国刊行。牛津大学把《孟子》中的篇章列为公共必修科目。伦敦大学把《孟子》列为古文教本。面对西方现代化后出现的种种问题,许多西方学者对孟子的思想学说特别是道德心性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希望从中找出解决当今问题的办法。

参考资料:

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父亲早逝,其母仉氏教子有方,为教育孟子,为他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迁其居,为后世留下了"孟母三迁"的美谈。孟子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徒,子思、孟子之学,后世称为思孟学派。作为孔子思想的嫡传,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四十岁以后,他带领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著述。他的很多,者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育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孟子认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论教育目的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指出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教育对的影响这个角度来看,孟子明确概括了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庠是培养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习射之所,无论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还是三代共同的学,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生活准则,具体来说,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和道德观念。

孟子继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克己"、"过则勿惮改"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 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在立志问题上,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孟子提出为修身而养气的观点,他认为气是充满全身的能够反作用于心志、道德的东西,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他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志与气是密切相联、互为因果的:"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 孟子认为,普通的人只要注意"养气",经过量的积累就能形成所谓"浩然之气",通俗地说就是正直豪迈的心理或精神状态。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正大刚直的,"集义而生"的,所谓集义即指积善,这就是说,浩然之气是靠"养"出来的,是靠一件件平常的善言善行积累起来的。

(二) 动心忍性

孟子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他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他认为,人的成才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孟子在此虽然打着天命的旗号,但强调的是个人奋发努力,在艰苦和患难中,提高承受力,不断磨练意志。

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 一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

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修养方法,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 同时,他又提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 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要先端正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要从自身找原因。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 深造自得

(二) 盈科而进

(三) 专心有恒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处在战国中期的孟子,其思想表现出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和肯定,他对教育作用的阐发,对教学、德育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作为儒家的"亚圣",孟子教育思想对后世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崇高精神境界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启蒙论教育作用作用。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而加以发展的。1、他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富贵不能,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人都能“相亲相爱”,没有“犯上作乱”的行为。教育应该造就圣仁俊杰的统治者。2、关于教育的作用。他强调内心的道德修养,但他同时也并不否认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他认为后天的环境可以改变先天的心性和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培养与发展,对和都有重要作用。他认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3、他注意道德教育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包括有尚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锻炼等。孟子很注意一个人的“养心”即主观修养,其境界即是自己道德达于正义感,这样就可以理直气壮,一身充满了“浩然之气”。他主张在义和利之间,要取义舍利;要尽力做到“寡欲”,克制自己的欲念,追求真理。他认为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和“辞让之心”,从而做到行事仁义,待人以礼。这种崇高的义利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他还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器,必须严格地艰苦锻炼。他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已经成为千古名言,一直激励着后人。4、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包括深造自得、专心有恒、循序渐进、重思存疑、因材施教等,并且他把教育人作为君子的“三乐”之一“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此外,孟子还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注重对学生各种优良品质的培养。他告诫学生,应该具有谦逊和诚恳的学习态度。对于那些“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损劳而问,挟故而问”的人,他是“皆不所答也”。他告诫学生,一个人能否有成就,要靠自己的努力学习,正如“梓匠轮舆能与人规距,不能使巧”一样;求学者要有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要孜孜以求,如“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学习上倘若时断时续,没有勤学不辍的恒心,就如山间的小路,常走成路,间断了就会被路边的杂草所掩没。

养“浩然之气”。

孟子的教育思想孔孟之道礼仪先笑

庠序仰止什么意思?

3.艺术价值。孔庙是东方建筑风格的具体体现,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在古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曲阜孔庙是现存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孔庙的建筑遵从了我国传统建筑群中贯轴线,左右对称的原则,布局严谨。孔庙作为祭祀性建筑,其特殊性表现在它的标志建筑:其主建筑大成殿大多采用抬梁斗拱;泮池具有悠久的历史,为孔庙所;棂星门除用于个别高规格的祭祀建筑以外,主要用于孔庙建筑中;孔庙前的牌坊之多是其它类型的建筑无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不过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而要做一个完善的人,同情心、正义感、礼让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的环境、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这就是他所说的"陷溺其心"。法相比的。

仰止:仰慕;向往。止,语助词。语出《诗·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发 音 gāng róu xiāng jì

童心是什么意思?

孟子被称为“亚圣”,因为“至圣”是孔子。但这种称号并不像奥运会的银牌,因为他们生活的时代隔着一百多年,在各自的时代其实都是的。

意思是大体上儿童的性情,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

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来说,王守仁认为教育儿童采用“歌诗”“习礼”“读书”的方法。“歌诗”可以让学生抒发志向,宣泄跳跃呼啸和忧郁积滞的情怀;通过“习礼”,学生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读书”则可以让儿童开启智慧。这三种方法动静结合,适合儿童认知和心理发育的特点。

出自明代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训蒙大意》是《传习录》中卷末《右吉录》一篇所述内容。

节选原文:

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译文:

大体上儿童的性情,都喜欢游戏而不喜欢拘束检点,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繁茂,如果摧残它就会很快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

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

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

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他们的天性,他们的志向,调理他们的性情,潜消默化他们的粗俗愚顽的秉性,这样使他们逐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王守仁,亦称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传习录》为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是一部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儒家的哲学著作。

从教育目的上来说,王守仁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为明人伦,这一思想也是儒家教育思想关于教育目的的一致阐述。在这一教育目的的主导下,教育的主要内容便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即把儿童的道德修养和品德养成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王守仁认为,“歌诗”和“习礼”均将学生分成四班,每天轮班“歌诗”,其余学生端坐“肃听”,每五天组织一次全校朗诵诗歌大赛,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全学区朗诵大赛。这是一种分组教学的体现,同时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诵和练习中获得知识、学习礼仪、增强体魄,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从教学原则上来说,王守仁坚持“量力而行”和“因材施教”。在学生学习容量上,他主张“不在徒多,但贵精熟,量其资察,能二百字者一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这也体现了最近发展区的原则,使学生学有余力,增强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习方式上,王守仁主张“顺导其志,调理其性情”。王守仁认为,儿童的本性就是喜欢游戏而不喜欢被拘束,就像草木刚发芽,适应它的特点则发展量化,阻挠和摧残则使之快速衰败。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