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学校的德育功能_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德育途径与方法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我国小学德育的途径有多种,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等.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学校应全面利用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使其科学地配合起来,以便发挥德育途径的的整体功能.
如何发挥学校的德育功能_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如何发挥学校的德育功能_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如何发挥学校的德育功能_学校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一)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校外活动是指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构组织和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这两种形式生动活泼,不受教学的限制,可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订并执行一定的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明辨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感等良好品德.
(三)劳动
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与爱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磨练和考验,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从而养成热爱劳动、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优良品德.
(四)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课标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选择那些具有时代感,紧扣教材知识,并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以问题为中心,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参与讨论,参与教学.学生走进生活,走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公平是稳定的天平》这一内容时,我引用了这样一则故事: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回来,佛准备论功行赏,可师徒四人都认为自己功劳大,佛很为难.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为难?二是如果奖赏不公平,师徒四人将会怎样?天宫又将会怎样?由于同学们对《西游记》中人物很感兴趣,发言十分踊跃,澎湃.通过课堂辩论,同学们明白了公平的定义,不公平带来的危害.知道了为实现公平应该履行我们的职责,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增强公平意识,做一个负责人的好公民.少先队活动
少先队活动能够激发小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品德.
(五)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其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就必须全面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班主任要与有关方面和学生家长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精心组织、培养健全的班集体,并通过集体对学生进行教育,班主任要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花寨乡中心学校 李福龙 德育工作在学校素质教育实施中处于突出地位,《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我乡地处甘州区最南边,无论是经济条件,还是家长的文化水平都很低,家庭教育缺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比之城区的家庭要低得多,学生的公民道德意识薄弱等。因此,加强我校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刻不容缓。 一、当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根源分析。 1、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学校虽然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也加强了,但由于德育评价的模糊性,德育工作与以六、九毕业班为主的“硬任务”来比较,就趋于“软化”,有时甚至处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尴尬境地,同时,由于对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认识不足,研究不够,致使学校德育工作主要还是停留在养成教育为主的传统模式之上。 2、德育工作往往只注重形式,忽视效果,只注重表面,忽视内在规律,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 3、学生在对待异往以及情感发展上普遍存在模糊认识,“早恋”一直是学校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4、家庭青春期教育普遍比较薄弱。大部分的家长对这一问题不是很关心,甚至不闻不问,能够开展适当的家庭青春期教育的很少。 5、一些不良行为和不良现象在少数学生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少数学生吸烟、喝酒、打架。 6、家长和教师普遍与学生沟通不够,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部分心”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或其他问题时,不选择与家长和老师沟通,而选择比较要好的同学或朋友交谈。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现代中小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信任程度有所降低,而另一方面,家长和教师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流明显不够,从而导致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不准,有些工作当然无法跟上。 7、班主任日常工作的重心,往往偏重于繁忙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班级德育特别是学生的人格成长和思想道德发展关注不够。 二、对当前我校德育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思考。 我校是一所生源比较单一的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农民家庭,生活比较,家庭教育缺乏,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比之城区的家庭要低得多,这部分家庭的教育意识不够强,因此对子女的教育缺乏,这部份的学生大多公民道德意识薄弱,存在着很多的不良行为与习惯,大大加重了德育的难度。所以有针对性地提高这类家长的德育意识是我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学校加强家校联系,积极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家校形成一股合力,德育工作才能开展得更有实效性。 三、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对策。 首先是提高家长的德育意识,加强家庭德育 1、家访。这是班主任工作职责之一。班主任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生家庭,通报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互通有无,并针对具体情况,协商较为稳妥的教育方法。多报喜少报忧,不要变成向家长“告状”;以平等诚恳的态度和家长共同商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虚心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 2、召开家长会 这种形式宜采取于月考、期中、期末考试后和毕业考试前,或针对家教某个具体问题需使家长形成共识时。召开这种座谈会,可使家长有机会共同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出谋划策、交流经验。这种会,顾名思义,应重在“座谈”。座谈前,要介绍班级情况、学校里进行了哪些教育活动。介绍学生情况时,以表扬为主,尽量不要点名批评,以免引起家长的反感和误会。家长们通过“座谈”,在“座谈”中逐步提高认识,从而在熟悉子女情况的有利条件下,形成自己独特有效的家教方法。 3、开办家庭教育讲座。这种形式可借助于家长会,也可由学校配合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进行。“家庭教育”讲座的内容包括以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家庭经济能力、协调各方面教育因素的家教规律,身教与言传相结合、生活与教育相结合、循序渐进、宽严适度、全面关心、互相沟通、一致性、连续性、积极性、灵活性及允许反复不断强化的家教原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法。则,科学的家教方法,历史名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家教故事,爱护过度、照顾过细、期望过高、重言教轻身教、重知识轻能力、重身体轻心理、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服务轻自理、重封闭轻交往等需克服的错误或片面家教倾向,特别是我乡具体的成功家教的经验。 其次是实行全员育人的教育方针,加强团队的德育效能。德育不仅是政教处或班主任的事情,更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事情。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应该是德育工作者。我们只有做到全员育人,才能增强德育的队伍,而不是只有政教处和班主任在孤军奋战,那么德育的实效性才会大大增强。切实发挥、学生会、少先队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今后团学队将会积极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空间与形式。 所谓德育实效性,就是德育的实际效果,通俗地说就是学校或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学生的心灵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实际效果。要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是加强德育力度,上好《品德与生活》、《品德与》和《思想品德》等课,加强德育学科渗透,利用各种活动和板报、广播室等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爱、爱的教育,进行科学世界观、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加强集体主义、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气节、情。 二是将德育教育细化,与《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使德育教育更具作性。中小学生《守则》、《规范》是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性要求,它的内容很多,也很抽象,各年级、各班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使《规范》更加具体化、细目化。把原则的条文分解成实在的、具体的细目,便于实行。例如,“尊敬老师”这一条,“尊敬老师”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怎样做才叫尊敬老师呢?我们可以把“尊敬老师”分解细目化,使之更具体、形象、直观,可以分解成:(1)看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并说“老师好!”(2)回答老师的问话要起立,语气要和气、亲切。如果答不上问题,要说“对不起!”(3)有事、有病要向老师请,不旷课。上课迟到要先喊“报告”,未经老师允许,不擅自闯入教室。(4)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课,不插嘴,不东张西望,不做与本节课无关的事情。(5)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书写工整。(6)接受老师的批评不顶撞,态度要诚恳。即使老师的批评错了,也要耐心的解释,不许侮辱、责骂老师。将《守则》、《规范》细目化有利于更好的贯彻执行。它能使《守则》、《规范》更贴近生活,更形象,更易于学生接受。当然,细目化并非是琐碎化,我们在细目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的系统性,力争使之既具体又系统,以便于教育效果的整体升华。 提高德育实效性从学生入学就应高度重视。随着的发展、传媒的推广、普及,网络的铺天盖地,学生已经对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就存在一个愿意不愿意接受的问题。所谓“好学者不如乐学者”,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就要重视了解学生的实际,增强德育针对性,改善环境和人际关系,重视德育过程的情感性,说做结合,重视德育实践性,这样,有望提高德育实效性。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关乎一个人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应该用的理论武装头脑,创新工作形式,有针对性地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如何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实效性
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评优等方法。:德育 实效性 对策 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都积极创新,谋求改革,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在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思想品德课程的教研,思想品德评价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进步。然而,处在转型时期,生活发生着急速的多层面的变迁,旧有的、传统的文化道德观念和德育范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新要求,经验的、落后的德育举措和方法步骤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心理需求,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猛烈地冲击着学校德育。青少年学生接受新事物迅捷,对新的价值观念敏感的特点,使得其常常在外界或内部不正当的需要的推动下,产生不少与德育工作者教育初衷相违背的行为,如自觉性,自制力弱,行为失范,心理缺失,道德伦丧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给目前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还能暴露出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过程中,缺少方法上的调整和适应,缺少情感上的激励与,缺少活力与魅力。也难怪德育很难真正打动与感染学生的心灵,学生对德育厌倦,主观能动性丧失,师生关系失调,这样以来,德育低效或实效性不佳就成为一种必然。 德育实效性,不仅意味着投入的德育资源无法产生应有的效益,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影响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必须清楚看到,不讲求实效,是德育的表现,这样的德育不会有生命力,而且会使人对德育的地位和作用产生怀疑。因此,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 一、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 目前,中小学德育主要是通过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来实施的,笔者作为一名一线的德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作过程中,认为导致德育实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值得反思的现象。 一是中小学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的倾向。笔者曾在本校及周边一些兄弟学校进行调研,也发现了不少德育的所谓亮点。如一所初中制订了详实具体的德育制度,《学生在校一日规范》、《班级量化考核实施办法》、《德育学科渗透实施方案》等一应俱全,涉及德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是细枝末节,实令人汗颜,但与的交谈中才得知,学校规模不大,不可能安排几名专职人员进行常规性检查考核,德育主任又坚持代课,故而检查考核只能落空,象征性地填上这样或那样的符号,再加之德育工作不可能全部被量化,如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对学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等,这种考核也就失去了很强的可作性,不可能给出班级及至班主任的准确评价,导致班主任工作上、人格上的尴尬,究其制订制度的目的而言,只苦笑一句:“上边(机构)检查时,有‘制度是否健全’一项”,也就是说,这些方案的确定,目标是应付上边的,只考虑到上面下达的德育任务,而较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无偶,本学校也曾经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法制文艺表演活动,当羁押的少年犯动情地向母亲忏悔,向师生谢罪之时,大部分同学爆之以热烈的掌声。听着这刺耳的掌声,笔者深刻地意识到,我校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对学生及其品德形成与发展并没有充分考虑,不切合学生实际,只求有色有声,轰轰烈烈,而忽视了学生有可能将其作为文艺作品而称赞的可能性,道德内化的功能已全然丧失了,还不能不说是德育实效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是德育定位不准或者偏移。长期以来,受形而上学和认知主义思维的影响,我国德育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误区,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和抽离出来,使之成为学校中一个单独的实体,试图单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仅仅在专门的时间里,由专人去搞德育,而没有形成全部门、全员和全时空抓德育的意识,这又怎样保证德育的实效,表面上看来是对德育的重视和强调,实际上已演变成一种地位和价值的偏移和变相缺失。同时,因为德育被抽离而作为一个单独的实体,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实,就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干扰。目前,不少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和升学教育的模式,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还十分。 三是德育脱离生活实际。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当前的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存在着过于强调道德的知识体系化和逻辑化的倾向,而只是依靠学校教师,在封闭的“思想无菌室”里传输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与现实道德实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表现出空疏的特征。对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具体道德情境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帮助不大,学生很难形成道德体验,因而表现出对德育的厌倦,很难产生兴趣。不单如此,道德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并体现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离开了生活实践,就必然丧失生命力。而笔者所接触到的现实情况是,学校里或德育处开会讲德育,做几次报告,开几次主题团会,或者搞几次德育活动,就认为可以使学生思想道德实现质的飞越,真是天方夜谭。不注意把德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分析评价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不注意把德育同师生交流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综合做功,形成和谐的关系,养成至善的学生人格,因而便不可能取得德育实效。 四是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方法上形成了一套简单的基本定式,其主要表现有:注重单向灌输,弱化主体作用。在德育中较多地关注学生的认知或知识层面,在信息传达上带有明显的强制性认同特征,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防范学生的行为,其动力系统是外在的,学生不会产生的情感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讲,影响了青少年学生道德自觉性的发展和道德自主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不会产生内在需求,实践证明,对学生过多的控制、惩罚,会导致学生的恐惧和逆反心态,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和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的“精神游离现象”,更有甚者,教育者将遭受质问和反判,权威被挑战和怀疑,由此,教育者主宰的约束防范式德育会步入低效的迷谷。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敏感性,就会被教育者所封杀,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把口头的道德言说与自己的生活行为相分离,丧失个性的创新精神。 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管理对策 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构建有魅力的德育,就必须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真正做到理念上的更新,从实际出发。 一是要加强德育的科研工作。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德育工作者务必结合自己的工作开展德育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德育实际中去,以德育科研推动德育工作的改进,增进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的德育规律,充分考虑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生活实际,看到转型期出现的文化,道德和价值多元化的现状,把和澄清学生头脑中存在的文化、道德和价值混乱作为总体目标,面对全球生态化、网络化和多元文化碰撞与交流的大趋势,学生慎重思考主体生命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能动作用,创造价值,从而在纷纭繁杂的价值领域选择牢固树立对他人、对、对尽到与义务的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生命质量意识,并且用宽容的精神,将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从沉重的应试压力下解脱来出,摆正德育的功能取向和目标取向,勇于反思,敢于质疑,大胆实践。还要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做出相应调整,遵循学生品德发现规律和年龄特征,使其深度和广度上与学生品德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相耦合,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在当代独生子女日益普遍,学生中个人主义日益抬头的状况下,学生学会交往应该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其次,德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实际,积极调研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学要素,作为一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要熟悉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并将此作为德任何培养不出人才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育工作的出发点,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要适时激活学生的道德动机,提供良好的榜样,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有意识模仿的心理准备下,形成道德信念,丰富道德情感,自觉,培养毅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是强化德育实践。学校德育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经验而产生作用的,因为德性表现在日常行动中,它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的具体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体生活的。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否则,将无任何效果可言,因此,有魅力的德育是内在于生活的,是必然地与生活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笔者以为,在这里提出的德育实践的强化,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层面的特征,一方面,关注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的自我发展,它是从学生的道德体验起始的,相信人的德性发展的资源在人的道德体验,唯有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权利放在位,才意味着以人为本,才意味着德育是以关怀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价值取向的,才是以尊重、关心、宽容、理解、爱心、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才是克服了定位不准的错位和克服了方上的固执的,此时的德育才能有效促发学生的道德体验,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学会道德判断,学会选择,学会行动,自觉发展其自我道德约束力,产生应有的教育效益。另一方面,强化师生双向互动,现在的青少年生长在一个经济、科技文化极大发展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主体意识和平等意识明显增强,在价值观选择上已不再受以往传统的、封闭的一元价值观的左右,有自己的意识,时常在自己的行为中实现一种新的价值追求,他们的一些道德观念本身就包含着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价值观的萌芽,诚如孙云晓说的:信息化决定了两代人的双向化。这实质就是互动的过程,也只有在互动中,才可能促进情感意识和尊重意识的增长,促进想互的理解与价值观的认同与包容,而双向互动的要旨,就是不断创造丰富多彩的,能够真正调动学生主体性活动。在活动中,让师生双方都动起来,真正有了感动,有了理解,有了体悟。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组织活动,却不能过分追求形式的热烈与场面的火爆,不能过分强调我校做了哪些活动,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开展活动,必须是让学生和德育工作者一起,在双向互动中践履道德,感受道德,体验道德,学生自主选择,发展品德,内化道德内涵,这才是有效的德育活动。还有一方面,是德育的实践不能以纪律为形式,强制的训诫、评价和奖惩,体现为一种道德的管制,如果学校仅仅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学生的生活行为,那就成了一种监督,道德主体就必然生活在处罚的恐惧和焦虑中,那么它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断力,反而把学生训练成唯唯诺诺的服从者,而这种重负,对学生来说,不亚于目前的学业负担,总想寻找机会来释放,一旦走出学校,那些清规戒律便不再发挥作用了,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反而表现得更加顽劣和难以控制。所以笔者说,德育是持久的复杂的教育工程,缺乏了生活的实践性,便会失去应有的实效。 三是努力完善德育网络。要克服学校教育中德育不到位,游移不定和偏移现象,就要从根本上变革思维方式,克服分割性思维的惯性影响,用复杂性思维重新作系统思考。其实,德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与灵魂。首先就是要形人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在学校内建立必要的德育机构,形成完善的组织系统,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有文件规定,尤其是德育主任要全面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组织,保证德育工作、时间、人员、经费的落实,健全德育工作指导小组,理顺德育处、班级、班主任和团队组织在德育工作中的相互关系,确保德育合力的形成。和德育主任必须通盘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组织实施,注意各部门、人员活动之间的衔接与联系,发挥整体效应。其次,要认清德育必须依托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以诸育为载体,渗透德育的理论,要在学校中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德育机构是主力军,但其他科任教师、职工、甚至其他各处,各教研组都是德育的生力军,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想方设法完成好德育渗透任务。再次,近些年来,许多私立学校,甚至公立学校都大张旗鼓搞所谓封闭式教学,准军事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对应试教育体制下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反过来想,这又是一种陈旧的思想观念,他把学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重任完全交给学校,是不符合规律的,是在风起云涌的改革浪潮中,建立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孤岛,它断却了与外界的联系,丧失了让学生认识,与时俱进的精力和锐气,是一种意义的犯罪,因为学校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教育的配合与补充。笔者认为,要在坚持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前提出,注意发挥学生家长和各届的作用。目前的现状是家长参与德育方式过分单一,只是一种形式上参与,诸如开个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学生作业展览时有部分家长参与等,这种参与方式仅限于个别学生的教育问题处理,德育工作者也与家长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联络性质单向,家长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懂得也不敢和工作者提出个人需要。我们应积极倡导心理层面的人际参与和制度层面的管理参与,让家长与德育工作者在较为亲切融洽的气氛中交流意见建议,甚至可让家长参与校务委员会,直接参与德育管理和教学管理,形成完善的行政机制,形成相互信任的协作机制。各届的参与则更是凤毛麟角了。其实,学生来源于,置身于大背景中,他同样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来自家庭的、亲属的、非新属的,沾亲带故的,素昧平生的,都出现在学校周围,都会与学生产生这样那样的联系,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一名出色的德育工作者,特别是,就应将学生的成长空间有效把握,合理利用。实践也证明,走出校门,踏进,学生将耳目一新,并可激发出更大创造热情,在此方面,笔者建议,可先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挖掘资源,请师入门,直接利用社区人力资源,如请老干部、司法人员入校,携手共建,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开设文化教育基地,德育基地,提供性劳动实践场所等,利用大众媒体,丰富德育内容等。 四是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值得予以充分肯定,一般来说,我们主张通过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来建一所学校理想的校园文化。而在这三个方面,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提倡师生共建共维护,这样学生才会珍惜学校的绿美化净化成果,激发荣誉感和感。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彰显的是规范和约束作用,告诫师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便赘述。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则是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层次,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为了有效推动文化建设,必须根据学校发展规律,综合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学校作出长远的、全局的考虑,然后利用自己和班子的榜样作用,发挥模范作用,推动目标实现,还必须激励全校师生,朝着所预定的形象发展,形成独特文化,成为一种象征,当然,离开了师生的活动,校园的精神文化产品不仅失去创造性、继承性,而且原来的精神文化传统也不再存在生命与活力,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师生的创造潜能,变被动的接受传播知识为主动的运用知识,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而一旦这种人人努力为校园作奉献的氛围形成,学生的德育目标就业已实现了,学生的情、品德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 (此文已作为陕西省渭南市中小学骨干培训毕业答辩论文)
如何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作用。正因为如此未能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好德育工作要遵德育途径:循以下原则:
1、德育知识教学必须和实践相结合,称为知行统一的原则,这样的德育才能拥有实效。
2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 严格要求是指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德育任务,对学生进行教育;尊重信任是指在平等的基础上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展。
3、要对整体教育中,要有的放矢,学会因材施教,保护好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不同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灵活应对。
德育通常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
怎样才能做好德育工作
心环节.加强班主任,特别是年轻班主任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加大对班主任自我提高的支持力度,鼓励班主任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形式,提高自身工作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特别是科研教育能力,要建立激励班主任不断进取的机制,包括班级、班主任评选办法,要把德育工作研讨会纳入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培训规划中,每次都要真正解决几个实际问题,使德育研讨会成为班主任老师个人管理艺术的平台,进行思想工作和班级管理交流与学习的讲台。.规范学生的行为,一个学校的学风,校风,是学校的生命所在,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深厚土壤。因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包括校纪校规,在学生中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以形成“团结、和谐、务实、奋进”的校风和“文明、勤奋、踏实、争优”的学风。
.建立健全学生干部组织,特别是学生会组织。要加大学生自主管理力度,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并使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以良好的学生日常规范来体现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树立学校的整体形象。
.建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全方位抓好学生思想工作。通过家长来学校,老师到家庭等形式,加强联系,紧密配合,对学生进行跟踪式教育,形成“学校工作家长支持,家教困惑学校帮助”的局面,努力构建学校、家庭、一体化的大德格局。
.健康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源于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为创建知名的品牌学校提供契机。要有大艺术教育观,我校的每一位科任教师,每一位班主任都应是一位艺术,我们的每一块黑板,每一个教室,每一门学科课,每一个学生活动场所,都是一块艺术园地,我们都在营造着一个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以陶冶学生的美好心灵。
.艺术特长生教育是我校的一个金字招牌,我们曾经辉煌过,现在,我们要努力实现“重点加特色”的办学目标,我们要培养“加特长”的学生,就必须全面提升学校艺术团的管理水平,拓展艺术团的训练项目,我们在强化舞蹈队管理,不断推出新的剧目之外,将增加器乐队、声乐队等,以使我们的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成,再创辉煌。
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1、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1、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即思想品德、知识和能力培养。教书是为了育人,读书是为了做人。所以无论任何学科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4、学校、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学校应如何抓好青少年的德育工作?
4、学校教育和影响相统一。既要重视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各方面的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一、提高认识,确立德育为首的地位
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那种智育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俊遮百丑的做法只会与我们办学校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是要不得的。我校支部及行政班子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成立了以为组长、由政教主任、团委、课教师和级段长参加的德育工作小组,定期研究学校德育开展情况并指导贯彻实施,多次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通过学习提高认识。大家一致认为:提高升学率是必要的,但如果不重视德育工作,就不会有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二、建立德育系统工程,克服随意性
1.德育内容系列化
我们坚持从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的原则,把德育工作的广泛性和先进性、阶段性和全程性结合起来,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实行各年级全程系列教育。
2、管理考核制度化
三、开放搞活,形成网络,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当今世界上,争夺接班人和新技术革命两大挑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渗透到家庭、学校、各个方面,因此,德育工作就显得要为重要。我校班子深刻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枪匹马干是不行的,必须紧紧依靠和家庭的力量,齐抓共管才行。要打破从前封闭式的教育体制,开放搞活德育,建立德育工作网络,把家庭和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整体教育轨道,把校内教育延续到家庭和。
四、依靠教师和群团组织,实现德育工作的功能
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和教育者。学校主要是通过教师实现对学生的管理的。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管理是学校人员管理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校着重抓了教师岗位职责管理和工作考核管理、对教师晋遍加强了思想教育、业务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教育。对教师充分信任、大胆依靠、热情关心、真心实意地为教师办实事。大大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教书育人积极性。
学校提倡“敬业、爱生、求实、奉献”精神,鼓励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的成绩。为此,我校特意邀请了几位全国教育系统的劳动模范、省教师给全体教师做报告,在教师中开展学劳模、见行动、讲文明、献爱心活动。 采纳一下O(∩_∩)O谢谢
如何摆正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
两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任何学科的教学,都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教师不仅要向抱有
求知欲的学生传授自然科学知识,
而且要向他们讲解产生这些知识的精神因素。
学校开设的
各门课程既要用知识充实学生的头脑,也要点燃他们的心。
”的确,
学科教学不能以狭隘的眼光审视,
而应该站在人生的高度思考,
首先涉及到最核
心的问题,学科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精神的教育。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
《孟子·
尽心上》
:“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者三乐也
”。
后来在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
中说:
“教,
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做善也
”。说明教育是以育人为善为目的的活动。我们现在认
为,教育在最广义上讲的是指一切培养人和影响人的活动,无论其有无组织、有无系统。比
如看电影、
电视、旅游,参观都属于教育。
而教学是教师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教材的双边
活动。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获得一些知识,
掌握一些技能。
从这个层面上看教学从属
于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性,对学生身心健康,文化知识,技能水平有影响
的活动,当然属于教育活动。
这里包含人们通常说的德育和智育两个问题,
这是学校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
处理好二
者的关系十分重要。首先,我们要先来明确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一是目的上的相辅关系与形式内容上的相融关系。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
有、
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
把一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
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因此,
我认为德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修
养,
而智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道德修养与知识技能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古话说:
“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
”,想来说的就是
“书
”与
“理
”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的道
理。
用现在的理念来理解二者的关系就是
“科技以人为本
”。
任何丧失了道德的科技
终将失去它
“生产力
”的光荣称号,
而任何道德的实施没有科技也如纸上谈兵。
那么
二者之间有着这样必然的联系,也就必然有着明显的切点,这切点就是健全的心理和人格。
目的上的相辅相成不代表在教育过程中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和一致。
事实是,
德育和智育
工作的教育内容与形式是不完全一致的。
在很多时候,
德育工作要在特殊的场合以特殊的形
式来完成,
而智育工作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思
想和意识形态,
智育工作的内容则以知识技能为主。
但这并不是说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完全
脱离,其实,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相互融合的。
许多缺乏教育经验的青年教师经常把教学和德育工作割裂开来。
这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只
重视知识本身的传授而忽视所授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只重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
反映在德育工作中就是德育工作的形式化、纯理论化、书面化。
二是德育与智育工作在局部上可能是矛盾的,但在整体上是统一的。
哲学上认为,
好比我国的
制度,
是对的与对敌人的的统一;又比如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而至孝无外
乎对祖国和民族的忠诚,
从这点上看忠与孝又是统一的。
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今天探
讨的是学校德育与教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某一时期的矛盾是难免的,
限于现有的教育体制,
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一对矛盾。
但从整体上来看,
德育与智育是统一的。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从他进入校园的那一刻起,
就开
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对于一个的公民来说,从
他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刻起,
他就同时接受着工作业绩与为人处事两方面的考验,
二者同等
重要,
不分彼此。对于一个学校而言,教育与教学的脱离甚至是不合拍,就意味着她的教育
是失败的,
因为教育就是培养人才,
而人才既要
有着高水平的知识又要有着崇高的品格。
任何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而忽视另一方面的行为都
是错误的。
三是德育和智育在学校教育中是并重的关系。
学校是教育机构,是专业的培养人,
教育人的地方。所以,教育者们本着对工作负责的
态度,
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当成是劳动对象。
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工作方法和步骤,
在教
育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指定的步骤进行教育,
不会因为某种感情因素而放弃教育。
但家庭
和不同于学校,
特别是家庭。
也更不会制定
什么教育。
他们的教育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为主要衡量标准,
他们的教育会受到感情因素
的强烈干扰。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十分关心,
但对他们在学校的表现,
思想品德却
不闻不问,
甚至老师因此请家长他们还不理解。
上这样的风气仍然很盛,
考上重点高中
似乎是一个初中生合格的标准。
这样重智育轻德育的家庭和教育与学校教育大相径
庭,
势必造成学生思想品质和人格上的缺陷,
导致高分低能,
拿着文凭却找不到合适岗位的
现象。
当今人类,知识
“爆炸
争十分激烈,引起人们对教育中智育的极端重视。
受“
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
教育教学
“诸育
”中,
智育的地位超然上升。
对学校教育以
“教学为中心
”的含义没有正确把握,
错误的把
“以教学为中心
”等同于
“以智育为中心
”,并以
“中心
”代替了
“核心
”。实际上其所谓
“中心
”是指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环节,即班级授课形式
——
课堂教学。而作为学校教育
“中
”的课堂教学科目的多样性设置就决定了教学内容不单是智育。
如、
体育、
音乐、
美术等课堂教学,就非以智育为主。依此类推,不难明白智育不是教学的中心。
“教学为中
与“
”不是矛盾的,是辨证统一的。德育的主阵地恰恰就是作为教育中心环节
的教学。
在这个
“中心环节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矛盾。
”实施过程中依然必须遵循围绕
“以德育为核心
”的正确规律和教育
原则。许多版本的《教育学》也早已明确提出学校教学(任何学科)须落实的
“三项基本任
务”
教学都必须以德育为首,
以德育为
核心,
为目的。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没有
“德育
”的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有强调意义的是,
德育与教育中其他各
“育
”不是
并列关系,而是德育居于突出地位;其他各
“育
”均从属于德育,都只是教育的手段,它们相
互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应当正言:不是
“德育服务于智育
”,而是
“智育必须为德育服务
”。
固然,德育离不开
“诸育
”。智育同样不能与
“诸育
”分离,尤其离不开德育的先导作用和核心
目的性;否则智育必致残缺,更何谈其质量?需要表明的是,这绝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德育。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教育教学中
“诸育
”皆不可偏废。
必须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切实做到
“德育为先
”,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然而残酷的教育教学现实仍在变本加厉地削弱德育,
孤立、
片面甚至是揠苗助长式地抓
智育,
这怎能不事与愿违?其实智育中也蕴涵极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但在现实教学中,
极端偏执于知识与技能传授,
轻视了品德培养,
从而削弱了教育赖以支撑其生命内动力的核心
干扰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阻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对精神文明建设乃至包括物质文明在
内的全综合、和谐的发展业已造成了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
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十分重视
“德育
”对教育
乃至对整个综合、
和谐发展的举足轻重的内在巨大能动作用。
因为受教育者优良的思想
品德在持之以恒的教育下一旦形成,
即化作心灵内部道德环境。
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实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系统的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必修的课程,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同时思想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作为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要有改革和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增强思品课德育的实效性.
一、 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思品课的育人效果
二、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想品德课的信度.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三、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教师要使学生置身于充满爱的气氛和富有情感色彩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教师不应作过多的抽象地说教,而是根据教育要求设置教育情境,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使他们感到亲切,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就是教育的契机.,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与学生多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课文内容,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知识交流借助情感交流达到应有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加强德育教握,而忽视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形成与培养。育
以往的思想课教学未能充分重视学生主动地学习和发展.在德育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展.我认为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要发挥思想课的德育功能必须搞活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针对思想课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具有一定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的特点,我在思想课教学中,较多的采用了讨论课、辩论课、讲演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比如,在具体教学中,可结合现实中比较泛滥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最终他们形成符合时代进步的人生理想.还有播出的焦点访谈、道德与法制等节目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很好素材.所以我们要学生多观看这些节目,让他们结合思想课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他们的是非观念、道德判断力将得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也会逐渐五、创造条件,扩展教学阵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实践活动是本学科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强调要增加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成分,有地组织实践活动.根据这一要求,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出发,思品教师们要在校和家长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创造条件,带领同学走出课堂、走向,通过参观调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使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无形中得到提升.促进正确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五、思品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中学阶段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道路的基石能否在这个阶段筑得牢固、扎实,关系到一个人一生今后几个阶段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德育是关系到办什么学校、培养什么人的大事。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性很强.所以思品教师要特别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首先做到.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课的德育主渠道功能做贡献.
发挥思想课的德育功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将教材的德育点、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丰富的时政热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思想课德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学的德育功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