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物的细胞适应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解答如下;

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_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笔记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_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笔记


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_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笔记


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_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笔记


1、必须要有水(细胞都生活在水环境中);

2、必须要有空气(自养生物需要二氧化碳和氧气、异养生物需要氧气)

3、合适的温度(确保酶的活性);

4、合适的pH(确保酶的活性);

5、合适的渗透压(确保水分进出细胞平衡)

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 导语】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高二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1.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2、循环:无机环境生物群落。

3、范围:生物圈。

(二)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具有循环性。

二、实例——碳循环

(一)无机环境中存在的形式:二氧化碳和碳酸盐。

(二)生物群落中主要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

(三)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靠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四)特点:具全球性,可反复利用。

(五)温室效应与气候变暖

1、温室效应的形成:CO2与悬浮粒子是决定地球温度及气候的关键因素。CO2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线。当太阳照射到地球表面时,使地球变暖,这种热能又以线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再次被CO2吸收,从而使大气层成为地面的保温层,起到保温作用。

2、大气中CO2含量持续增加的原因:

(1)工厂、汽车、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倾放大量的CO2。

(2)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的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

3、影响:

(1)气候变暖会使冰川雪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样就使沿海城市和面临灭顶之灾。(2)由于气候变化,也改变了降雨和蒸发机制,影响农业和粮食资源的生产。降雨量的变化使部分地区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涝,并使病虫害增加。

4、缓解措施:

(1)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2)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3)开发清洁能源。

2.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1、结构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

(细菌、真菌、腐生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生产者植物

(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

2、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生态系统总能量来源: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

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

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

4、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6、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之间的异同

不同点:在物质循环中,物质是被循环利用的;能量在流经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而且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

联系:

①两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②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

③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7、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种类: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孔雀开屏、蜜蜂跳舞、求偶炫耀)

3.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细胞增殖

(1)细胞周期:指连续XX的细胞,从一次XX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XX完成时为止.

(2)有丝XX:

XX间期的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XX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XX;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由于着丝点XX,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动植物细胞有丝XX的异:

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

b.末期细胞质XX方式不同.

(3)减数XX:

对象:有性的生物

时期:原始细胞形成成熟的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一次,细胞连续XX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细胞减少一半.

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次XX间期染色体,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XX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XX染色体单体分离.

有丝XX和减数XX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

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XX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次XX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XX

记忆点:

1.减数XX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细胞的减少了一半.

2.减数XX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减数XX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次XX中.

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XX,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

5.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XX,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6.对于进行有性的生物来说,减数XX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4.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O2养料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高二下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1、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高中生物必修三一开始的细胞组织液啊内环境的知识点不太明白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不包括细胞内液)。内环境组成成分有: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血浆即血管中除去血细胞的液体成分(其中生活着各种血细胞)、组织液即组织细胞间隙间的液体成分(其中生活有绝大多数体细胞)、淋巴即淋巴管内的液体成分(其中生活着大量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三者间、血浆与组织液可通过毛细血管动脉端进行液体交换、组织液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单向流向淋巴管、淋巴可通过锁骨下静脉单向流向血管、

内环境就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液环境,就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哪儿不懂?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章知识点: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应该牢记的知识点

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成分与血浆相近。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

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

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

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

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13、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维持在370C左右,考试技巧。

二、应会知识点

1、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液泡内液体。

2、内环境PH值维持稳定的调节:

⑴、缓冲物质:指血液中含有的成对的具有缓冲作用的物质。

缓冲物质由弱酸和强碱盐组成。

中和碱性物质 中和酸性物质

H2CO3 NaHCO3

NaH2PO4 Na2HPO4

KH2PO4 K2HPO4

⑵、作用原理:

①、若内环境酸性增强(中和酸性物质)时,如:

C3H6O3 + NaHCO3 H2CO3 + NaC3H5O3

└ CO2 + H2O

└血液CO2 呼吸中枢兴奋增强呼吸运动增强 (呼出CO2)

②、若内环境碱性增强(中和碱性物质)时,如:NaCO3 + H2CO3 NaHCO3

如果过多,则由肾排出多余的部分。

⑶、PH值稳定的意义:保证酶能正常发挥其活性,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顺利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三章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必修三章的内容是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哪些知识点需要掌握?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必修三章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章知识点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章考点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外界环境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 淋巴 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高中生物必修三章重要知识

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系统(及皮肤)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 高二生物 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 高二

课题 第1单元 第1课时 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解读 1.描述单细胞生物与环境的物质交换。

2.描述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

3.概述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重点难点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教师研究本课时教材,收集相关教学资源,制作教学用的PPT。

2.设计本课题联系实际、课堂上需要对学生提问的问题。

3.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并尝试完成教材P5思考与讨论中的问题。

教学建议

1.设置联系生产生活的问题,比较单细胞和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环境的异同。

2.多细胞生物细胞周围液体的比较:泪液、消化液、尿液等是一类;血浆、组织液、淋巴等是另一类,哪一类属于内环境?

3.内环境成分与非内环境成分的比较,然后举例学生分析,如血红蛋白与血浆蛋白。

4.运用PPT说明溶液渗透压大小与溶质微粒数量的关系,为解析细胞与环境物质交换奠定基础。

5.多细胞生物细胞不直接与外界物质交换,引出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导学过程设计

课堂导入

创设情境 2 min 结合提问:

1.冰天雪地下巡逻的战士体温会不会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

2.在一边是清水、另一边是盐水,并且连通的载玻片上的草履虫,它会怎么移动? 1.思考问题,明白“生物体生命活动需要调节”。

2.知道生物体生命活动 的调节形式多种多样。 提供巡逻战士、草履虫,PPT演示

层级学习过程

自主预习 5 min

1.教师准备问题,问题紧扣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学有所想,边预习边思考问题:(见《基础预习交流》中的1、2、3。

2.PPT展示问题,安排学生预习,巡视学生学案完成情况。 1.通读教材,作必要的标注,梳理出本节内容的大至知识体系。

2.完成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好记录。 PPT演示课题及学生预习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交流

讨论 3 min 1.对全班学生分组,让每组的学生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交流。也可以每个组侧重一个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2.教师参与某一组的讨论,收集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为进行针对性的解析做好准备。 1.学生对预习中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讨论。

2.选出一个代表,作为小组讨论结果的代言人。 投影或口头表达

第二层级学习过程

知识点一:细胞外液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7 min

1.简要说明单细胞生物——草履虫怎样直接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缺点是什么?

2. 多细胞生物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组成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关系?

3.分析体内不同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什么?(见导学案图解)

4.知识延伸:分析泪液、消化液、尿液等属不属于内环境,比较血浆与血液成分等。

5.结合导学案,安排学生填图——让学生明白血浆的主要成分

6.结合导学案温馨提示,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时,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吗?是如何调节的?——说明生命活动需要调节。通过缓冲物质介绍——说明血浆PH调节方式 1.结合生活经历, 说说 草履虫的生活。

2.围绕“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学习内环境。

3.尽量列举例子,说出不同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达到理论知识学以致用的目的。

4.分析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抗体、激素等,哪些是内环境成分。

5.书写缓冲物质

6.书写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入血浆后的调节过程反应式。 PPT演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相互关系图,酸性物质、碱性物质进入血浆的模式图 知识点二: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6 min 1. 尝试用文字和箭头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要通过内环境,也要借助相关系统。

2.教师根据同学们学习具体情况,让学生尝试构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型——进一步掌握物质通过的路径。

3.知识延伸:内环境稳态需要进行调节,调节物质的种类还有哪些?这些物质怎样进行调节的?为过度到下一节课奠定基础。 1.学生先思考问题:体内细胞如何与外界物质交换?

2.学生构建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模型。

3.学生做例2——进一步熟悉细胞与内环境物质交换 PPT演示内环境中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路径图

第三层级学习过程

课堂巩固 6 min 教师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完成《基础智能检测》

学生完成训练题 PPT演示 展示

讲评 3 min 教师展示练习,根据学生练习具体情况,适时点评, 总结 容易犯错误的地方。 同桌学生互查,疑难问题讨论。

PPT演示

第四层级学习过程

反思 感悟 2 min

1.课题有师生活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内容紧扣教材,充实丰富,注意了细节问题、学生易错问题的学习。

3.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联系较多,有利于知识的学以致用。

4.尚存的问题是一节课时间较紧,有时某一问题耽搁就完不成任务。

学生就本节所学知识做一个自我总结,特别是存在的问题,以便下一节课补充。

口头表述

课堂小结 2 min

1.教师布置学生完成 思维导图 构建。

2.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思维导图进行评价,肯定正确的地方,指出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完成思维导图构建。部分学生展示自己构建的思维导图。 PPT演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

课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