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心得体会
道德经精讲第十四章
章旨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心得体会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 道德经第十四章感悟心得体会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本章为“赞玄”,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道纪”。本章主旨通过对道基本特征的描述,来如何知晓运用“道”的纲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捉的'道”。《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意思就是说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诘”是追问,究问,反问的意思,
致诘”就是究诘,追究。意思就是说无论是夷、希还是微,这三者形象是无法追究的,所以是混沌一体的。
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 缴, 明亮、清晰。昧,阴暗、模糊。绳绳,连绵不绝。名,名状,描绘。复归于无物,和第十六章“复归其根”的意思相司。“复归”即回归。“无物”指我们的感官不能知觉的,没有任何形象的“道”。意思是说,它上面不显得明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连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即无形无象,混沌不分的状态。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的样子。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状,叫它做“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追随它,看不见它的后面在哪。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依据、根据。古之道,古来就存在的“道”。御,驾驭。有,指具体的事物。这里的古"不是名词“古代”的意思,而是形容词“古老的”。这里的“有”字,和章“有”“无”的“有”不同,那个“有”是称呼"道”的,这个“有”是称呼具体事物的。本句意思是能把握自古以来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把握亘古存在的道理,把它应用于处理现在的事情。就是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能够知晓道的端始,这便可说抓住了道的纲纪。
延伸
本章的“执古之道”,在帛书《老子》田、乙,本都作“执今之道”。一字之,意思正好相反,怎么来理解?对此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说通行本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可见老子堆崇古代,不屑现今,有复古主义倾向。他以“古之道”凌驾于“今之有”,以古统今,是一种“拘泥古法,复古为用”的固执守旧。有人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正体现了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顺应自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出自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的评价:“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与时迁移,是说道家之术随着天下时势的变化而发生迁移。应物变化,是说道家之术应对不同的事物使用不同的方法。立俗施事,是说道家之术根据现有的风俗习惯而制定措施。无所不宜,是说道家之术因为有“顺势变迁”的核心,所以无所不为。司马谈对于道家思想应该是是符合道家的基本特征的。
如果换成了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就是说把握住道在当下显现出来的样貌,用来驾驭当下的现实事情。我的看法是道是超越时空,亘古永在,所以就没有古、今之道之分。如果道分为古今,那么就有两个“道”,这实际上不符合老子的思想。所以古今一道,所以道没有过时不过时。所以我们通过学习《道德经》,领悟大道的玄妙,用亘古永在的道武装我们的头脑,用道的智慧驾驭当代面临的世事风云,这才是掌握大道的关键。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还强调“执道御有”,“执道御事”,道和有和事不是在一个层次的,我们以大道的智慧指导我们处理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事情。
总结:上一章讲宠辱若惊,贵身爱身,这就需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第六章和第八章,老子分别以山谷和水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夷”“希”“微”来描述道体的三个基本特征: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混沌状态。它连绵不绝,不可名状:无穷无尽,无始无终,不可思议。这些都超越了人类一切感觉知觉的作用,是我们感官所无法认识的,所以要通过知晓道的端始,来把握道的纲纪。
读《道德经》第十四章有感“古道今用”
译文: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此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它之上不再有光明,在它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有复归于空虚无物。它是没有状态的状态,它是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它的先头,抓不住他的踪迹。秉承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便是大道的要领了。
运用已经从道中发现的规律,来把握处理现在的事物。
《道德经》通篇八十一章,五千多字主要讲的核心就是道。
老子认为一切万物都是由道生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的特征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第十四章都有过这样的文字“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恍惚。”
道是世界万物本源。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而不改,不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
道生万物,道主宰万物的运行,而又不拥有万物,我们现在也可以勉强称之为万物运行发展的自然规律!
那么古今之道是否不同?古今之道是否又会有优劣之分?
道不会不同,不会有古今之变。万物万象则会有古今之变,有优劣之别。万事的发展进程亦会有所不同!所以古今道同!
现象本身不是规律,但对现象的认知可以反映规律。而过去的人们对现象的认知为我们现在的人们总结了对道的规律认知。
《周易》、《道德经》、《佛经》等儒释道等家流传至今的经典,都从不同方面和程度上的反应了道的一些规律。我们可以从中选择学习借鉴,找到其中真正的大道之韵!
“执古之道,以御今有”。执今之道,已御今变。道从无古今之别,只有御当下变化之道。
地球人口已经高达75亿之多,自然资源被人们大量肆意地开采、破坏、应用。世界各地的局部也是连绵不绝!许多大自然物的种遭到灭绝、濒临灭绝或已大量减少。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破坏!
……
我们人类急需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我们可以选择“执古之道,以御今有”,也可以选择执今之道,已御今变!
读透《道德经》第14章,道无形,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名道纪。
看它看不见,就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就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就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原本就浑然为一体。它的上面不显得混沌不明,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状,一切运动都会回复到无形无相的状态。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叫做“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
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道”的规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无色称之为夷,无声称之为稀,无形称之为微,这三个词都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捕捉的道。
致诘,指追究的意思。
用眼睛看不到它这叫做“夷”,用耳朵听不到它的叫做“希”,用手摸不到它的叫做“微”,因为我们用眼睛、耳朵、身体、无法感觉到它,所以无法描述它的形状,于是茫茫然,浑然一体。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皎:光明。昧:阴暗。绳绳兮,形容纷纭不绝。无物,不是指一无所有,而是指没有呈现出任何形状的实际存在的事物,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又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无,用来形容它的不可见。
它既不是明亮的又不是昏暗的,所以很难去形容。说它无,万物由它而形成,说它有,又不见它的形状形。
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惚恍,若有若无,飘忽不定。
所以只能说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并且把它定义为恍惚。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头,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尾。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有,指具体的事物,古始,指宇宙或道的开端,道纪,指道的规律。
然而如果能够把握住这亘古不变之道,就可以驾驭现在的一切。就能了解到最初的情况,这就是道的规律。
看不见的,听不到的,摸不着的,我们把它们称做“没有”,其实,这只是人的一种感觉,有些东西,你看不到它,听不到它,摸不着它,它却依然存在着,比如空气。自然的规律也是如此,你虽然感受不到它,但它确确实实存在着,这就是道的一个呈现。
人如果有一天看到了空气,才算是真正长了眼睛;人只有领悟了虚空的含义,才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人只有理解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才算是真正接近于“道”。
黄帝有次出巡,看到两个人在面对面抛球,可手里什么东西也没有,黄帝就问他们:“你们这是做什么呢,看上去是抛球,可又没有球?”。那两人说,我们抛的是气啊。黄帝以此悟出了人生的真谛——灵巧地穿梭在虚空中。
老子说,此三者不可致诘,意思是这三个不可追问,也不必深究,即使问出了结果,意义也不大,就像我们常问的:人从哪里来?万物从哪里来?亡是什么?还有另一个世界吗?问那么多,都是徒增烦恼,还不如牢牢把握住现在,把握住现在的这个“有”,才有可能抓得住未来的那个“无”。
《道德经》第十四章赏析
《道德经》的第十四章太奇妙了,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都是非常的深奥、神奇。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老子当时是怎么写出来这么博大精深的这一章文字。我们先来阅读一下本章原文。
[原文]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章的内容,我们也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进行解析。
一、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一层的意思是: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用现代人的科学观点来理解这一层的意思是非常好理解的,比如说科学上某些频段的声波和光波,电磁波,等等,用我们的肉眼那看不见它,用我们的耳朵听不到它,用我们的手也摸不到它,但是它确实存在着,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科技仪器测到它,在老子的时代提出了这三个概念,确实就是非常不容易、了不起。
二、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一层用现代文说出来的意思就是: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这几句话我们不妨用现代宇宙论来理解它,就好像是老子看到了无穷无尽的宇宙的形象,老子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无从知道,至少一点他的形象确实很像现在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的形象,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子的超前而深邃的思想。
三、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两句话用现代文说出来就是: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我们纵观道家的思想观点,许多都是从天道引申到人道,从这一点来说,这句话就好理解多了,那就是:“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在这一章之中,我们看到了老子博大精深的智慧,那就是天道人道合一,古今合一,贯穿古今的思想。在这里,老子把我们的思想引向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之中,有形和无形的宇宙之中,让我们认识了道的无形和无限,反过来又可以运用在我们有形和有限的人世之中,以便让我们悟道、得道、行道。
《道德经》第十四章观后感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为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怎么看也看不到的,叫做夷。怎么听也听不到的,叫做希;用身体感官无论如何也感知不到的,叫做微。这三种东西无法区分开来,姑且混为一体。在它上面不感觉耀眼,在下面也不感觉阴暗。它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却无法描述清楚。都归于虚无。像这样没有固定形状的状态,没有实物的形象,称之为恍惚。从前面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从后面追随它,看不见它的尾。把这种虚无的道和规律,运用到现实的生活点滴当中,能够熟练精通这种道和规律,是真正的高人。
感悟:我们用眼睛能看到的,用耳朵能听到的,有身体感官能感受的,有形的东西,往往是短暂的,是无常的。而藏在这些有形事物里的规律,无形,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永恒的,是真正起作用的。
听过一段话,钱可以买来房子,却买不来家;钱可以买到婚姻,却买不到爱情;钱可以买到,却买不到健康,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所以真正宝贵的,不是那些可以用钱买到的有形的事物;而是那些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