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为什么叫“大逃亡”?

一元训练营+48

城市名来自荷兰语,意为“沙丘上的教堂”。

敦刻尔克行动 敦刻尔克行动国语免费完整版敦刻尔克行动 敦刻尔克行动国语免费完整版


敦刻尔克行动 敦刻尔克行动国语免费完整版


敦刻尔克传统上使用荷兰语的西弗兰德方言。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边境接壤的港口城市,背倚法国以及欧洲大型钢铁、能源、造船、纺织等产业,历来就是一个综合性大港。

从传统的金属、管道、木材货物码头,糖类货物码头到谷物、钢铁、煤炭、石灰、烧结矿石、铁合金,以及石油化工液体、集装箱、拖车滚装等,敦刻尔克港几乎囊括了传统与现代运输方式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彩色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

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出现问题。此次撤离,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被德国占领。

敦刻尔克撤退行动中撤出的英法有多少人?

四十万英法联军聚集在海克里斯托弗·诺兰滩上,如何在后有德国追兵,上有德国轰炸机围攻的情况下,尽快撤离海滩,成了一大难题。

此次撤退行动,除了没来得及撤出的法军军的4万人投降外,共有338226名英法士兵撤出了敦刻尔克,其中有21.5万名英国人,12.3万名法国人和比利时人,有5万人是由法国救出的。

二战中在敦刻尔克进行的大撤退,究竟是何原因导致?

萨尔布吕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包括:横跨萨尔河的石桥(1546年)、哥特式教堂St Arnual和建于18世纪的萨尔布吕肯城堡等。

法国马其顿防线的失败,英法联军建立了号称世界上最坚固的马其顿防线,但是很快被德国闪击战打败,不得已而为之的法国人,只能撤退!

由于法国的马其诺防线防线失手,英法联军没有退路,只好从敦刻尔克撤退,大批重型武器留在了欧洲,导致英国地面问题。

是为了保存大量的部队,为未来的反攻保存实力,这一个原因造导 演成的

敦刻尔克时刻是什么意思

如文首所述,《敦刻尔克》没有,也不可能夸大这一场战略撤退的重要性,尤其是作为英国人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集体英雄主义和希区柯克式的悬念营造,让整部电影呈现出了一种当今电影最为稀缺的复古与时代感。 对比《拯救大兵瑞恩》的R级分级,《敦刻尔克》以PG-13,表达了的另一种震慑力。

敦刻尔克时刻是什么意思如下:

这次撤退看似是一场失败的行动,却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物力,为英国保留了欧洲最精锐的部队,并为日后的战略反攻埋下了伏笔,是一次以退为进的战略行动。在超过八天的时间里,成千上万名士兵乘船退回了英国。

军舰带走了一部分人,另一些则站在水中肩并肩,等待匆忙分配的渔船、救生艇和民用帆船把他们接回英国本土。这一艰难而冒险的撤退行动已然成为了英国传奇的一部分。至今,英国人仍然对他们的“敦刻尔克精神”津津乐道。

然而“敦刻尔克精神”究竟是什么意思?不同字典之间有细微的别:麦克米伦字典定义“敦刻尔克精神”为“逆境中坚强不服输的态度”;而剑桥字典的定义则是“一群人互相帮助、共渡难关”。

“敦为了更好的明天的斗争,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显得过时。刻尔克精神”一词确切的源头依然不明。很少人关心“敦刻尔克精神”这个词是怎么来的。

有记载的使用记录之一出现于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仅仅一年,家约翰·沃德洛-米尔恩爵士在英国议会的一次讲话中使用了这一词汇,据《曼彻斯特卫报》1941年7月11日,他说:“我们不能指望工人抱着敦刻尔克精神工作。”

如今,英国的社交媒体用户经常使用这一词汇来形容逆境中的勇者,例如一个被公车撞了还坚持泡吧的人,或者一个街道被大水淹了还坚持出门买牛奶的人,抑或一列瘫痪的火车。

敦刻尔克大撤退之谜,为什么突然停止装甲部队的进攻

imdb编码

当时德军已经实现机械化了,有大量的坦克 装甲车,但是敦刻尔克附近有大片的沼泽不适合机械化步兵前进又不敢贸然进攻,所以派出轰炸。

1940年二战期间,在德军的快速进攻下,英军在法国敦刻尔克小港口进行了历史上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两种说法,一个是,元帅戈林嫉妒战功,说服让上。另一个,认为英法联军已成瓮中之鳖,插翅难逃,于是为了保卫他宝贵的装甲力量。

英法40万大军被困敦刻尔克!为何一反常态叫停装甲群进攻

敦刻尔克上映时间是什么时候

《敦刻尔克》是由辛克匹影业出品,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发行的悬疑片,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芬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纽林·巴纳德、詹姆斯·达西等领衔主演。

该片于2017年7月21日在美国上映,9月1日在大陆上映[2] 。

中文名

外文名

Dunkirk

其它译名

敦刻尔克大行动()、邓寇克大行动()

出品时间

2017年

出品公司

发行公司

美国华纳兄弟影业(美国)、达岸比街影业()

制片地区

美国、英国、法国、荷兰

制片成本

1亿美元

拍类 型摄地点

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荷兰阿姆斯特丹、美国洛杉矶

拍摄日期

编 剧

制片人

杰克·迈耶斯、托马斯·诺兰、克里斯托弗·诺兰

、剧情、悬疑、惊悚

主 演

芬恩·怀特海德,汤姆·格林-卡尼,杰克·劳登,哈里·斯泰尔斯,阿纽林·巴纳德,詹姆斯·达西,巴里·基奥汉,肯尼斯·布拉纳,希里安·墨菲,马克·里朗斯,汤姆·哈迪

片 长

107分钟

上映时间

2017年7敦刻尔克月21日(美国)、2017年9月1日(大陆)

分 级

PG-13(美国)、IIA()

对白语言

英语、法语、德语

色 彩

tt5013056

【二战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与敦刻尔克

辛克匹影业

敦刻尔克 Dunkirk

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 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大撤退而闻名 。

1940年五月爆发二战的法国战役,英国派出远征军到法国本土援助法国,可是由于德军进展神速, 英军与法军被切断 。

英军 撤退到敦刻尔克港口并 遭到德军团团包围 。一直以来的见解认为若非下令停止进军,出动德国轰炸敦刻尔克, 英军将蒙受灭顶之灾 。

可是根据 德国A军的日记 ,是 军司令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下令停止 前进,而在此命令颁布后数小时 才追认之 。正因为有此停顿,容许了英军有几日时间 着手自海路撤退 。温斯顿·丘吉尔下令执行 发电机行动 征发一切可用船只,超过九百艘,来运送人员,拯救了 338,226名人员(包括123,000法军) ,其后丘吉尔称之为 敦刻尔克奇迹 。尽管盟军遗下了超过 四万辆车辆及无数军备补给在法国 ,本次行动拯救出的精良士卒还是更有价值。

尚有四万人未及撤退,要么被俘获、要么被迫经由各条路线,包括 中立的西班牙回到本国 。

1944年 ,盟军在 诺曼底登陆 之后往东北挺进。九月, 加拿大第二步兵师试图光复此城 ,可是德军不肯交出这座已经改成堡垒的城市。盟军于是包围并攻击此城, 当中出力尤殊的是捷克斯洛伐克装甲军 。

德国占领期间,敦刻尔克受到盟军轰炸而遭逢惨重破坏。

战后,敦刻尔克在废墟上重建。城市规模超过战前,并成为法国第三大港,年吞吐量达3500万吨。紧靠港口建立起法国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利用良好的港口条件和进口的富矿石及炼焦煤,生产全法国1/4以上的钢铁。

敦刻尔克西郊的格拉沃利讷核电站有6座反应堆,装机总容量546万千瓦,规模居法国之最,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依托港口还兴起了炼油、化工和农产品加工等其他工业。

敦克尔克目前有不少使用荷兰语的社群,使用的方言属于西佛兰德语底下的法国佛兰德语,虽然与十九世纪相比,目前 法语在当地有排挤掉荷兰语使用 的状况。

02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场战事——德波中波兰沦陷

1939年的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没有积极支援波兰。

1939年 9月1日凌晨 德军突袭波兰 ,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 。

9月3日英国和法国对德国宣战 ,但英法联军主要 守在马其诺防线后 , 除了 萨尔攻势外, 没有积极出兵支援波兰 。

9月27日德国占领华沙, 波兰沦陷 ,此时 英法两国只谴责德国 。

根据法国和波兰的军事协定 :法国动员开始后3天筹备大规模攻势并必须有效地 控制法国边界和德军防线之间的地区,进而深入德国防线 。

法国的进攻于9月7日在莱茵河谷开始 ,即 法国对德国宣战4天之后 。当时德意志国防军被集中进攻波兰,法军相对于驻守边界的德军有着决定性的 数量优势 。不过法军的行动对即将陷落的波兰起不了任何有效帮助。 11个法军师 面对德军微弱的反抗沿着 萨尔布吕肯一带 长32公里的地区前进,法军前进深入了8公里,在德军撤离、没有任何抵抗的条件下攻占了大约20个村庄,然而在 法军夺取了瓦恩特森林 大约3平方英里满布地雷的德国领土之后,三心两意的进攻 被下令终止 。

萨尔攻势 没有迫使德军向西线调兵 ,法军的全面攻击由大约 40个师实施 ,其中包括1个装甲师、3个该片改编自二战历史《敦刻尔克大撤退》,当时40万英法联军被敌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他们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1] 。机械化师、78个炮兵团和40个坦克营。

萨尔布吕肯曾经是一个巨大煤层的工业和运输中心。这里的工厂生产铁和钢、糖、啤酒、陶器、光学仪器、机器和建筑材料。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萨尔州的工业重要地位逐渐下降,因为越来越多的德国公司开始从工资低下的直接进口廉价的煤。

1815年,萨尔布吕肯被纳入普鲁士的控制。

根据《凡尔赛和约》 “萨尔地区”从德国划分出来归联盟管辖, 实际则由法国控制 ,萨尔矿区 由法国独占15年 ,以作为法国在期间被毁坏矿井的补偿。条约还提出,在15年期满之后,由公民投票决定萨尔的未来。

在遭受了沉重的轰炸之后,萨尔地区再度 被盟军交由法国托管 ,成为萨尔保护领而未加入西德。 1946年,法国在该地区推行自治 ,并从1940年末到1950年代初,法国一直试图让萨尔成为一个的,但终究未能成功。1955年10月23日经萨尔地区 公民投票 ,多数居民希望该地区早日回归德国。

1956年西德与法国在卢森堡签订 萨尔条约(因此又称 卢森堡条约) ,约定原萨尔地区于1957年1月1日起回归德国版图,随后并成立“萨尔联邦州”。

文章有所删减,完整版请移步公众号【OnlyTimeKnow】 回复“九月观影指南之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是什么意思?

虽然与前辈们在叙事技法上有所不同,但《敦刻尔克》也继承了源自《西线无战事》的传统,由下至上地描绘个人在时代背景中的命运抉择。与大多数得到影视化的战役不同的是,敦刻尔克不是传统意义的胜利,更多的是狼狈和仓皇的撤退,因为德国的进攻迫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大撤离了英军。诺兰显然是对“与个人”这一母题产生了兴趣,从多个角度塑造了一系列带有英雄色彩的平民形象,巧妙地通过其擅长的交织手法,从陆海空三个不同的时空勾勒出一次英勇的救援行动。

城市名来自荷兰语,最终在1945年五月九日,德军将领弗里德里希﹒弗里修斯向捷军准将阿洛伊斯·利什卡无条件投降。意为“沙丘上的教堂”。

敦刻尔克传统上使用荷兰语的西弗兰德方言。敦刻尔克以二战中1940年发生在这里的敦刻尔克战役和英法敦刻尔克大撤退而闻名。 扩展资料

敦刻尔克是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边境接壤的港口城市,背倚法国以及欧洲大型钢铁、能源、造船、纺织等产业,历来就是一个综合性大港。

从传统的金属、管道、木材货物码头,糖类货物码头到谷物、钢铁、煤炭、石灰、烧结矿石、铁合金,以及石油化工液体、集装箱、拖车滚装等,敦刻尔克港几乎囊括了传统与现代运输方式所有货类。

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小城进行了当时历史上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虽然这项代号为“发电机”的大规模撤退行动使英国及法国得以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成功挽救了大量的人力,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实力。

但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导致英国本土的地面出现问题。此次撤离,标志着英国势力撤出欧洲大陆,西欧除英国、瑞士和西班牙以外的主要地区被德国占领。

敦刻尔克: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那靠什么?

二战时期的大撤退,也是当时的情景造成的,当英法联军的战线没有挡住德国军的闪电战以后,法国人就投降了,使得英国陷入了的泥潭当中,经过多次战斗根本打不过德国,所以只能是大溃败了。

1940年的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

这阐明了敦刻尔克战役的一项重要属性:作为一场战略性撤退,敦刻尔克保住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但作为一场战略性撤退,其背后是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任何修饰和美化,都不能掩盖其“撤退”本质。

而这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最尽力,也最需要让他的观众们所记住的事情。

和之前的诺兰电影类似,《敦刻尔克》上展现了这位当代最成功的导演之一与最的一面:精益求精与雄心勃勃,查理·考夫曼式的情绪间离,压倒性的男性主义, 这部充满诺兰特色的二战史诗电影与其说是一部挑战《血战钢锯岭》的片,不如说是一部纪录性质的灾难电影 ——《敦刻尔克》并没有对片起到突破性的革新,而是将其进行了诺兰式多层次和非线性的解构——这和《记忆碎片》《星际穿越》的做法是非常相似的。

从帧到一帧,《敦刻尔克》是一个巨大的影像成就,提供了惊人的视觉奇观。 电影在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是完全静态的:正面战场在电影开始之前就已经结束,这是与莱斯利·诺曼的1958版有所不同的叙事环境。诺兰和摄影霍伊特·范·霍特玛、配乐汉斯·季默一同,将的力量感与压迫感背景化,从一开始就以一种混乱和的方式围绕着观众和剧中人。其中的些许灵感或许来自于乔·赖特2007年的《 赎罪》,同时诺兰为自己编写的剧本加入了巨大而独特的信心,也成功地转化为了一场且壮观的银幕体验。

这种源于实拍的壮观感,我们几乎只能在《颤栗航班93》《泰坦尼克》《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电影中看到——考虑到后者们并没有IMAX和高清摄影的加持,老一辈的电影制作者们简直是难得一遇的奇迹。如果没有娱乐性更高,商业上更受欢迎的《黑暗骑士》的话, 《敦刻尔克》几乎就算是诺兰的电影了——重症爱无力的影像风格终于碰上了最合适的题材,可喜可贺。

作为传统的电影“手工制作”者,诺兰和昆汀·塔伦蒂诺、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一样,是主流电影的叛逃者和纯粹主义者。即便其作品更接近工艺品而非艺术品,诺兰与《敦刻尔克》以65毫米胶片和IMAX也为观众提供了完全身临其境的“地狱式”体验。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有《拯救大兵瑞恩》,泰伦斯·马立克有《细细的红线》,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有《岛来信》《父辈的旗帜》,更不用提奥利佛·斯通的《野战排》和弗朗西斯·科波拉的《启示录》了。 片是对导演的一次全方位考核,现在,诺兰也有了他自己的片名片。

如果我们从《敦刻尔克》中拿掉极具代表性的复杂叙事结构,电影本身和李·马文或约翰·韦恩时代的经典片是有着一定相似性的。 而诺兰以复杂的方式纵时间和空间,成功营造了悬念。三条线索交替出现,在第三幕达到(简直就是翻版《星际穿越》),将历史的阴阳错巧妙地融入了他的剧本中。在《敦刻尔克》中,所谓主角仅仅是一个用于塑造悬念的工具:上一秒飞行员正在救援,而下一秒他又成了需要救援的那个人,实现了有趣的对比。

而片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德军视角,这一大胆尝试使其显著地与大多数电影区别开来。 《敦刻尔克》由此将目标聚集在英国本身,并升华于平义和日常英雄,而不是让个别指挥官挥斥方遒。代表性的一个情节,就是丘吉尔的发言,并不是由首相自己发出的,而是被一名普通士兵从报纸上大声读出来的。

诸如此类的细微别,是诺兰在《敦刻尔克》中实现的成就 :一方面,他透过复杂和(太过)震撼的音响设计,提供了沉浸感非常的银幕体验——汉斯·齐默的鼓点和噪声营造了极好的不适和感。而与此同时,画面和声响技术也被用来服务于塑造一种更高的现实感。摄影霍伊特·范·霍特玛在片中几乎糅合了最常见的元素:畏高,畏火,畏水,幽闭恐惧,黑暗恐惧,分离恐惧,在IMAX的尺寸下赋予了更多的压迫感和临场感,栩栩如生。

在《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早期 在萨尔地区对 德国国防军第1军 采取的军事行动,攻势之目的是 援助当时被德军攻击的波兰 ,然而攻势 后来被中止 。敦刻尔克》中,无论是海滩上的英国士兵,还是飞机与船只,都是巨大的历史戏剧中的一小部分——在微观化的情境中,描绘了一个有机整体的求生之路。这种散点式的大局观念,为《敦刻尔克》赋予了非同寻常的观感,也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首当其冲的,就是写实化的故事本身缺乏足够的戏剧性,散点叙事又会导致重心和凝聚力的不足(尤其是惜字如金的台词量),即便只有107分钟,也鲜有让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更多的是气氛塑造。 《敦刻尔克》中的诸多角色不可谓塑造失败,但明显缺乏主心骨及其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使得全片在角色上淡入白水,难以留下太深印象。

电影没有在介绍人物上下功夫,太过于专注求生状态的时效性,消弭了角色的独特性,自然而然地疏离了观众和故事之间的联系和距离。 而次要情节在片中也有着边缘化的倾向,使其难以积攒足够的情感力量。这也让我们怀疑,整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感染力并非是压倒性地来自我们内心,而是在特定的画面和音响效果下造成的感官错觉。

而由于时间跨度的多变,《敦刻尔克》从正午到夜戏都有,我们经常能看到同一动作场景的不同角度,但在诺兰的调度下,有时很难判断究竟是之前的片段重播,还是另一组完全不同的镜头。这两个主要问题,是长期存在于诺兰的电影中的—— 还记得《黑暗骑士崛起》广为诟病和高度尴尬的“王八拳”群戏吗 ——设计上的不足,就和时而出现的越轴一样,陡然增加了影片本就复杂和混乱的结构,无形中也增加了观众的困惑和理解需求。

《敦刻尔克》不是一部关于和伟人的电影。事实上,诺兰地选择了幸存者的视角,再一次反映了的残酷—— 此时诺兰的冷感终于碰上了最合适的题材,没有煽情或伪善倾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代表作品,也值得争论和肯定。

1940年的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发表演讲:

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的,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