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在哪里

麦积山石窟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

麦积山石窟介绍 麦积山石窟介绍词100字麦积山石窟介绍 麦积山石窟介绍词100字


麦积山石窟介绍 麦积山石窟介绍词100字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地处秦岭余脉,是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已经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秦岭山脉西边的小陇山脚下,是一座奇形怪状的山峰,它的形状很特殊,就像是一堆麦垛,因此得名麦积山。

麦积山石窟的特点

麦积山石窟拥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类型和物种,被称为“陇上林泉之冠”,具有深厚的旅游价值,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潜力的旅游胜地。

放眼望去整个麦积山石窟就是被绿植团团包围的石窟,周围松竹丛生,处处绿意满怀又绚丽多彩,似乎眼前的空气都是绿油油湿漉漉的。重峦叠嶂,远处绿雾缭绕,群峰环抱,一秀崛起,突兀俊俏,麦积山就像是时光堆积的一个城堡。

东方塑像馆的石窟是

被称为“东方雕塑馆”的石窟是甘肃省天水市的麦积山石窟,全称“东方雕塑陈列馆”。 麦积山石窟的墙体上有六尊雕像,那些雕像都是一些形态不一的,雕像特别精致,虽然外表的颜色已经脱落了,但还是很雄伟。在麦积山石窟高处眺望远方,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重峦叠嶂,层层尽染,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大自然图景。

东方塑像馆的石窟-麦积山石窟详细介绍:

麦积山石窟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30公里处的秦岭小陇山。因为所在的山峰兀然耸立,山体岩石是紫红色、砖红色砂砾岩,远远望去,很像农家积麦,故而得名麦积山。

目前麦积山现存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跨越北魏、西魏、北周、隋代、唐朝、五代、宋、元、明、清前后1600余年。麦积山石窟素以精美的泥塑作品而闻名,被学者们称为东方雕塑展览馆。

关于石窟开创年代,学者们争议较大。《方舆揽胜》记载:“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象,转崖为阁,乃秦州胜景。”这就把麦积山的开凿历史定格在4世纪末5世纪初。

虽然后秦统治者笃信,但是从目前石窟遗迹来看,学者们多认为早的洞窟可能属于北魏时期。天水属于多发地带,基本烈度为七度。至今依然能够看到崖面裂痕以及崖下的落石,也许早期的石窟遗迹已经遭到破坏。

介绍一下甘肃天水麦积石窟

约5世纪至明代石窟寺。在甘肃省天水市东南35公里的麦积山。窟龛开凿在山崖峭壁间,现存洞窟分布在东西两崖,今存窟龛194个,历代大小造像7000余尊,壁画近1000平方米。麦积山山崖为第三纪砂砾岩,

结构松散,胶结性能,不易进行雕刻,造像中除个别由外地运来的石块进行雕刻外,绝大部分为泥塑彩妆。麦积山石窟的开创年代,一般认为始凿于后秦,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历代都有开凿修缮和妆銮。现存实物中以北魏、西魏、北周和隋代的窟龛数目和造像为多。北魏应为麦积山石窟开窟造像的峰,现存窟龛80余个,几乎占全部窟龛总数的二分之一。麦积山石窟的各代造像以其造型及技艺的优美高超等在雕塑艺术史和艺术史上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1961年中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早期的窟龛,主要有74和78窟,均为长方形平顶窟。窟内正、左、右三壁设凹字形高坛,正壁一佛二菩萨;左、右两壁各一佛。佛均为彩塑结跏趺坐。正壁二菩萨上部的立壁上各凿一圆拱浅龛,龛内分别塑思惟菩萨和弥勒菩萨。佛作波纹高髻,画相丰满,高鼻薄唇,躯体雄健,内着僧祗支,外着半披肩袈裟。菩萨为高髻宝冠,长发披肩,袒上身,饰项圈、臂钏、手环,斜披络腋,下着裙,仍保留着犍陀罗风格和意韵。有人认为上述诸窟为北魏以前开凿。

北魏时期窟龛数目多,早、中、晚期作品的风格也有显著异。自魏太武帝至孝文帝太和年间(431~499左右)可划为北魏早期。代表这一时期的有128、148、110、80等窟龛,多为平面方形,平顶,低坛,有的窟内左、右壁开龛。造像以三佛、释迦、多宝佛、菩萨或供养人像为主。北魏中期,约自宣武帝景明初到延昌年间(500~515左右),主要窟龛有115、114、76、69、155、86、89、、93、103、156、22、19等。其中115窟是麦积山石窟中有造像纪年的洞窟。窟平面近似方形,平顶,正壁塑一佛,左、右二壁各塑一菩萨,佛结跏趺坐于一方形座上,二菩萨侍立。佛座前有施主张之伯墨书“大代景明三年九月十五日”发愿文一方。其余窟龛也多作直壁正方形或窟壁设龛等形制。造像多数以三佛为主,配以菩萨、或七佛等。北魏晚期,约自孝明帝熙平年间至魏亡(516~534)。这一时期为麦积山开窟造像的顶峰,不仅窟龛多,而且形式多样,造像题材也很广泛。主要窟龛有127、133、135、101、163、154、118、158、28、30等,除了一般性的方形小窟外,还修凿了如133、135和127等大型洞窟。

西魏、北周也是麦积山石窟造像比较兴盛的时期。西魏时期的代表窟龛有43、44、20、120、123、119、60等。其中43窟为具有民族传统建筑特色的崖阁式窟。相传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曾葬于此。北周时期代表性的窟龛有3、4、18、45、88、94、64、62、141等。其中第4窟也称散花楼或上七佛阁,为一个面阔七间、有长廊列柱的崖阁窟,位于东崖处,在一石雕庑殿顶式窟檐下,顺列七大龛。龛为方形,四坡顶,龛内彩塑大像各7躯,为麦积山大窟。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为其亡父出资修建。当时的文学家庾信为此撰写了《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并序》碑文。西魏和北周造像具有形体丰满,健壮秀丽的特点。隋窟有5、13、98、25、37、8、14等。编号13和98窟分别为东西两崖的石胎泥塑摩崖一佛二菩萨像,均高10余米。

麦积山石窟唐代窟龛和造像多在前代洞窟内加以重塑或重绘。今存编号5窟(牛儿堂)和4窟(上七佛阁)内有少量的造像或壁画。宋代在麦积山虽有不少造像,但都是在前代开凿的洞窟内重新塑作。明代以后,麦积山石窟除重新彩妆外,再无新的进展。

麦积山石窟历经千余年,缺少妥善的保护与管理,窟龛间的栈道大部分损毁,造像和壁画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对麦积山石窟的研究工作上,冯国瑞编著的《麦积山石窟志》为研究其历史沿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52年,西北行政委员会曾组织冯国瑞、常书鸿等进行了一次全面考察。翌年,中华政务院又组织吴作人、王朝闻、常任侠等美术和考古界的专家、学者进一步作了系统调查,编写了《麦积山石窟》一文。1953年成立了麦积山文物保管所,加强了管理与保护。1962年以来,除了架设栈道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防止对佛像和壁画的破坏。1976年至80年代初,为防止石窟岩体崩塌,拨专款进行了喷锚加固保护工程。1985年,麦积山石窟保管所更名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麦积山石窟基本介绍

麦积山石窟属于天水高山奇峡的旅游去。

位于天水东南部,因该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石窟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大多在二十至八十公尺高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

麦积山石窟中有名的就是泥塑,塑像大小与真人相似,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眉含嫣,形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东方塑像馆。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雕刻技艺精湛,壁画古朴典雅,不论是北朝的秀骨清像,还是隋唐的丰满润,都刻画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极富生活气息。洞窟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具有很高的价值。

近年来,麦积山石窟又相继开放了香积寺、豆积寺、交龙寺等景点,使景区的内涵更为丰富。麦积山石窟,原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天水一带发生强裂,整个窟群便分为东崖和西崖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54个、西崖140个。由于麦积山石质皆为紫褐色之水成子母岩,不宜精华细镂,所以大多采用泥塑和绘画。麦积山塑像,主要题材有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尽管各代塑像同处一堂,但并不因袭模仿,而是保持着各自的时代特色,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的发展、演变过程。无论是高达15米的巨像。还是只有0.3米的像,都充满着人间世俗的感情,使人感到,这不是雕塑,而是民风民俗的体现。

麦积山石窟是如何建筑的?

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为的“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县东南的麦积山上,因其外观“如民间积麦之状”而得名。从北魏至清代,历代有凿窟,共保存了从公元4—19世纪约1500年间的泥塑、石雕7200多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

按照时间,石窟的营造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是阶段,也是石窟开凿的期;隋唐为第二阶段,但现在保存下来的作品已不多;宋代是第三阶段,是麦积山石窟兴建的又一个高峰,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一定的地方色彩。

在十六国和南北朝阶段的开凿初期(约公元384—494年),窟龛多为平面方形、平顶或圆顶,内置三世佛、七佛或千佛。佛像多为方面大耳,头梳高髻,额广平正,眉高目长,硕口微闭,身披偏袒右肩袈裟。菩萨像多为长方面孔,鼻直口方,面含笑容,上身袒露,薄衣贴体。随着民族融合加剧,开窟造像的艺术手法也迅速,且形式日趋多样。部分窟龛内出现十大形象,并绘有壁画。佛像的面相普遍变长,五官缩小,眉如新月,双目半睁,唇薄且翘,略带微笑,身披通肩袈裟,垂于座前。菩萨则面相清秀,满含笑容,身材细长,装束繁褥,衣带飘舞,风姿潇洒。此阶段后期,窟龛的规模和结构趋于宏大,多为崖阁式大窟。窟内造像以七佛为主,造像摆脱了以前秀骨清相的特点,代以敦厚壮实的风格。佛像面相丰满圆润、粗颈宽肩,腹部突出,头梳低平肉髻,衣饰为紧窄通肩大衣或下垂袈裟,周围有、菩萨。

隋唐时期,麦积山的开窟造像活动依旧兴盛,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少量的壁画和雕塑,形象较为拘泥呆板。

至宋代,麦积山石窟的营建又迎来了一个高峰。宋代佛像面相略长而丰润,身姿挺拔有力,眉眼多上撩,别具神采。宋代窟龛中还出现了大量的罗汉、力士像,虽深沉、激奋,极尽夸张之能事,却自然合理,不失真实。各组塑像中,尽管个体的身份、体量等都不尽相同,却通过手势、动怍和神态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此外,这些窟龛中的一些塑像是就前朝塑像加塑而成的,在姿态手印都不改变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各部分的协调统一,呈现出宋代雕塑的独特风格,充分显示了宋代工匠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南宋以后,麦积山石窟虽仍有零星兴建,但在艺术上已无新鲜之处了。

由于麦积山岩系红土与砂石构成的砾岩,只能开凿窟龛,不宜造像,所以,这里的塑像都是泥塑,泥塑又分圆塑、高浮雕、粘贴塑、壁塑四种。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从约16米的佛像到10厘米的小塑像,从神圣的佛到天王脚下“金角银蹄”的牛犊,都精巧细腻,栩栩如生。这些塑像把神人格化,极富生活情趣,令人感到亲切。